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母亲的粥     
离家的这几年,似乎已习惯了早餐吃大食堂提供的馒头稀饭,可仍怎么也忘不了居家时母亲作的早餐。那品种繁多的粥,一天一个样,令我们齿颊生香,回味无穷。 老家在农村,每天早晨,母亲一大早便起来,从后屋抱了柴禾,在安置了两口锅的灶台上一阵忙碌后,很快便有炊烟从屋顶上袅袅升起。待到母亲叫回上早工的父亲,唤醒尚在沉睡的儿女,那粥便也熟了。 母亲的粥品种真多,只要逢上农闲,母亲总变着法子用各种菜蔬给我们做粥。因为有时间,母亲便叫了我  相似文献   

2.
荞麦情思     
第一次吃荞麦记得是30年前,母亲的老家有亲戚送来一小袋杂粮,粒小壳硬还是三角形,抓着都觉得扎手。问是何物,母亲说是荞麦。又问咋吃,母亲说做粑粑吃。次日我们兄妹几个果然吃到了母亲做的荞粑粑,黑黑的、软软的、香香的、甜甜的,隐隐约约还有一点苦苦的,不能说十分得好,但实在  相似文献   

3.
陈彦斌 《烹调知识》2010,(11):61-61
我的老家在黑龙江省巴彦县,母亲是满族人。小的时候,家里经常吃一种典型的满族饭食——饭包儿。  相似文献   

4.
香香的腊肉     
眼看着就要过年了,在我们广西老家,这段时间到处都飘逸着腊肉的香味。记得在孩提时代,我就特别喜欢吃腊肉。因为用腊肉做出来的菜肴风味独特,看上去红润鲜嫩,吃到嘴里更是感觉香绵津长。那个年代里,每到腊月季节母亲都会买一些猪肉回家,然后自己动手腌制腊肉。其实我母亲腌腊肉的方法并不复杂:先  相似文献   

5.
一天,我从采访现场赶回家时,已经是晚8时.我吃了一碗泡面,准备坐到电脑前写采访稿时,在老家的母亲打电话来了.我眉头一皱,想好的思路瞬间被打了岔.“你QQ怎么不在线啊?我今天去公园时,碰到以前住在隔壁的李阿姨,他儿子也没结婚呢.你把电脑打开,我发照片给你,小伙子真不错呢!”母亲一上QQ就说了一通,我的话挤扁了也没插进半句.  相似文献   

6.
张军霞 《饮食科学》2010,(10):32-33
这些日子不知怎么的.我总是没有胃口。那天和出差在外的老公聊天时.我随口说了一句:“很久没吃过虾了。”第二天中午,婆婆竟然大老远跑来了,手里拎着刚买的虾,说要做给我吃,原来是老公偷偷给她打的电话。  相似文献   

7.
连汤肉     
眼看着就要过年了,在我们广西老家,这段时间到处都飘逸着腊肉的香味。 记得在孩提时代,我就特别喜欢吃腊肉。因为用腊肉做出来的菜肴风味独特,看上去红润鲜嫩,吃到嘴里更是感觉香绵津长。那个年代里,每到腊月季节母亲都会买一些猪肉回家,然后自己动手腌制腊肉。其实我母亲腌腊肉的方法并不复杂:  相似文献   

8.
肖龙坤 《四川烹饪》2009,(11):44-44
吃虾.一是要品它的清甜味,二是要感受虾肉的柔滑,这便是朋友老张吃虾时说的话。老张是厨师.一次我陪朋友去他所在的酒店吃饭,他竞当场给我们表演起自已吃虾的绝活。他让服务员端来了一小碗活蹦乱跳的大虾,顺手拈起一只,掐去虾头就放到了嘴里,接着他又含了一口高度白酒.只见他鼓着腮帮子,脸上还不时地流露出笑容。大约过了两分钟后,他才开始慢慢咀嚼嘴里的那只虾。  相似文献   

9.
荞表情思     
强春云 《烹调知识》2005,(10):42-43
第一次吃荞麦记得是30年前.母亲的老家有亲戚送来一小袋杂粮,粒小壳硬还是三角形,抓着都觉得扎手。问是何物,母亲说是养麦。又问咋吃,母亲说做粑粑吃。次日我们兄妹几个果然吃到了母亲做的荞粑粑,黑黑的、款软的、香香的、甜甜的,降隐约约还有一点苦苦的,不能说十分得好.但实在是有几分得妙。  相似文献   

10.
光阴似箭,时光荏苒。我离开河南老家已经有三年了,我这个有着近二十年以面食为主食的人,也渐渐适应了吃大米饭,但在我的内心深处,却依然对母亲做的"炉馍"难以忘怀。一提到"炉馍",我就垂涎三尺,比见到鱼翅和鲍鱼都要兴奋,可遗憾的是,在外地打拼的生涯中,我却从来没有吃到过满意的"炉馍"。小时候,家里生活很拮据,一个月也难得吃上一次肉。我是家里年龄最小的,很受父母的疼爱,而母亲唯一能让我饱口福的就是她最拿手的绝活——"炉馍"。  相似文献   

