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王俊朝  陈英毅 《录井工程》2006,17(B12):69-73
为了探索塔河油田石炭系盐下奥陶系储集层发育特征及成藏条件,实现新地区、新层位、新领域的突破,进一步扩大塔河油田外围盐下奥陶系含油气范围,实现增储上产,利用率先在盐下奥陶系完钻的S105井、S106井、S117井的地质录井、测井、测试等资料,结合区域地质资料,对S105井-S106井-S117井区内盐下奥陶系的区域构造特征、油源条件、储集条件、储盖组合、圈闭条件及油气藏类型进行了分析,得出的结论是盐下奥陶系恰尔巴克组— 一间房组发育地层不整合-岩溶裂缝型圈闭,且油源充足,储集层发育,圈闭条件良好,易于油气成藏,指出了盐下奥陶系的勘探开发前景。  相似文献   

2.
中国石化西北分公司在塔河油田主体外围产能建设获得一项重大突破,落实了S117-S106井主缝洞带,使该油田11区奥陶系油藏评价取得实质性进展。  相似文献   

3.
济源凹陷为一个中新生代沉积断陷,具有良好的油气勘探远景。凹陷内油藏形成条件具有下列特征:(1)中生界生油岩有机质丰度高,母质类型较好,热演化程度高;(2)下第三系储层发育,但以中低孔渗储层为主;(3)局部构造发育,圈闭类型多,以后邓构造最有利;(4)邓2井油藏属于以中生界为油源岩、下第三系为储集层的古生新储断块油藏。  相似文献   

4.
叠前深度偏移技术在塔河地区盐下成像中的应用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塔河油田南石炭系巴楚组盐体分布面积约1500km2, S106井在盐下奥陶系获工业油气流,表明盐下具有巨大的油气勘探潜力。针对塔河油田南盐下勘探目标的特点,通过综合研究,结合叠前时间偏移、叠前深度偏移、层析成像等速度建模工具,建立了目标区准确的浅深层速度模型,实施了目标盐体区三维地震叠前深度偏移成像处理,提高了盐下目的层的成像精度,突出了与塔河油田下奥陶统碳酸盐岩溶洞发育有关的地震信息,提高了地震属性的保真度,对提高塔河油田盐下储层预测精度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安家岔地区油源条件、储集条件、圈闭类型、油气运移通道等多方面的深入研究,认为安家岔地区不仅具有本区新沟咀组下段和沙市组上段油源,而且具有梅槐桥向斜新沟咀组下段和沙市组上段油源,同时发育了新沟咀组下段、沙市组上段两套储集层和多种圈闭类型,具备多源组合成藏条件,是今后寻找油气藏的最有利地区之一。  相似文献   

6.
冀中坳陷河间南潜山油藏勘探技术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在对冀中坳陷河间南地区三维地震资料进行精细目标解释过程中,利用多种勘探技术和手段准确查明圈闭形态,对油源、储集层、封盖条件进行综合评价,从而发现和落实了一个新的潜山圈闭--河间南潜山。经综合论证后设计钻探的M851井在雾迷山组获得了高产油气流。河间南潜山油藏的发现过程表明,潜山油田进入中后期高含水开发阶段,在发现新油藏的难度越来越大、资源接替矛盾日益突出的形势下,必须重视三维地震勘探资料采集、处理和解释技术,深化区域综合地质研究,在潜山发育带寻找富含油气的中小规模潜山油藏,为油田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资源保障。  相似文献   

7.
塔里木盆地古城4井区上寒武统—奥陶系储集层特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根据岩心、薄片资料,结合区域地质背景,研究塔里木盆地古城4井区上寒武统一奥陶系沉积相特征和储集层特征,进而指出古城坡折带的勘探潜力和方向.研究表明,古城4井区上寒武统为台地边缘上斜坡垮塌沉积,奥陶系蓬莱坝组、鹰山组和一间房组为台地前缘浅缓坡中低能砂屑滩与灰泥丘相沉积,吐木休克组为台地前缘深水缓坡瘤状灰岩沉积,却尔却克组为斜坡-深水陆棚-超补偿浅水盆地沉积;古城4井上寒武统白云岩受沉积环境、白云岩化和构造裂缝影响,储集层物性较好;而奥陶系灰岩原生孔隙发育差,且多期胶结作用充填了大部分原生孔隙,属于非储集层;古城4井以西、以北地区为中、下奥陶统高能滩体和有利储集层发育的部位.图8表1参22  相似文献   

8.
塔里木盆地麦盖提斜坡奥陶系储集层类型与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塔里木盆地麦盖提斜坡区奥陶系碳酸盐岩主要发育2套储集层:中上奥陶统灰岩为裂缝型储集层,主要受多期断裂活动及断裂相关岩溶作用控制,有利储集层主要分布在断裂发育区;下奥陶统白云岩为裂缝-孔洞型储集层,主要受埋藏重结晶作用、埋藏岩溶(有机酸与热液)作用控制,该类型储集层在Q5井三维区、S1井三维区及盆地西部台地区均有分布,地震反射特征为“串珠状”。储集层分布规律表明,下奥陶统白云岩领域是斜坡区奥陶系寻找油气的突破口。  相似文献   

