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本文研究了热加工(70、90 ℃)和非热加工(室温、超声、均质和超高压)对不同粒径羊肚菌水提液鲜味成分及抗氧化性能的影响,为羊肚菌的精深加工提供参考。采用高效液相色谱和氨基酸分析仪分别检测了提取液中5’-核苷酸(5’-CMP、5’-UMP、5’-XMP、5’-GMP、5’-IMP和5’-AMP)和游离氨基酸(17种)的含量,并计算、对比各加工条件下羊肚菌的等鲜度(EUC)。通过三种抗氧化法(DPPH、FRAP和ABTS)综合评价各提取液的抗氧化性能。结果表明,除室温处理外,其它处理下,超微粉碎(P2或P3,菌粉粒径分别为35.52和6.28 μm)不同程度地提升羊肚菌水提液中5’-核苷酸含量,但降低了提取液中呈鲜味氨基酸和总游离氨基酸(FAA)含量,使得菌粉的EUC值从106.58 g MSG/100 g~493.97 g MSG/100 g降低至74.70 g MSG/100 g~364.35 g MSG/100 g。相比室温处理,其它处理均能提高羊肚菌水提液的EUC值,但热处理降低了提取液的抗氧化性能,非热处理中HHP(超高压处理)能够取得最优的EUC值和理想的抗氧化效果,其中,未经超微粉碎的菌粉经HHP处理后具有最高EUC值和抗氧化能力,适用于羊肚菌水提液的精深加工。  相似文献   

2.
饶克诚  黄文  王益  刘莹 《食品工业科技》2023,44(11):369-378
为研究贮藏温度对大球盖菇保鲜效果的影响,以新鲜大球盖菇为试材,于不同贮藏温度(0、15℃)下贮藏12 d,定期取样进行大球盖菇开伞率、腐烂率、失重率、色泽、硬度、咀嚼性及挥发性风味物质的测定。结果表明:15℃下新鲜大球盖菇贮藏期为4~6 d,0℃下贮藏12 d后品质良好。与15℃相比,0℃贮藏能显著降低大球盖菇的开伞率、腐烂率和失重率,更好地维持大球盖菇的硬度、咀嚼性和色泽。0℃贮藏12 d后大球盖菇腐烂率为12.12%,显著低于15℃贮藏组(95.45%,P<0.05)。3-辛醇、1-辛烯-3-醇、反-2-辛烯醛、壬醛、癸醛、3-辛酮、2-戊基呋喃是新鲜大球盖菇的特征风味物质,且3-辛醇和己醛是大球盖菇采后品质劣变的关键挥发性风味成分。与15℃贮藏组相比,0℃贮藏组大球盖菇电子鼻响应值更低,正己醇、己醛、壬醛等不良风味成分的相对气味活度值更低,并且挥发性风味物质种类更多。因此,0℃贮藏能有效保持大球盖菇的采后品质,抑制其风味劣变。  相似文献   

3.
目的 对大球盖菇液态发酵产菌菇源风味代谢产物可行性及其特征性风味代谢物进行探究。方法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技术, 结合仿生学电子舌和电子鼻分析技术, 对大球盖菇发酵菌丝体和胞外液中非挥发性和挥发性代谢产物进行靶向分析, 明确大球盖菇发酵产风味代谢物的能力及其代谢产物分布情况; 利用偏最小二乘回归分析法, 解析了代谢产物呈味特性对发酵菌丝体风味形成的贡献度。结果 大球盖菇发酵产生的特征性风味物质主要包括葡萄糖、精氨酸、亮氨酸、类黄酮、乙酸、柠檬酸和肽; 发酵菌丝体水提液主要呈现甜味、苦味、酸味、浓厚味和满口感; 挥发性醇类化合物是影响发酵液呈香特性的主要挥发性代谢产物。结论 发酵菌丝体在合成肽上具有优势, 在菌物肉开发及应用方面具有较好的前景,本研究可为大球盖菇特征性风味代谢物液态发酵富集工艺和菌丝体食品中间体原料开发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目的:筛选最为合适的大球盖菇干燥方式。方法:选用冷冻干燥、热泵干燥、热风干燥和微波干燥对新鲜大球盖菇进行干燥处理,考察其理化性质。结果:粗蛋白、粗脂肪、灰分、钾、钙、总黄酮、必需氨基酸、呈味氨基酸以及总氨基酸含量方面以冷冻干燥的最高,16种氨基酸总量为16.88 g/100 g;复水率、色泽方面均为冷冻干燥的最佳;DPPH自由基清除率为热风干燥的最高达61.14%,清除率大小依次为热风干燥>热泵干燥>微波干燥>冷冻干燥;ABTS自由基清除率为热泵干燥的最高达67.97%,清除率大小依次为热泵干燥>热风干燥>微波干燥>冷冻干燥;大球盖菇单糖主要由葡萄糖和半乳糖组成,其中,冷冻干燥的葡萄糖含量最多,占总糖的36.79%;大球盖菇单糖分子量最大的为冷冻干燥的;不同干燥方式下大球盖菇挥发性风味存在差异,且与新鲜大球盖菇的差异较大,冷冻干燥大球盖菇中挥发性成分种类最丰富、部分成分含量较高。结论:冷冻干燥在营养成分、复水率、色泽、风味等方面较其他干燥方式均有优势,对大球盖菇品质影响最小,是最为合适的干燥方式。  相似文献   

