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慎独作为儒家重要的修养工夫,宋代理学和心学对其各有阐发。朱熹将《中庸》中的慎独和戒惧解读为两种工夫,慎独是已发之后为善去恶的工夫,戒惧是心存敬畏、主敬存养的工夫;张九成认为慎独与戒惧相同,都是对天理本心的体认,是一种直取本体的工夫路径。二人慎独思想存在差异的根本原因,是理学和心学对本体理解不同。朱熹之"性即理",是寂然不动的形而上本体;张九成之"心即理",是贯穿形上形下、已发未发的本体。因而朱熹的工夫论中必须要有心的思维作用,为学与主敬并重;张九成的工夫论中心即本体即工夫,以心识心。朱熹与张九成慎独思想的差异,正是心学与理学工夫论的根本分歧。  相似文献   

2.
郑晓江 《文史哲》2004,(5):101-108
象山学术的精神在实学,而象山实学所要解决的问题是:人之行不行,及行之正不正,皆受人之本心的节制。所以,要使具体的人生符合伦理道德的规范,就必须要先正"人心",关键在打通天地之心与本己之心,体悟其"实理",再转而为己之"实德",便发而为"实行"。所以,象山于学则辨"道问学"与"尊德性",于践履方面则辨公与私、义与利。这就是象山学术精神的全部精义之所在。  相似文献   

3.
李二曲不仅是关学大儒,亦是清初三大儒之一。他秉承张载关学推崇《中庸》的治经传统,以"日用平常"为宗旨对《中庸》进行平实化的解读,主张"临境便见中庸""性命之理不外日用平常",工夫则"以慎独为要"和"静以涵养未发"。他的《中庸》学体现出以张载关学贵礼崇德、躬行实践的学风为理念,以"本体工夫合一"为宗旨对程朱理学偏于支离烦琐、陆王心学过于空疏流荡进行调和的特质,开创出《中庸》学史上较有特色的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4.
陈来 《江海学刊》2015,(3):11-20
"天地之心"一词最早见于《周易》复卦的彖辞"复其见天地之心乎",《礼记》礼运篇也有"人者天地之心也"一语。汉代董仲舒说"仁,天心",这是汉代儒学宇宙论的重大发展。北宋程颐反对"静见天地之心"的说法,主张"动见天地之心",邵雍之子邵伯温认为天地之心不可以非动非静,动静之几为天地心。南宋朱子把天地之心作为仁说的基础,但这并不是简单回到董仲舒,而是把北宋儒学对《周易》的讨论中天地以生物为心的思想与"仁"联系起来,用仁去规定易学讨论中的天地之心,使仁获得了本体论的意义。明代王阳明把"人者天地之心"当作万物一体思想的一种说法,由于他过于关注心,相对忽视了仁,所以他对天地之心的阐发,只是着重于心之灵明。罗近溪以生生之机为天心,但是他没有把这看作是仁体的大用。  相似文献   

5.
常新 《船山学刊》2013,(3):90-94
"博文约礼"是儒家自先秦以来非常重视的为学之道。二曲作为心学家其求学之道的基石为求心,因此其工夫的立足处为心与性,他对于博文约礼的解释,和先儒相较稍有差异,"博文"之"文"不是单纯的经书典籍,而有"人道"之意;"约礼"之约不是单纯的约束之意,而具有"本体"之意。二曲这一下学上达工夫即重视对道德本体的涵养,同时也强调现实日常日用的道德践履。  相似文献   

6.
王阳明说:“盖天地万物与人原是一体,其发窍之最精处,是人心一点灵明。”人心是天渊,心之本体无所不该,原是一个天,只为私欲障碍,则天之本体失了。”“天地鬼神万物,离却我的灵明,便没有天地鬼神万物了。我的灵明,离却天地鬼神万物,亦没有我的灵明。如此,便是一气流通的。如何与他间隔得?”(《传习录>>)这几段话可以看作是王阳明天人合一说最简要的说明。我这里不打算讨论他这几段话所涉及的各个方面,只想借用他的这些话,谈谈我所要讲的天人合一思想中的两个问题:一是人与天地万物“原是一体”的含义问题;二是原本合一的天人一体是如何“间隔”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杨简心学的工夫,基本上是沿着内外两条道路进行,最后统一于心。向内,杨简心学工夫沿着毋意、反观之路,去体认"本心"的完满自足及其自现之后与传统伦理道德的一致性,到达"永"的境界。并在时时警醒,事事诚敬之中,保有"永"的境界。从而使"本心"上升为"心",获得了普遍性、超越性和绝对性。这是体认工夫。向外,其工夫由家孝到德行最后到国治,成就己心。为此,杨简不仅借助《易传》的心学阐述,具体指出人们在各种社会场合中所应有的合于传统伦理道德的正确范式;而且通过孝德教化、打击犯罪、为民办实事等政治实践来化民移俗、治理社会,从而使"心"获得载体而得以体现。这是践行工夫。  相似文献   

