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54 毫秒
1.
宁蒗地区钢厂河铜矿系喜山期隐伏斑岩体外接触带玄武岩系热液型铜矿床,其主要含矿、赋矿层位为上二叠统玄武岩组三段(P2β3)与黑泥哨组(P2h),主干控矿构造为南北向断裂体系,矿区NWW向F1断裂为阻矿构造,铜矿化均产于其下盘(南盘);NE向F2、F3断裂将本区分成三个不同矿化特征的矿段,其东、中矿段是寻找隐伏─半隐伏铜矿体的有利地段.由于构造活动的多期次和构造形变的分带性,矿区铜矿具显著的成矿多期、多阶段性和矿化体水平、垂直分带性规律.通过对矿区铜矿的碳、氧、硫等稳定同位素和包裹体分析及成矿热液演化特征探讨,建立了铜厂河铜矿热液成矿模式.  相似文献   

2.
菲律宾斑岩型铜矿成矿背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菲律宾位于环太平洋铜矿成矿带西带的外带上,分布有较多的斑岩型铜矿床.斑岩型Cu-Au-Mo矿床与白垩纪-渐新世辉绿岩、蛇纹岩、闪长斑岩侵入有关,含矿斑岩具有来源深、就位浅、多期次侵位、各期次侵位空间共存的特征.大洋板块的俯冲是形成斑岩铜矿床的主要因素.大洋板块俯冲形成了adakite和含矿斑岩,导致了大洋板块的膝折和撕裂,形成撕裂构造窗,控制斑岩铜矿床的分布.由于板块俯形成的撕裂带影响,形成了NW向切割造山带的正断层为特征的断裂系统,是控制含矿斑岩浅成侵位和矿床空间分布的重要构造系统,特别是大型线性构造或线性构造的交汇部位,是沟通浅表与深部过程的高渗流带和含矿斑岩岩浆上升侵位的重要通道,与板块俯冲形成的撕裂构造窗相联结,更趋于形成大型斑岩铜矿.  相似文献   

3.
云南老厂火山岩型银铅锌铜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云南老厂银铅锌矿床为富银和铅的锌-铅-铜型块状硫化物矿床,主要产于偏碱性的中基性火山岩系中.矿床由3层矿体组成:上部碳酸盐岩中裂隙脉状银铅锌矿体;中部火山岩中似层状银铅锌矿体;深部(次)火山岩中不规则状铜硫矿体.矿石结构构造表现为含矿气水溶液的充填交代成矿作用,矿石铅、硫、氢氧同位素组成反映了成矿物质主要来源于燕山晚期-喜山早期的深源原始岩浆热液.根据火山岩时代为主要晚二叠世-三叠纪,其次为白垩纪-老第三纪的最新研究成果,且后者主要以次火山岩出现,提出矿床成因属燕山晚期-喜山早期的火山-次火山热液充填交代成矿,从而统一了长期以来该矿床火山成矿与燕山晚期-喜山早期成矿的矛盾.  相似文献   

4.
通过区域成矿地质背景和成矿条件的综合分析,认为宁蒗一祥云斑岩型铜多金属成矿带含矿岩体具有形态复杂、多期侵入复式岩体的晚期岩体成矿、岩体规模小、多数富碱等特征,并提出了主要的与喜马拉雅期斑岩侵入体有关的铜多金属矿的找矿靶区,对重要靶区地质特征、找矿依据和潜在找矿方向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5.
江西德兴斑岩铜矿是中国东部大型斑岩铜矿,由朱砂红、铜厂及富家坞三大矿床组成。在前人研究基础上,对德兴地区朱砂红斑岩铜矿含矿花岗闪长斑岩进行锆石SHRIMP U-Pb年代学和磷灰石ID-TIMS U-Pb年代学研究。结果表明:花岗闪长斑岩的锆石SHRIMP U-Pb年龄为(171.3±1.7)Ma,平均标准权重偏差(MSWD)为1.4;热液蚀变磷灰石ID-TIMS U-Pb年龄为(170.6±1.0)Ma,MSWD值为0.49。上述年龄数据表明:朱砂红斑岩铜矿含矿斑岩侵位和铜钼成矿作用均发生在中侏罗世,从岩浆侵位到热液成矿具有较短的岩浆热液演化过程。  相似文献   

