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不同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早期气阴两虚证、临床期脾肾两虚证和终末期阴阳两虚证糖尿病肾病的疗效。方法以我院2018年3月~2019年3月收治的90例糖尿病肾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45例患者,两组又各分为早期气阴两虚证、临床期脾肾两虚证和终末期阴阳两虚证。对照组采用西药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中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各项临床指标。结果两组各期治疗后的24h尿微量白蛋白定量、中医症候积分、SBP、DBP、FPg,HbA1c、2hPg,TC、Tg,BUN、Scr水平均显著低于治疗前,且治疗组的降低程度明显大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治疗期间均未出现明显的不良反应。结论不同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早期气阴两虚证、临床期脾肾两虚证和终末期阴阳两虚证糖尿病肾病,效果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对IgA肾病中医证候谱分布及其与西医临床指标的关系研究,探讨本病证候分布规律,为提高IgA肾病的辨证准确率提供依据。方法:对符合条件的106例患者进行临床资料调查,收集实验室检查资料,计算肾小球滤过率。遵循中医证候诊断标准,采用主、次症定证候法确定证候类型,分析中医证候分型与西医实验室指标及肾功能的关系。结果:本证以气阴两虚证居多,兼证以湿热候多见。气阴两虚证多见慢性肾炎型,脾肾阳虚证多呈大量蛋白尿型。肾小球滤过功能由脾肾气虚、气阴两虚、肝肾阴虚、脾肾阳虚、阴阳两虚依次呈现降低趋势,其证候呈现气虚-阴虚-气阴两虚-阳虚-阴阳两虚的演变规律。当本虚证兼瘀血候时肾功能损害较重,兼湿热候时尿蛋白排泄量较多。结论:IgA肾病证候分布具有一定规律性,其证候变化与病情轻重存在相关性,中医证候分布规律对指导治疗、判断预后和既病防变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辽宁中医杂志》2015,(7):1197-1199
文章介绍了乔成林教授基于肾病综合征激素治疗过程中出现的证候演变规律,提出阳虚水肿期(脾肾阳虚证)、阴虚火旺期、气阴两虚期及阳虚恢复期(脾肾阳虚证)等四期分型论治,收集整理了乔成林教授四期论治的典型临证医案,临床取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Ig A肾病中医虚证与西医临床指标的关系。方法收集Ig A肾病患者临床及实验室检查资料,遵循中医证候诊断标准确定证候类型,分析313例Ig A肾病患者中医虚证分型与西医临床指标的相关性。结果尿检异常型以气阴两虚证较多;肾病综合征型以气虚证最多;慢性肾炎型合并高血压者以阴虚证、阳虚证居多。阴虚证高血压发生率最高;气阴两虚证重度血尿发生率较高。气虚证和阳虚证尿蛋白定量明显高于气阴两虚证和阴虚证、血白蛋白明显低于气阴两虚证和阴虚证;阳虚证和阴虚证血肌酐明显高于气虚证和气阴两虚证、估计肾小球滤过率明显低于气虚证和气阴两虚证;气虚证和阳虚证血胆固醇高于气阴两虚证和阴虚证、凝血酶原时间明显低于气阴两虚证和阴虚证;阳虚证纤维蛋白原明显高于其他3证、部分凝血酶原时间低于其他3证。气虚证慢性肾脏病(CKD)1~2期居多,气阴两虚证CKD1期、3期较多,阴虚证CKD4期最多,阳虚证CKD4~5期较多。结论 Ig A肾病中医虚证与西医临床及实验室指标具有一定相关性,相关指标对弥补中医"四诊"信息不足,提高辨证准确率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
曾洁  浦莉俊  郑敏 《辽宁中医杂志》2013,(12):2412-2415
