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7 毫秒
1.
背景:应用3D打印制备个体化导航模板辅助置钉可提高脊柱椎弓根螺钉的置钉准确率,有很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目的:研究Mimics软件数字化设计结合3D打印模块进行腰椎椎弓根螺钉导航置入的方法,探讨其可行性及准确性。 方法:2012年2月至2013年8月,60例腰椎疾病患者采用3D打印模块辅助腰椎椎弓根螺钉导航置入内固定治疗。所有患者进行连续薄层CT扫描,采集Dicom格式图像,Mimics软件予以三维重建,设计腰椎椎弓根螺钉置钉钉道及支撑柱、分割可剥离骨面,设计带钉道的导航模块并3D打印。导航模块在手术中进行导航置钉,观察卡位、置钉情况,以X射线、CT扫描评价置钉效果。随访(12.17±3.21)个月,采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问卷表评价患者腰椎功能改善情况,JOA下腰痛评分系统评定疗效。 结果与结论:共制作253个导航模块,置入253枚螺钉,观察钉道及置钉后椎体周围骨质,未见爆裂。术后行X射线、CT扫描重建,发现有8枚椎弓根螺钉与术前设计相比,进钉方向稍有偏移,但均在较满意的位置,其余245枚椎弓根螺钉的进钉点,进钉方向、长度均与Mimics软件中模拟的预定理想进钉点、方向和长度一致,准确率96.84%。导航模块和相对应的椎体前方骨性结构贴合紧密,嵌合度良好,在应用时卡位及稳定性良好。末次随访时,JOA评分升高,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低于术前(P < 0.01),优良率95%。提示,在导航模块的辅助下,腰椎椎弓根螺钉数字化置入精准,具有并发症少、疗效好等优点,有助于促进患者腰椎功能恢复。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全文链接: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基于皮质骨螺钉轨迹入路,导航模板辅助椎弓根螺钉置入的可行性和准确性。 方法 获取4具下颈椎标本(C3~7)CT数据,经Mimics软件三维重建后设计椎弓根皮质骨螺钉轨迹,并建立导航模板。随机分成2组,分别采用快速成型(RP)和数控机床技术(CNC)制造出两种材质导航模板并测量其在颈椎椎弓根辅助置钉的精确性。 结果 RP、CNC两组在进钉点的水平面上绝对偏差分别为:(0.28±0.24) mm、(0.32±0.23) mm;矢状面上分别为:(0.30±0.20) mm、(0.52±0.44) mm。钉道中点在水平面上分别为:(0.26±0.22) mm、(0.39±0.32) mm;矢状面上分别为:(0.37±0.29) mm、(0.49±0.50) mm。螺钉安全分级,RP组1级螺钉20枚;CNC组1级螺钉19枚,2级1枚。两组的绝对偏差值、安全分级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CNC导航模板经皮质骨螺钉轨迹辅助置钉是可行的,为下颈椎椎弓根置钉提供了一种全新、安全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背景:颈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治疗颈椎疾病可获得坚强的三柱稳定,但目前关于颈椎椎弓根置钉方法选择尚未达成一致,力求寻找一种更加简单、安全、准确的置钉方法。目的:综合利用逆向工程原理和快速成型技术设计出一种新型个体化颈椎椎弓根置钉导航模板,观察并评估其辅助颈椎椎弓根螺钉置入的安全性和准确性。方法:对8具成人尸体标本颈椎(C3-6)进行CT扫描获取DICOM数据,MIMICS软件重建颈椎三维模型,寻找颈椎椎弓根的最佳进钉通道。根据颈椎椎板的表面解剖学形态,设计与颈椎椎板相吻合的反向模板。最后将设计的椎弓根螺钉进钉通道和反向模板合成在一起,建立个体化导向模板的数据模型并以STL格式保存。利用快速成型技术打印出导航模板实物。将导航模板与椎体的后部结构贴合,辅助置入颈椎椎弓根螺钉,根据术后X射线片及CT扫描评价椎弓根螺钉位置的准确性。结果与结论:(1)利用导航模板辅助置入颈椎椎弓根螺钉共64枚,62枚螺钉完全在椎弓根内,其中1枚螺钉穿破椎弓根内侧壁,1枚螺钉穿破椎弓根外侧壁,置钉准确性为97%左右;(2)快速成型个体化导航模板辅助颈椎椎弓根螺钉置入准确率高,增加了颈椎手术的安全性,具有较大的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4.
