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在河势水流对险工险段成因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了堤基地质条件的影响。对广东省省管河道范围内的历史险工险段进行调研,梳理出了不同成因险段占比。以此为基础,选取江新联围进行水流与地质双因素的险工险段成因调查研究,通过水文测试、河床质取样以及室内试验,分析了各历史险段的成因。结果表明除水流条件较差外,各险段堤基也多以软土为主。基于此,增选了3个河势条件较差的非险段作为参照对比组,结果显示若地质条件较好,即使水流条件较差也不会形成险段。调查分析表明,河道险工险段的成因与河势水流和地质因素均密切相关,尤其是分布于软土地基区域的堤段,地质因素更是不可忽视。  相似文献   

2.
均安镇外村险段整治措施浅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外村险段平面呈“S”形弯道,水流主流直冲险段,造成险段河岸冲刷淘深,威胁着堤围的安全,必须进行整治。险段经采用丁坝挑流与右岸切滩相结合的整治措施,调整了主流流态,促进了河床深泓线右移,缓解了险段冲刷淘深,加固了堤段。  相似文献   

3.
北江大堤芦苞险段所处河段近年来河床演变剧烈,北江大堤一侧的左汊逐年下切,水流动力不断增加,急需采取发展中汊限制左汊的综合治理措施,消除防洪安全隐患。结合险段现状安全评估及数值模拟成果,分析了险段目前存在的安全隐患,并提出综合治理措施,综合治理,兼顾交通、航运,根本解决险段防洪安全问题,可为多部门联动在大江大河险段治理及基础设施规划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珠江三角洲网河区水系发达,险段众多,以龙湾基险段为例,通过分析2006—2016年实测资料,阐述典型险段多要素对比情况,为深入研究堤围险段的变化和治理对策,为珠江三角洲堤围防险、防洪减灾工作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5.
珠江三角洲河网区河道受径流、潮汐动力双重作用,汊道分流随径流潮汐动力变化而变化,险段形成机理较单一河道复杂,传统治理方案易改变汊口两侧河道的分流比,影响整治效果。在分析了典型分汊险段附近河床演变特征的基础上,分析险段水动力特性,研究了其形成机理,并对各种整治防护措施进行对比试验。结果表明,模袋混凝土方案不改变汊道分流,不增加相邻河道泄流压力,且其整体性、适应性和高抗冲性避免了险段所在岸坡及河床的冲刷,可起到防护岸坡与堤脚的作用。该整治方案可为相关分汊河道险段治理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北江大堤西南险段所处的北江下游新沙洲河段的河道整治研究,提出拆除洲头分水坝、左汊进口错口丁坝,右汊修筑潜坝,疏挖右汊河槽,增大右汊分流比,控制左汊水流动力的增大趋势,使得左汊不继续下切,实现稳定左汊河床的目的,避免西南险段进一步恶化,为西南险段整治加固除险工程设计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
本文结合顺德水道三槽口、菊花湾险段护岸工程河工模型试验,分析了河道节点对水流的调节控制机理,以及节点深潭水沙运动特性,指出节点在河床演变和河道整治工程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为深入研究典型弯曲河道床面变形及险段成因,以韩江三角洲北溪河道一典型弯曲河段三洲湾险段为例,利用实测河道地形分析险段河床变化特性,从河床地质、历史洪水、泥沙系列资料和水动力数学模型等方面分析险段成因,结果表明:河床地质易冲刷、河道分洪流量大、上游来沙量减少以及河道座湾顶冲水动力条件复杂等综合因素是三洲湾险段形成的直接原因。  相似文献   

9.
险段的形成主要是干堤受水流、风浪、潮汐的侵袭而造成的破坏,因此对此类堤岸需进行特别的防护,以控制调整水流,稳定岸线、保护堤脚的安全。该文通过介绍采用新型材料土工模袋混凝土应用于黄沙沥险段的治理,总结该项技术应用于珠江三角洲软土地区设计和施工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采用平面二维水流泥沙数学模型对曹娥江大闸建成后闸上河道冲刷情况进行了计算分析.在验证计算的基础上,对上浦闸至河口段的水流冲刷情况和堤防可能的险工险段进行了预测分析,可供有关单位和部门在设计施工过程中参考使用.  相似文献   

