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大跨度结构形式非常多样,无论是网架结构、薄壳结构,还是悬索结构或者是穹隆结构,这些结构形式都能够打造出跨度极大的建筑空间,能够打造出形态与风格极其多样的现代化建筑。大跨度结构越来越广泛的出现在各类建筑中,这种结构不仅能够打造出更为丰富多样的建筑群,该结构形式也有着许多独有的优越性。文章对此进行了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2.
《门窗》2019,(5)
本文对光伏建筑一体化的概念、系统、形式与组件技术进行了简要的介绍,总结了光伏建筑一体化的优势,分析了我国光伏建筑一体化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对行业发展和政策制定提供参考,帮助我国光伏建筑一体化向前推进。  相似文献   

3.
宫聪 《高等建筑教育》2022,31(3):134-141
设计分析性思维的培养对自主学习与批判思考建筑学专业课程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教学与政策因素导向基础上研究分析性思维的培养与训练,首先概述了设计分析教学的重要历史节点,继而介绍了重庆大学建筑分析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组织与教学内容,并对三份学生作业进行评价。环境、功能、形体、空间、建构、图解等建筑分析体系可以辅助学生加深对建筑设计原理的理解,探究作品背后的成因,拓展建筑分析的基础认知,培养分析思维与批判意识。最后从丰富授课形式、加强分析课与设计课的联系、建立案例数据库等方面提出教学建议,以期为当下的建筑分析教学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李毅 《山西建筑》2016,(5):19-20
解释了建筑形式设计的象形与建筑形式设计的象征的含义,结合实际案例,分析了建筑形式设计的象形与象征之间的关系,指出建筑形式设计的象形与象征相互递进、相互融入,只有将两者有效结合,才能更好地实现建筑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5.
钢结构体系建筑对于建造效率提升和建筑高度突破方面有较大优势,相比于钢筋混凝土结构其占有的市场份额并不大,但仍是主流建筑形式之一.本文以钢结构为探究对象,简要分析钢结构在超高层建筑应用中的技术要点与质量管控,并通过实例的引用明确钢结构应用过程与形式,能为行业内超高层钢结构施工提供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6.
住宅区室外微环境主要受绿化率、建筑布局形式和建筑覆盖率等因素影响。利用ENVI-met软件进行室外微环境模拟,并与实测数据对比模型得到了验证。通过验证后的模型分析了各规划因素与微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对于该住宅区平均热舒适指数SET*,绿化率影响最大,其次是建筑覆盖率和建筑平均高度。  相似文献   

7.
文章在南京市建筑能耗统计调查的基础上,将太阳能热水系统、地源热泵系统和热泵热水系统与民用建筑应用相结合,分析各种可再生能源形式在居住建筑、机关办公建筑、商业建筑、宾馆酒店建筑中常规能源的替代率、节能量水平和投资回收期。最后形成了南京市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的分析表。  相似文献   

8.
樊瑛  龙惟定 《暖通空调》2013,43(1):12-17
建立了天然水源能源总线系统、冷却塔能源总线系统以及单体建筑供冷系统的(火用)分析与碳分析通用模型,并以上海某商业中心为例,基于TRNSYS软件,对系统进行了动态逐时(火用)分析与碳分析.结果表明,按单位冷量的(火用)损失排序,由高到低依次为单体建筑供冷、冷却塔能源总线系统、天然水源能源总线系统,其值依次为0.304,0.266,0.185;按单位冷量的碳排放量排序,单体建筑供冷系统碳排放量最大,其次为冷却塔能源总线系统,最小的是天然水源能源总线系统形式,其值依次为0.254,0.215,0.189 kg/(kW·h).同单体建筑供冷相比,能源总线系统在(火用)效率与碳排放量方面均具有明显的优势.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建筑理论和传统建筑理论内涵的比较分析,揭示了体验问题在建筑理论思维中具有奠基作用。在建筑学领域,体验与形式分析具有内在的关联性,由此展开的传统建筑理论教育,将会产生很大的学术价值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伊通河东岸地区的近代建筑种类繁多,它在不断学习西方建筑元素的同时,也不断地加入中国传统建筑符号,从而形成了自己的特色,表现出的是没有悠久历史传统痕迹但各种建筑样式混杂的状况。本文从建筑的形式与风格、材料与技术以及整体呈现的风格特点等角度来对长春伊通河东岸近代的历史进行形态分析。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建筑立面形式构成要素出发,结合可拓建筑设计的理论与方法,在具体的形式分析中,论述抽象形态要素的相关性和形式关系要素的蕴含性,并以此为前提,阐释传导变换的模式与特点,提出基于多级传导变换的建筑立面形式构成手法。  相似文献   

