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探讨血清肌钙蛋白I(cTnI)水平与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病人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选择ACS病人76例,入院后立即抽取肘静脉血测定血清cTnI水平,并观察病人住院期间和随访30d主要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76例ACS病人中,血清cTnI值增高(≥0.16ng/mL)者32例,在30d随访中cTnI增高组发生主要心血管事件明显高于cTnI正常组(P<0.05)。结论血清cTnI值增高是ACS病人预后预测因素,并且是ACS病人主要心血管事件发生的独立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合并糖调节受损(IGR)患者冠脉病变及胰岛素抵抗状况。方法回顾分析我院某病区ACS患者174例的冠脉造影及血液学检查资料,根据OGTT结果分为两组:合并IGR的96例为ACS+IGR组,不合并IGR的78例为ACS组。另选取冠脉造影正常糖代谢正常者80例为对照组(NC组)。所有患者均进行冠脉造影,计算冠脉病变Gemini积分。应用稳态模型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结果ACS+IGR组与ACS组患者相比心血管事件患病率高,冠脉病变多支、弥漫、病变重。甘油三酯、BMI、高敏C反应蛋白(hsc-RP)、HOMA-IR较ACS组增高。ACS+IGR组和ACS组hsC-RP、胰岛素较NC组高。结论合并IGR的ACS患者胰岛素抵抗、炎症反应、合并大血管病变的比率,以及冠脉病变复杂程度均高于糖代谢正常者,提示应早期积极干预IGR,预防大血管病变。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血清肌钙蛋白Ⅰ(cTnⅠ)水平与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病人预后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ACS病人76例.入院后立即抽取肘静脉血测定血清cTn Ⅰ水平,并观察病人住院期间和随访30d主要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76例ACS病人中.血清cTn Ⅰ值增高(≥0.16ng/mL)者32例,在30d随访中cTnⅠ增高组发生主要心血管事件明显高于cTnⅠ正常组(P〈0.05)。结论 血清cTnⅠ值增高是ACS病人预后预测因素,并且是ACS病人主要心血管事件发生的独立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清前白蛋白(PA)水平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ACS患者110例,正常对照组96例,检测血清前白蛋白(PA)的水平,同时记录ACS组患者住院期间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CE)的发生情况,包括:恶性心律失常、心源性死亡、新发心力衰竭、再发心肌梗死。再根据PA中位数将ACS组分为高PA组、低PA组,比较两组间住院期间MACE的发生率。结果 ACS组的血清PA水平较正常对照组低(P<0.05),低PA组患者住院期间MACE的总发生率较高A组明显增加(P<0.05)。结论 ACS患者的血清PA水平明显降低,低PA值提示ACS患者短期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于心绞痛合并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患者无创呼吸机干预的疗效进行研究。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7月~2013年7月经冠脉造影确诊的心绞痛患者5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研究组及对照组,各25例,两组均常规给予治疗冠心病药物,研究组夜间睡眠时给予无创呼吸机辅助通气,对照组仅采取夜间睡眠侧卧及吸氧。半年后对两组患者的心绞痛发作例数、心肌缺血心电图例数、射血分数(EF)值及住院例数进行比较。结果研究组心绞痛发作例数、夜间心绞痛例数、夜间心肌缺血心电图例数及半年内住院人数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研究组EF值显著增加,而对照组EF值无明显增加。结论无创呼吸机能够改善OSAHS合并心绞痛患者的心绞痛症状,值得推广运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雷帕霉素洗脱支架(CypherTM)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的疗效.方法 选择住院的接受雷帕霉素洗脱支架植入的ACS 83例,在支架植入术后9个月内,进行电话或门诊随访,冠状动脉造影或冠状动脉螺旋CT扫描,计算不良心脏事件发生率,评价合并糖尿病及其它病变的疗效.