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任春霞  姜小鹰 《护理研究》2006,20(22):2009-2010
[目的]探讨心内直视术后早期有创血压与无创血压监测的差异。[方法]对30例心内直视术后病人进行24h连续的有创测压和无创测压监测,进行自身对照比较。[结果]有创血压和无创血压监测在心内直视术后早期8h内收缩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8h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舒张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内直视术后早期采用有创血压监测,能提供更准确的依据,心内直视手术8h以后可以用无创血压监测替代有创血压监测。  相似文献   

2.
任春霞  姜小鹰 《护理研究》2006,20(8):2009-2010
[目的]探讨心内直视术后早期有创血压与无创血压监测的差异。[方法]对30例心内直视术后病人进行24h连续的有创测压和无创测压监测,进行自身对照比较。[结果]有创血压和无创血压监测在心内直视术后早期8h内收缩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8h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舒张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内直视术后早期采用有创血压监测,能提供更准确的依据,心内直视手术8h以后可以用无创血压监测替代有创血压监测.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心内直视术后有创动脉压监测过程相关问题的预见性护理。方法:将施行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术后的90例患者随机等分为A,B,C组,3组患者每间隔2 h分别使用0.1‰,1‰,2‰的肝素盐水冲管液冲管。观察3组动脉测压管堵管和置管部位出血、淤血发生率,并对监测过程相关问题进行预见性护理。结果:3组患者堵管发生情况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局部出血、局部淤血发生率A组低于B,C组(P0.05)。结论:体外循环术后动脉测压管使用0.1‰肝素液冲管可有效减少堵管、局部出血和淤血的发生。采取有效的预见性护理措施,可预防有创血压监测相关问题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总结了ICU患者有创血压监测的观察及护理,包括动脉测压管护理,动脉血压波形的观察,预防感染,防止远端肢体缺血,预防局部出血血肿和留取标本。认为有创血压监测可以有效、准确、动态地监测患者血压变化,操作简单快捷,适合ICU患者病情急、重、危等特点,既监测了动脉血压的变化,又减轻了患者的痛苦及经济负担。  相似文献   

5.
心内直视手术后的患者术后由于要进行辅助呼吸、生命体征的监测和体液引流,往往要在患者身上预留各种导管,而这些导管对于患者均是一种创伤,更重要的是增加了外源性感染的机会。本文对11例在全麻低温体外循环下行心内直视手术患者术后导管的护理进行回顾性总结和分析,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6.
心内直视手术后的患者术后由于要进行辅助呼吸、生命体征的监测和体液引流,往往要在患者身上预留各种导管,而这些导管对于患者均是一种创伤,更重要的是增加了外源性感染的机会.本文对11例在全麻低温体外循环下行心内直视手术患者术后导管的护理进行回顾性总结和分析,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7.
黄伟玲  魏丽君 《护士进修杂志》2010,25(14):1264-1265
目的总结大面积烧伤病人应用有创动脉血压监测与并发症的护理。方法对2007年1月~2008年11月大面积烧伤病人在休克期、麻醉、手术中及术后监测、重症抢救治疗过程中应用动脉穿刺置管,连接压力换能器进行有创动脉血压监测。结果本组病例在进行有创动脉血压监测过程中未出现脱管、堵塞,无感染、血栓、气栓、血肿、肢体远端局部坏死等并发症。结论大面积烧伤病人在休克期、麻醉手术、术后监测及重症抢救治疗中,应用有创动脉血压监测能及时、连续、准确可靠地反映患者的血流动力学情况,为指导休克期补液、抢救治疗及在手术过程中提供有效、及时、准确的动态血压信息。  相似文献   

8.
桡动脉测压是接受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者进行血压监测的常规方法,但有血栓形成或栓塞引起血管阻塞及置管时间过长引起感染的危险,需加强护理,以避免上述情况出现。现将体外循环术后桡动脉测压的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9.
为探讨心内测压管在小儿心内视术后的监测方法及临床意义,对53例心内直视术后放置心内测压管的患儿采用心血管多功能监护仪进行心内压力动态监测,并对相关数值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本组术后无一例发生堵管,栓塞,脱管,出血,感染等并发症。提示,熟练掌握各测压管的正确连接,密切监测心内压力变化,准确判断相关数值的临床意义是预防各种并发症,提高手术成功率,治愈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中心静脉压监测在心内直视手术患者中的应用方法总结心内直视手术患者进行中心静脉压监测的意义、影响因素及临床护理经验。结果本组73例病例经过中心静脉压的监测和严密的病情观察及护理,均顺利度过手术危险期,未出现术后并发症,在置管过程中无1例发生感染等置管并发症。结论中心静脉压监测为心内直视手术患者的治疗及护理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留置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肿瘤患者并发血栓形成的最佳护理对策。方法对患者进行临床观察,对4例并发血栓形成的患者进行分析分类,2例上肢肿胀、疼痛患者经彩超诊断为静脉血栓,2例患者导管外露部分肉眼可见明显回血,导管腔完全阻塞,无上肢疼痛、肿胀,判断为导管内血栓。结果 2例静脉血栓患者予拔管,经溶栓、抗凝治疗,患肢肿胀、疼痛消失;另2例患者导管内血栓经溶栓处理后管腔再通,继续使用,随访观察,无其他部位栓塞症状。结论 PICC并发血栓形成要预防在前,早发现,早治疗,科学护理,以确保PICC留置的安全性,延长留置时间。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尿激酶导管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疗效及护理措施和要点。方法回顾性总结29例患者通过导管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围术期的护理。结果29例患者利用导管直接尿激酶泵入血栓内溶栓治疗后患肢肿胀、疼痛感消失,无1例发生肺栓塞、出血情况。结论尿激酶导管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给予健康宣教,心理护理,密切观察病情,妥善固定导管,使用溶栓药的护理,预防感染的护理,可提高溶栓成功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有助于患者恢复。  相似文献   

