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探讨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相关性。方法对55例脑梗死病人进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观察其斑块的部位、性质以及粥样硬化斑块的回声强度、部位、数目等。结果脑梗死病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为85.5%;斑块的好发部位为颈总动脉分叉处、颈总动脉主干;复发性脑梗死病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达100.0%;脑梗死病人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多为不稳定性斑块。结论脑梗死的发生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密切相关,不稳定性斑块是引起脑梗死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硬化之间的关系。方法脑梗死病人与非脑梗死者各60例,行颈部超声检查,比较两组颈动脉颅外段粥样硬化斑块的有无及回声强度。结果脑梗死病人颈动脉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为70.00%;非脑梗死病人中宽块检出率为18.33%,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脑梗死病人不稳定斑块数高达66.67%,非脑梗死病人不稳定斑块(呈低回声软斑及混杂回声的混合斑)仅占总斑块数的18.18%,二者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的发生有密切关系,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不稳定性斑块脱落是造成脑梗死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脑梗死病人颈动脉粥样斑块的诊断价值。方法对86例脑梗死病人做双侧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86例中有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61例,发生率为70.93%,斑块好发于颈动脉分叉外,以扁平斑多见。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对检测脑梗死病人颈动脉硬化斑块形成有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 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与脑梗死的关系及其超声表现特点.方法 对96例首次发病的脑梗死患者进行了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 96例脑梗死患者有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者73例,检出率76.0%.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好发于颈动脉分叉处.脑梗死患者常伴有颈动脉软斑、溃疡斑的存在.结论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脑梗死有密切相关性.彩色多普勒超声可检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并判断斑块类型,同时判断斑块部位及颈动脉狭窄程度,对脑梗死发生的预测及临床早期干预有者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5.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与脑梗死的相关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性与脑梗死关系。方法对120例脑梗死病人及100例对照组病人行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脑梗死组斑块发生率(72.8%)明显高于对照组(56.0%),梗死组不稳定斑块(软斑及溃疡斑)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分别为41.1%与18.3%);梗死侧组软斑及溃疡斑的发生率亦明显高于非梗死侧组,分别为63个(52.1%)与11个(18.6%)(P〈0.05)。脑梗死组〉75%的管腔狭窄数为20例明显高于对照组的3例(,P〈0.05)。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显著相关,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程度及斑块的不稳定性是脑梗死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6.
颈动脉内中膜厚度与脑梗死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以及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情况与脑梗死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仪对102例脑梗死患者及98例非脑血管病患者行颈动脉超声检查,测量IMT以及观察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情况,并作对比分析.结果 脑梗死组IMT,左侧为1.39 mm±0.13 mm,右侧为1.27 mm±0.14 mm;非脑血管病组IMT,左侧为0.79 mm±0.18 mm,右侧为0.62 mm±0.05 mm.脑梗死组左右两侧颈动脉IMT明显高于非脑血管病组(P<0.01).脑梗死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为71.8%(73/102),其中软斑检出率63.1%,硬斑检出率为21.7%,混合斑检出率为15.2%;非脑血管病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为35.7%(35/98),其中软斑检出率34.3%,硬斑检出率为65.7%,未检出混合斑.组间比较,脑梗死组斑块发生率、软斑检出率及混合斑栓出率均高于非脑血管病组,而硬斑检出率则低于非脑血管病组(P<0.01).结论 颈动脉IMT以及粥样硬化斑块,尤其是不稳定斑块的发生与脑梗死密切相关,是脑梗死不可忽视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7.
颈动脉粥样硬化超声表现与脑梗死的关系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进一步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超声表现与脑梗死的关系。方法对3 536例行颈动脉高频率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的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进行分析。结果 1 359例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硬化发生率(84.9%)和斑块发生率(63.6%)均比非脑梗死者高(P<0.05),其中不同类型斑块发生率从高到低依次为:硬斑(54.8%)、软斑(21.1%)、纤维斑(16.1%)和溃疡斑(8.0%)。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与脑梗死有密切的联系。高频率彩色多普勒超声可检测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判断内膜病变情况,斑块形成部位和形态类型及颈动脉狭窄程度,对脑梗死发生的预测及临床早期干预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经颅多普勒观察脑梗死与颈动脉硬化斑块的关系,以便给临床提供病因,从而进行对因干预治疗。方法应用彩色经颅多普勒检测患者的颈动脉血管,来了解颈动脉硬化斑块的特点及类型。结果颈动脉异常76例(占76%)。斑块情况如下:右侧36例,左侧40例,颈动脉分叉处最多,为68例。斑块类型分类:软斑38例,溃疡斑23例,硬斑8例,扁平斑7例。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可作为反应脑梗死的一个指标。颈动脉粥样硬化多发生在颈动脉分叉处。  相似文献   

9.