结果 83例患者共植入支架112枚,植入成功率为98.8%.接受冠状动脉造影29例(34.9%),接受冠状动脉螺旋计算机断层扫描1例.发生主要不良心脏事件10例,发生率12.0%,其中猝死1例,再发心肌梗死1例,再次血运重建8例(1例为新的病变),与支架相关的再狭窄及血栓事件发生率为10.8%(9/83);糖尿病、弥漫病变、重叠支架、高血脂时再狭窄率分别为13.3%,11.1%,11.1%和8.5%.结论 雷帕霉素洗脱支架治疗ACS安全、可靠;弯曲、弥漫、较长的冠状动脉病变或合并糖尿病者,出现再狭窄的概率增加.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的糖代谢异常与冠脉病变程度和近期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入选ACS并行冠脉造影患者450例,对其冠脉病变进行Gensini评分。根据糖尿病病史和口服糖耐量试验结果分为4组:血糖正常组140例;空腹血糖受损(IFG)组90例;糖耐量受损(IGT)组95例;糖尿病(DM)组125例。观察1个月内各组临床事件发生情况。结果:IGT组和DM组的Gensini评分(63.63±29.43和65.63±28.41)显著高于血糖正常组(47.76±26.54),但IFG组(50.34±27.43)与血糖正常组无差异。口服糖耐量试验2h血糖水平与Gensini评分正相关(r=0.367,P=0.046)。与血糖正常组相比,DM组和IGT组的临床事件(34.3%对60.8%和64.2%,P均<0.01)和全因死亡发生率(6.43%对15.2%和15.78%,P均<0.05)显著增高,但与IFG组无差异。结论:与DM相似,ACS患者合并IGT可能与冠脉病变程度有关,且近期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老年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易患因素、心脏结构功能特点和犯罪血管与年龄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我院住院ACS患者234例及对照组53例,按照患者年龄分为老年组和中青年组,比较各组间血脂谱、血糖代谢、血BNP水平及其心脏结构、功能的指标;分析年龄和犯罪血管间的相关性.结果 60岁以上ACS老年患者HDL-C水平高于青年组(P<0.05),而TG水平却低于青年组(P<0.01).年龄组间血糖水平及胰岛素抵抗(IR)情况无差异.老年组ACS患者血B型-尿钠肽(BNP)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与中青年组相比也有明显差异(P<0.05).与对照组相比,老年组ACS患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显著增高(P<0.05).与对照组相比,左回旋支(LCX)病变组和三支病变组患者年龄均明显增高(均P<0.01).与三支病变组及LCX组比较,左前降支(LAD)组和右冠脉(RCA)组患者年龄均明显较轻,而LAD组和RCA组之间患者年龄则未见差异.结论 老年ACS患者冠脉血流缓慢、代谢率低,HDL-C、BNP水平高于青年患者;多以三支病变及LCX慢性狭窄导致闭塞.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高血糖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病人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CI)后的预后影响。方法选取204例急性冠脉综合征病人行急诊或择期PCI治疗。根据入院第1次血糖随机分为两组,血糖正常组:血糖〈7.8mmol/L;高血糖组:血糖≥7.8mmol/L。结果高血糖组病人血三酰甘油浓度高;冠脉造影结果中高血糖组多支病变及多处病变比例高;PCI术后半年内不良心脏事件发生率高血糖组高于血糖正常组(P〈0.05)。结论入院随机血糖高的急性冠脉综合征病人进行PCI后半年内不良心脏事件发生率高于血糖正常者。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2型糖尿病(T2DM)合并急性冠脉综合(ACS)病人糖化血红蛋白(Hb A1c)水平和冠状动脉狭窄程度之间的关系。方法收集169例T2DM合并ACS病人,按Hb A1c水平分成两组,Ⅰ组67例(Hb A1c7.0%),Ⅱ组102例(Hb A1c≥7.0%)。所有病人住院期间均行冠状动脉造影,根据造影结果比较两组病人冠脉病变情况及Gensini积分。结果两组病人年龄、性别、体重指数(BMI)、高血压、吸烟史、糖尿病史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病人3支病变发生率分别是38.8%和49.0%(P0.05),闭塞发生率分别是7.5%和26.5%(P0.01);单支、双支病变发生率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Ⅱ组冠脉病变Gensini积分为51.35分±20.57分显著高于Ⅰ组35.70分±18.38分(P0.05)。结论 T2DM合并ACS病人应长期、有效地控制血糖,以降低冠状动脉病变的程度。  相似文献   

11.