6.
北衙碱性斑岩型金矿床矿床遥感地质综合信息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北衙碱性斑岩型金矿床为“三江”地区金沙江-哀牢山喜山期富碱斑岩带中的重要金多金属矿床,复式穹隆构造碱性斑岩与金矿床呈现构造--岩浆--矿化三位一体,金矿化集中于成矿晚期热液活动阶段,矿床遥感地质方法获取了该区常规地质方法得不到的成岩成矿影像-地质信息,与构造地球化学方法共同获取了丰富的矿床定位预测网络结构“陷信息”并拟建了影像线-环结构-构造地球化学集成成矿预测方法。  相似文献   

7.
多个造山带和盆地矿田地质调研发现,热力作用和热力构造有其广泛性和特殊性。岩浆-热力构造是指受岩浆-热力作用影响或控制,与岩浆侵入或火山喷发活动有一定联系,形成于岩浆岩体中或围岩地层中或远程热力作用影响区的一系列热力(含部分应力作用)形成的构造类型。在矿田、矿田地质和矿田构造的概念及类型划分研究基础上,提出了矿田构造和岩浆-热力构造的类型划分方案。按成矿期构造形成的主控作用方式,将矿田构造划分为:应力、热力、重力和复合转化4种构造类型。按照矿田岩浆活动-热力作用对成矿作用的控制影响深度、构造环境和成矿类型,将矿田岩浆-热力构造分为五大类24个亚类:①近地表热水喷流沉积-地热异常群集型;②热液型;③岩浆侵入-斑岩-矽卡岩-韧性剪切流变-热穹窿型;④岩浆通道-小岩体矿床-壳幔混合成矿型;⑤地幔热柱型。这些不同深度的岩浆-热力构造形成了不同类型的矿床,在壳幔岩浆-热力构造作用下,经常形成重要矿床类型组合和超大型矿床。对盐丘、岩浆热穹窿、地热异常、壳幔热柱等几种特殊类型的岩浆-热力构造进行了简要的特征分析。以青海祁漫塔格矿带景忍—虎头崖多金属矿田为实例,在矿田地质学指导下,以矿田建造和构造-岩相填图为基础,剖析矿区岩浆-热力构造特征,归纳其岩浆-热力构造类型为斑岩型+矽卡岩型+断控热液型,认为晚三叠世岩浆侵入作用是该区多金属大规模成矿的主要内因,岩浆侵入作用与各时代碳酸盐岩接触带形成了矽卡岩矿床,并且显示出印支期岩浆侵入体、斑岩、矽卡岩带、多组断裂破碎带和热液蚀变带的发育与找矿富集中心紧密套合,不同方向断裂控矿作用不同,近EW向和NWW向断裂控矿显著,矿田中深部成矿潜力较大。  相似文献   

8.
广西河三铅锌(银)矿床成矿规律及成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河三铅锌(银)矿床是与燕山期火山活动有关的中-高温(成矿温度261~421℃)热液交代(充填)型矿床,成矿物质主要来源于次火山岩(花岗斑岩).矿床产出受火山岩系、断裂构造、下志留统角砾状灰岩控制。矿床中Ag含量变化较大,与Pb+Zn关系较密切;Cd与Zn密切相关,含量变化不大.矿田内应注意寻找“斑岩型”铅锌矿床及破碎带次生富集型银矿床。  相似文献   

9.
广西大瑶山地区近年来地质找矿获得较大进展,为评价其找矿前景,进行了斑岩型铜钨钼金矿床成矿机制探讨,并建立综合成矿模式。分别采集了燕山期大黎斑岩型钼矿床、圆珠顶斑岩型铜钼矿床和加里东期新坪斑岩型钨金矿床成矿围岩、矿体样品进行稀土元素分析,配分法显示斑岩型矿床(La/Yb)为 10.83~12.89、δEu0.60~0.73、δCe0.97~0.98,类似于壳幔混源型岩浆特点;硫同位素组成显示δ34S为-1.32‰ ~2.17‰,具有相应侵入岩体δ34S值变化特征;氢氧同位素δ18O值3.5‰ ~7.59‰,δD值-42‰~-57‰,投影点以岩浆水区域为主,变质水区域次之,据此推断斑岩型铜钨钼金矿床成矿物质大部分来源于岩体,少部分来源于寒武系或更老地层。典型矿床成矿元素迁移与沉淀环境分析认为,斑岩型矿床是成矿岩体多期侵入、成矿热液多次叠加作用结果,矿化类型取决于岩体性质、元素丰度值;建立了综合成矿模式:以斑岩型矿床为中心,往两侧依次分布着破碎带蚀变岩型矿床和石英脉型矿床,3种不同类型矿床具有物质成分同源性和矿物组合空间梯度性。  相似文献   