颈部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形成的关系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采用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探讨颈部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形成的关系。方法采用高频探头检测38例脑梗死病人及42例普通就诊病人的颈动脉粥样一硬化技斑块形成的情况并作对比。结果脑梗死病人的颈动脉斑块形成数量及程度显著高于非脑梗死病人的斑块形成数量及程度。有颈动脉粥样硬化及斑块形成的病人其脑梗死的发病几率显著高于普通人群,因而应提前预防及治疗。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是引起脑梗死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
用高频超声评估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的关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应用高频超声评估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的关系。方法 用高频超声对 52例脑梗死患者与 50例非脑梗死患者的颈动脉作扫查 ,观察血管直径 ,内膜 -中膜 ( IMT)厚度、光滑度 ,有无斑块、斑块位置 ,回声强度。结果 脑梗死组的颈动脉直径较对照组增宽 ,IMT较对照组增厚、毛糙 ,粥样斑块多发生于颈总动脉分叉处 ,斑块数目较对照组增多 ,尤以软斑及混合斑为著。结论 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的发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之间的关系。方法收集我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的65例经CT或MRI证实的脑梗死患者和同期在门诊体检的60例经CT或MRI证实的无脑梗死健康者,进行颈动脉颅外段高频超声检查,观察颈动脉壁的病变性质,并进行比较。结果 65例脑梗死患者中有50例颈动脉颅外段检出粥样硬化斑块,与对照组60例门诊体检健康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人群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分布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软斑及混合斑的发生率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之间有密切的相关性,对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常规进行颈动脉高频超声检查能早期预测脑梗死的发生,积极防治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对脑梗死的发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颈动脉粥样硬化可作为脑梗死发生的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12.
高频超声检测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相关性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的相关性.方法 应用高频超声对150例脑梗死患者和100名健康者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测量颈动脉内径、内-中膜厚度,有无斑块,斑块分布部位、大小及内部回声特点,观测颈动脉内部及血流情况、收缩期血流峰值速度(PSV)、血流阻力指数(RI)、S/D值,并将脑梗死患者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与脑部CT或磁共振成像(MRI)检查结果比较.结果 脑梗死组与对照组颈动脉粥样硬化阳性率(尤其是软斑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梗死部位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特别是软斑)的侧向符合率高.结论 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3.
超声检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脑梗死的社区防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讨颈动脉超声检测在脑梗死的社区防治中的作用和意义。对 74例脑梗死患者及 84例正常对照者进行了颈动脉超声检测。结果发现 ,74例脑梗死患者中有 4 6例出现不同程度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其中硬斑和扁平斑 31例 ,软斑 11例 ,溃疡斑 4例 ,且好发于双侧颈动脉分叉部位。正常对照组 84例中有 16例发现颈动脉粥样硬化 ,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1)。此结果提示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可能是引起脑梗死的重要原因 ,颈动脉超声检测对于动脉粥样性脑梗死的防治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中青年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纤维蛋白原水平的关系。方法对64例中青年脑梗死病人(病例组)和38名正常体检者(对照组)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动脉硬化斑块,并检测两组的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结果病例组64例,斑块检出率76.6%,其中软斑28例,占57.1%;对照组38名,斑块检出率18.4%,其中软斑1名,两组检出率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颈动脉分叉处硬化斑块检出率分别为66.8%,68.0%,显著高于其他部位。有斑块者纤维蛋白原水平较无斑块者明显升高。结论中青年脑梗死发病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相关;斑块的稳定性与脑梗死发病关系密切;纤维蛋白原可能在动脉粥样斑块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的关系及影响因素.方法 入选脑梗死患者59例及对照组56例,采集相关病史并均进行颈部血管彩超检查,比较两组间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及相关危险因素的差异.结果 两组颈动脉斑块均以颈总动脉分叉处(BIF)最为多见,脑梗死组为71.19%,对照组为51.79%,脑梗死组各部位发现斑块比例均较对照组增高(P<0.05或P<0.01);两组颈动脉斑块均以混合斑最为多见,脑梗死组为61.02%,对照组为32.14%,两组混合斑块及不稳定斑块(混合斑+软斑)所占比例有显著差异(P<0.05或P<0.01).结论 颈动脉粥样斑块尤其是不稳定性斑块与脑梗死的发生有密切的联系,可作为预测脑梗死的指标.  相似文献   

16.