11.
2016年汛期长江发生大洪水,长江中游韦源口河段左岸黄冈长江干堤茅山堤团林段发生崩岸险情,经现场紧急抢险,情况得到有效控制。对险情发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介绍了具体的抢险措施,并就此次险情的后续整治和韦源口其他相关河段河道治理措施进行了研究。针对茅山堤团林段的河势情况,提出了今后该河段治理时,应开展水文、水下地形测验,对岸坡的稳定性进行评价,必要时对险情段抛石加固和对上、下游受回流影响段进行新护,适当平整险情附近段岸线,严禁崩岸附近河段非法采砂;对其他河段现有护岸工程进行加固和延护,稳定现有河势和主流位置,整治牯牛沙水道,改善航道条件等治理措施。其成果可供规划设计单位或管理部门参考。  相似文献   

12.
武汉河段为长江中下游16个第一类重点整治河段之一。根据近年来实测的长江武汉河段地形图,从来水来沙条件、深泓平面、洲滩变化、深槽变化、横断面变化等方面,系统分析了武汉河段的变化,总结了该河段的演变特征。结果表明:(1)该河段河势相对稳定,冲淤变幅小;天兴洲下段有所冲刷,主要与上游来水来沙条件和河道边界条件有关。(2)由于沿岸有多处节点控制,两岸的崩岸险工段均已实施护岸工程,岸线基本稳定;白沙洲汊道分流分沙比相对稳定,没有单向变化的趋势,但洲滩仍将随不同水文年的来水来沙条件变化而发生相应冲淤变化。  相似文献   

13.
长江每年都会经历洪水期和枯水期,河道会发生较大的冲刷和淤积,甚至会发生崩岸等险情,需要对河势进行动态的监测和分析.文中以东流河段为例,采用水文测验、特征线比对、断面套绘和GIS冲淤计算等方法对河道进行研究,总结了东流河段近年来河势的演变特点为上段淤积,中段冲刷,下段淤积,河段总体表现为冲刷.该结论具有代表性,为长江河道...  相似文献   

14.
梨园水电站下咱日堆积体稳定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结合工程地质勘察,研究位于梨园水电站坝前左岸的下咱日堆积体的工程地质特性和成因。应用极限分析能量法EMU程序,计算了4个典型剖面在不同工况下的安全系数。建立三维模型,通过FLAC程序得到的位移云图,分析该堆积体在天然、蓄水以及地震工况下的变形特性,并对Ⅲ号危险剖面用不平衡推力法进行了计算。计算分析结果表明,该堆积体整体稳定性较好,但存在局部滑动的可能。针对该堆积体的情况,提出了相应的防护、加固处理措施。  相似文献   

15.
黄河内蒙河段凌汛期河床变化的特点及其带来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秦毅  李子文  刘强  李时 《水利学报》2017,48(11):1269-1279
黄河内蒙古河段沙质河床的变化是影响该河段凌洪灾害的因子之一。本次研究根据观测数据,统计分析了内蒙河段凌汛期的输沙特征,解释了这种特性产生的机理,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河床变化及影响。结果表明:黄河内蒙河道凌汛期洪水具有较强的粗泥沙输移能力,这是由于低温水流具有高悬浮效率,同时冰的运动形成了特殊的水力学环境。大量粗泥沙的运动提高了开河期河床变化对洪水量级及形态的敏感程度,并使得横断面形态趋向宽浅。凌汛期过后三湖河口至头道拐河段河床明显冲刷,而巴彦高勒到三湖河口河段淤粗排细,直接导致河底抬高。因此凌汛期输沙特性带来的河床变化应在防凌减灾措施中给予充分的考虑。  相似文献   

