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马华公会在2008年马来西亚大选中遭受的失利使其失去了华人族群的代表性。面对大选后的残局,马华公会本应积极自救,但却陷入了新一轮党争的困扰。本文以2008年大选马华公会遭遇的政治海啸为背景,论述海啸过后由前总会长引咎退出内阁引发的马华公会新一轮党争,分析党争对马华公会本身以及华人政治的诸多影响,认为党争的功利性是导致目前马华公会发展举步维艰的一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李一平 《当代亚太》2005,(12):11-14
马来西亚"巫统"一党独大下的多党联盟政治体制,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居领导地位.数十年的政治稳定,成为马来西亚政治发展的重要特色,而谋求多元族群政治仍将是未来马来西亚政治发展的可能趋势之一.  相似文献   

3.
马来西亚政治中的伊斯兰教因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廖小健 《当代亚太》2003,(12):10-15
马来西亚是一个伊斯兰教色彩非常浓厚的国家 ,但长期以来宗教对政治的直接影响有限。 1 999年大选后 ,宗教问题成为主要的政治议题 ,朝野马来人政党都试图比对方更加伊斯兰教化 ,马哈蒂尔总理甚至宣布马来西亚是伊斯兰教国。根据马来西亚的民族构成和政治斗争现实 ,笔者认为近期马来西亚不会成为神权伊斯兰教国 ,但政治伊斯兰教化会促使巫统和伊斯兰教党继续强调自己的宗教色彩。  相似文献   

4.
印尼与马来西亚是同文同种并具有共同宗教信仰的国家,国情也有许多相似之处.2004年是两国的大选年,大选后马来西亚巴达维政权稳固发展,印尼苏西洛新政府加大反贪反恐和重建经济的力度,两国将步入稳定发展时期.  相似文献   

5.
复杂多元、碎片化的政治亚文化使马来西亚的各种族、各政党、各团体之间存在着紧张关系,削弱了政治整合的效能,而自由民主制度的竞争性特征更加剧了这一趋势。然而,由于各种族、各阶层的政治文化存在着相近的或共融的内容,比如权威主义心理取向和集体主义价值观等,再加上政治运作过程中逐渐磨合出的政治妥协、合作和理性等精神,既构成了马来西亚主流政治文化的内在机理,也为马来西亚的政治整合提供了有效的政治文化资源。这种政治文化奠定了马来西亚软权威主义政治的重要基石,从而成为后发国家政治发展中的一道独特的政治景观。  相似文献   

6.
1957年马来西亚独立后,马来西亚华人的政治生活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随着华人政治角色的转换,华人对当地政治的参与度越来越高,华人的政治地位和政治作用日益加强.马来西亚华人参政的经验为东南亚其他国家华人的政治发展带来了许多积极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分析马来西亚华马两族执政党的不同地位、政府公共职位的族群分配比例以及选区划分的族群利益倾向,探讨马来西亚族群政治分层以及族群在政治领域存在的结构性差异.结果表明,华人明显处于政治弱势,在族群权益博弈中的地位由此大为削弱.  相似文献   

8.
1998年 9月发生的“安瓦尔事件”及其引发的马来西亚政治危机 ,曾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热点。目前马来西亚的政治局势虽然基本稳定 ,但“安瓦尔事件”的影响却不容低估。本文通过分析马来西亚大选结果及当前政局 ,认为“安瓦尔事件”使马来西亚政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目前政局出现了三大特点 :最大执政党巫统受到重创 ;回教党取代行动党成为最大反对党 ;民主政治意识明显提升。这三大特点的发展演变 ,很可能最终导致马来西亚政局的全面改观。  相似文献   

9.
从2007年到2015年,马来西亚净选盟运动一共发生了四次,参与人数逐渐增多,影响力越来越大,它直接导致执政党国民阵线在2008年和2013年的两次大选中成绩逐次下滑,并影响到了其执政地位。纵观历次净选盟运动,民族不平等是其发生的根本原因,威权统治是其发生的主要原因,而大选的"不公正"则是其发生的直接原因。它的发生促进了马来西亚的政治民主化进程,但也会造成民族隔阂的加深,因此净选盟运动的未来发展将会极大地考验组织者的智慧。  相似文献   

