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ID+C能给我们能释什么是“城市组”吗? 潘:(笑)关于这个问题我想从两个层面来解释。首先是我们对自己的定位。公司开办之初,我们接到的任务绝大多数是室内设计,可我们并不是单纯地做“室内装饰”,而是从建筑的角度先进行剖析、理解。进而根据功能需求列建筑空间的不足做调整,创造出一个更好的空间,接着再进行适当的装饰,因为我们定位自己为“室内建筑师”而非单纯的“室内设计师”。第二个层面是我们对建筑与城市的关系的理解。一个建筑存存于城市当中,总会存不同程度上以各种方式影响甚至改变城市,严格来说,设计建筑的同时也设计了城市。我们在做一个建筑或室内空间的设计时。会影响到城市空间的方方面面,也影响甚至支配人们对城市空间的使用方式。反过来,城市空间又在很多方面影响着建筑设计的思路与走向,比如功能的定位、平面的安排、形式的塑造等,所以我认为两者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就是这样.我们把建筑作为城市的一个有机分子,也意识到设计师对城市所应负的职责。  相似文献   

2.
在这里找将“城市”与“建筑”这两个词作为两个抽象的概念(因此给它们加上了引号),而非通常所理解的城市与建筑。城市是放大的建筑,建筑是缩小的城市。一幢小住宅,一个四合院,也可以看作成是一个小小的城市;整个紫禁城乃至整个北京城也可看作是一个庞大的建筑。所以,建筑中包含着“建筑”与“城市”。建筑是“城市”与“建筑”的统一体,或者说建筑叮以是“建筑”,也可以是“城市”。中国人特别擅长此道:在(一个)建筑中同时融入“建筑”与“城市”的概念:一间房也可起居、卧、厨一应俱全;而只要他们愿意,紫禁城既可以扩展到…  相似文献   

3.
城市公共空间“是一个空间体的概念”,“是一个公共场所”,指城市或城市群中,在建筑实体之间存在着的开放空间体,是城市居民进行公共交往活动的开放性场所,为大多数人服务;同时它又是人类与自然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流的重要场所,是城市  相似文献   

4.
外部空间设计二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外部空间是由人创造的有目的的外部环境,是比自然更有意义的空间,”历史表明许多有魅力的城市不仅因为它们拥有许多优美的建筑,还因为它们拥有许多吸引人的外部空间,二次大战以后西方国家的城市经历了一个“衰败——濒于死亡——复兴”的过程。在城市复兴运动中社会学家们将建筑环境和人联系起来,他们提出城市在功能上应是错综的,城市要能吸引不同层次的人,为人们提供各自的活动空间和场所。此外,人们还需要有积极意义的社会交往,因而“城市设计的一个值得注意的方面是增加建筑与街道间的中间地带的空间”,“这是个能够适应气候的和生态条件的区域。……从而为城市设计和建筑提供了特殊的质量。”这些空间可以是公共的或是半公共的、它们丰富了城市生活,为人们的行为提供了  相似文献   

5.
“飞越彩虹天空那么湛蓝,那些你敢于去梦想的一定会变为现实”———《飞越彩虹》,E.Y.“YIP”Harburg,1938我们经常认为一个城市的空间是由围墙、建筑、围栏等封闭的实体界定的。但城市空间的边界,其实有很多很多的孔洞,像张开的眼睛相互凝视着,相互影响着。城市空间并不仅仅给人户外的体验、走在街上或公园里的感觉,而是一种开放与私密的结合,是公共空间与私密空间的穿插,是看与被看的关系。所有这些都在运动着。对于一个设计师来说,同时处理城市空间和建筑室内是一个能够学习彼此之间相互影响的比较少有的机会。一天我在Rival旅馆的餐…  相似文献   

6.
结合生物学细胞增殖规律,提出城市以细胞为单位分裂式发展的模式,指出城市建设需要遵循人类的自然选择性规律,充分利用成熟核心价值等。通过引导城市新生的众多微核心逐渐向外一定方向散布,在临界区域内建设可拆卸普遍性生态建筑,在达到一定距离后,完全脱离原有城市核心而集中产生新的城市核心,使一个细胞城市有机地生长为多个细胞城市。该文着重深入建筑的角度,通过建筑的可拆卸柔性“多米诺”体系,普遍性空间模式及建筑生态性等三方面来实现细胞城市之间临界区域生长与消解的灵活性,临界区域最终还原为田园呼吸空间,形成与自然融合细胞城市群——实现良性的生态城市有机生长模式。  相似文献   

7.
以街道、建筑、广场为主所构筑起来的城市空间,通过一个个的点(节点)线(路径)、面(场所)所限定的,交织着的方格网式的平行线之间的沿街上面以及建筑群体所围合的城市空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用地的扩大,建筑层数的加高,道路的延伸、加宽,而机动车辆、自行车却更加拥塞着街道,侵占着人行道,极大地制约着人们在城市空间活动的自由度。一方面城市规划停留在宏观方面,一些下达的设计要点,局限放圈地皮、划红线、标高度、定密度,一方面建筑的“自我表现”,无视放自身在城市中扮演的角色。东搬西抄、争奇斗艳,每一个“自我…  相似文献   

8.
日语中的“奥”意为穿透多层的空间,代表着抽象、深邃、向内收、极难到达、极深的事物.在日本建筑传统中,“奥”指的是隐藏在建筑内部最深处的空间. 这次的竞赛,我尝试将涩谷的建筑潜能以具体形式展示出来,探索出一种新的建筑类型.许多城市中带有“奥”的意味的次级元素汇聚起来,形成了一种整体感,近似于涩谷本身的产生过程.最终建筑成为一座校园,成为这座城市的延伸. 涩谷是一个不断给人惊喜的地方.许多原本平常的景致——也许是一个从涩谷都市环境中自然生长出的空间,也许是常人接触不到的隐秘场所——到了涩谷会忽然变得独特起来.尽管这些次级元素可能是碎片化的,人们却能从中觉察到一种完整性.平日里隐而不见的微小城市碎片在我的方案里汇聚到一处,成为一座校园. 我深入挖掘涩谷中“现代主义”元素的表现力,使之转化为一个基于涩谷本地文化与亚文化、多元人群与城市的新型建筑,一座校园渐渐形成.  相似文献   

9.
李琳  赵宁 《工业建筑》2005,35(10):4-5
该方案设计阐述了作者的两个观点,首先将繁衍生长的生物现象引申于建筑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提出建筑的生长应该向两个方向。在总体规划上留有发展的空间———建筑用地。在建筑物内部,将一个不可变的结构体系,适应于变化的多功能要求———灵活空间。其次提出的第二个观念———有机空间的设计。即将传统中国建筑文化的“天人合一”的“道”学与西方现代主义者的空间流动理念相结合,使室内空间与室外空间相互渗透,封闭空间向开放空间变化。  相似文献   

10.
在建筑密集的城市环境中,被多重层状界面划分所构成的室内,外空间已经逐渐成为人们感知城市的基本印象.笔者通过剖析当代城市中典型建筑的设计方法,提出广泛存在于建筑形式中的“层”的概念,明确“层”是当代建筑的基本词汇“编辑”则是对于“层”的理性处理的方法.进而将“层”的概念扩展到城市,认为城市空间是“层组”的多维集合,以此建立认识建筑的新的思维框架.建筑的个性化创作尽管存在着不同的途径,但可以归纳为对形成围合的“层组”进行独特的秩序表达,并通过“编辑”的方法形成建筑空间形态的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