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为了降低制糖过程中蔗汁中酚类化合物的含量,本研究以壳聚糖和沸石为原料,通过共沉淀法制备壳聚糖改性沸石,研究改性前后沸石表面结构和基团的变化,考察时间、p H及酚酸初始浓度等因素对改性沸石吸附蔗糖溶液中酚酸吸附效果的影响,并对吸附动力学模型和吸附等温模型进行初步探讨。扫描电镜结果显示壳聚糖改性后沸石表面更加粗糙,红外光谱显示改性后复合材料基团发生了改变,壳聚糖成功地负载到了沸石上。吸附试验结果表明壳聚糖改性可以提高沸石对酚酸的吸附能力,改性沸石对酚酸吸附的最佳p H值为8.0,吸附时间为600 min,此时酚酸吸附量达到了33.41 mg/g;酚酸初始浓度的提高有利于提高吸附效果;吸附过程符合准二级吸附动力学模型和Langmuir等温吸附模型。壳聚糖改性沸石对蔗糖溶液中酚酸吸附效果良好,是一种有前景的糖用澄清剂。  相似文献   

2.
该研究以氧氯化锆和蒙脱石为原料,通过共沉淀法制备载锆蒙脱石。通过扫描电镜(SEM)、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X射线衍射(XRD)、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和比表面积分析(BET)研究改性和吸附对载锆蒙脱石表观结构和表面基团的影响,并考察了载锆蒙脱石对蔗糖溶液的吸附特性。表征结果显示,载锆蒙脱石相较于蒙脱石表面更加粗糙,比表面积达到了204.47 m2/g,是改性前的3.39倍;表面有纳米小颗粒堆积,FT-IR和XPS结果证明氧化锆成功负载到蒙脱石表面,载锆蒙脱石等电点为7.39。吸附试验表明载锆蒙脱石吸附量相较于蒙脱石吸附量提高了102.54%,载锆蒙脱石对蔗糖溶液中没食子酸吸附的最佳pH为7.0,时间为300 min时达到平衡。吸附过程可以准二级吸附动力学模型和Langmuir等温吸附模型准确描述,饱和吸附量达到129.87 mg/g;热力学研究表明吸附过程为吸热过程,能自发进行。经过5次再生后,载锆蒙脱石可以保持初次吸附量的80%以上。吸附过程主要通过静电引力和氧化锆的配位离子交换吸附没食子酸。综上所述,载锆蒙脱石对蔗糖溶液中没食子酸具有良好的吸附性能,是一种有前景的糖用吸附剂。  相似文献   

3.
以甘蔗渣为原料,通过接枝季铵盐制备季铵盐改性甘蔗渣(QASBS),对改性前后的材料进行表征,以确定改性效果,并通过吸附试验研究其对蔗糖溶液中酚酸的吸附效果。红外光谱和扫描电镜表征结果说明QASBS制备成功。吸附试验结果表明,QASBS对酚酸的吸附性能明显好于未改性前,与未改性前相比,吸附量提高了5.33倍,且提高酚酸初始质量浓度会增加QASBS对酚酸的吸附量。制备的QASBS对酚酸具有较好的吸附性能和再生性能,可以反复用于吸附蔗糖溶液中的酚酸。  相似文献   

4.
为降低制糖过程中蔗汁中没食子酸的含量,降低白砂糖的色值,以氧氯化锆和沸石为原料,通过共沉淀法制备锆改性沸石,研究改性前后沸石表面结构和基团的变化,考察时间、pH值、温度及没食子酸初始浓度等因素对改性沸石吸附蔗糖溶液中没食子酸的吸附效果的影响,并对吸附动力学模型、吸附等温模型和吸附热力学进行初步探讨。扫描电镜结果显示锆改性后沸石表面更加粗糙,红外光谱显示改性后沸石基团发生了改变,氧化锆成功的负载到改性沸石上。吸附试验结果表明锆改性沸石对没食子酸吸附量达到34.442 mg/g。改性沸石对蔗糖溶液中没食子酸吸附的最佳pH值为8.0,时间为600 min,吸附温度及没食子酸初始浓度的提高有利于提高吸附效果;吸附过程符合准二级吸附动力学模型和Langmuir等温吸附模型;通过热力学研究可知吸附过程为吸热过程,能自发进行。  相似文献   

