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地震预报与社会反应》(大22开本,365页)做为研究丛书,由日本东京大学新闻研究所编辑、东京大学出版社1979年4月出版,执笔者共12人,包括以冈部庆三为首的东大新闻研究所6人、东京大学大学院4人、东京女子大学文理学部和群马大学教养部各1人。该书着重研究探讨了“地震社会学”这一门新兴学科所涉及的一个重要课题,即“地震预报与社会生活的关系”。尽管该书是根据日本国情所做的社会调查与研究,但对于我们国内开展“地震社会学”调查研究工作也是有一定参考和借鉴的。现根  相似文献   

2.
一、会议目的和主办单位“国际减轻自然灾害研究和实践:小型建筑和社区开发会议”于1984年10月8日至11日在印度首都新德里政府大厦(Vigyan Bhavan)召开。这次会议的目的是把从事减轻诸如地震、洪水和飓风等自然灾害研究和实践的建筑研究人员、社区规划师及其他有关专家集合在一起,着重讨论小型建筑、社区开发及农村开发如何减轻自然灾害的问  相似文献   

3.
地震灾害是我国自然灾害的众灾之首,对震后灾情时空分布的快速认识以及紧急应对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也是目前灾害应对领域与政府工作的热点。地震灾害研究是一门交叉综合学科,涉及构造地质学、社会学、灾害学、公共管理和危机管理等众多领域,必须在多学科综合的框架下,研究“地震-地震灾害-地震灾害应对”这个链条上的各个环节。但目前地震灾害时空分布研究的尺度对一次特定地震紧急处置的应用价值有限;构造地质学研究地震发生发展规律,偏重于地震灾害的自然属性,而在震后应急救援中的应用研究比较薄弱;地震紧急救援的指挥布局等也未进行详细分析,缺少可借鉴的理论依据和模式。  相似文献   

4.
一部反映我国地震社会学研究成果的文集——《地震社会学研究——全国地震社会学研讨会文选》将于近期由地震出版社出版。为了促进我国地震社会学研究的发展,推动其实用化进程,1988年7月,在河北省唐山市召开了我国首次以“地震社会学”命题的研讨会。这次会议由我国地震学界、社会学界11个单位联合发起,来自全国各地的80余名学者在会上进行了交流。《地震社会学研究——全国地震社会学研讨会文选》即是这次会议的成果汇编,分大会报告、学术论文、论文摘要三部  相似文献   

5.
《自然灾害及其对策研究》文集,由陕西省科技出版社出版和由《灾害学》杂志社发行。自然灾害给人类社会生活、经济活动等各方面带来严重影响,世界各国政府、科学工作者、以及广大人民群众对此给予极大关注,并开展了自然灾害科学的综合研究。该文集主要介绍了日本自然灾害科学综合研究班在近十年  相似文献   

6.
在研究未来15年国家社会发展对减轻自然灾害科技支撑要求、减轻突发性自然灾害(地震、台风与暴雨、洪水、崩塌一滑坡一泥石流)科技工作现状以及发展趋势的基础上,分析了减轻突发性自然灾害科技发展中的重大瓶颈问题,提出了未来科技发展的总体目标和战略重点,凝练出了优先发展领域与重大项目课题研究问题以及提出相应的政策保障措施。  相似文献   

7.
“为探测我国火山地震活动特征和规律,借鉴国内外成果,进一步论证我国火山地震监测研究的方向和科学思路”仅就搜集到日本的有关地震的火山研究资料:包括日本火山概况,火山及火山地震;着重介绍了日本火山学研究及发展状况;陈列了火山地震学术研究机构设置、研究方向,研究课题以及知名学者,工作人员等,做一剪辑。值得提出的是,火山及火山地震做为一种自然灾害,已被列入国际减轻自然灾害十年(英文名为International Decade for Natural Disaster Reduction,缩写成IDNDR)顾问委员会的研究计划。文中介绍了在国际减轻自然灾害十年(1990——2000年)期间,可以执行的计划。介绍日本火山、地震研究综述,旨在“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以期我国第一个火山地震监测站在火山研究监测与研究中,为地震预报做出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8.
地震是群害之首。由地震引起的社会问题相当复杂。对这些问题的分析研究,从而得出有益于减轻地震灾害的认识、措施与方法,无疑是地震社会学研究的对象和主要任务。首次提出地震社会学一词是1977年1月在东京举行的日美地震预报讨论会。其后,地震社会学发展迅猛。1979年4月在巴黎召开的国际地震预报讨论会上,7个专题组中就有4个专题组30余篇论文专门讨沦地震社会学问题。同年,我国成立了地震社会研究室(隶属国家地震局地球物理研宄所)。  相似文献   