8.
吴震 《社会科学》2013,(8):130-139
在宋代道学,格物与诚意,何者具有首要地位?这是道学工夫论域中的一大理论问题。历来以为朱熹以格物为《大学》第一义,于是诚意工夫便落为后手。然而当我们将道学工夫论置于政治文化角度来重新审视之际,我们发现以朱熹为代表的宋代道学家劝导君主应当努力实践的第一序工夫,往往不是格物致知而恰恰是诚意正心。朱熹自述他"平生所学"止有正心诚意四字,这一自述无疑是朱熹工夫论思想之特质的重要写照,由此可以使我们获得有关朱熹工夫论思想的一项新了解。  相似文献   

9.
在真德秀的工夫论中,主敬作为"百圣相传"的"圣门心法",是修养心性的根本工夫。而主静一方面指敬贯动静之义下的"静时之敬"与夜晚之时的主敬工夫,另一方面又含有以静时与夜晚之时的主敬工夫为根本的意蕴。这样,他就将周敦颐的主静说纳入到主敬工夫的意义结构之中,形成了其"合敬静为一"的工夫论特色。就其本质而言,这种涵摄主静之义的主敬工夫既不是牟宗三所谓的对于实然之心气的外在的空头的涵养,也不是对于实体性之超越心的逆觉体证,可谓是宋明理学中一种特殊的工夫论形态。  相似文献   

10.
王船山在《西铭》题解中,提出了对程朱"理一分殊"解释模式的批评:外在于"理一"的"分殊"如果不被克服,便无法真正实现天亲一本.于是船山提出"以父称乾"这一路向,来解决二本难题;其解决途径的基础,在于具体家庭生活中的"孝".家庭与"孝"为我们提供人道视域的起点,使得"物"对我们来说不仅不再是气化糟粕,而且因其被纳入人道视域而使我们可以从中体认天道.人道视域中的"物"让我们向天下敞开,人与"物"的存在方式在"形"的意义上是同构的.成能工夫要求德性之知与见闻之知体用一源,以此为"一学一习上达天道"提供依据.致"孝"工夫通过浸透着德性的见闻之知,使我们参与到意义世界的生成之中,循序渐进以使"天亲合一"得以实现.  相似文献   

11.
培养创造性人才的关键就是培养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对创造性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本文阐明了创造性思维的内涵以及创造性思维与创造性人才的关系,分析了阻碍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的因素,在此基础上从转变教育思想,改进教学模式;优化创造环境,鼓励自由创造;丰富知识经验,完善知识结构;运用多种方法,训练多种思维四个方面对创造性思维的培养途径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12.
陈寅恪学术思想的精神义谛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虽然近年来学术界、文化界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注意到陈寅恪其人其学,但迄今为止,人们对这位大史学家的了解还有限得很,对他的学术创获、学术贡献和学术精神尚缺乏深在的研究。陈寅恪之学的精神义谛大致可以归纳为九个方面:第一,陈寅恪是最具独立精神、最有现代感和历史感的历史学者。第二,陈寅恪的基本文化态度,是不忘记本来民族之地位。第三,陈寅恪的主要文化理念,是文化高于种族。第四,陈寅恪从根本上说是一位贵族史家。第五,陈寅恪是一位学术奇迹的创造者,他的后三十余年的著述,都是在目盲体衰的极端困难的情况下完成的。第六,由于陈寅恪对为学的材料资源的特殊重视,在观念上扩大了材料的应用范围。第七,陈寅恪创立了独特的解释学,即"古典"和"今典"双重证法的阐释学,认为阐释者必须具备"艺术家欣赏古代绘画雕刻之眼光及精神",方可达致对古人"了解之同情"。第八,陈寅恪一生的最大著述是《柳如是别传》,其历史书写的旨趣是"借传修史",即通过为一代奇女子立传来撰写明清文化的痛史。第九,陈寅恪的"哀伤"与"记忆",实与百年中国的文化与社会变迁以及他的家族的命运遭际有直接关系。  相似文献   