5.
通过将壳聚糖负载到蒙脱石表面,制备壳聚糖改性蒙脱石,并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 SEM)、X射线衍射仪技术(X-ray diffraction, XRD)进行表征,探究改性蒙脱石在脱咖啡碱茶饮料中的应用。结果表明,壳聚糖并未插入蒙脱石层间,而是通过电荷相互作用吸附在蒙脱石表面,形成复合吸附剂。蒙脱石负载壳聚糖的量越多,对咖啡碱的吸附能力越弱,对茶多酚的吸附能力越强。以m(蒙脱石)∶m(壳聚糖)=1∶0.01最佳,此时咖啡碱脱除率约(86.01±1.8)%,茶多酚保留率为(84.52±1.01)%。此外,相较于蒙脱石,负载壳聚糖的蒙脱石能明显抑制铁离子溶出。感官评定显示,壳聚糖改性蒙脱石处理的茶饮料色泽的亮度、香气以及整体滋味更佳。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磁性壳聚糖改性高岭土对模拟蔗汁中咖啡酸的吸附特性。方法:通过共沉淀法将壳聚糖、纳米四氧化三铁与高岭土结合制备成磁性壳聚糖改性高岭土,通过FT-IR、VSM和SEM表征高岭土改性前后表面结构和基团变化,采用吸附试验研究磁性壳聚糖改性高岭土对咖啡酸的吸附特性。结果:改性后壳聚糖和纳米Fe3O4成功地负载到了高岭土上并提升了其对咖啡酸的吸附性能,磁性壳聚糖改性高岭土的等电点为4.54,酸性条件有利于咖啡酸的去除,并在240 min时达到吸附平衡。磁性壳聚糖改性高岭土对咖啡酸的吸附过程更符合准二级动力学和Langmuir等温线吸附模型,其吸附过程主要为化学吸附和单分子层吸附,热力学研究表明吸附过程为自发吸热过程。结论:磁性壳聚糖改性高岭土对蔗汁中咖啡酸具有较强吸附性能,可作为糖用澄清剂用于蔗汁中咖啡酸的吸附处理。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纳米碳酸钙改性沸石(CaCO3@ZL)对模拟蔗汁中酚酸的吸附性能及其机理。方法:以沸石(ZL)为支撑骨架,通过共沉淀法在沸石表面负载纳米碳酸钙制备纳米碳酸钙改性沸石(CaCO3@ZL)并用于模拟蔗汁中酚酸的吸附。利用X-衍射(XRD)和红外光谱(FTIR)对改性前后的沸石进行表征,通过静态吸附试验和动力学模型拟合研究CaCO3@ZL对酚酸的吸附特性。结果:改性过程成功地在沸石表面负载纳米碳酸钙制备出CaCO3@ZL。CaCO3@ZL相对于未改性的ZL对酚酸的吸附量提高了40.34%,在600 min达到吸附平衡;CaCO3@ZL对酚酸的吸附过程符合Freundlich等温吸附模型和准二级吸附动力学模型,经过5次再生后CaCO3@ZL对酚酸仍可以保持初次吸附量的80.39%。结论:CaCO3@ZL对模拟蔗汁的吸附过程速率主要为多分子层吸附和化学吸附控制,CaCO3@ZL具有良好的再生...  相似文献   

8.
牛血清蛋白磁性壳聚糖微球谷氨酸改性吸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谷氨酸改性磁性壳聚糖微球对于牛血清白蛋白的吸附。采用反相悬浮法制备谷氨酸改性磁性壳聚糖微球(GA-CMNs),利用红外光谱仪检测壳聚糖连接谷氨酸效果、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观察微球形貌、激光粒度仪检测微球粒径分布;考察不同pH值、NaCl质量分数、BSA质量浓度、吸附时间对谷氨酸改性磁性壳聚糖微球BSA吸附效果的影响,并对吸附行为进行吸附动力学和吸附热力学分析。结果表明:最佳吸附溶液pH值为5,BSA质量浓度、吸附时间与BSA吸附量呈正相关,而NaCl质量分数则相反;谷氨酸改性磁性壳聚糖微球对BSA吸附平衡过程符合动力学准二级方程模型和Langmuir吸附等温线模型,在BSA初始质量浓度为1 mg/mL时有最大平衡吸附值,为83.5 mg/g;经过5次3%NaCl溶液洗脱-吸附操作循环后,洗脱率仍高于90%。谷氨酸改性磁性壳聚糖微球对牛血清蛋白的吸附性能良好。  相似文献   

9.
研究利用聚乙二醇对壳聚糖进行改性,制备聚乙二醇改性壳聚糖膜,并对所得的膜进行表征。结果表明:采用0.25g聚乙二醇(PEG6000,98%)对壳聚糖(1.0g)进行改性,制备聚乙二醇改性壳聚糖膜,然后用BSA对改性后的壳聚糖进行吸附测试,测试数据显示5h吸附效果较理想。  相似文献   

10.
通过共沉淀法制备磁性载锆高岭土,并用于蔗糖溶液中咖啡酸的去除。通过傅里叶红外光谱(Fourier infrared spectroscopy,FTIR)、振动样品磁强计(vibrating sample magnetometer,VSM)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SEM)表征高岭土改性前后结构和基团的变化,研究其对咖啡酸的吸附特性。结果表明改性后氧化锆和Fe3O4成功地负载到了高岭土上并提升了其对咖啡酸的吸附性能,磁性载锆高岭土的等电点为3.49,酸性条件有利于咖啡酸的去除,吸附在180 min达到吸附平衡。磁性载锆高岭土对咖啡酸的吸附过程更符合准二级动力学和Langmuir等温线吸附模型,吸附过程主要为化学吸附和单分子层吸附,热力学研究表明吸附过程为自发吸热过程。再生性能实验说明磁性载锆高岭土再生次数应该控制在3次以内。  相似文献   