9.
勘探实践表明柴达木盆地西部英雄岭地区中浅层上干柴沟组(N1)至上油砂山组(N22)地层油气勘探潜力巨大。通过对英雄岭东段英东断背斜砂37井以东至乌东斜坡下油砂山组(N12)河口坝、远砂坝砂体发育的规模、平面分布特征、变化规律,骨干断层平面形态、延伸范围、圈闭发育条件、油源条件和油气显示情况等方面的系统分析,认为研究区英东断背斜砂39井以东至乌南断鼻乌28井以北区域具有较好的油气地质条件,具备发育构造圈闭和构造背景上的岩性圈闭的地质条件,勘探潜力较大,是下一步油气勘探的重要接替区域。  相似文献   

10.
塔里木盆地塔河油田奥陶系油气藏储集层特征   总被引:18,自引:6,他引:12  
塔里木盆地塔河油田已经发现的储量中,88%储藏在奥陶系碳酸盐岩储集层中,其储集空间是相互不连接的与连接的网状溶岩内的孔隙.奥陶系储集层内不同位置的油、气、水特征明显,油田内没有统一的油/水界面,更增加了油气藏的复杂性.经过酸化压裂处理后,获得高产及商业油流的井可达总井数的75.9%.酸化压裂是塔河油田改善储集层内连通性、改造非生产井、提高产量的重要手段,也是其它具有类似储集层油田开发的基本方法.  相似文献   

11.
塔北沙雅隆起××构造的油气主要产于下古生界的奥陶系。根据前期相关资料,该区烃源岩厚度大,分布十分广泛,有机质丰度高。储层以缝洞型为主,发育良好,其中礁滩孔隙型储层是塔河油田外围首次发现的新型储层,其孔隙度平均达4.87%,渗透率平均值达0.9×10-3μm2,是奥陶系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好储集层。它对塔河油田向南拓展将产生积极影响,构造特征为阿克库勒凸起向西南方向延伸的斜坡上形成的一个残丘。该构造的断裂活动主要发生于印支——燕山期,它具有断距小、水平延伸短的特点,圈闭类型有不整合潜山型等。新型礁滩孔隙型圈闭应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12.
红海盆地Tokar地区构造成因与圈闭样式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红海盆地主体为渐新世晚期开始发育的年轻裂谷盆地,总体勘探程度较低,尚未形成规模化商业开发,但地质评价显示红海盆地具备油气成藏的基本地质条件.Tokar地区位于苏丹红海南部水域,构造上属红海盆地中段西侧,先后经历了渐新世末和中新世末两次大的构造运动、裂陷-稳定-裂陷3个构造演化阶段,在盐上和盐下两个构造层形成了一系列构造圈闭:渐新世末主要形成基底卷入型构造,后中新世末则主要形成断层滑脱型构造和盐相关型构造,表现为潜山构造、披覆背斜、盐下原生背斜、盐上滚动背斜、盐上牵引背斜、盐拱背斜和盐墙遮挡圈闭等7种圈闭样式.根据油源、储集层和保存条件的对比分析,结合圈闭的规模和可靠程度,认为盐下原生背斜和盐上牵引背斜为最有利的勘探目标.  相似文献   

13.
塔里木盆地塔河油田奥陶系油气成藏演化过程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塔河油田奥陶系油气藏主产层为中下奥陶统灰岩,储层类型为岩溶缝洞型,岩溶形成期与演化对油气成藏演化起着重要影响.通过奥陶系岩溶储层特征、油气分布特征、油气成藏期等研究,结合构造、圈闭等成果,认为塔河油田奥陶系油气藏具有多期充注成藏特征,其演化过程可概括为"加里东晚期-海西早期油气聚集与改造-海西晚期油气充注与调整改造-喜马拉雅晚期油气充注及再调整";加里东晚期-海西早期大规模油气成藏遭受破坏后残存的古油藏,是现今塔河油田奥陶系稠油藏的基础,经历后期的油气充注与调整改造,造就现今奥陶系油气分布的复杂面貌.   相似文献   