5.
通过顶空固相微萃取法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方法,对比分析了大球盖菇子实体菌盖和菌柄的挥发性成分,并进行主成分分析(PCA)。结果表明,从大球盖菇子实体菌盖和菌柄都分别鉴定出50种化合物,其中菌盖主要以醇类、酯类和烷类化合物为主,分别占总比例19.93%、19.43%、9.79%;菌柄主要以醇类、酯类和酮类化合物为主,分别占总比例23.04%、21.04%、12.35%。所检测出的化合物中以3,4-二羟基-2-甲基吡啶-5-甲醇、4-哌啶醇、马来酸二乙基己酯、环己烷和3-壬烯-2-酮相对百分含量最高,对大球盖菇香味形成具有重要作用。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了醇类化合物为大球盖菇菌盖和菌柄的主要挥发性成分,且菌盖和菌柄在挥发性成分组成上具有明显差异。该研究结果为大球盖菇风味品质评价和大球盖菇品质育种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6.
以大球盖菇为研究对象,利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head space-solid phase microextraction-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HS-SPME-GC-MS)对挥发性风味物质进行定性定量分析,采用电子鼻区分不同烘烤温度(0、100、120、140、160、180 ℃)处理的大球盖菇挥发性风味物质,结合感官评定评价不同烘烤温度处理的大球盖菇香气特征。结果表明:HS-SPME-GC-MS共鉴定出挥发性风味物质87 种,其中醛类13 种、酯类17 种、醇类18 种、烷烃类4 种、酮类9 种、酸类8 种、吡嗪类4 种及其他类14 种,6 个不同处理的样品中均含有异戊醛、丙位戊内酯等25 种共有成分,烘烤过程中醛类物质、烷烃类物质和吡嗪类物质总含量有所提升,果香、玫瑰香和可可香气增加,醇类物质总含量减少;从整体气味感知来看,电子鼻可以快速有效区分不同烘烤温度处理的大球盖菇挥发性风味;根据相对气味活度值分析出34 种关键风味物质,其中异戊醛对风味贡献最大,具有麦芽香气和水果香气;140 ℃烘烤时生成风味物质种类最多,达到63 种,提高该样品风味的丰富度,增加果香、麦芽香、玫瑰香、坚果香和可可香,使该样品总体风味有所改善;通过感官评定表明烘烤使大球盖菇挥发性风味更为突出,并与上述检测结果一致。  相似文献   

