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正宜兴紫砂茗壶既是实用性的茶具,也是可供欣赏的艺术品,是实用的生活空间中的艺术,是生活中可以直接享受的艺术,在实用性的追求中实现欣赏价值,这是紫砂艺术的"独特之处"。紫砂壶就像一本书,使喜爱茶壶者不断汲取知识,达到超凡脱俗的境界。紫砂壶似乎又是一面镜子,它能把壶中的知识反射到制作者的内心世界,因为有了丰富的知识,所以制壶者的心境达到清静高雅的境界。一件件栩栩如生的象形紫砂壶,就是一件件会表达语言的艺术品,  相似文献   

2.
紫砂壶可以称得上是中国传统手工艺品与中国陶器制作中的典范,自其诞生时起,诸多手工艺人和文人便围绕着紫砂壶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他们力图通过制作或运用紫砂壶表达出自己的价值文化取向,于是造型各异、装饰多样的紫砂壶也就大量出现了。本文所要赏析的是一件造型独特的"乳鼎"紫砂壶,通过对其造型的剖析来感悟其造型之美与和顺之气。  相似文献   

3.
闵华萍 《江苏陶瓷》2014,47(5):61-61
宜兴紫砂在国内外闻名已久,尤其是紫砂茗壶更有着近六百年的发展历史,得天独厚的紫砂泥料加上丰富多彩的设计创意。使得紫砂壶以良好的实用价值、艺术价值和人文价值而深入人心,然其作为一门传统手工艺,艺术价值当为首重,实用和人文因素又从侧面充分提升着紫砂壶的艺术价值。因此,创作或鉴赏一把紫砂壶的核心是确定其具有一定的艺术价值,而这个宽泛的概念表现在一件件具体的作品上则有着不同的特征。  相似文献   

4.
刘红仙 《江苏陶瓷》2009,42(4):37-38
在谈紫砂壶的创作时.首先要明确紫砂壶的存在价值。紫砂壶的创作难不难,看你如何评价。只要是一件作品,能容水之器,就可成为茶壶,但只是一种容器,一般人都会做。大部分艺人穷毕生精力,也很难创作出一件流芳百世之作。  相似文献   

5.
艺术性是作者通过技艺、设计等艺术手段使作品所能达到的艺术程度,它是衡量作品艺术价值的重要标准。紫砂壶从最初的生活日用器皿,发展到今天成为实用艺术品,归根于在发展的历程中,紫砂壶逐步具备了一定的艺术性,从而有了艺术、市场等方面的价值。"牛气冲天壶"作为一件造型上较为突出的紫砂壶艺作品,其艺术性的深入剖析,对研究紫砂壶艺术性的创作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可以丰富紫砂作品在艺术表达上的创作空间。  相似文献   

6.
中国紫砂壶艺术种类丰富,装饰精致,内涵多样,是传统陶器与茶道文化的代表作品。在紫砂壶之中,提梁壶是十分经典的一种,以高挑便捷著称。本文所要赏析的这件“吴经提梁”便是一件典型的提梁壶,其外形简单沉静,博雅大度,在艺术价值之外更包含独特的历史价值。  相似文献   

7.
紫砂壶,一种以紫砂泥烧制而成的中国传统茗器,样式精美,气韵古朴,是中国陶制艺术品中的代表作。对于人们来说,紫砂壶已经不仅仅可以用来泡茶,而是一件极具艺术价值的收藏品,每件紫砂壶都是独一无二的,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载体。本文所选取的是一件有着浓厚传统文化精神,在造型上具有创意色彩的紫砂壶艺术品,我们将通过对其的分析来说明它的简练之美与精神气质。  相似文献   

8.
"人间珠宝何足取,宜兴紫砂最要得"说的是宜兴紫砂壶独特的艺术魅力与价值,作为一件中国传统的手工艺术品,紫砂壶也的确是一件比珠宝更为珍贵的宝物。此件紫砂壶名为"金鸡如意",通过手工艺人的巧妙设计将金鸡的造型表现出来,其文化内涵浸染着中国传统的吉祥文化。整件紫砂壶古雅秀丽,简约大方,工艺精湛,既凸显出手工艺人那独到的技艺,也反映出紫砂壶艺术的魅力。  相似文献   

9.
意境是中国传统艺术中一种独特的表现方式,通过营造不同的意境可以将人们所要表达的情感价值等藏于紫砂壶中,赋予其独特的文化内涵。这件"自在香"紫砂壶艺术作品通过简约的造型设计与装饰营造出一种"暗香扑鼻"的意境,在自然与朴素之中又多了一份恬静与优雅。手工艺人通过独特的构思与精湛的技艺体现出紫砂壶艺术的典雅气息,同时也体现出中国文化的内敛气质。  相似文献   

10.
宜兴紫砂壶源于传统民间手工艺,发展至今不仅有了较为完善的造型艺术体系,有着较高的工艺价值,更是在中国传统文化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是极具代表力的一面旗帜,这是因为紫砂壶丰富多彩的造型特征,以及所蕴含的浓郁的文化内涵与人文情感,使得紫砂壶不仅仅是一件简单的实用器具,更是一件雅俗共赏的艺术品,使得人们在一壶一茗之中感受到...  相似文献   