14.
近期的油气勘探作业已在塔河油田西南部石炭系巴楚组砂砾岩段(C1b1)、泥盆系东河砂岩段(D3d)、下志留统(S1k)钻遇油气层,其中T707井、S112-2井于C1b1,T727井、TP1井于D3d分别获工业性油气流,充分显示出该区古生界碎屑岩地层的勘探潜力。为此,通过综合研究区域烃源岩特征与油源对比、储盖及圈闭条件、圈闭类型、运移通道和成藏期次,发现该区古生界碎屑岩地层具有油源断层与晚期构造共同控制、晚期成藏的特征,即中-上奥陶统烃源岩主要于喜山中、晚期沿“油源断层”和“疏导层”大量充注于喜山期形成的构造圈闭和构造-地层复合圈闭等油气集聚的有利场所中,喜山中、晚期为该区成藏的关键时期。成藏规律的总结与成藏模式的提出,为该区下一步的勘探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5.
塔河油田成藏条件与富集规律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塔河油田位于塔里木盆地北部沙雅隆起阿克库勒凸起,它的主体是奥陶系碳酸盐岩大型不整合-岩溶缝洞圈闭油藏,其上叠加成带分布的石炭系、三叠系低幅度背斜圈闭、岩性圈闭及复合型圈闭,由断裂、不整合连通形成次生油藏,纵向上具有"复式"成藏组合特征。塔河油田处于古克拉通盆地斜坡部位,在巨大生烃坳陷的边缘,丰富的油源是形成大油田的物质基础;长期发育的大型鼻状凸起控制油气运移、聚集与成藏,多期不整合是油气侧向运移的有效通道;断裂、裂缝及岩溶作用,形成了孔、洞、缝网络状储集体;良好的储盖组合是大油田形成的重要条件;长期生烃、多期次构造运动、多期次油气充注造就了现今复杂的油气聚集景观。  相似文献   

16.
渤海湾盆地新层系新领域油气勘探前景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回顾渤海湾盆地新层系新领域勘探简况,分析了新层系新领域的石油地质条件.指出新层系新领域油气资源丰富,论证了圈闭、沉积、储层的特点及油气聚集规律.下第三系深层圈闭类型多、勘探领域广、储集层存在异常孔隙和次生孔隙发育带;海相碳酸盐岩可以生油得到证实,有的地区可以形成好的储集层;用低成熟油理论作指导寻找浅层油气资源等.丰富的油气资源和较好的石油地质条件,使渤海湾盆地继续加强勘探有良好的前景.  相似文献   

17.
塔里木盆地塔河油田S108井区奥陶系一间房组是碳酸盐岩裂缝性油气藏。依据钻井、录井、取心、FMI成像测井以及常规测井,对裂缝进行识别。塔河油田S108井区的裂缝有构造缝、溶蚀缝和压溶缝,以构造缝为主,构成裂缝网络主体。裂缝发育期次有3期:海西早期、海西晚期和印支—燕山期,最重要的一期裂缝发育于海西晚期。利用三维地震资料,通过振幅变化率、相干体分析和波阻抗反演技术,预测S108井区一间房组裂缝发育带。S108井区奥陶系一间房组裂缝分布极不均匀,平面上主要发育在S108井区北部,受区域性断裂控制,两组不同方向断裂交会处和地层曲率最大处裂缝发育;垂向上主要集中于一间房组顶面以下50 m内,向下裂缝发育程度降低。   相似文献   

18.
切12-S1井的储层类型分为以砂、砾岩为主的孔隙型储层和以板岩岩性的裂缝型储层,通过与邻井的对比分析,其孔隙性储层的岩电关系与邻井一致,在储层四性特征上保持着区域上的共性,其含油性的高低受油藏构造部位的控制;另外应用常规电性资料结合成像资料的对比分析,认为本井的变质岩的裂缝较发育,裂缝储层也具一定的渗透性和含油性。  相似文献   

19.
基于松辽盆地油气勘探实践,结合地震、测井、地球化学等勘探开发新资料,对松辽盆地北部中浅层全油气系统基本地质条件、油气类型、油气分布特征、成藏聚集动力、源储关系及成藏聚集模式开展系统研究。研究表明:(1)松辽盆地北部中浅层具备全油气系统形成条件,油气资源充足、储集层类型多样、输导体系发育,形成以白垩系青山口组烃源岩为中心的全油气系统。(2)全油气系统内不同类型油气资源在沉积体系、岩性组合及物性变化等方面存在关联作用,并在一定程度上造就了松辽盆地北部中浅层常规油藏-致密油-页岩油有序共生的空间分布特征。(3)纵向上,源上常规油、源内页岩油/致密油、源下致密油有序共生;平面上,自盆地边缘向凹陷中心有序发育常规油-致密油-夹层型页岩油-页岩型页岩油。(4)构建松辽盆地北部中浅层全油气系统源上常规油浮力充注成藏、源内页岩油滞留聚集、源下致密油源储压差充注聚集3类成藏聚集模式。提出的松辽盆地北部全油气系统新认识,为松辽盆地油气资源的整体勘探部署提供新思路,将有助于松辽盆地剩余油气资源高效勘探和新层系新领域快速获得油气发现。  相似文献   

20.
渤海湾盆地新层系新领域油气勘探前景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回顾渤海湾盆地新层系新领域勘探简况,分析了新层系新领域的石油地质条件。指出新层系新领域油气资源丰富,论证了圈闭、沉积、储层的特点及油气聚集规律。下第三系深层圈闭类型多、勘探领域广、储集层存在异常孔隙和次生孔隙发育带;海相碳酸盐岩可以生油得到证实,有的地区可以形成好的储集层;用低成熟油理论作指导寻找浅层油气资源等。丰富的油气资源和较好的石油地质条件,使渤海湾盆地继续加强勘探有良好的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