7.
为明确挂糊油炸大球盖菇菌柄在加工过程中的挥发性物质风味变化规律,该文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结合气相色谱-质谱(headspace solid-phase microextraction 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 HS-SPME-GC-MS)以及电子鼻技术,定性定量分析其在鲜菌柄、挂糊、预炸和复炸4个加工过程共6组样品中挥发性风味物质的差异。结果表明,6组样品共鉴定出166种挥发性风味物质。通过计算相对百分含量和相对气味活度值,发现未油炸样品的挥发性风味物质以醇类和酯类为主,风味贡献最大的物质是1-辛烯-3-酮;油炸后的样品醛类含量占比最大,(E)-2-壬烯醛是风味贡献最大的化合物,并且油炸后风味物质的丰富度明显提高,增加了烤坚果香、巧克力香等香型。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PCA)发现不同加工过程的挥发性风味物质存在较大差异;电子鼻可有效区分油炸前和油炸后样品的挥发性风味物质。该研究从挥发性风味物质角度明确挂糊油炸大球盖菇菌柄加工过程中的风味特征,为大球盖菇的风味研究和拓宽其产品形式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8.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不同干制时间段的大球盖菇子实体中挥发性风味化合物进行分离、鉴定,探究其在55℃恒温热风干制过程中挥发性风味物质的变化规律。在整个干制过程中共鉴定出245种挥发性风味化合物,其中包括34种醛类化合物、29种酯类化合物、40种醇类化合物、37种酮类化合物、7种酸类化合物、24种烷烃类化合物、26种烯烃类化合物及48种其他类化合物;醛、酮、醇类化合物占比较大,三者含量之和占总含量的65.49%~89.30%,为大球盖菇中主要的挥发性物质。通过气味活度值热图分析结合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法,筛选出45种关键气味化合物,其中1-辛烯-3-酮始终是干制过程中气味贡献最大的化合物,整个干制过程中共有20种差异性化合物。综合分析得到大球盖菇干制过程香气变化规律:随着干制的进行,样品土腥味、青草气味逐渐减弱,干制后期呈现焦香、麦芽香等风味,但整个过程中蘑菇味、土腥味仍是大球盖菇的关键风味特征。对合成醛、酮、醇类化合物的主要代谢途径中的关键酶酶活进行测定,发现此类酶会受热激活,随干制的进行酶活整体呈现显著下降趋势,在干制终点几乎没有活性。代谢酶活性与对应化合物含量相关性分析表明,脂肪氧合酶与醛酮类化合物具有较强的正相关性,乙醇脱氢酶与醇类化合物具有较强的负相关性,这与大球盖菇干制过程中醛、酮、醇类化合物含量的动态变化趋势一致。  相似文献   

9.
大球盖菇多糖超声波提取及抗氧化活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大球盖菇为原料,通过正交试验L9(34)研究超声波提取多糖的工艺条件。结果表明,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为提取温度65℃、提取时间1.0 h、超声波功率600 W、料液比1∶35(g/mL),此条件下,大球盖菇多糖得率为8.16%。提取效果影响大小的先后顺序为提取时间>提取温度>提取功率>料液比。应用化学发光法对大球盖菇粗多糖的清除·OH和·O2-自由基的能力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大球盖菇粗多糖对·OH和·O2-自由基均具有明显的清除能力,清除·O2-自由基的IC50为108.60μg/mL,清除·OH自由基的IC50为345.98μg/mL,大球盖菇粗多糖对·O2-自由基的清除能力是对·OH自由基的清除能力的3.2倍。  相似文献   

10.
目的:优化食用菌的加工工艺,评估其作为风味剂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潜力。方法:使用离子色谱仪和高效液相色谱仪对样品的非挥发性滋味成分含量进行测定,并通过等鲜浓度值来评估样品的鲜味;运用GC-MS、电子鼻和电子舌来检测样本中的挥发性香气成分,观察纳米粉碎前后的微观结构,并进行增鲜减盐试验。结果:纳米粉碎后,大球盖菇和双孢蘑菇的鲜味氨基酸、呈味核苷酸和有机酸含量显著增加,挥发性化合物的种类和数量显著增加,而纳米粉碎对草菇的风味成分影响较小;电子舌结果表明,经纳米粉碎的样品在鲜味和咸味方面均有明显提升,加入0.5%纳米粉碎双孢蘑菇后能够增加0.28%的盐浓度,同时其鲜味值提高了145%。结论:纳米粉碎技术能够提高食品的口感,在食品制造业中可以将纳米粉碎后的食用菌粉作为替代盐和风味增强剂的有效选择。  相似文献   