目的 评价个体化3D打印导向模板辅助上颈椎椎弓根螺钉置入的准确性和安全性。方法 纳入2013年10月—2015年9月蚌埠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CT中心的13例上颈椎疾病患者术前CT检查数据,利用Mimics 15.0、Geomagic Studio 2013、NX 8.5三种计算机软件设计出寰枢椎椎弓根螺钉置钉导向模板,并运用3D打印技术打印出颈椎等比例实体模型和上颈椎椎弓根置钉导向模板。每例颈椎模型3D打印2份,分为两组:实验组利用导向模板辅助置入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对照组采用影像学透视徒手置入寰枢椎椎弓根螺钉。两组上颈椎椎弓根螺钉均由同一名脊柱外科主任医师负责置入。以术后CT扫描数据评估上颈椎椎弓根螺钉置钉导向模板辅助置钉的准确性,对螺钉置入情况分类,依据螺钉在矢状面和横断面穿破椎弓根皮质程度以及是否需要翻修将其分为3类,其中Ⅰ类和Ⅱ类螺钉为可接受置钉,Ⅲ类螺钉为不可接受置钉。结果 实验组设计并打印出上颈椎3D打印导向模板19块,辅助置入螺钉37枚,其中Ⅰ类33枚(86.49%)、Ⅱ类2枚(8.11%)、Ⅲ类2枚(5.40%);模拟手术置入1枚螺钉平均时间为(5.37±1.26) min,X线机透视次数为(5.48±1.19)次,螺钉长(28.38±2.98)mm。对照组使用C形臂X光机透视下徒手置入上颈椎椎弓根螺钉合计37枚,其中Ⅰ类23枚(62.16%)、Ⅱ类3枚(8.11%)、Ⅲ类11枚(29.73%);模拟手术置入1枚螺钉平均时间为(11.48±2.32) min,X线机透视次数平均为(17.85±2.96)次,螺钉长(28.65±2.83)mm。实验组与对照组螺钉置入的成功率分别为94.60%(35/37)和70.27%(25/3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5.790, P<0.05);实验组与对照组使用螺钉长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399, P>0.05);实验组置入单枚螺钉用时和X光机透视次数均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4.078、-23.586, P值均<0.01)。结论 个性化导向模板辅助上颈椎置钉显著提高了置钉的安全性和准确性,尤其适用于严重畸形的上颈椎椎体。3D打印个体化上颈椎椎弓根螺钉置钉导板体现了个体化置钉原则,置钉成功率高、安全、有效、可行,有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5.
背景:脊柱后路椎弓根螺钉置入内固定是治疗脊柱各种病变及稳定脊柱的重要手段,计算机导航技术可以完整、直观、真实地再现各种组织形态及其相对位置,使术者实时获得三维图像信息,最大限度地避开手术危险区,直接引导内固定螺钉准确置入椎体。目的:评估计算机导航技术辅助脊柱后路椎弓根螺钉置入的准确性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08年7月至2014年1月在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治疗的307例脊柱病变患者在计算机导航辅助下行脊柱后路椎弓根钉置入及椎板切除减压。术中行C臂透视检查螺钉位置的精确性,记录每枚螺钉的平均置钉时间、射线暴露时间,术后3 d复查X射线和置钉节段的三维CT,根据Andrew椎弓根螺钉CT位置分级标准对置钉位置进行评估。结果与结论:共置入螺钉1 820枚,1 778枚为Ⅰ级螺钉(准确率97.69%)。其中颈椎置入螺钉92枚,Ⅰ级螺钉90枚(准确率97.82%),胸椎置入螺钉502枚,Ⅰ级螺钉492枚,准确率98%,腰椎置入螺钉1 226枚,Ⅰ级螺钉1 196,准确率97.2%。每枚螺钉的平均置钉时间(7.0±1.5)min。215例获随访,随访时间(12±6)个月,无内固定物移位、断裂等并发症以及神经血管损伤发生。提示计算机导航技术辅助脊柱椎弓根钉置入,能立体、多视角实时显示骨性解剖结构,保证了脊柱椎弓根钉置入的准确性及安全性,明显减少放射线的暴露强度。  相似文献   

6.