目的当冠状动脉(冠脉)造影显示罪犯病变为临界病变时,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斑块的血管内超声-虚拟组织学(IVUS-VH)特点及IVUS-VH对ACS患者是否介入治疗的指导意义。方法 ACS并行冠脉造影检查提示罪犯病变为临界病变(管腔狭窄50%~70%)且完成IVUS-VH检查的患者102例(ACS组),诊断稳定型心绞痛(SA)、罪犯病变为临界病变并完成IVUS-VH的患者30例(SA组)。测量患者罪犯病变处最小管腔面积(MLA)、外弹力膜面积(EEM-CSA)、面积狭窄率(%AS),利用虚拟组织学分析斑块特点,测量坏死核心成分比例;在ACS组中根据IVUS MLA检查结果决定是否介入干预,并观察不同治疗策略组心绞痛复发、急性心肌梗死、靶病变血运重建、心源性死亡等主要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结果 SA、ACS患者MLA无统计学差异,ACS患者EEM-CSA、%AS、正性重构比例明显高于S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ACS组中斑块存在较普遍的不稳定情况,虚拟组织学分析显示,ACS组中斑块坏死组织大于10%的比例明显高于S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ACS组中有54例患者予介入治疗,48例予以单纯药物治疗,随访半年,两组不同治疗策略的患者间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当冠脉造影显示罪犯病变为临界病变时,ACS患者相比SA患者的病变处的外弹力膜面积、面积狭窄率、正性重构比例明显增高,斑块不稳定检出率增加,IVUS-VH可识别斑块的不稳定性,为临床治疗策略的制定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老年男性与女性患者急性冠脉综合征(ACS)、冠脉高危因素、冠脉造影结构、冠脉血管再通术、住院期间死亡及复发心梗的特点.方法 177例ACS老年患者,诊断为ST段抬高AMI、非ST段抬高AMI及不稳定型心绞痛,行冠脉造影检查.结果 老年男性患者心梗史、冠脉再通史、周围血管病变史、吸烟史均高于女性,冠脉高危因素高于女性.结论 老年男性比女性患者有更高的三支血管病变发生,因ACS住院的老年患者冠脉高危因素及完全性闭塞病变比例更高.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冠状动脉造影的特点.方法 从冠状动脉造影病例中选取84例ACS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另选取单纯ACS患者84例为对照组,进行血生化和血管造影资料对比分析.结果 与单纯ACS组比较ACS合并糖尿病组三酰甘油(TG)水平升高,多支病变比例高,单支病变比例低,弥漫性病变比例高,且血管狭窄程度重.结论 合并2型糖尿病的ACS患者与单纯ACS患者冠状动脉造影表现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前者冠状动脉病变更加广泛和严重.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基质金属蛋白酶(MMP)1、3及组织型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物2(TIMP2)水平改变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及非ACS之间的关系,为临床早期诊治ACS提供客观指标。方法:230例于2008-01至2011-06行冠状动脉(冠脉)造影的心内科住院患者,依临床及冠脉造影分组:ACS组98例,包括不稳定型心绞痛亚组61例、急性心肌梗死亚组37例;非ACS组81例,包括稳定型心绞痛亚组49例、冠脉慢性完全闭塞亚组32例;对照组51例(正常冠脉)。于冠脉造影后抽动脉血检测血浆MMP1、MMP3、TIMP2水平。结果:与对照组比较,MMP1在ACS组及非ACS组均明显增高(P均<0.001);MMP3在ACS组显著增高(P<0.01),非ACS组无明显增高(P>0.05);TIMP2在非ACS组中显著增高(P均<0.01)。与非ACS组比较,ACS组MMP1、MMP3增高及TIMP2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亚组分析中,与对照组相比,各亚组MMP1水平增高(P<0.05~0.001);MMP3在不稳定型心绞痛亚组及急性心肌梗死亚组均显著增高,TIMP2在稳定型心绞痛亚组及冠脉慢性完全闭塞亚组均显著性增高(P均<0.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ACS及非ACS患者血浆MMP1水平增高提示MMP1可能与冠心病发生有关;MMP3水平仅于ACS患者中增高提示MMP3可能为ACS发生的重要影响因素;TIMP2水平增高只出现于非ACS患者提示TIMP2增高可能有益于斑块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合并尿毒症透析患者临床特征、冠状动脉特点、介入治疗及临床随访结果等。方法:研究入选2001年1月至2014年12月,在我院住院确诊ACS合并尿毒症透析的患者22例。选择同期住院30例无尿毒症ACS患者作为对照。入院后行急诊或常诊冠状动脉造影及介入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特点、冠状动脉造影血管病变特点、介入治疗结果、住院期间及12个月随访结果。结果:1两组患者在吸烟史、血脂代谢异常、糖尿病及既往冠心病史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CS合并透析组胸痛症状、应用血小板糖蛋白IIb/IIIa受体拮抗剂比例较无尿毒症组少(P0.05);2ACS合并尿毒症透析患者冠状动脉造影3支血管病变比例增加,中重度钙化比例增加(P均0.05);ACS合并尿毒症患者总操作时间高于无尿毒症组(P0.05),而在靶血管部位、支架数量、操作成功比例、并发症、造影剂用量方面,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两组患者在住院期间心血管事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随访12个月结果,两组患者在死亡、再发心肌梗死、再次血运重建、支架内血栓、大出血等单一终点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但ACS合并尿毒症组联合终点(包括死亡、再发心肌梗死、再次血运重建、支架内血栓及大出血等)高于无尿毒症组(P0.01)。结论:ACS合并尿毒症维持透析患者,冠状动脉钙化、多支、弥散病变多,采用介入治疗相对安全,有效,不增加住院期间心血管事件,但增加12个月随访时包括死亡、再发心肌梗死、再次血运重建、支架内血栓及大出血等联合终点发生。  相似文献   

16.