目的:探讨糖尿病肾病中医辨证分型与C肽、尿微量蛋白、β2微球蛋白等实验室指标的相关性。方法:对符合纳入标准的120例糖尿病肾病患者按本证(阴虚燥热证、气阴两虚证、脾肾气虚证、阴阳两虚证)、标证(湿证、瘀证、痰瘀互结证)辨证分型,同时检测血糖、C肽、尿微量蛋白,β2微球蛋白等实验室检测指标,分析糖尿病肾病的中医证型分布规律及糖尿病肾病中医辨证分型与实验室指标的相关性。结果:研究发现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59例,以阴虚燥热证(62.7%)及气阴两虚证(30.5%)为主,多兼有湿证(78.0%),中期糖尿病肾病患者50例,以脾肾气虚证(72.0%)为主,多兼有瘀证(62.0%),晚期糖尿病肾病患者11例,以阴阳两虚证(81.8%)为主,多为痰瘀互结证(72.7%)。本证中脾肾气虚证及阴阳两虚证的尿微量蛋白、血、尿β2微球蛋白水平高于其他证型,而C肽水平低于其他证,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标证中痰瘀证、瘀血证的尿微量蛋白、血、尿β2微球蛋白水平高于湿证组,C肽水平低于湿证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糖尿病肾病患者中医证型与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无关(P>0.05)。结论:糖尿病肾病中医证型本证的演变规律为阴虚燥热证-气阴两虚证-脾肾气虚证-阴阳两虚证,标证为湿证-瘀证-痰瘀证。C肽、尿微量蛋白、血、尿β2微球蛋白水平可反映中医证型的动态变化,与中医主证标证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57例IgA肾病患者中医虚证证候进行了辨证分型的临床相关性研究。方法:调查IgA肾病患者57例,对症状、临床指标及病理改变进行评分,统计其出现的频率和积分,采用统计软件SPSS进行比较分析研究。结果:虚证证型分布以气阴两虚最为多见;血尿多见于阴虚及气阴两虚型;低蛋白血症的发生及24h尿蛋白定量偏多与脾肾气虚型密切相关;高血压发生率肝肾阴虚组明显高于脾肾气虚组及气阴两虚组;病理损害程度肝肾阴虚组最轻,明显低于脾肾气虚组及气阴两虚组(P<0.05)。结论:IgA肾病中医虚证的3种主要证型其临床指标和病理改变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糖尿病肾病(DN)中医辨证分型的分布规律及其和糖尿病肾病病理分期的关系。方法:纳入医院随访1年以上且经病理学诊断的DN患者,按照Tervaet提出的糖尿病肾病病理分期标准进行分期,同时采集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中医辨证分型,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共纳入经肾活检诊断为糖尿病肾病患者353例,病理分期情况,Ⅰ期52例,Ⅱa期90例,Ⅱb期29例,Ⅲ期141例,Ⅳ期41例;中医辨证分型情况,本虚证中,阴虚燥热证13例,气阴两虚证151例,脾肾气虚证140例,阴阳两虚证49例;标实证中,寒湿证19例,湿热证68例,瘀证212例,痰瘀证54例;中医证型在不同的病理分期中的分布有统计学差异。肾脏生存率方面,本虚证中,阴虚燥热证生存率最高,阴阳两虚证生存率最低;在标证中,痰瘀证患者生存率最低。结论:糖尿病肾病的中医分型在不同的病理分期中的分布有规律可循,气阴两虚证、瘀血证发生率高于其他证型;病理分期中的具体指标和不同的中医分型具有相关性;中医分型和糖尿病肾病的生存率相关,阴阳两虚证、痰瘀证患者生存率低,预后不佳。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糖尿病肾病有关辨证分型近10年的文献进行研究,了解糖尿病肾病中医证候分布规律。方法检索中国期刊文献数据库CNKI(2003年1月1日至2012年6月30日)获得目标文献,对文献进行整理分析。结果符合要求的文献共19篇,涉及证型39种,总病例数5197例,经归纳后得出证型27种,分布较多的是气阴两虚证(29.36%),血瘀证(13.10%),脾肾气(阳)虚(11.14%),阴阳两虚(7.43%)。结论气阴两虚证、脾肾气虚证、脾肾阳虚证、阴阳两虚证基本代表了糖尿病肾病本虚的主要临床特征,血瘀证是诸多标实证候中最重要的证候。  相似文献   

9.