10.
本文旨在分析马来西亚近期政治生态中的若干重要变化,并对竞争环境下马来西亚政治行为体的行为规律进行探讨。本文认为,马来西亚的政治生态正处在从威权政治向多元竞争型政治的快速转变过程中,政治上的生存—发展策略主要是绩效竞争、政治结盟、话语动员。  相似文献   

11.
王兰 《当代亚太》2005,(6):39-43
印度洋海啸发生后,灾后救援成了斯里兰卡各派政治力量面临的最紧迫任务,政府和猛虎组织都表达了搁置矛盾,携手做好救灾工作的愿望.这使人们产生了一种错觉,似乎海啸给斯里兰卡带来了难得的和平机遇.事实证明,这种想法是不现实的.猛虎组织不仅不能在救灾工作中与政府真诚合作,而且提出了建立联合救灾机制的要求,以控制国际社会提供的救援基金.  相似文献   

12.
"俄罗斯问题":索尔仁尼琴"政论三部曲"中的新斯拉夫主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索尔仁尼琴是俄罗斯当代著名的作家和思想家,他的"新斯拉夫主义"在当今的俄罗斯很有影响,而他在20世纪末相继写作并出版的"政论三部曲"<我们如何安置俄罗斯>、<20世纪末的"俄罗斯问题">和<倾塌的俄罗斯>,则是其思想观点的集中体现,本文通过对"三部曲"的解读,试图对索尔仁尼琴的政治和社会理念进行一番梳理和介绍.  相似文献   

13.
对奥巴马现象的政治文化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历史的政治"角度出发,探讨在美国历史上第一位黑人总统竞选人贝拉克·奥巴马赢得总统大选,对于美国政治与社会文化所具有的里程碑意义.奥巴马胜选既是共和党执政8年导致的政治与经济困境所致,也得益于他的多民族多文化出身背景.奥巴马的成功,加快了美国老一代黑人领袖向新一代黑人领袖的代际过渡,还表明在美国社会的种族关系已经有了长足的进步.但是,以黑自种族划分的美国政治格局并未彻底改变,这预示着奥巴马成为美国总统之后,将不得不致力于一种种族和阶级平衡的社会政策.  相似文献   

14.
马来西亚"两线制"初步形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回顾马来西亚反对党结盟抗衡执政党的历史,分析反对党联盟替代阵线的发展、特点及对马政治的影响,认为马来西亚正处于政治转折期,执政多年的执政党联盟国阵首次面对反对党联盟强有力的挑战,马来西亚"两线制"已初具规模.如果替阵继续发展壮大,一直被认为不可动摇的国阵政权就有可能被削弱甚至替换,马来西亚社会经济的发展也可能随之出现深刻的变化.  相似文献   

15.
本文主要考察了日本政治体制的特征,以及这一体制对日本结构性改革的影响.当前日本政治体制最突出的特征就是官僚、政治家(政党)和利益集团之间形成的"三角同盟"关系,这种关系实质上就是一种利益交换关系,而"族议员"则是这种"三角同盟"关系的缩影.这种政治体制使得日本的结构性改革难以推进,因此日本的结构性改革必须以政治体制的改革为前提,而政治体制改革的核心就是打破这种"三角同盟"关系.  相似文献   

16.
2005年8月25~26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研究所主办的第二届"东亚政治社会转型"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京召开.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所、法学所、日本所以及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外交学院、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暨南大学、印尼大学、韩国汝矣岛研究所等学术机构的40多位学者出席了会议.  相似文献   

17.
签署巴黎协定之后,北越并没有立即采用军事手段统一南方.虽然北越一直在向南越渗透人员和物资,但是在南越的蚕食行动面前,北越却保持了一种忍让的态度.考虑到当时南北双方的力量对比以及北越以往的进攻态势,它的这种行为是耐人寻味的.北越之所以会这样,一是为了最大限度地利用对自己有利的巴黎协定,二是为了避免美国的再度干涉,三是考虑到自身的实力问题.但这并不代表北越就要放弃统一越南的目标,正好相反,这只是为了实现其目标而采取的一种相当妥当的策略.  相似文献   

18.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