冠状动脉造影正常的急性心肌梗死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对比观察急性心肌梗死(AMI)冠脉造影正常和异常患者的临床表现.方法同期144例AMI患者,于发病12h内行尿激酶溶栓,并于心梗后7~14d内行经皮冠状动脉造影术,梗死相关动脉(IRA)再通且无冠脉病变者为冠脉正常组,再通且有冠脉病变及PTC成功者为冠脉异常组.记录二组患者易患因素,观察ST段抬高总和及90min回落程度,比较二组住院期间心脏事件发生率,并于出院前行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144例患者中冠脉正常组10例,冠脉异常组134例,前者较后者年龄轻,男性,吸烟等诱因多见;造影时TMI 3级多见;ST段抬高总和于90min回落明显(P<0.05);住院期间心脏事件发生率明显降低(P<0.05);出院前超声心动图提示左室射血分数较高(P<0.05).结论AMI冠脉造影正常者相对年龄轻,吸烟诱因多,住院期间心功能和临床预后好.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伴有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S)的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胰岛素抵抗水平及纤维蛋白溶解功能,探讨OSAS 与ACS 患者冠脉病变严重程度和预后的关系.方法 选择2009 年6 月至2010 年6 月在我院住院的ACS 患者346 例,应用便携式多导睡眠监护仪对患者进行监测.以呼吸紊乱指数(AHI)≥5 作为界限,共有86 例诊断为OSAS.将ACS 患者分为Non-OSAS 组260 例和OSAS 组86例.检测患者胰岛素抵抗水平及纤溶功能指标,并对患者行冠状动脉造影及经皮冠状动脉腔内介入治疗(PCI).PCI 术后长期随访,记录随访期间主要心脏不良事件(MACE)发生情况.结果 与Non-OSAS 组相比,OSAS 组ACS 患者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明显升高,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t-PA)水平降低,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PAI-1)水平升高,并且冠脉病变更为严重,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或P<0.01).KAplAn-Meier 生存分析发现,随访15 个月,两组患者累积无MACE 事件生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82.6%比92.3%,Log rAnk 6.724,P=0.01).结论 合并OSAS 的ACS 患者伴有更为严重的胰岛素抵抗和纤溶功能紊乱,导致冠脉病变更为严重并影响患者的临床预后.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中乙酰肝素酶(HPSE)、白细胞计数与冠状动脉(冠脉)病变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探讨两者在ACS发病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6-12-2017-11包头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心内科住院患者86例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行冠脉造影。将患者分为对照组(3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组(UA组,30例)及急性心肌梗死(AMI)组(AMI组,26例)。采用实时定量RT-PCR法检测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中HPSE的表达水平,采用血细胞仪检测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及分类,以冠脉造影与SYNTAX评分评估冠脉病变程度。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分析ACS发生的影响因素。结果:外周血单核细胞与HPSE表达水平在ACS患者中存在增高趋势。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单核细胞绝对值、中性粒细胞绝对值与ACS发生独立相关。结论:HPSE可能参与ACS发病,白细胞计数可能为ACS的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19.
目的检测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的纤维蛋白原(Fib)水平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有典型症状并经冠脉造影明确的ACS患者86例,用散射比浊法检测血浆Fib水平。分别比较男女两组,心绞痛和心肌梗死组,不同冠脉病变支数组,不同冠脉病变部位组以及是否合并并发症组的Fib水平。结果不同性别间,心绞痛组和心肌梗死组组间Fib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冠脉单支病变、双支病变及三支病变三组及两两比较Fib水平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冠脉多支病变组(包括双支病变和三支病变)Fib水平高于单支病变组(P<0.05)。合并右冠状动脉病变组Fib水平高于未合并右冠状动脉病变组,分别为(3.529±1.216)g/L及(3.005±0.788)g/L(P<0.05)。而是否合并前降支或回旋支病变组Fib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糖尿病组Fib水平高于非糖尿病组(P<0.05)。而无任何并发症和至少合并一种并发症两组以及是否合并高血压或脑血管病组的Fib水平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CS患者中,合并冠脉多支病变,右冠状动脉病变或糖尿病的Fib水平较高。  相似文献   

20.
急性冠脉综合征与血清尿酸关系的探讨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探讨高尿酸血症与冠心病尤其是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的相关性。方法选择经冠脉造影证实的冠心病患者303例,分为ACS组及稳定型心绞痛(SAP)组,同期冠脉造影正常的住院患者100例作为对照组。分别测定血清尿酸、血糖以及血压、体质量指数(BMI)、血脂水平。详细询问吸烟、高血压等病史。结果冠心病患者尤其是ACS患者血清尿酸水平与对照组相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分析显示血清尿酸水平与冠脉狭窄指数、血清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体质量指数、血压水平均呈显著相关,血清尿酸水平与冠心病显著相关,血清尿酸水平与冠心病尤其是ACS的严重程度显著相关。结论高尿酸血症是冠心病尤其是急性冠脉综合征的危险因素之一。ACS早期进行血尿酸水平干预有可能预防及减少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