12.
隈研吾建筑表皮材料编织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分析隈研吾的建筑作品,总结其建筑表皮的设计来源、形式、材料等方面的规律,概括其在选择表皮肌理和材料的思维方法,对其主要作品的表皮类型在形态上进行分类,试图找出这些类型特点与所用材料在形态设计上的关系,从而学习建筑师处理表皮时的手法和理念,提高建筑设计水平.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通过观察生物的细胞镶嵌形 态,发现其形成的法则——正十四面体镶 嵌,并通过数字技术予以模拟,生成数字仿 生建筑形体,并将其与对应的另一十四面体 与十二面体镶嵌的传统建筑形体分别进行结 构受力分析,通过数据明确指出仿生建筑形 体在结构和实际建造方面的优势和不足。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理查德·罗杰斯的典型建筑和城市设计作品,分析探讨了他在利用自然资源方面的设计理念及其在建筑和城市层面的思考。从建筑环境的整体平衡、建筑功能与细部的处理、以及适宜技术与材料的使用三方面,对其建筑设计理论与实践作品的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5.
孙彤宇 《时代建筑》2012,(5):124-127
文章针对当前建筑理论的困境和建筑形式多样化的现状,从系统论的角度,对形成建筑的要素加以分析,以一种独特的系统方式将建筑形式的自治界定为一个可以进行独立研究的领域。文章还强调建筑的功能逻辑也是一个可以设计的变量,将在形式自治的法则中扮演重要角色,以期为实践的建筑师提供一个可以进行自我反思的立足点。  相似文献   

16.
在考夫卡等格式塔心理学家的研究基础上,阿恩海姆系统地建构了视觉动力理论。用这一理论解读建筑形态,可以将原本纷繁复杂的形态语言的感觉更加清晰化,使得人们对建筑造型的感性认识能够上升到理性分析的层面。本文不仅沿用了这一理论,更是根据建筑形态的实际状态进行分析,用吸引力、排斥力、支持力、挤压力等对视觉动力进行分类,以解读人们在建筑审美活动时的知觉规律和心理本源。  相似文献   

17.
贾涛 《时代建筑》2013,(5):88-90
文章以美国伦斯勒理工学院建筑本科设计课程所设计的特洛伊馆为分析案例,介绍了通过参数化技术手段进行建筑形态的创建和调整,分析了大跨度建筑的结构体系组成,并采用结构有限元计算方法,分别对优化屋盖形状和调整柱网布置这两种方式下的结构体系进行了分析和优化,从而使受力体系更为合理,达到建筑与结构的融合,以体现出建筑与结构的协调之美。  相似文献   

18.
吴小钦 《福建建筑》2014,(12):32-34
建筑艺术之美是基于一定的创造规律及形式美法则而通过恰当得体的方法产生的。研究形式美法则,探寻建筑艺术的审美创造与现实生活关系,是建筑艺术走向发展、繁荣的必由之路。本文从五个方面阐述建筑艺术形式美法则,梳理建筑艺术发展历程和各种流派、风格嬗变过程,旨在为建筑艺术形式设计提供理论支撑及设计借鉴。文章篇末也对当代审美价值的变迁及科学观作出阐述。  相似文献   

19.
文章以建筑形态学和结构主义理论为基础,阐述了从基本要素、概念结构到形态结构和形式的建筑设计转换过程,说明形态结构对建筑形式产生的重要作用。对建筑形态学与结构主义的发展趋势进行简要的分析,并以功能结构、材料结构、环境结构、形式结构和有机结构为代表的建筑形态结构为框架,对新时代的建筑设计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0.
王辉 《世界建筑》2010,(10):120-123
建筑学的不断发展使得与之相关的其他学科以及影响因素都在不断扩展,形成了一个大的系统。在广义建筑学与人居环境科学的理念指引下,有关建筑美学的研究也拉开了新的篇章。本文在人居环境理念下开展建筑美学研究,从建筑美与"学"(学科形态)、辩证学与思(切入视角)、空间形与意(二元范畴)、特色古与新(研究意义)这4个方面展开论述,尝试提炼出以新视角切入的建筑美学辩证法,希望能对新形势下建筑美学的进一步研究起到一定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