13.
张玉璞 《齐鲁学刊》2012,(4):119-123
白居易的"中隐"思想是对传统仕隐观念的继承、整合和发展,其本质上既区别于隐于山林的"小隐",也与隐于朝市的"大隐"不同,而是隐于地方官、散官、闲官。它巧妙地平衡了集权专制与士大夫独立意识之间的矛盾,是一种能在入世与出世间进退裕如的处世哲学和生活方式。这一以仕求隐的隐逸观,较之魏晋时期"居官无官官之事,处事无事事之心"的仕宦态度要积极得多,它更圆融通达地调谐了身与心、职与事、仕与隐的矛盾,是白居易以儒治身、以佛道修心的人生哲学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14.
张芊 《云梦学刊》2004,25(1):89-91
中国优秀文化传统在大学生人格塑造中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及社会价值,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有利于弘扬忧国忧民、献身祖国的爱国情怀;培养坚贞不屈、刚正不阿的崇高气节;熔铸自强不息、刚健有为的执著精神;蕴育厚德载物、推己及人的仁爱之心;树立尊道贵德、行己有耻的道德理想。汲取其中的精华,可以为当代大学生的人格完善提供有益的营养。  相似文献   

15.
退溪关于理与气,四端七情,心统性情之说的发展和完善,几乎都是通过与奇明彦的"四端七情之辩"实现的,退溪提出的"四端理发而气随之,七情气发而理乘之"的理气互发论的命题,开启了朝鲜性理学心性论的争端."四端七情之辩"是李退溪哲学全面走向成熟并形成自己理论体系的最重要的标志,也是以四端七情之辩为起点,朝鲜的性理学走上了以心性学为中心的具有朝鲜性理学特点的哲学轨道.  相似文献   

16.
精神分析学说与施蛰存的小说创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罗伟文 《学术探索》2005,(4):132-136
由于与精神分析学有着奇妙的内在心灵契合,施蛰存对该学说情有独钟并大胆地用它来独辟文学创作“新的路径”。施氏对精神分析的接纳主要表现在:用潜意识理论探索人的复杂内心世界、用人格层次说进行二重人格的塑造、用爱欲与文明说阐释了人与文明的悲剧性对立。施氏的这一探索赋予了他的小说鲜明的现代性品格,具有开风气的重要文学史意义。  相似文献   

17.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是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核心内容。进入新媒体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应深入把握新媒体的特性,遵循主导性与多样性相结合、虚拟性和现实性相结合、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结合、继承性和创新性相结合的教育原则,不断提高教育实效性,促进大学生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转化为自觉追求。  相似文献   

18.
何静 《浙江社会科学》2012,(4):92-98,125,158
陈献章不依傍权威显学程朱理学,有着对天道心性义理的独特之见.他的自得之学包括:提出道(理)本论和心本论;含纳心量广大、无累无滞、自然和孔颜之乐等自得的境界;提出立志、读书和静坐等自得的方法.陈献章受到吴与弼的潜移默化并对佛道多有借鉴.王阳明熟稔陈献章之学,阳明心学可说是对陈献章心学的修正和发展.但因对陈献章心学有异议,且顾及视陈献章如父师的湛甘泉的感受,故王阳明平生不大提及陈献章.  相似文献   

19.
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中对于个体生命、对于“生”以及“死”都存在着很大差异。但生与死是一个生命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正是因为死才凸现了“生”的意义,意识到死才会只争朝夕,充实自我,热爱生命。  相似文献   

20.
张文莉 《学术探索》2012,(3):124-126
强调中西艺术的融会贯通,这是闻一多的一贯主张。闻一多认为,只有时时刻刻想着我是个中国人,才能做出真正的中国的新诗,因此,在他短暂的诗歌创作生涯中,他始终把新诗的民族性建构作为旨归并长期躬耕于此,他的诗歌表现了对民族历史与文化的关注,对祖国的热爱与对祖国命运的忧虑,对人民命运的同情与对黑暗势力的控诉,在内在精神方面呈现出显著的民族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