《陕西中医》2017,(8):1051-1053
目的:探讨特发性膜性肾病(IMN)的中医证候分布、病理分期与理化指标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对我院60例确诊为特发性膜性肾病患者的中医证型分布、病理分期与理化指标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各证型间病理分期及理化指标等方面的异同。结果:60例IMN患者中,中医证候均以本虚标实证为主。本虚证以脾肾气虚型、气阴两虚型多见,标实证以血瘀证多见,其次为湿热证。本虚证与标实证相关性显示,脾肾气虚证与水湿证、湿浊证呈正相关,脾肾阳虚证与水湿证呈正相关,气阴两虚证与血瘀证呈正相关。中医证型与病理分期相关性显示,脾肾气虚型、脾肾阳虚型病理分期以Ⅰ、Ⅱ期多见,气阴两虚型病理分期则以Ⅲ期多见。中医证型与理化指标相关性结果提示,脾肾气虚型24hUp、血清Scr水平均高于脾肾阳虚型、气阴两虚型,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气阴两虚型CHO、TG、尿NAG水平高于脾肾气虚型、脾肾阳虚型,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lb、URBC计数结果三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脾肾气虚型、脾肾阳虚型、气阴两虚型是IMN的主要证候,本虚证与标实证有一定相关性;气阴两虚型在肾脏病理分期、理化指标等方面变化损害较重,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特发性膜性肾病(IMN)中医证候肾脏病理的相关性,探讨中医辨证在推断IMN病情及预后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117例IMN患者临床表现、实验室指标、病理特点及中医证型分布,采用临床病例对照研究的方法,比较各证型间临床及病理等方面的异同。结果:IMN患者本虚证以脾肾阳虚型居多,标实证以血瘀证为主。气阴两虚型发病年龄要明显高于脾肾阳虚型和脾肾气虚型(P0.05)。脾肾阳虚型患者肾病综合征发生率要高于脾肾气虚型和气阴两虚型。气阴两虚型与血瘀证呈正相关(P0.05);脾肾阳虚型与水湿证呈正相关(P0.01);脾肾气虚型与水湿证、湿浊证呈正相关(P0.01)。气阴两虚型患者体重指数要明显低于脾肾阳虚组和脾肾气虚组(P0.05)。各组间CKD分期无统计学差异(P0.05)。各组间BUN指标有统计学差异(P0.05)。脾肾气虚型患者病理分期以Ⅰ期为多(P0.05),脾肾阳虚组、气阴两虚型患者则以Ⅲ期多见(P0.05)。气阴两虚型患者肾脏病理中慢性化及小管间质积分要高于脾肾阳虚型和脾肾气虚型。结论:IMN患者主要的中医证型有脾肾阳虚型、脾肾气虚型、气阴两虚型。本虚证与标实证之间存在相关性,气阴两虚型患者病情较其余证型重,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中药内服治疗妊娠期糖尿病的辨证分型与用药规律。方法:检索近二十年发表的中药内服治疗妊娠期糖尿病的文献,提取有关证型、方剂、中药等内容,在数据管理的基础上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检索获取符合标准的文献107篇,总结得出妊娠期糖尿病常见证型有:气阴两虚证、肝肾阴虚证、脾肾两虚证、脾气虚证;常用方剂:黄芪四君子汤、六味地黄丸、四君子汤、七味白术散、泰山磐石散、玉液汤;妊娠期糖尿病前4位证型常用中药:气阴两虚证(黄芪、地黄、白术、茯苓)、肝肾阴虚证(地黄、山药、丹皮、山茱萸)、脾肾两虚证(黄芪、党参、山药、当归)、脾气虚证(茯苓、甘草、山药、白术)。结论:妊娠期糖尿病的发生与阴虚、肝脾肾功能失调关系密切,以气阴两虚为主,治疗上依据方证关系,多采用辨证选方的方法,依据药证关系,归纳总结出前4位证型常用中药,以辨临床参考。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特发性膜性肾病(IMN)中医证型与病理类型、临床生化指标的关系。方法将113例IMN患者进行辨证分型、肾脏病理分期及临床生化指标检测,并分析其间关系。结果 IMN的证型以气阴两虚证(42.5%)和脾肾气虚证(35.4%)为主,兼证以湿热证(25.7%)和瘀血证(23.9%)为主;脾肾气虚与脾肾阳虚证病理多见于Ⅰ、Ⅱ期;气阴两虚证除见于Ⅰ、Ⅱ期外,也见于Ⅲ和Ⅳ期。气阴两虚证患者24 hUpro、LDL值较高(P0.05),ALB较低(P0.05);脾肾阳(气)虚证患者血Scr水平较肝肾阴虚证高(P0.05),较气阴两虚证低(P0.05);肝肾阴虚证患者ALB水平较高(P0.05)。结论 IMN的中医证型与其病理类型、临床生化指标有一定关系,结合病理和生化改变有助于IMN微观辨证。  相似文献   

13.