目的 通过数字化骨科技术制作出个体化导向模板,在导板引导下在下颈椎实物模型上置入椎弓根螺钉,并比较其与传统徒手置钉方法在置钉准确率方面的区别。方法 随机选取芜湖市第二人民医院2021年1月至2021年12月住院行颈椎CT三维重建的患者CT资料30例,通过Mimics软件进行三维重建,模拟椎弓根螺钉置钉,设计出最佳进针钉道。继而通过逆向工程软件提取设计出个体化反向模板,3D打印制作出椎体模型及带钉道的导向模板。在C3-C6椎体模型上采用随机数字法随机于一侧应用导向模板辅助置入椎弓根螺钉(导向模板组),另一侧徒手置钉(徒手置钉组),检查并比较两组的置钉准确率。结果 所有颈椎椎体模型双侧均顺利完成置钉,共240枚螺钉。导向模板组116枚螺钉(96.7%)位置为Ⅰ级,4枚螺钉(3.3%)为Ⅱ级,而徒手置钉组73枚螺钉位置为Ⅰ级(60.8%),17枚螺钉(14.1%)为Ⅱ级,11枚螺钉(9.2%)为Ⅲ级,19枚螺钉Ⅳ级(15.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通过计算机辅助软件与3D打印机制作出个体化导向模板,在导板引导下在...  相似文献   

7.
背景:目前腰椎椎弓根螺钉置入为脊柱外科非常成熟的一项技术,临床上有多种术中确定进钉点、进钉方向的方法。但腰椎关节突重度退变患者由于手术区域骨赘增生严重,顺利准确置钉有一定难度。 目的:观察腰椎关节突关节重度退变患者修复术前应用Mimics软件模拟置钉对椎弓根螺钉置入内固定效果的影响。 方法:将78例需要行腰椎椎弓根螺钉置入单节段内固定且治疗前CT、MR评估为腰椎关节突重度退变的患者纳入研究,随机分为两组,模拟置钉组39例,对照组39例,两组共置入312枚椎弓根螺钉。模拟置钉组术前对需要置钉的椎体使用Mimics软件行3D重建,并在拟置钉椎体模拟椎弓根螺钉,在3D影像上观察椎弓根螺钉进钉点与周围骨性标志的关系并测量进钉的角度和深度,术中参考观察和测量的结果进行椎弓根螺钉置入。对照组采用传统方式置入椎弓根螺钉。治疗后均行X射线、CT检查对椎弓根螺钉置入准确性进行评估。 结果与结论:模拟置钉组置入椎弓根螺钉后均未发生相关并发症,置钉后复查156枚螺钉中153枚位于椎弓根内,置钉正确率显著高于对照组(98.1%,88.5%,χ2=11.49,P < 0.05)。且模拟置钉组手术时间、出血量及患者放射线暴露时间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 < 0.05)。提示需要行腰椎椎弓根螺钉置入内固定的患者中,腰椎关节突关节退变占相当大的比例,而关节突的退变使进钉点解剖标志难以辨别,给螺钉置入带来很大的难度。Mimics软件模拟置钉可辅助腰椎关节突重度退变患者修复术中椎弓根螺钉的正确置入,降低相关并发症,减少手术时间及出血量,减少患者放射线暴露时间。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全文链接:  相似文献   

8.