11.
紫砂壶从古至今以来就已经被人们推崇为最理想的泡茶器,紫砂壶不仅造型优美,而且实用性非常高,它的材质是天然的紫砂矿料,制作的紫砂壶透气性好,气密性佳,其可塑性造就了紫砂壶造型设计的千姿百态。紫砂壶源于宋朝,兴于宋朝,在这几百年的长河中有顶峰时期的兴旺,也有之后的落寞,但紫砂文化一直都在,经过一代代紫砂艺人的传承,如今紫砂壶又走上了新的巅峰。紫砂壶的制作工艺极其复杂,设计元素也非常多,其中"竹文化"也是中国的传统文化之一,深受古今文人雅士与创作者们的喜爱,多少关于竹的诗词歌赋与艺术品都流传于世,为后人所称赞。这把紫砂"四方竹鼓"壶就是将竹融入紫砂,设计与创作出来的一把紫砂作品,这件作品因它的造型设计的经典与文化寓意特别好,已经成为了一只传统造型的紫砂壶,每一把的不同之处就只能看每一位紫砂匠人在制作时的心境、情感的投入不同,细节之处加入自身的想法与创意了。  相似文献   

12.
宜兴紫砂自诞生以来就有着数百年的悠久历史了,紫砂壶的造型千变万化,设计风格多样化,并且是集实用性、艺术性以及丰富的人文寓意于一体的艺术品.这件紫砂壶《年年有余》不仅仅是一件泡茶用的紫砂器具,其独特又富有创意的造型设计也是非常值得研究和欣赏的,在中国传统吉祥文化中"年年有余"的寓意也深受人们的喜爱与追崇,代表了人们对美好...  相似文献   

13.
宜兴紫砂壶之所以具有实用性以及欣赏性这两种价值,主要是由两方面的因素所决定的,分别是得天独厚的泥料以及独一无二的制作技艺,与此同时,在经过了数百年的历史发展之后,有许许多多的文人雅士加入到了紫砂壶的创作中去,使得紫砂壶逐渐蕴含了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内涵,促使紫砂壶成为了一件艺术品,所以,一件优秀的紫砂壶作品一定是建立在传统的基础之上,不断进行创新所制成的。本文便主要以紫砂"涅槃壶"为例,谈谈它的造型特征以及精神文化。  相似文献   

14.
赵志东 《江苏陶瓷》2012,45(5):43-43
茶,不仅是一种饮品,更是一种生活态度。中国茶文化以和为中心,茶的和谐本性诠释着中华民族以和为贵的传统道德观念。透过茶文化这个窗口,我们可以看到中华民族灿烂的传统文化。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泡茶器具日益重视起来,对泡茶器具的审美观点也在发生变化。喝茶品茗的同时,人们对宜兴紫砂壶不仅只是要求它作为一件泡茶的器具,更要具备欣赏价值,这对紫砂壶的制作工艺就有了更高的要求。于是,艺人们通过自己的一双巧手做出了更多融实用与艺术把玩于一体的紫砂壶,以满足人们喝茶品茗的喜好。  相似文献   

15.
<正>在谈紫砂壶的创作时,首先要明确紫砂壶的存在价值。紫砂壶的创作难不难,看你如何评价。只要是一件作品,能容水器,就可成为茶壶,但只是一种容器,一般人都会做,大部分艺人穷毕生精力,也很难创作出一件流芳百世之作。作为一名紫砂壶艺工作者,有自己的代表作品传世是每个手工艺者的梦想和追求。在从事这个行业的十多年,一直在揣摩大师传世名作的同时,也试着进行自己的创作。紫砂文化的形成,其内涵并不是单一的,它有着极其深厚的文化渊源与  相似文献   

16.
紫砂壶作为一件品茗利器,从出现至今已经有着六百多年的历史,紫砂壶是中国几千年来传统制陶里的一朵奇葩,在中国陶瓷史上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紫砂壶的广泛使用是因为宋末饮茶方式的改变,传统的抹茶、点茶被泡茶饮用所取代。加上当时文人阶层流行的是用紫砂壶,这也为紫砂壶能更快速地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文人参与到紫砂壶的设计和装饰上来,也使紫砂壶的造型变得更加的多样起来。紫砂壶主要分为圆器、方器和花器。本片所讲到的这把传炉壶便是属于方器中的一款。  相似文献   

17.
紫砂壶是最具自然色彩与传统韵味的中国陶制茗器,其艺术价值在时间流逝中不断得到认可,至今已成为代表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经典之作。本文所选择的紫砂壶名为“瓜趣”,这是一件自然色彩十分鲜明的作品,通过对它的分析我们将感受紫砂壶花器的艺术美与那份独特的自然生态意蕴。  相似文献   

18.
李启山 《山东陶瓷》2020,43(1):25-25
紫砂制品是中国陶制艺术品中艺术性较强的一种,其中紫砂壶是最具代表性的成果。除了泥料特性与壶的造型变化外,陶刻艺术也在紫砂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本文选择的两件紫砂壶作品就运用了复杂的陶刻装饰技法,我们将通过对其陶刻装饰的解析来谈谈紫砂陶刻之艺术形式与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9.
"不惜浑仑次第佥,把将来语太无厌。而今一片落谁手,管取甜时彻蒂甜。"这是宋代一首专门描写甜瓜的诗歌,可见甜瓜这一水果在人们心中的分量。本文所选取的这件紫砂壶艺术品也十分有趣,从其"瓜韵壶"的名字来看,这必定是一件以甜瓜作为主体设计而成的紫砂壶。此壶除了鲜明的古朴风格以及筋纹器的特点之外,笔者认为此件紫砂壶还体现出一种生态美学特征,因此才能使其本身的文化魅力在现代社会中得以传承。  相似文献   

20.
紫砂壶是由中国人民创造的,有着悠久历史和独特艺术价值、审美价值与文化价值的中国传统手工陶制艺术品。一件紫砂壶往往立意宏大,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土壤之中,而在表现上则是内敛含蓄,在张弛有度之间展现大国气度。本文将通过对此件名为"平步青云"的紫砂壶进行造型及内涵的分析来揭示紫砂壶艺术的流变以及其广阔的文化视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