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 探讨高压氧治疗(HBO)对重型颅脑损伤(sTBI)后意识障碍患者的临床促醒效果.方法 收集2017年2月至2019年2月我院收治住院的83例sTBI慢性意识障碍患者,随机分为康复组(n=42)和对照组(n=41).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康复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辅以高压氧治疗,在治疗前和治疗后3周分别进行昏迷恢复量表...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围术期平衡针对重型颅脑损伤术后昏迷患者的促苏醒治疗的可行性.方法 采用非随机对照临床观察研究方法.重型颅脑损伤术后昏迷患者30例分为治疗组(n=15)和对照组(n=15).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平衡针治疗.两组患者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1疗程、2疗程、3疗程进行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lasgow Coma Scale,GCS)评分.结果 两组患者在术后治疗1个疗程,GCS评分治疗组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治疗3个疗程,GCS评分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提示平衡针治疗对重型颅脑损伤术后昏迷患者可能有促苏醒作用,从而缩短患者昏迷时间.  相似文献   

3.
背景脑干损伤是导致昏迷的重要原因,而昏迷促醒作为临床康复医学的重要课题备受关注。目前重复经颅磁刺激虽被证实对颅脑损伤后植物状态患者的促醒作用明显,但关于其用于脑干损伤致昏迷患者最合适频率的研究鲜有报道。目的探讨不同频率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脑干损伤致昏迷患者的促醒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6年5月—2019年5月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西京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脑干损伤致昏迷患者103例,根据不同频率重复经颅磁刺激分为低频率组49例和高频率组54例。两组患者入院后均行常规促醒治疗,低频率组患者采用10 Hz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高频率组患者采用20 Hz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两组患者均持续治疗10 d。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分级及脑电图(EEG)分级,并观察两组患者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睁眼反应评分、运动反应评分、语言反应评分、GCS总分及治疗后睁眼反应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频率组患者治疗后运动反应评分、语言反应评分及GCS总分高于低频率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BAEP分级、EEG分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频率组患者治疗后BAEP分级、EEG分级优于低频率组(P0.05)。高频率组患者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低频率组(P0.05)。结论与10 Hz重复经颅磁刺激比较,20 Hz重复经颅磁刺激可更明显改善脑干损伤致昏迷患者的意识状态,提高促醒效果,但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因此临床应结合患者的家族史、身体状况等因素合理选择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康复综合不同针刺手法对老年脑卒中后言语功能障碍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老年脑卒中后言语功能障碍患者80例,依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综合组和康复组,每组40例。康复组给予单纯康复治疗;综合组给予康复治疗的同时,还给予头针和放血治疗。比较两组失语症严重程度评分改善程度,汉语失语症检查(ABC)评分,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前,两组失语症严重程度分级标准(BDAE)评分比较无统计学差异(Z=0.015,P=0.998);治疗4 w后,BDAE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157,P=0.031),综合组优于康复组。治疗4 w后,语言能力(阅读、理解、复述、交流)评分较治疗前比较明显升高(P0.05),且综合组显著高于康复组(P0.05);两组ABC评分也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5),且综合组显著高于康复组(P0.05)。综合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出现针刺疼痛、头针出血,未见其他不良现象。结论康复结合头针、放血对老年脑卒中后言语功能障碍患者有较好的改善作用,较单纯康复治疗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5.