16.
长江如皋沙群演变与整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长江澄道河段上自江苏省江阴市黄山下至南通市东方红农场(对岸徐六泾),全长80余千米。如皋沙群位于澄通河段中上部,处于河口潮汐与径流交汇区。该段长江江面宽阔,宽度达10多千米,水流流路分岐多变,为典型的多汊型河段,其变化直接影响到下游河势的稳定,故称之为河段中下部的“龙头”,依据历史资料和近期情况,研究探讨其演变规律,总结整治经验及教训,提出了整治措施,以便控制河势向有利方向发展,为开发利用长江黄金水道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17.
洲头分流段的河床演变对河势控制与稳定起着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历来受到工程界的广泛关注。长江新生洲洲头分流段处于苏皖交界,是长江南京河段的门户。通过分析历史及近年上游小黄洲汊道、下游新生洲汊道及新生洲洲头分流段的河床演变特征,揭示了上下两个汊道分流比变化及洲头冲淤、汊道兴衰的内在关联性,论证了洲头控制对汊道水动力变化及主支汊演变的重要性,指出在三峡水库新运行的水沙条件、河势变化及汊道河势稳定性要求下,守护新生洲洲头的治理措施应以恢复近年洲头冲刷后退前的滩势为原则,修建长度、方向、高程合理的洲头导流坝,并辅以护底及洲头两缘的护岸工程,以及对小黄洲洲尾右侧至洲尾滩脊进行局部疏浚。成果可为该河段的全面系统治理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18.
斜式轴流泵是大流量低扬程提水领域的一种典型泵型,但其在某些工况下存在严重偏流问题,是影响斜式轴流泵站安全稳定运行的工程难题和关键科学问题。本文以浙江盐官泵站15°斜式轴流泵装置模型为研究对象,通过模型试验和数值模拟方法对装置内部瞬态流动特性进行研究,分析了不同流量工况下内部流动特征及偏流产生的原因,提出了解决偏流问题的抑制措施。研究结果表明:顺水流方向出水流道隔墩左侧流量高于右侧,最优流量工况下偏流比达2.33,有70%的流量从左侧流道流出;出水流道内的偏流是因水流在剩余环量的影响下发生偏转,通过弯管段时产生的;在出水流道弯管段设置偏流抑制措施可有效改善出水流道内部流态,抑制偏流的发生。本文研究成果已经应用到盐官泵站装置原型上,并得到了很好的应用,从而为解决大型斜式轴流泵站偏流问题,保证泵站安全稳定运行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9.
为了研究山区河流宽窄相间河段不同流量下水流结构特性,以雅安宝兴河上游河段为研究对象,概化实际河道,并建立三维水流计算模型。结果表明①小流量下,窄段上游无明显壅水现象,宽窄相间河道显现出与顺直河道相似的特性,随着流量的增加,窄段上游壅水剧烈,宽段到窄段沿程断面平均流速呈现“增加—相对稳定—骤减—相对稳定—增加”的分布规律;②受河宽、壅水和回流影响,不同流量工况下宽段横断面的水流特性分布较窄段更加复杂,且在宽段的壅水区与非壅水区流速分布规律差异亦较大;③不同流量状况下,宽段床面剪切力剧烈变化将造成卵石沿程运动的不连续性,宽段河床呈现周期性往复发展的复归性变形,从而维持了宽段河床结构的稳定,而在窄段,河道在较大的床面剪切力长期作用下,形成了与周围环境相适应的河床结构,以消耗窄段较大的水流能量,从而保护河床的稳定。  相似文献   

20.
为了研究束窄河段对洪水演进过程特征的影响,采用二维全水动力模型GAST模拟了束窄段河道洪水过程,通过理想河道和灞河上游实际河道分析了河道束窄程度与洪水特性间的定量关系。结果表明:束窄断面形状对洪水过程特征中水深、流速影响的大小依次为V形>U形>梯形>矩形。断面形状相同时,束窄程度越大对水深和流速影响越大。河道束窄段上游水位壅高,下游水位相对降低但流速更大。扩宽河道束窄段可以降低上游水位及上下游流速差。在“8·19”洪水下,灞河束窄河段束窄程度降低时(原河道束窄程度为64.4%,河道疏浚后束窄程度分别为55.6%、46.7%、37.8%),上游最大水深分别减小0.669、0.985和1.066 m,上下游流速差分别减小0.702、1.592、2.550 m/s。洪量越大则河道水位越高、流速越大,束窄程度变化对水位和流速变化的影响也越大。将“8·19”洪水进行缩放入流情况下,原始河道最大水深分别为2.177、2.778、3.618 m,束窄程度为37.8%时最大水深减小至1.866、2.367、3.175 m。通过分析不同束窄程度的束窄段河道洪水过程特性,可为束窄段河道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