10.
湖南板溪锑矿床的成矿地质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矿床位于雪峰古陆南部边缘,锡矿山北北东向锑矿带向北延伸与雪峰古陆东西向锑金矿带的交汇部位;板溪群五强溪组硅铝质板岩为主要赋矿围岩;燕山晚期东西向的石英斑岩脉群产于矿区北部,其含锑金较高,少数被含锑金石英脉穿插;矿床蚀变作用主要表现为热液扩散作用,蚀变矿物的生成途径包括热液带入成分的晶出和热液作用下原岩矿物解离,生成新的蚀变矿物;锑作为矿元素其迁方式以渗滤为主,扩散次之,在成矿演化过程中具有构造分异  相似文献   

11.
中亚成矿域位于北侧西伯利亚克拉通、南侧华北—塔里木克拉通及西侧东欧克拉通之间,与环太平洋成矿域和特提斯成矿域并称为全球三大成矿域,发育有一系列大型—超大型斑岩型铜金、斑岩型铜(金、钼)及斑岩型铜钼矿床。对比研究了中亚成矿域两个典型斑岩型矿床——Erdenet斑岩型铜钼矿床与Oyu Tolgoi斑岩型铜金矿床的矿床地质特征和与成矿相关的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异同。结果表明:Erdenet斑岩型铜钼矿床成矿斑岩岩性主要是花岗岩和花岗闪长岩,同时代发育的火山岩主要是安山岩、英安岩和流纹岩,属于钙碱性—高钾钙碱性系列; Oyu Tolgoi斑岩型铜金矿床成矿斑岩则主要是石英二长闪长岩,矿化后期的花岗闪长斑岩仅发育有弱矿化作用,同时代火山岩以英安质-玄武质岩石为主,主要属于高钾钙碱性系列。这两个矿床与成矿相关的岩石微量和稀土元素配分特征相似,均显示弧岩浆岩地球化学特征,但Erdenet斑岩型铜钼矿床显示出高Sr/Y和La/Yb值及低相容元素(Cr、Ni)含量,且与Oyu Tolgoi斑岩型铜金矿床相比,Erdenet斑岩型铜钼矿床具有相对富集的Sr-Nd-Hf同位素组成。结合区域地质背景资料认为:Erdenet斑岩型铜钼矿床成矿斑岩源于加厚新生下地壳物质的部分熔融作用,形成于蒙古—鄂霍茨克洋西段演化末期的陆缘弧环境; 而Oyu Tolgoi斑岩型铜金矿床成矿斑岩源于亏损地幔物质的分离结晶作用,形成于与古亚洲洋北向俯冲有关的大洋岛弧环境; 不同的构造背景形成了这两类具不同特征的斑岩型矿床。  相似文献   

12.
西准噶尔是新疆重要的矿产开发区域,成矿潜力巨大,矿床类型丰富,主要包括斑岩型铜矿、斑岩型钼矿和造山带型金矿。区域上矿床成矿流体中普遍存在CH4等还原性气体,明显区别于典型的斑岩型矿床和造山带型金矿。通过对已发表的气相成分及碳同位素数据综合分析,结合地质作用中CH4等还原性气体的主要来源,认为新疆西准噶尔矿床中普遍存在的还原性气体与围岩中的含碳质地层密切相关,CH4等还原性气体主要来源于有机质热分解,也有少量还原性气体可能来源于深部岩浆或为非生物成因。由于还原性气体形成于岩浆上升末期或热液阶段,且斑岩型矿床成矿岩浆具有较高的氧逸度(高于镍-氧化镍(NNO)),所以西准噶尔在寻找斑岩型铜矿方面具有很大的潜力。  相似文献   

13.
以寻找斑岩型金矿为主要找矿方向,利用物性参数测定结果来区分花岗斑岩体与其它地质体的磁性差异。通过磁测结果来推断隐伏花岗斑岩体的埋藏位置及分布范围。并对磁异常主剖面曲线进行了反演,定量推断斑岩体的埋深、产状及具体边界范围。从而为寻找斑岩型金矿主要赋矿地段——花岗斑岩体边缘地带提供了找矿方向。  相似文献   

14.
内蒙古额仁陶勒盖银矿床成岩成矿模式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地质、地球化学研究表明:额仁陶勒盖银矿床是次火山热液作用产物。燕山晚期本区受太平洋板块边缘的影响,在已存断裂复活的条件下,产生壳幔混合作用形成花岗质岩浆,该岩浆在地下浅处发生强烈的结晶分异作用形成花岗岩和石英斑岩,两者是同一岩浆不同成岩阶段的产物,石英斑岩是成岩阶段的最后产物,分异作用导致银在成岩后期及期后成矿热液中富集。矿床地质地球化学忘乎所以表明石英斑岩是矿床的直接母岩。地表大气水对成矿有下列  相似文献   

