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9 毫秒
1.
审美教育首先应该是关于人的教育,无论是鲍姆嘉通、席勒,还是马克思,都不同程度地表明了审美教育与"人"的联系,因而美育的指向不仅是客观对象,更是主体存在,也就是对人的生存方式、人的全面发展的关注。但由于审美教育的长期缺席,大学生的自发性审美出现了审美对象、审美目标、审美发展三个方面的偏差,由此制约了大学生审美能力的提升和大学生群体的全面发展。因此,必须重新探讨审美教育对大学生的重要意义,并借由审美教育提升大学生的审美能力,实现大学生从功利需要向精神满足的超越,扩展大学生的全面发展等价值的彰显,找到通往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一条路径。  相似文献   

2.
网络化时代改变审美传统场域,带来一系列审美价值畸变,需要审美观教育正本清源。审美观作为世界观和价值观的一部分是网络化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网络化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要全面把握网络化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对审美观教育的要求,从网络审美标准、网络审美热点、网络技术赋能、网络审美内涵四个方面培育大众审美情趣、塑造大众审美品格和净化社会审美风尚,发挥审美观教育在网络化时代的作用,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育人目标。  相似文献   

3.
董安琪 《山西青年》2023,(5):187-189
音乐是常见的一种艺术形式,而合唱活动是高校各类艺术活动中重要的内容之一,也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手段,发挥着重要的美育功能。音乐类活动在大学生活和学习中开展频率较高,有效体现了美育功能,对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有着重要作用。本文从合唱活动在美育教育中的价值着手,对当前存在的合唱活动中的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并提出提高其美育功能的建议,以促进高校素质教育水平的提升。  相似文献   

4.
审美主体与文艺价值 文艺的价值在于满足审美主体的需要。离开了文艺与审美主体需要之间的关系,便失去了探讨文艺价值的必要的、合理的起点。因此,正确地阐释这一命题,对于树立准确的文艺价值尺度,引导文艺有序地走向繁荣来说,显然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5.
逯红梅 《世纪桥》2010,(3):53-54
游山赏水,总会使人想到自然美的问题,但自然美是美的难题。歌德和席勒对待自然美的基本精神是一致的,都承认美的客观性。歌德认为"美是有自由的完善境界",他更关注自然的本身,"美者自美",他的自然美更接近今天的生态美;席勒认为"美是现象中的自由",而且人只有成为有教养的文明人时才会审美,他更看重自然中人性的彰显,"美不自美,因人而彰",他的自然美更类似当今的景观美和环境美。二者的自然美论对当代人类社会有极好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自由情感美学与低碳美学论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立新 《理论学刊》2014,(1):114-121
美的本质在于自由情感。基于对自由情感的分析把握所建构的自由情感美学强调自由情感在人类生活中具有独立价值,不能以善或真所替代,但这种独立价值对审美主体来说并不一定必然具有建设性。依据自由情感的激发机制和心理效应,我们将其分为感官型自由情感、沉浸型自由情感和陶冶型自由情感。感官型自由情感就是审美客体主要以外在形式刺激审美主体生理感官而产生的浅表性的精神愉悦,适量接触有助于主体缓解精神压力,但对心灵的滋养价值较小;沉浸型自由情感是审美客体以特殊的内在形式刺激主体的生理和心理官能而产生的具有致瘾性质的较强精神愉悦,对主体的身心健康具有不同程度的损害作用;陶冶型自由情感是审美客体以特定的内容价值刺激主体的心灵官能所产生的自由情感,这种自由情感对主体心灵和情感具有陶冶和净化作用。依据自由情感之于审美主体精神滋养价值的正负、大小和高低,可将感官型自由情感称为快餐美,将沉浸型自由情感称为高碳美,将陶冶型自由情感称为低碳美,将由此形成的新型美学理念称为低碳美学,至此,自由情感美学在新的学理和实践基础上走向低碳美学。低碳美学的建构为低碳艺术的开发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  相似文献   

7.
我国教育部颁布的新课程中的诗歌有较高的人文价值,体现了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根本目的教育思想。诗歌教学把对提高学生审美素养、创造力、人文精神等作为重要目标任务。  相似文献   

8.
新世纪新阶段,广大党员干部理论水平提高了、视野开阔了,因而对党课教育的艺术品位、鉴赏水平也大大提高,对党课的方法手段创新、科技含量和质量水准等有着很高的期望。大家不仅希望在党课教育中感受真理的光辉、真理的魅力,也渴望在党课教育中得到高雅的审美体验和审美享受。这些,都对我们党员领导干  相似文献   