11.
以活性白土和壳聚糖制备壳聚糖/活性白土复合脱色剂,糖汁脱色效果作为评价指标,分别考察制备过程中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壳聚糖添加量、壳聚糖分子量等因素对其脱色效果的影响,获得最佳条件为:反应温度为60℃,反应时间为7 h,壳聚糖添加量为2.0 g,壳聚糖分子量为200万.该复合物的糖汁脱色率最高可达96.2%,明显优于活性...  相似文献   

12.
吴春  孙天一  马琳 《食品工业科技》2020,41(1):25-31,37
以纳米Fe3O4、壳聚糖为材料,采用反相悬浮交联法,用三乙胺做改性剂制备改性磁性壳聚糖,研究其对胭脂红色素的吸附性能影响,考察时间、pH、温度及胭脂红的初始浓度等四个因素对改性磁性壳聚糖吸附胭脂红溶液吸附效果的影响,并对吸附动力学模型、吸附等温模型、吸附热力学和吸附再生性能进行初步探讨。结果表明,当pH=3,吸附时间为270 min,温度为50℃,初始浓度为100 mg/L时,改性磁性壳聚糖对胭脂红溶液的吸附率达到最高,为96.72%。改性磁性壳聚糖对胭脂红溶液的吸附动力学数据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吸附等温线数据符合Langmuir模型,热力学数据拟合得出ΔH>0,ΔS>0,ΔG<0,得出此反应是吸热反应。经过三次吸附-解析实验,吸附率和解析率仍在40%以上。  相似文献   

13.
以壳聚糖(chitosan,CTS)、蒙脱土(montmorillonite,MMT)为原料进行复合改性制得糖用CTS/MMT复合澄清剂,将糖汁的脱色效果作为指标,分别考察CTS/MMT材料制备的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壳聚糖的用量和乙酸浓度等因素对其糖汁脱色的影响,并采用正交试验进一步优化其制备工艺,获得最优条件为:反应温度40℃、反应时间4 h、壳聚糖的用量2.5 g、乙酸浓度1.5%。通过扫描电镜、红外光谱、X射线衍射和热重数据分析对CTS/MMT进行结构表征,结果证明壳聚糖较均匀分布于蒙脱土的表面,负载量为28%,CTS/MMT仍保持蒙脱土的多孔结构。  相似文献   

14.
Chitosan films incorporated with various concentrations of gallic acid were prepared and investigated for antimicrobial, mechanical, physical and structural properties. Four bacterial strains that commonly contaminate food products were chosen as target bacteria to evaluate the antimicrobial activity of the prepared gallic acid–chitosan films. The incorporation of gallic acid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the antimicrobial activities of the films against Escherichia coli, Salmonella typhimurium, Listeria innocua and Bacillus subtilis. Chitosan films incorporated with 1.5 g/100 g gallic acid showed the strongest antimicrobial activity. It was also found that tensile strength (TS) of chitosan film was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when incorporating 0.5 g/100 g gallic acid. Inclusion of 0.5 g/100 g gallic acid also significantly decreased water vapor permeability (WVP) and oxygen permeability (OP). Microstructure of the films was investigated by 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 spectroscopy (FT-IR) and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 (SEM) and it was found that gallic acid was dispersed homogenously into the chitosan matrix.  相似文献   

15.
核桃内种皮不同形态酚酸类化合物的溶剂提取率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研究溶剂对核桃内种皮中不同形态酚酸类化合物的提取率,建立了适用于核桃内种皮中酚酸类化合物的提取方法.以新疆核桃为原料,比较不同比例的甲醇、乙醇溶液对核桃内种皮中可溶性游离态、可溶性酯化态和不溶性结合态酚酸的提取率.结果表明,50%(体积分数,下同)甲醇适合提取可溶性游离态绿原酸、没食子酸;50%(体积分数,下同)乙...  相似文献   

16.
将壳聚糖与丙烯酰胺和顺丁烯二酸进行接枝共聚,制得壳聚糖的接枝聚合物,并用红外、热重分析对其进行了表征。将其溶液体系涂敷于聚丙烯无纺布上,随后对涂层织物进行了断裂强力测试、结合牢度测试、热差分析以及Pb2 +的吸附和解吸附实验。结果表明,丙烯酰胺和丁烯二酸成功地接枝到了壳聚糖上,而且引起了壳聚糖分子结构的变化;涂层织物的结合牢度高,断裂强力明显增加;该涂层织物对铅离子的吸附性比纯壳聚糖涂敷织物提高了大约28%;解吸附实验中,分别用HNO3和HCL做解吸附溶液,经过3次解吸附,涂层织物在溶液中的解吸率分别达到了93.4%和65.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