9.
引言美国国会于1977年制定了全国地震灾害减轻计划(NEHRP),旨在减轻美国由未来地震造成的生命与财产损失的危险性。1977年地震灾害减轻法(公共法95-124)指导总统“建立和执行一项有效的地震灾害减轻计划”。美国国会承认地震可能是国家面临的最大单个事件的自然灾害。一次地震可波及成千上万平方英里,会造成数百亿美元的财产损失,会造成数万人的伤亡,同时可能破坏地震区,甚至全国  相似文献   

10.
本文主要基于国家和人民面临的自然灾害问题、我国开展灾害学综合研究的有利条件和灾害学在我国兴起的主要标志论述了中国灾害科学研究的现状。同时亦阐述了如何推动灾害学综合研究的设想。本文还指出,灾害学是一门新的综合交叉学科,对其研究应持久地开展下去。  相似文献   

11.
全世界死亡千人以上的地震,以公元前70年中国山东诸城昌乐地震为最早,震级7,死亡6000人。到1985年底为止,全世界共发生死亡千人以上地震335次,共死亡6807896人。具体资料见《国际地震动态》1981年6期、1982年2期和1985年《地学基本数据手册》(海洋出版社),本文不再重复。我国发生死亡千人以上地震83次,占全世界同类地震的24.77%;死亡2693460人,占全世界的39.56%。这两个比例极高,从灾害学角度,我国才是名符其实的“地震之国”。多少年发生一次死亡一万人以上的地震,或者死亡十万  相似文献   

12.
零讯     
中国灾害防御协会在京成立1987年我国召开了第一次全国灾害学学术讨论会、灾害经济学学术讨论会、城市地震对策会议等灾害学讨论会,并在这些会议的基础上,于1987年11月15—17日在京成立了一个研究灾害对策的组织——中国灾害防御协会。该协会会长、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刘恢先指出,保证我国四化建设,除需要一个国际和平、国内安定团结的环境之外,还必须对多种自然灾害进行积极、有效的防御。协会常务副  相似文献   

13.
《国际地震动态》2004,(4):20-20
20 0 4年2月2 6—2 9日,2 0 0 4年减轻自然灾害研讨会在北京召开。来自中国科协和中国地震学会等1 8个全国性学会的1 0 2位代表参加了这次会议。会议围绕气圈、水圈、地圈和火圈内的诸多灾种2 0 0 3年的发生情况和2 0 0 4年的发生趋势展开了学术交流。中国地震局分析预报中心的张国民研究员和张晓东研究员代表中国地震学会向会议提交了“2 0 0 4年度我国地震趋势及对策和建议”的报告。会议形成的文件《2 0 0 4年减轻自然灾害白皮书》,将上报中共中央、国务院及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为党和政府有关部门减轻自然灾害提供科学依据。2004年减…  相似文献   

14.
1987年12月11日,联合国第42届大会第二委员会审议并通过了由87个会员国提交的关于“减轻自然灾害十年”提案(169号决议)。决定把从1990年开始的20世纪的最后十年定名为“国际减轻自然灾害十年”,目的在于通过一致的国际行动,减轻全球突发性的自然灾害。本文较详细地介绍了该计划的酝酿过程、宗旨、目标和领导机构。  相似文献   