9.
李琳 《世纪桥》2010,(3):155-156
主观性色彩在绘画中,已经成为具有独立审美价值和表达主体内心体验和情感的绘画语言,是画家将主观情思赋予物象的情感体现,能体现画家的艺术修养、审美情趣、气质和个性特征。本文即通过探讨色彩在绘画中的主观性,来分析色彩与情感,中国画色彩,西方绘画色彩,色彩教学方面的主观性,以及艺术从关注客观主体转向了关注内心、内在精神主体的生命律动。  相似文献   

10.
对马克思主义美学独特的育人价值应进行重新审视并积极地运用于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之中。要通过人追求全面发展中的审美情结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功能,注意在人们生活世界的美感生成中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以主体能动的建设活动作为创新思想政治工作方式方法的基本素材,通过深化对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美的规律的认识来加强思想政治教育。  相似文献   

11.
思想政治教育根源于主体与客体的价值关系和价值活动中,主体自觉地满足其需要和利益的动机和活动是思想政治教育产生和发展的深层价值根源。满足人的发展需求和社会发展需求,满足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的发展需求和全面发展的需求,满足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需求,这是思想政治教育产生的价值逻辑。  相似文献   

12.
康德一方面将审美对象主体化,认为审美对象不是客观事物产生刺激的外在形式,而是审美主体接受刺激所产生的主观表象;另一方面,审美主体的想象力与知解力等心理因素的自由和谐又是产生审美自由感的内在心理依据。这一思想引发了一场从审美主体角度探讨审美问题的运动。从席勒、叔本华、尼采开始,中经各种心理学美学流派一直到现象学美学、存在主义美学、哲学解释学美学等等,都是在康德主体化哲学美学思想的影响下,对几乎所有的哲学和美学问题进行了人本主义重构的  相似文献   

13.
人是特定的精神性存在。教育塑造人的精神,引领人的精神发展。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中国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以引领大学生价值追求的理想信念教育、塑造大学生品性美德的道德教育、提升大学生情趣雅韵的人文素质教育、引导大学生求知探究的学科专业教育为主体的教育实践,对大学生的精神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邓小平"三个面向"教育思想的当代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韩振峰 《探索》2005,3(6):24-25
“三个面向”作为邓小平教育思想的精髓,具有重要的当代价值:(一)教育要“面向现代化”对当代中国教育发展有着重要的指导价值;(二)教育要“面向世界”对当代中国教育的开放式发展有着重要的启迪价值;(三)教育要“面向未来”对当代中国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导向价值;(四)“三个面向”对广大教育工作者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大胆创新有着十分重要的启迪价值;(五)“三个面向”作为一种独特的思维方式对当代和后代所有的人们观察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都有重要的启迪价值。  相似文献   

15.
审美教育既是感性教育、趣味教育,又是人格教育,起着其他教育形式所无法替代的作用。高校必须重视对大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帮助大学生走出审美心理误区,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在审美教育中促使大学生形成和谐人格。  相似文献   

16.
卷首语     
作为审美对象,“惊险”给人以强刺激,产生的美感是崇高,审美主体由此而得到自身价值的确认和自我心灵的净化.  相似文献   

17.
“三喻文化”即前喻文化、同喻文化和后喻文化,这三种形态各异的文化传递模式具有不同的传递主体,这对教育主体的认识提供了新的维度。因此,本文从“三喻文化”视角,审视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及其特征,并对“三喻文化”并存背景下的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优化进行了探索,以期能对提高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教育合力和整体效应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18.
范卫华 《世纪桥》2008,(10):88-88,90
从人文精神的视角透视大学生成才的重要因素,揭示伦理和审美两个元素对于大学生成才的重要意义。在伦理维度上,加强知识启蒙和理性自律,建立对社会现行秩序和规范的遵守,致力于大学生“道德的主体”建设;在审美维度上,坚持人的审美化、艺术化发展方向,致力于大学生审美的自由的主体建设。  相似文献   

19.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不仅是思想政治教育价值主体所关注的内容,而且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主体关注的内容,甚至于是思想政治教育对象所关注的内容。关注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可以表现为在实践层面和理性层面的关注。  相似文献   

20.
黄明 《世纪桥》2011,(17):38-39
传记文学的文学价值、历史意义、心理效用和教育功能都是独一无二的。传记文学记录了人们的生活经验和自身的心灵历程,对于读者来说具有重要的经验借鉴意义和审美情趣。它以巨大的历史感和真切的人文内涵,给人以震撼性的力量,能够为个体的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传记文学对大学生的成长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且极富教育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