15.
张连昌      董志国      陈博  张新      张帮禄    朱明田      计文化  冯京 《延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1,(1):12-35
成矿区带一般指具有矿产资源潜力的成矿地质单元,而成矿系统主要从成矿要素、成矿作用过程角度研究成矿的总体特征,包括矿床组合、成矿系列及其联系,是划分成矿区带及总结成矿规律的重要依据。东天山造山带位于吐哈盆地与塔里木地块之间,可划分为大南湖—头苏泉铜金多金属成矿带、康古尔塔格—黄山金铜镍成矿带、阿齐山—雅满苏铁铜多金属成矿带及彩霞山—吉源铅锌银多金属成矿带。东天山构造演化与成矿具有明显的多阶段性,并形成多个成矿系统:①中—晚元古代古陆缘伸展环境形成铅锌银沉积矿床成矿系统; ②奥陶纪—石炭纪活动大陆边缘环境形成VMS型铜锌矿床和斑岩型铜矿床成矿系统; ③石炭纪岛弧环境形成火山岩型铁铜矿床成矿系统; ④晚石炭世—早二叠世后碰撞造山及地幔柱叠加阶段,形成岩浆型铜镍矿床成矿系统和与剪切活动有关的金矿床成矿系统。  相似文献   

16.
河南内乡夏馆—西峡二郎坪一带金矿床(点)广泛分布,成矿类型多样,产出条件复杂,岩体与 围岩接触带以及中元古代和早古生代地层中都有金矿形成。根据成矿物质、成矿流体来源和成矿机制, 将产于接触带和地层中的金矿体分为5种类型,它们是在火山、火山沉积和正常沉积等不同背景下,由 岩浆热液、变质热液或地下水热液叠加改造(再造)形成的,每类矿床都经历了多期多阶段成矿过程,以 后期热液交代、充填成矿为主。构造对金矿形成有明显控制作用,区域性深大断裂控制金成矿带,二级 韧脆性剪切带控制金矿床分布,三级层间破碎带、断裂裂隙带和接触带构造控制矿体就位。构造热液 的叠加改造或再造主导了成矿作用。  相似文献   

17.
古布利达铜矿床位于安第斯成矿带中段斑岩型铜金矿床和浅成低温热液型金铜-铅锌矿床集中分布区。由于地形切割大,海拔高以及自然环境恶劣,给找矿勘查增加了难度。以构造岩相学分析研究为思路,将遥感解译-构造岩相学路线观测、沟系次生晕测量、地质填图、构造岩相学解析研究等方法综合应用于古布利达铜矿床找矿。结果表明:①综合构造岩相学勘查技术在玻利维亚高原特殊景观区进行找矿勘查具有准确和快速高效特点; ②通过遥感解译-构造岩相学路线观测,圈定了火山穹隆构造、断裂构造,初步建立了填图单元和对应的遥感异常色斑标志; ③通过大比例尺地质填图,确定了含矿地层、含矿岩相和储矿构造样式,圈定了矿化蚀变带,揭示了矿化蚀变带走向和倾向,为探槽和钻孔验证提供了设计依据; ④通过探槽揭露了浅部矿体,评价了化探异常,进一步确定了矿体产状,经钻探验证,控制到厚大铜矿体; ⑤在对探槽和钻孔岩芯构造岩相学编录基础上,进行了构造岩相学解析研究,预测深部具有寻找斑岩型铜矿床的潜力。综合构造岩相学勘查技术为玻利维亚高原地区快速、高效勘查技术方法选择提供了支撑,也为境外同类型铜矿床勘查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18.
潘河钼矿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摘 要:潘河钼矿是位于陕西省商洛市商州区的石英斑岩型钼矿床。本文在前期找矿和详查资料基础上,结合矿区岩样分析报告,综合对比了宽坪群地层、矿区石英斑岩、白岗岩及矿石中微量元素含量及其迁移富集规律,对比结果显示:矿区岩浆岩中Mo含量远高于其地壳丰度,其中石英斑岩中Mo的平均含量为26.67?0-6,浓度克拉克值达17.78,即成矿主元素Mo在石英斑岩体中明显富集,故认为成矿物质来源于岩浆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