15.
本文在“引言”中指出:地震社会学是主要研究地震和地震预报社会经济影响及其对策的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两大领域的边缘学科。在“由来及发展”一节中说明,地震社会学是随着破坏性地震的不断发生和地震预测、预报等地震科学研究的深入开展而逐渐发展起来的;这一名词是1977年1月第五次日美地震预报科学讨论会上提出的;中国从1979年国际地震预报讨论会后,开始较系统地开展这方面的研究工作,如同其他国家那样,当前也是主要集中在地震和地震预报社会经济影响及其对策这个中心问题上。在“主要研究任务”一节中阐明,地震社会学主要是探讨组织体制的作用和减轻地震灾害的对策;探索发挥地震预报的积极作用;调研地震虚报、误传和谣言的对策;研讨地震的综合及各项对策;开展震害调查和预测;拟定与地震和地震预报有关的各项法令条例等。最后两节概述了我国开展地震社会学的研究工作概况及其展望。  相似文献   

16.
《地震勘探——技术及数据处理》(SEIS-MIC EXPLORATION:TECHNIQUE ANDPROCESSING)一书由伊拉克国家石油公司艾尔萨迪(Hamid N.Al-Sadi)博士撰写,由西德比克霍伊泽尔(Birkhauser)出版社于1980年出版,作为该出版社的“天文及地球物理丛书”之七。全书共分六章:第一章:波动理论,包括波动方程、波的传播原理及介质的影响等;第二章:地震波,包括弹性理论(内容有应办、应变、弹性模量等基本概念)地震波的  相似文献   

17.
地震社会学是本世纪70年代才在国际上兴起的一门应用社会学,反映我国这方面研究成果的第一本专著《地震社会学初探》,近期已由地震出版社出版.该书分为总论、地震灾害的社会学分析、震灾防御研究、灾时社会行为与社会问题、结语五部分,全面探讨了震灾与社会的关系,震灾对人类社会的危害和人  相似文献   

18.
由地震出版社出版的抗震设计丛书,自1989年底第1本正式问世,到1991年3月已全部出齐。丛书共8册,分别为:《地震作用》(魏琏、王广军)、《场地·地基·设计地震》(周锡元、王广军、苏经宇)、《钢筋混凝土房屋抗震设计》(胡庆昌)、《砌体房屋抗震设计》(周炳章)、《单层厂房抗震设计》(裘民川、刘大海)、《空旷房屋抗震设计》(刘大海、杨翠茹、钟钖根)、《烟囱抗震设计》(文良谟、任保寿、王祖慧)、《非结构抗震设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宁洱6.4级地震震后社会影响调查结果进行研究分析,得出社会学和地震科学相结合是探索防震减灾、地震应急、抢险救灾、恢复重建和最大限度减轻地震灾害对人类社会生活影响的最好方法,同时阐述了研究地震社会学对人类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重要意义,阐明我们不但要运用地震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来研究地震社会学的规律,而且还要运用地震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来研究地震对策问题,让社会科学来为防震减灾和地震应急服务,以此来不断推动地震社会学的发展和地震灾区社会调查的开展。  相似文献   

20.
根据我国的实际需要,在各有关方面的支持赞助下,从1979年8月起筹备并成立了地震社会学专业研究室,并与其他部门的有关专业人员共同协作开展了地震社会学的各项调查研究工作。关于这方面的基本工作概况和现状,在以本专业研究室名义撰写并先后发表在《国际地震动态》1981年第9期(总第33期)的《国际地震社会学概况及中国地震社会学研究工作的开展》和1983年第1期(总第49期)的《中国在地震和地震预报社会经济影响研究工作方面的概况回顾》两文中均已作了概述,本文的第一部分在此仅作几点补充体会;本文的第二部分主要是对于作为1982年以前的课题“地震虚报和地震谣言的社会经济影响及其相应对策”的调研概况作一综述;本文的第三部分则对于作为1983—85年的课题“调查几次大震的预报效果,提出相应对策和改进预报方式的意见”的研究工作提出进展情况及其进一步设想,其中并将涉及开展地震社会学研究工作的今后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