糖尿病肾病中医病因主要有六淫邪毒、先天禀赋、饮食失宜、情志失调、劳欲过度、药物误用;其总体病机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本虚指气阴两虚、五脏内虚,终末阴损及阳,阴阳两虚,涉及脏器主要有脾肝肾,其中尤以脾肾两脏亏虚为根本;标实多为燥热、瘀血、痰浊、水湿等。糖尿病肾病从糖尿病发病到终末肾功能衰竭的中医病机演变规律可总结为:阴虚-气阴两虚-偏阴虚者发为肝肾阴虚;偏气虚者发为脾肾气虚-脾肾阳虚-阴损及阳,阴阳两虚。由于DN病因病机复杂,标本虚实错杂,临床辨治本病应把握总体病机,确定病理因素,明确病因,辨证治疗,标本兼治。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对早期糖尿病肾病中医证候文献进行研究,以文献为依据总结早期糖尿病肾病中医证候分布情况,为优化与制定早期糖尿病肾病的中医辨证方案提供一定的依据。方法检索中国期刊文献数据库(CKNI)和万方数据库,收集2000年至2015年关于早期糖尿病肾病证候研究文献,统计文献中证候的种类及频次。结果共纳入文献21篇,共收集证候47种,共调查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2592例。经过合并和归类后,共收集早期糖尿病肾病证型21种,最常见的正虚证候为气阴两虚(80.9%)、阴虚内热(71.4%)、阴阳两虚(57.1%),最常见的邪实证候为血瘀证(38.1%);主要证素为阴虚证(60.1%)、气虚证(42.7%)、血瘀证(17.1%);主要病位在肾(72.2%)、脾(38.9%)。结论早期糖尿病肾病以气阴两虚、血瘀证为最主要的证型,病位主要在肾脾。  相似文献   

15.
顾颖杰  王晖 《新中医》2014,46(10):1-4
"气化"是机体最基本的生命活动。糖尿病肾病(DN)临床表现虽然各异,气化功能障碍贯穿发病始终。以《内经》气化理论为指导,将糖尿病肾病辨证分为气阴两虚证、痰瘀互阻证、肝肾阴虚证、阴阳两虚证论治,可取得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分析2型糖尿病肾病临床分期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为临床治疗提供指导。方法:采用Ridit及Kappa检验比较2型糖尿病肾病临床分期与中医证型之间的关系。结果:300例患者中,阴虚燥热证占临床前期糖尿病肾病的78.18%;气阴两虚证占早期糖尿病肾病得77.60%;阴阳两虚证占临床期糖尿病肾病得72.22%;阳衰瘀阻证占终末期糖尿病肾病得83.33%,经Ridit检验,组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但Kappa检验发现临床前期与阴虚燥热证强相关,Kappa=0.957;早期临床与气阴两虚证中度相关,Kappa=0.406;临床期与阴阳两虚证、终末期与阳衰瘀阻证相关性差,Kappa均<0.400。阴虚燥热证在临床前期最常见且与之强相关。结论:2型糖尿病肾病临床分期与中医证型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7.