11.
虾羹汤     
今年4月,我出差在郑州呆了5天,对于街头巷尾的小吃,印象最深的要数胡辣汤。这种乌黑油亮、辛辣滚烫的胡辣汤,当地人都习惯每天早上喝一碗,另外吃两个菜包子就算是一顿早餐了。从郑州回四川的途中,我却因此联想到川东老家乡下的虾羹汤来。  相似文献   

12.
腊月二十七回到老家过年,午餐时母亲催我吃快些。因为乡亲们听说我回家了,要找我诊病呢。果不然;午餐未完,李大娘就上门来了我知道她有高血压史多年,但这次她却不是来问自己病情的、而是向我请教一桩“怪病”的。  相似文献   

13.
小鲜也玲珑     
正晚上回父母家蹭饭吃,老爸真是贴心,一碗盐水葱姜白煮小河虾正等着我呢。小河虾未身亡前,是深深的青灰色,盛产于太湖流域,算是湖鲜之一。我喜欢吃虾,但呆头呆脑的沼虾、肉质厚实的基围虾都勾不起我的好感,只有对小河虾情有独钟。这一款虾身形精巧,虾身略微透明,薄薄的外壳裹紧了丰满有弹性的肉身。烹  相似文献   

14.
脸盆     
母亲六十大寿,我携妻子娇女从老远的煤矿赶回老家给母亲过生日。进了家门,母亲见我们仨人回来,笑得合不拢嘴,忙倒了一盆热气腾腾的烫水给我们洗脸洗脚。我让妻子和女儿先洗,她们却磨磨蹭蹭半天都不动手,妻子在盆里搓  相似文献   

15.
白露 《饮食科学》2007,(7):53-53
来到我的老家.如果主人说要为你“倒”一杯“茶”.你可千万不要信以为真.他们端出来的一定会是一杯白开水.如果真有茶给你喝.他们会说是给你“泡”一杯“茶叶水”。老家不产茶,老家人穷.时鲜的青菜都舍不得吃.更买不起茶。  相似文献   

16.
独山盐酸菜     
正贵州人喜酸,这是毋庸置疑的。一提到黔菜,很多人都会想到"酸汤鱼"。可是你知道独山三酸吗?"三酸"是指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独山县特有的三种酸——盐酸、虾酸、臭酸。我虽然不是独山人,但是我从小就跟着爷爷奶奶吃着这"三酸"。我奶奶爱食闻着臭吃起来香的臭酸,我爷爷爱食用奇香的虾酸烹饪的虾酸牛肉,而我爱食那又甜又酸  相似文献   

17.
老冰棍儿     
李舍 《饮食科学》2007,(10):42-42
每年夏天我都要给儿子买上几次冷饮。其实说冷饮是买给儿子的,有点不公平,因为儿子没有我吃得多。每次冷饮买回家,我就以母亲的权威给儿子做好了种种规定:每周只能吃两根:运动后不许吃;饭前饭后不许吃。儿子虽然不情愿,但又不得不执行。而我却常常背着儿子偷偷吃上一根。想起我小时候常嘟起嘴抱怨:“当妈妈真好,想干吗干吗。”不知因为吃不到冷饮而撅着嘴的儿子,有没有我当年的想法。  相似文献   

18.
正30年前初夏的那个黄昏,正青春的我没做错什么事情,无辜被一长辈痛骂。虽尽力克制,那种屈辱伤心的情绪却压也压不住。见四下无人,我蹲在老家汽车站北边十字路口的东角,捂脸哭得呜呜咽咽。正哭着,忽听亲切问询:"妮儿,你咋啦?快别哭了,听得人难受。来,接着,给你吃枇杷,咱自家院子里树上结的,可好吃了,吃了就高兴了。"抬脸即见一位衣着朴素的白发老妇人正弓腰  相似文献   

19.
正我又梦见了那棵苹果树。四十多年前的辽北农村,水果奇缺,冬天里一捧山楂就是美味水果了。母亲怀了我,就想苹果吃,于是从微薄的工资中挤出一点,买了几个苹果。那几个苹果,她吃了一个冬天。第二年春天,父亲便骑车去辽南买回了两棵苹果树苗,栽在土房的后园里。那年秋天,我降生了。母亲精心呵护着我,父亲精心侍弄着那两棵苹果树。  相似文献   

20.
家乡的拌汤     
"三碗面汤,顶一碗拌汤。"这是流传在我老家陕西商州民间的一句俗话。拌汤也叫疙瘩汤,是我们家乡人经常吃的一种主食。在我小时候,母亲就隔三岔五地给我们做拌汤吃。拌汤的做法很简单,先是往盆里舀一勺面粉,然后一手端水瓢,一手执筷子,每往面盆里滴一点水,就用筷子去搅一下,如此反复后,盆里的面粉就自行滚成了一个个小面疙瘩。待面疙瘩搅好以后,就可以做拌汤了。先把锅烧热并注入适量的油,然后投入生姜末和蒜泥炝香,接着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