对132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行高压氧(HBO)辅助治疗。采用格拉斯哥昏迷评分表(GCS)及格拉斯哥预后评分表(GOS)评价疗效,结果治疗后GCS、GOS评分明显升高,证实HBO治疗对重型颅脑损伤康复有明显疗效,可降低致残率及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预见性护理联合颅内压监测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收治的78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配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9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模式,观察组实施预见性护理模式联合颅内压监测,观察两组的GCS评分以及住院时间.结果 观察组干预后GCS评分、住院时间均优于对照组干预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针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采用预见性护理联合颅内压监测,不仅可以加速患者康复,还可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率,改善预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康复治疗对老年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方法将2010年1月至2011年1月该院神经外科收治的230例老年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接受康复治疗。治疗前、治疗1个月、3个月及6个月分别采用Fuel-Meyer简式运动功能评定法(FMA)和修订的Barthel指数(MBI)比较两组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结果观察组治疗1个月、3个月及6个月的FMA和MBI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康复治疗对改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可显著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规范化康复促醒计划对一氧化碳(CO)中毒昏迷患者意识及脑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8年10月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收治的CO中毒昏迷患者94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7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给予规范化康复促醒计划;两组患者均连续干预4周。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后意识状态,干预前后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功能障碍评分量表(DFS)评分、脑功能评分及不同时期听觉脑干诱发电位(ABEP)评分。结果 (1)观察组患者干预后意识状态优于对照组(P0.05)。(2)干预前两组患者GCS评分、DFS评分及脑功能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干预后观察组患者GCS评分和脑功能评分升高,DFS评分降低(P0.05)。(3)干预前两组患者波峰潜伏期Ⅰ、Ⅱ、Ⅲ期及峰间潜伏期Ⅰ~Ⅲ期、Ⅲ~Ⅴ期ABEP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干预后观察组患者波峰潜伏期Ⅰ、Ⅱ、Ⅲ期及峰间潜伏期Ⅰ~Ⅲ期、Ⅲ~Ⅴ期ABEP评分降低(P0.05)。结论规范化康复促醒计划能有效改善CO中毒昏迷患者意识状态,促进患者脑功能恢复,具有较好的促醒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高压氧结合早期康复治疗对重型颅脑损伤病人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70例颅脑损伤病人随机分为康复组和对照组,两组均接受神经外科常规治疗和高压氧治疗,康复组加同现代康复易化技术(如Bobath技术、PNF技术、运动再学习等)。两组于治疗前、冶疗后1个月评定肢体运动功能(Fugl-Meyer assessmend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功能独立性测量量表,FIM)。结果治疗后两组病人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均有改善,但康复组改善程度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高压氧结合早期康复训练可明显改善颅脑损伤病人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多感官促醒干预模式对高血压性脑出血术后昏迷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8年5月至2019年5月收治的52例高血压性脑出血术后昏迷患者,按照是否应用多感官促醒干预模式将所有患者分为对照组(26例:未应用多感官促醒干预模式)与实验组(26例:应用多感官促醒干预模式),比较两组患者预后。结果实验组患者护理干预2周后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得分以及功能障碍评分(DFS)得分均优于对照组,且该组患者护理干预2周内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血压性脑出血术后昏迷患者多感官促醒干预模式明显优于常规干预模式。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常规治疗和分别加用连花清瘟胶囊鼻饲或灌肠、针刺疗法治疗中风中脏腑闭证之高热、神昏两症的疗效。方法将72例中风中脏腑闭证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针刺组和中药组,每组24例,对照组予西药对症治疗,针刺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常规针刺治疗,中药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予连花清瘟胶囊鼻饲或灌肠,观察3组治疗前、治疗7d后的Glasgow昏迷评分和体温数据并评定疗效,记录起效时间。结果针刺组和中药组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中药组的显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和针刺组(P<0.05);针刺组和中药组治疗起效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中药组治疗高热起效时间短于针刺组(P<0.05)。结论常规加用连花清瘟胶囊或针刺治疗能显著提高中风中脏腑闭证之高热神昏两症的疗效和见效速度;在提高高热症的疗效及见效速度方面加用连花清瘟胶囊优于加用针刺组。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早期无创通气治疗重型颅脑损伤合并呼吸功能障碍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86例重型颅脑损伤合并呼吸功能障碍患者的资料,除常规治疗或手术外,将入院后给予鼻导管吸氧的患者列入对照组,入院后即刻给予无创通气者列为研究组,比较两组通气前后氧分压(Pa O2)、二氧化碳分压(Pa CO2)、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变化及有创通气率。结果重型颅脑损伤合并呼吸功能受损的患者,早期应用无创通气可提高Pa O2、降低Pa CO2,改善GCS,降低有创通气率。