2型糖尿病肾病证候分布调查及早期主证治疗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熊玮 《浙江中医杂志》2006,41(8):437-439
目的:调查2型糖尿病肾病中医证候分布特点及其早期主证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进行调查,对早期主证中西医结合治疗,观察临床疗效。结果:中医本证以气阴两虚证为多,中医兼证以血瘀、湿邪致病发生率高;早、中期糖尿病肾病出现率高的证型为气阴两虚证,终末期肾病时以阴阳两虚证发生率高,血瘀、湿邪致病则贯穿于病程始终。结论:通过证候分布调查,对2型糖尿病早期肾病进行针对性中西医结合治疗是有较好疗效的。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糖尿病肾病合并心血管慢性疾病患者中医本虚证候分布及对中医证候评分的影响。方法选择2016年1月—2018年12月收治的80例糖尿病肾病合并心血管慢性疾病的患者作为观察组,再收集同期收治的仅有糖尿病肾病未合并心血管慢性疾病的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2组中医本虚证候分布情况。结果糖尿病肾病患者根据中医辨证分型:Ⅴ期主要是脾肾阳虚,Ⅲ期、Ⅳ期主要是气阴两虚、气血两虚和肝肾阴虚。比较不同分期结果发现,不同分期在证型上有明显差异(P0.05);对照组糖尿病肾病分期主要为Ⅲ期、Ⅳ期,而糖尿病肾病合并心血管疾病分期主要以Ⅲ期为主,2组分期差异显著(P0.05);根据中医本虚证候分布分析发现,观察组主要表现出肝肾阴虚、脾肾阳虚,同时合并气阴两虚、气血两虚;对照组主要表现出气阴两虚、气血两虚;比较2组中医本虚证候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糖尿病肾病合并心血管慢性疾病患者与未合并心血管慢性疾病患者在中医本虚证候分布上有显著差异,通过对比研究找出中医本虚证候分布特点,以此为糖尿病肾病合并心血管慢性疾病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选择更理想的治疗方案,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糖尿病肾病(DKD)不同分期中医证候分布特点及演变规律,提高辨证的准确性及临床疗效。方法:采用横断面、回顾性调查的研究方法,依据Mongensen分期标准选取我院住院DKD(Ⅰ-Ⅱ、Ⅲ、Ⅳ、Ⅴ期)患者273例,收集其症状、体征、舌象、脉象等资料,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DKD不同分期中医本证方面,Ⅰ-Ⅱ期以阴虚燥热证为主,Ⅲ期以气阴两虚证为主,IV期及V期以脾肾气虚证为主,随着病情进展,DKD的主要证候呈现阴虚燥热证→气阴两虚证→脾肾气虚证的发展趋势;DKD不同分期中医标证方面,血瘀证贯穿DKD发生、发展的始终;DKD早期湿热证所占比例较高,随着病情进展,湿热证逐渐减少,痰浊证和寒湿证逐渐增多。结论:DKD为本虚标实之证,本虚以脾肾气虚证为主,标实以血瘀、湿浊证为主。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分析2型糖尿病肾病临床分期与中医辨证分型之间的相关性,为临床诊治提供新的思路及理论指导。方法采用Ridit及Kappa检验比较2型糖尿病肾病临床分期与中医辨证分型之间的关系。结果在DN四种不同的中医证候中,中医证候出现阴虚燥热-气阴两虚-阴阳两虚-阳衰瘀阻的演变规律,经Ridit分析,各组总体均数R值的99%不重叠,组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中医证候演变与DN的临床分期的临床前期、早期、临床期和终末期四期的病证演变规律具有较强的相关性;Kappa检验示:临床前期与阴虚燥热证对比,Kappa=0.804;早期与气阴两虚证对比,Kappa=0.826;临床期与阴阳两虚证对比,Kappa=0.768,终末期与阳衰瘀阻证对比,Kappa=0.642,一致性均较强。结论 2型糖尿病肾病临床分期与中医辨证分型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