背景:传统的椎弓根螺钉置入技术依赖于解剖标志辨识和术者的经验,即使有经验的脊柱外科医生也存在着置入螺钉位置不佳的可能。计算机导航系统可为椎弓根钉置入提供实时多平面图像,提高置入准确率。腰椎是椎弓根钉置入内固定最常见的应用部位之一,国内外尚无专门比较腰椎导航下置钉与徒手置钉的文献报道。 目的:探讨计算机导航在腰椎椎弓根钉置入技术中的准确率及应用价值,并与徒手置钉进行对比。 方法:纳入19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及腰椎管狭窄症患者,均行后路减压椎弓根钉置入内固定联合椎间或横突间植骨融合术。按随机对照原则分为2组,导航组90例,徒手置钉组100例。比较两组患者在椎弓根钉置钉时间、置钉准确率、穿出率、神经血管损伤发生率等方面是否存在差异。 结果与结论:导航组共置入椎弓根钉480个,平均椎弓根钉置入时间(8.0±2.5) min,准确率为80.4% (386/480);徒手置钉组共置入椎弓根钉514个,平均椎弓根钉置入时间(3.0±1.0) min,准确率为84.4% (430/514)。经统计学分析,导航组患者置钉时间显著长于徒手置钉组(P < 0.01)。在置钉准确率、螺钉穿出率、神经血管损伤发生率方面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提示在腰椎椎弓根置入内固定手术中,与徒手置钉相比,计算机导航在置钉准确率方面无明显优势,在置钉时间方面明显长于徒手置钉,计算机导航对腰椎椎弓根螺钉置入帮助不大。  相似文献   

9.
背景:特发性脊柱侧弯手术置钉操作难度大,手术时间长,采用3D打印导航模板辅助置钉可降低手术难度,优化置钉操作,提升置钉效果,具有显著优势。目的:探讨3D打印导航模板辅助置钉在特发性脊柱侧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矫形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19年8月采用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矫形治疗的17例特发性脊柱侧弯患者的临床资料,8例术中应用3D打印导航模板辅助置钉(3D组),9例术中常规徒手置钉(常规组)?术后采用CT扫描螺钉位置评估置钉等级与可接受率;比较2组置钉时间、术中X射线透视次数、置钉出血量、置钉等级、置钉可接受率、二次置钉率、主弯矫形率和置钉相关并发症。结果与结论:①17例患者均顺利完成置钉操作,术中无置钉相关的血管、神经损伤并发症出现。常规组术后出现1例背部疼痛,1例下肢疼痛,经对症治疗后症状消失。②3D组置钉时间短于常规组,术中X射线透视次数、置钉出血量小于常规组,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③3D组置钉等级、置钉可接受率优于常规组,二次置钉率小于常规组,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④2组主弯矫形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⑤提示特发性脊柱侧弯椎弓根螺钉置入内固定矫形过程中采用3D打印导航模板辅助置钉可降低置钉难度,提升置钉准确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利用CT三维重建、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快速成型技术为经口咽枢椎椎弓根逆向置钉设计制作一种新型的组合式个性化精确定位置钉的导航模板。 方法 取4具成人颈椎标本进行CT扫描,在Mimics14.11中重建寰枢椎三维模型,将该模型结合经口咽寰枢椎复位钢板(transoral atlantoaxial reduction plate, TARP)导入Solidworks 2014软件,设计经口咽枢椎椎弓根组合式个性化导航模板。采用快速成型技术制备组合式个性化导航模板,经该导航模板辅助在枢椎标本上置入椎弓根钉,根据术后CT数据评价椎弓根钉道位置。 结果 使用4个导向模板辅助置入8个枢椎椎弓根钉道,术后CT扫描计算水平面绝对偏差值为(0.85±0.70)mm,矢状面为(0.88±0.53)mm,水平面和矢状面的偏差值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椎弓根螺钉钉道评价分析中,I型螺钉为7枚(87.5%),II型螺钉1枚(12.5%),所有螺钉处于可接受位置。 结论 本研究提出了一种新型组合式个性化导航模板用于辅助经口咽枢椎椎弓根螺钉准确置入,其操作简单,准确性高,为经口咽枢椎椎弓根精准置钉提供了一种全新、安全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背景:目前国内外学者已将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技术应用于儿童脊柱损伤治疗中,儿童胸椎椎弓根细小,解剖结构变异大、毗邻关系复杂,如将以成人数据为依据的椎弓根螺钉技术简单地应用于处于不断生长发育的儿童,手术风险极大,提高置钉的准确性和降低失误率成为儿童椎弓根内固定技术能否深入开展的关键所在。 目的:利用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快速成型技术为儿童胸椎椎弓根螺钉置入提供一种个性化、精确化的定位方法。 方法:对4例儿童尸体标本CT 扫描后将原始数据利用软件进行三维重建,将标本随机分为2组:一组采用传统椎弓根内固定法,另一组采用逆向工程原理及快速成型技术设计并制造出个体化导航模板,利用个体化导航模板在标本上辅助置入腰椎椎弓根螺钉,随后分别根据CT 扫描评价椎弓根螺钉置钉位置。 结果与结论:传统椎弓根内固定法置钉准确率为58%;而个体化数字导航模板法的置钉准确率为81%,置钉成功率优于传统手术组,且经过卡方检验两者之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提示个体化导航模板辅助儿童胸椎椎弓根螺钉置入具有较高的准确率,充分体现了置钉个体化原则,为儿童胸椎椎弓根螺钉的准确置入提供了一种新的可行的方法。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全文链接:  相似文献   

12.