结论早期无创通气可以改善重型颅脑损伤并急性肺损伤患者的低氧血症,有利于意识改善,同时可能降低有创机械通气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颅脑损伤康复期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2年1月收治的120例颅脑损伤康复期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对照组予常规西医治疗,治疗组给予中西医结合方式进行治疗,比较治疗30d后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同时观察治疗组治疗前后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5.0%,优于对照组的81.7%(P<0.05);治疗组治疗后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10.0%,较治疗前(50.0%)明显改善(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颅脑损伤康复期患者可以提高康复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颅内压监测指导重型颅脑损伤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重型颅脑损伤患者72例,所有患者均在颅内压监测指导下进行治疗,并选为试验组;另选取同期收治的未实行颅内压监测指导治疗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60例为对照组,对两组并发症以及预后进行比较。结果:试验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格拉斯哥预后分级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颅内压监测指导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可明显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醒脑静注射液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肠黏膜通透性及血浆二胺氧化酶的影响。方法在该院接受治疗的重型颅脑患者86例,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3例。对照组患者入院后接受常规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方式的基础上,应用醒脑静注射液静脉滴注治疗。采用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评分)评价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病情的改善情况,并测定治疗前后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血浆二胺氧化酶和乳果糖排泄率水平。结果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GCS评分高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5、10 d,观察组患者血浆二胺氧化酶和乳果糖排泄率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醒脑静注射液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疗效显著,能够缓解患者的病情,改善患者的肠黏膜通透性,保护患者肠道黏膜屏障功能。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依达拉奉治疗急性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 80例急性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治疗组在急性脑损伤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依达拉奉注射液30 mg,加入生理盐水注射液100 mL中静脉输注,每日2次,疗程14 d。两组患者伤后3个月根据格拉哥昏迷(GCS)评分评估疗效。结果治疗组脑水肿改善总有效率为77.5%,对照组为57.5%,预后改善治疗组也优于对照组(P〈0.05)。试验期间两组并发症无增加。结论依达拉奉对治疗急性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有一定的疗效。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亚低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重型颅脑损伤患者82例,开颅手术后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在术前、术后12h、24h、7d观察颅内压(ICP)及血糖变化,伤后3~6个月根据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判断预后。结果治疗组ICP、血糖在术后24h、7d与对照组同时段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术前、术后12h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亚低温治疗组疗效好,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亚低温治疗重型颅脑损可降低伤病死率及致残率,提高患者的预后疗效。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颅压平口服液结合早期康复训练对急性颅脑损伤的临床疗效及其机制。方法45例创伤性颅脑损伤(TBI)患者随机分为药康组、康复组、对照组,对照组按神经外科西医常规治疗;康复组按西医常规治疗加用早期康复训练;药康组在康复组的基础上加用颅压平口服液,每6h一次,每次40mL。对3组治疗前后及组间神经功能缺损评分(GCS评分)、Barthel指数评分进行比较。结果药康组显愈率为86.6%,总有效为93.33%,明显优于对照组和康复组。3组治疗后Barthel指数评分比较药康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康复组优于对照组(P〈0.05),药康组与康复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颅压平口服液结合早期康复训练在缓解和消除急性颅脑损伤临床症状、改善患者日生活常能力(ADL),降低伤残率,提高生活质量方面起到了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依达拉奉治疗对重型颅脑外伤预后的影响。方法将68例重型颅脑外伤患者分为两组。治疗组(34例)患者给予常规综合治疗和依达拉奉治疗;对照组(34例)患者给予常规治疗。观察治疗1、2、3周Glasgow昏迷评分(GCS)及3个月后Glasgow预后分级(GOS)。结果治疗2、3周,两组患者死亡率和GCS评分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个月治疗组GOS预后显著优于对照组。结论依达拉奉可降低重型颅脑外伤患者的后期病死率,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20.
喻敬国 《山东医药》2008,48(22):52-53
将51例急性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硫酸镁+常规治疗)和对照组(常规治疗),观察两组临床症状,并比较治疗后第7天脑水肿发生率、第10天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伤后半年Glasgow预后(GOS)分级等指标。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临床症状明显改善,重度脑水肿发生率低,GCS评分高,GOS分级优(P均〈0.05)。认为早期硫酸镁治疗急性重型颅脑损伤能减轻脑水肿,促进清醒,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