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及其稳定性   总被引:30,自引:5,他引:30  
探讨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特点及其与脑梗死之间的关系 ,寻找不稳定性颈动脉斑块的血清标志物。通过对 12 0例定位于颈内动脉系统的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 ,根据颈动脉超声结果分为软斑组、硬斑组和无斑块组 ,对符合入选标准的 84例患者于入院 3周后 ,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测定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 9水平。结果发现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为 72 .5 % (87例 ) ,颈动脉重度狭窄发生率为 4 .17%。梗死侧颈动脉软斑发生率 (32 .9% )高于非梗死侧 (16 .9% ) ,软斑组和硬斑组基质金属蛋白酶 9水平均明显高于无斑块组 ,而软斑组基质金属蛋白酶 9水平又高于硬斑组 (P <0 .0 5 )。结果提示 ,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特点可能以斑块居多 ,而重度狭窄发生率较低 ,软斑为脑梗死重要危险因素 ,基质金属蛋白酶 9可能是不稳定性粥样斑块的一个潜在的血清标志物。  相似文献   

17.
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讨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超声对47例脑梗死患者进行检查.观察其斑块的部位、性质、动脉管腔内径,并与39例对照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情况进行比较.结果 脑梗死组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多为不稳定性斑块,多以颈总动脉分又处居多,且与血脂水平相关(P<0.05).结论 脑梗死的发生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密切相关,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性质、分布与血脂水平有关,通过超声检查可以早期发现斑块的形成,对防止脑梗死的发生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采用颈动脉粥样硬化超声检查对脑梗死病人诊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2月—2016年2月在我院接受诊疗的脑梗死病人150例作为病例组,选取同期的未患脑梗死的体检者150名作为对照组。分别对两组研究对象进行颈动脉粥样硬化超声检查。比较两组颈动脉粥样斑块发病率、颈动脉内-中膜厚度、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性、血流动力学指标。结果病例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颈动脉内-中膜厚度、不稳定斑块比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血流动力学指标显著优于病例组(P0.05)。结论超声检查能够敏感地检查到颈动脉内粥样硬化的发生情况,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程度以及斑块的性质等有着非常密切的关联,早期颈动脉粥样硬化超声检查对于脑梗死的预防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复发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复发的关系。方法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278例脑梗死患者的颈动脉进行检测,并随访18个月,脑梗死复发64例(复发组),脑梗死无复发214例(无复发组),比较2组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特征。结果复发组患者高血压、高胆固醇血症、糖尿病明显高于无复发组(P0.05,P0.01)。颈动脉中、重度狭窄及闭塞患者脑梗死复发率明显高于无颈动脉粥样硬化改变及颈动脉轻度狭窄患者(P0.05)。软斑患者脑梗死复发率明显高于无斑块及硬斑患者(P0.05)。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的复发密切相关,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严重程度是脑梗死复发的危险因素,可作为脑梗死复发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20.
老年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老年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与相关因素的关系。方法应用HDI-5000彩色多普勒超声仪,分别对160例老年脑梗死患者(脑梗死组)和60例非脑梗死患者(对照组)的颈动脉进行检测,观察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及与血糖、血脂、血浆纤维蛋白原的关系。结果脑梗死组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为77.5%,对照组为20.0%,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脑梗死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好发于颈总动脉分叉处。高血压、血脂异常、糖尿病、LDL升高、高纤维蛋白原是老年脑梗死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危险因素。结论对老年脑梗死患者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及早发现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并积极控制危险因素,对预防和治疗老年脑梗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