目的 通过评价新型3D打印的导板在手术中植入颈椎椎弓根螺钉的有效性,旨在为颈椎内固定器械操作提供准确和安全的方法。 方法 6例无病损成人颈椎标本,CT扫描后重建颈椎的三维数字化模型,根据颈椎椎板的具体的解剖形态特征,设计与颈椎椎板的特异性反向模板,3D 打印出颈椎的导航模块,保证进钉通道的方向和深度。采用个体化的3D导板技术, 6例标本植入84枚钉,X线片和CT图像评价术前设计的椎弓根钉进入的长度和宽度与术后实际符合程度。 结果 通过数字化技术打印的个体化3D导板与颈椎椎板吻合程度高度一致,可以控制植入螺钉方向和长度。采用此导板植入的84枚螺钉中,79枚螺钉位于椎体内,5例穿破椎弓根外出骨皮质,无椎板周围重要解剖结构损伤,椎弓根钉进入的长度符合率达到100%,椎弓根钉进入的宽度符合率达到94.05%。 结论 新型3D打印导板使颈椎椎弓根植入的长度和宽度均达到良好的可控性,并且提高了颈椎椎弓根植入的安全性和准确率。  相似文献   

13.
With the rapid increase in the use of thoracic pedicle screws in scoliosis, accurate and safe placement of screw within the pedicle is a crucial step during the scoliosis surgery. To make thoracic pedicle screw placement safer various techniques are used, Patient-specific drill template with pre-planned trajectory has been thought as a promising solution, it is critical to assess the efficacy, safety profile with this technique. In this paper, we develop and validate the accuracy and safety of thoracic transpedicular screw placement with patient-specific drill template technique in scoliosis. Patients with scoliosis requiring instrumentation were recruited. Volumetric CT scan was performed on each desired thoracic vertebra and a 3-D reconstruction model was generated from the CT scan data. The optimal screw size and orientation were determined and a drill template was designed with a surface that is the inverse of the posterior vertebral surface. The drill template and its corresponding vertebra were manufactured using rapid prototyping technique and tested for violations. The navigational template was sterilized and used intraoperatively to assist with the placement of thoracic screws. After surgery, the positions of the pedicle screws were evaluated using CT scan and graded for validation. This method showed its ability to customize the placement and the size of each pedicle screw based on the unique morphology of the thoracic vertebra. In all the cases, it was relatively very easy to manually place the drill template on the lamina of the vertebral body during the surgery. This method significantly reduces the operation time and radiation exposure for the members of the surgical team, making it a practical, simple and