13.
血液透析病人留置中心静脉导管的护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临时性血管通路中心静脉导管穿刺留置导管的护理,避免发生出血、导管内血栓形成和导管相关性感染等并发症.方法 正确地使用留置导管,选择最佳方案进行抗凝护理,严格规范导管护理、健康教育及心理护理,取得病人配合.结果 本组发生导管内凝血16例,导管相关性感染33例,导管脱落5例,导管口渗血5例.结论 严格规范的操作和护士的责任心对减少临时性留置导管的并发症发生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4.
埋藏式双腔静脉留置插管常见并发症的预防和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为4 例患者经皮锁骨下静脉插入术建立长期透析通路的临床应用情况,就置管方法,置管前后的护理等方面进行探讨。认为用带涤纶环双腔导管经锁骨下静脉建立长期血透通路,除具备普通留置双腔导管的优点外,尚具有留置时间长,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不易引起血栓和感染等优势。护理工作的重点是防止皮肤感染和导管血栓。  相似文献   

15.
体外循环下心内直视手术患者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心脏直视手术患者的护理方法。方法对96例心脏直视手术患者的围术期护理加以分析、归类和总结并进行随访。结果本组96例心脏直视手术患者均存活,且随访均获得良好生活质量。结论心内直视手术风险大,加强心理护理、术后各项监护的仔细观察及预防术后并发症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下腔静脉滤器置入联合导管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护理。方法总结37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置入下腔静脉滤器联合导管溶栓治疗的疗效及护理。结果 37例下腔静脉滤器置入联合导管溶栓的患者均得到有效的治疗,患肢肿胀消退,未发生肺栓塞。结论下腔静脉滤器置入联合导管溶栓后积极、细致、有效的护理是保证治疗成功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7.
脊柱骨折患者的循证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脊柱骨折患者常见问题的护理对策.方法 将循证护理应用于脊柱骨折患者,解决患者疼痛、瘫痪、肺部感染、压疮、泌尿系感染、深静脉血栓问题的实践过程.结果 77例患者住院期间无一例发生肺部感染、压疮,2例发生下肢肿胀,3例发生泌尿系感染等并发症.结论 循证是临床护理基础,不仅可提高护理质量,对患者有益,而且可丰富护理人员的知识.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脊柱骨折患者常见问题的护理对策。方法将循证护理应用于脊柱骨折患者,解决患者疼痛、瘫痪、肺部感染、压疮、泌尿系感染、深静脉血栓问题的实践过程。结果77例患者住院期间无一例发生肺部感染、压疮,2例发生下肢肿胀,3例发生泌尿系感染等并发症。结论循证是临床护理基础,不仅可提高护理质量,对患者有益,而且可丰富护理人员的知识。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比较并分析B超引导下PICC置管与常规肉眼穿刺的效果,以选择更低风险的穿刺方法,减轻患者痛苦,提高护理质量.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进行资料收集,选取我科2008年10月至2009年9月乳腺癌术前及术后置PICC管进行化疗患者167例,按穿刺方法不同分为B超引导下置管组为实验组共58例,常规肉眼穿刺组为对照组共109例,观察并比较两组穿刺后并发症、腋下回折、穿刺次数、深静脉栓塞、穿刺操作用时、换药护理用时.结果 两组患者穿刺部位并发症、穿刺次数、穿刺操作用时、换药护理用时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穿刺后感染的发生率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腋下回折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无机械性静脉炎和深静脉栓塞发生.结论 应用B超引导进行PICC置管优于常规肉眼穿刺.  相似文献   

20.
The microbiologic risk of invasive hemodynamic monitoring was studied prospectively in 574 patients undergoing open-heart surgery under cover of cephalothin prophylaxis. Of a total of 2277 catheters inserted in these patients, 1.5% yielded positive cultures. The rate of positive cultures was not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between percutaneous and surgically placed catheters (1.7% vs. 0.8%, respectively). Specifically, the incidence of positive catheter tips for intravenous, central venous, arterial, and pulmonary artery catheters was 1.1%, 3.9%, 1.5%, and 2.1%, respectively; while the corresponding rates for surgically inserted right atrial and left atrial catheters were 0.8% and 0, respectively. Pulmonary artery catheters had a significantly (p less than .01) higher incidence of positive catheter tips after 72 h in situ. However, there was no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in situ time and the incidence of positive tips for arterial and intravenous catheters. Although the rate of positive catheter tip cultures was low, it affected 4.9% of the patients. Nevertheless, no patient developed catheter-related septicemia or endocarditis, and the data generally supported the microbiologic safety of invasive hemodynamic monitoring in patients undergoing open-heart surger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