safe method. The potential use of such a navigational template to insert thoracic pedicle screws in scoliosis is promising. The use of surgical navigation system successfully reduced the perforation rate and insertion angle errors, demonstrating the clear advantage in safe and accurate pedicle screw placement of scoliosis surgery.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利用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快速成形技术为儿童下颈椎椎弓根螺钉置入提供一种个性化、精确定位的方法。方法对6具颈椎尸体标本进行CT扫描,根据CT扫描资料,利用逆向工程原理及快速成型技术设计制造出个体化导航模板,利用个体化导航模板在尸体标本上辅助置入胸椎椎弓根螺钉,所有螺钉的置入由同一位具有腰椎椎弓根螺钉置钉经验但无颈椎椎弓根螺钉置钉经验的骨科医师进行操作,随后根据CT扫描评价椎弓根螺钉位置。结果共设计制作30个导航模板,辅助置入60枚颈椎椎弓根螺钉,CT扫描发现所有螺钉均准确置入相应椎弓根内。结论数字化导航模板辅助下颈椎椎弓根螺钉置钉准确性高,操作简单,为儿童下颈椎椎弓根螺钉的准确置入提供了一种新的、可行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3D打印导板技术辅助寰枢椎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术治疗寰枢椎骨折脱位的可行性及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17年6月长沙医学院附属石门医院,采用3D打印导板技术辅助寰枢椎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的11例寰枢椎骨折脱位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9例、女2例,年龄52~69岁。寰椎骨折4例,其中前弓骨折2例、前后弓骨折2例;枢椎骨折5例,其中ⅡC型齿状突骨折4例、Hangman骨折1例;寰枢关节脱位2例。术前将患者颈椎CT扫描断层Dicom数据导入逆向工程软件Mimics 17.0,对目标椎体进行分割重建,选取目标椎体后方结构表面形态蒙版扩张,采用布尔运算获得导板模型,分别使用聚乳酸高分子材料和光敏树脂材料3D打印快速成型制作寰枢椎骨折脱位模型以及导板模型。术前利用聚乳酸高分子材料打印的寰枢椎骨折脱位模型进行模拟手术操作,确认导板设计的准确性。光敏树脂材料导板采用环氧乙烷消毒后封装以备术中使用。手术采用常规颈椎后入路切口,术中充分暴露椎体后方表面结构形态,根据术前模拟操作,利用导板辅助置入寰枢椎椎弓根螺钉。记录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以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术后6个月根据CT扫描判断螺钉与椎弓根位置关系,采用Kawaguchi等方法评价螺钉置入质量;术后1年采用VAS评估患者颈肩部疼痛情况,采用JOA评分评价患者颈髓神经功能情况。结果 11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130.55±18.83)min;术中出血量(266.36±72.43)mL。11例患者共置入44枚椎弓根螺钉,术后6个月采用Kawaguchi等级评价标准评价螺钉置入质量:0级41枚(93.18%),1级2枚(4.55%),2级1枚(2.27%)。所有患者获随访,随访时间12~26个月,平均17.18个月。随访期间无切口感染、脑脊液漏等并发症出现。术后1年患者颈肩部疼痛VAS(1.00±0.77)分,明显低于术前的(7.91±1.04)分;颈髓神经功能JOA评分(13.45±1.69)分,明显高于术前的(8.18±1.17)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020、14.685,P值均<0.05)。结论 3D打印导板技术辅助寰枢椎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术治疗寰枢椎骨折脱位,可降低寰枢椎椎弓根螺钉置入的手术难度,提高置钉精准度,安全有效,可获得良好的近期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6.
文题释义:导航机器人:又称为机器人辅助手术系统,机器人辅助手术系统是集多项现代高科技手段于一体的综合体,在世界精准微创外科领域是当之无愧的革命性外科手术工具。机器人辅助手术系统具有精准、稳定及三维放大视野等优点。 椎弓根螺钉置入:目前椎弓根螺钉的置入技术已经比较成熟,螺钉的误置一般发生在脊柱解剖结构有改变如结构性侧弯、发育畸形及严重退行性改变导致骨性标志不清时。在这些情况下常规的“标准化置钉”将显得比较困难。 背景:计算机导航系统与骨科手术机器人近年来在脊柱外科得到了高速发展,但是计算机导航或导航机器人的手术效果仍受到诸多质疑。 目的:通过Meta荟萃分析拟比较导航机器人与透视引导椎弓根置钉精度的差异。 方法:检索包括国内外于2008年8月至2019年8月已发表的临床对照研究。所检索的数据库包括Embase、PubMed、中国知网、万方等数据库。中文检索关键词为:导航机器人、透视引导、椎弓根螺钉、椎弓根钉、椎弓根钉棒、椎弓根内固定,检索策略为:“椎弓根螺钉”并且“透视引导”或“导航机器人”;英文检索关键词为:Robot assisted,Fluoroscopy guided,Pedicle screw,Pedicle stick,Pedicle screw fixation,检索策略为“Pedicle screw”OR“Pedicle stick”OR “Pedicle screw fixation”AND“Fluoroscopy guided”OR“Robot assisted”。阅读文献提取数据后,采用Review Manager 5.3 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结果与结论:①依据上述策略,共检索到357篇研究文献,并从中最终纳入19篇文献,其中英文17篇,中文2篇;②Meta分析结果显示,导航机器人组的置钉精度优于透视引导组[95%CI(1.82,2.52),P < 0.001],导航机器人组的手术并发症发生例数[95%CI(0.25,0.69),P=0.000 6]及翻修例数[95%CI(0.23,0.71),P=0.002]均少于透视对照组,其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③提示在评价椎弓根螺钉置入方式时,导航机器人具有更高的置钉精度和更少的并发症发生及翻修例数,在准确性和安全性上均优于传统透视引导技术。当然考虑到导航机器人技术昂贵的价格和复杂的操作步骤,具体置钉方式的选择仍应遵循个体化治疗原则。 ORCID: 0000-0003-4818-901X(徐朝健)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指导特发性脊柱侧弯胸腰椎椎弓根个体化置钉的新方法。方法:徒手置钉组和重建指导组各20例患者,重建指导组术前CT扫描及三维重建得出置钉点以及该点的进钉角度参数,术中用所得重建点以及自行研制的外展角导向器指导置钉;徒手置钉组用Lenke所提出的徒手技术置钉。术后用CT平扫比较两种方法置钉的准确率。结果:两组共分别置入椎弓根钉330枚和333枚,准确率分别为86.4%和94.3%,重建指导组的准确率明显高于徒手置钉组(P=0.01)。结论:术前对脊柱的CT扫描和三维重建,能够为每一个椎体椎弓根提供精确置钉点及置钉方向,显著提高脊柱侧凸胸腰椎椎弓根螺钉置钉的准确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三维CT导航系统在胸腰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中的应用价值。方法:三维CT导航系统辅助下,对导航组13例患者植入胸腰椎椎弓根螺钉65枚,其中胸椎骨折4例、腰椎骨折7例、腰椎滑脱症2例;在x线透视下对传统组14例患者植入胸腰椎椎弓根螺钉70枚,其中胸椎骨折3例、腰椎骨折7例、腰椎滑脱症2例、崾椎间箍突出症2例。术后均行CT扫描,按Richter分类法评估螺钉的位置。结果:术后按Richter分类法评估,导航组螺钉位置优62枚(95.4%),良3枚(4.6%),差0枚;传统手术组优57枚(81.4%),良10枚(14.3%),差3枚(4.3%)。两组置钉准确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均无神经、脊髓损伤。24例随访0.5~1.0a,复查X线片和CT,无螺钉松动和断裂钉,无迟发性脊髓损伤。结论:三维CT导航系统可以准确引导胸腰椎椎弓根螺钉的植入,手术精度高,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9.
背景:三维重建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椎弓根螺钉置入前规划,但是就其预测参数的准确性目前尚未见直接的分析与报道。 目的:基于CT三维重建技术应用于临床,对腰椎椎弓根螺钉置入前指导作用的精确性作初步分析。 方法:在Mimics软件下,随机对30例行腰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的患者共136个椎弓根行内固定前CT三维重建,并通过内固定前模拟模块预测钉长、直径、水平面角及矢状面角度并与内固定后实际数据进行统计学比较。 结果与结论:内固定前通过Mimics软件对腰椎行三维重建,设计最佳钉道并模拟置钉,预测椎弓根螺钉长、直径、水平面角及矢状面角度与通过C型臂及内固定中导航系统等方式置钉后实际数据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并且内固定后行CT扫描见置钉位置及长度均良好。说明通过Mimics软件对腰椎进行三维重建模拟置钉并制定置钉参数,能比较精确的指导内固定中实际置钉,提高椎弓根螺钉的置钉安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