11.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对新鲜、冷冻干燥和不同干燥温度制得的皱环球盖菇样品挥发性组成进行分析。研究表明,新鲜皱环球盖菇风味物质以3-辛酮、己醛和2-十一烷酮为主,含量分别占总挥发物的68.25%、13.12%和1.40%,风味活度值分别为142.63、162.39和11.71;高温会导致皱环球盖菇风味物质的损失,并产生以烷烃为主的挥发性组成;冷冻干燥样品形态保存最佳,但由于高真空的原因烯、酮等易挥发性组分损失严重;30 ℃干燥皱环球盖菇样品挥发物组成最为丰富,共鉴定出58 种化合物,包括醛、烯、醇、酯、吡嗪类、呋喃类等风味化合物,相对含量超过5%的包括1-癸烯、环十二烷、2-戊基呋喃、4,6-二甲基嘧啶、2-十一烷酮、橙花叔醇,分别占总挥发物的17.17%、6.58%、5.97%、5.74%、5.62%、5.58%。本研究结果对了解不同皱环球盖菇产品风味差异化合物及精深加工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本试验研究了牦牛背最长肌在模拟藏式风干肉加工过程中先在-20℃冻结6 h,后在40℃风干20 h、60℃风干10 h或80℃风干5 h条件下风干肉的水分活度(water activity,Aw)、pH、色差值、硫代巴比妥酸值(Thiobarbituric acid value,TBA)以及挥发性风味物质的变化。结果表明,随着风干温度升高,Aw的下降速率增加。pH先升高后下降,升高速率60℃ > 40℃ > 80℃。L*值先下降,经过3次冻结-风干后升高,其升高速率60℃ > 80℃ > 40℃;a*值和b*值呈显著下降的趋势(P<0.05),下降速率40℃ > 80℃ > 60℃。TBA值显著性增加(P<0.05),增加速率60℃ > 40℃ > 80℃。藏式风干牦牛肉中共检出7类挥发性风味物质,通过主成分分析得到三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达到76.117%,PC1 38.565%,由酸类、醛类、醇类、烯烃类以及含硫化合物组成;PC2 22.198%,由酸类和酮类组成;PC3 15.354%,由杂环类组成。不同风干温度时间点的挥发性风味物质在PC1、PC2、PC3上的得分是具有差别的,40℃风干至12 h时在PC1和PC2上的得分最高;60℃在风干至第8 h时在PC1上的得分最高;80℃在风干3 h时在PC1中得分最高。综上,不同风干温度下的藏式冻结-风干对牦牛肉的理化性质与挥发性风味物质的变化有不同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高压均质技术在果汁加工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果汁产品感官、营养品质提升及其安全性保障是其加工领域近年来亟待解决的关键难题和研究热点,而非热加工技术在杀菌的同时能最大限度地保留果汁原汁原味,其有望替代热加工技术。其中,高压均质技术从一种传统的均质化工艺逐渐发展成为非热加工技术而备受关注。基于前期的研究成果,该文从高压均质技术的发展历史和设备原理出发,对高压均质处理对果汁混浊稳定性、营养品质、微生物数量和酶活性等关键指标的影响进行综述,并展望了未来的发展趋势,为其应用于果汁产业化发展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4.
为研究超高压处理对茭白汁的影响,本文对比了超高压(HPP,400~500 MPa/5~10 min)和传统热处理(TP,80 ℃/10 min)对非浓缩还原(NFC)茭白汁的理化品质、营养组分、抗氧化特性及挥发性风味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热处理茭白汁的感官品质降低且出现了明显的分层,而HPP处理对茭白汁中的pH、可溶性固形物、可滴定酸含量无显著影响(P>0.05),且减少了分层现象,提升了茭白汁的感官品质。同时与TP处理相比,HPP处理能更好的保持茭白汁中的总酚、黄酮及DPPH自由基清除率。此外,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色谱(GC-IMS)风味解析显示,HPP增加了茭白汁中的果香和草香,提升了茭白汁的风味。综上,相较于传统TP处理,HPP处理在保持茭白汁品质特性、抗氧化及风味方面具有显著优势。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解析不同热处理下西瓜籽风味差异.方法:借助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嗅闻—质谱技术(HS-SPME-GC-O-MS)和电子鼻(E-nose)分析技术.结果:热加工使西瓜籽由浅淡的清香向浓郁的烤香转变;基于HS-SPME-GC-O-MS共检测到18类115种挥发性化合物,其中吡嗪类、醇类和醛类分别占总挥发性物质含量的34.25%,21.07%,10.99%;微波处理后西瓜籽中挥发性化合物高达63种,且吡嗪类物质占挥发性物质含量的53.31%.结论:热加工方式对西瓜籽香气影响显著,对比空气油炸和烘制加工,微波处理后西瓜籽香气更为浓郁.  相似文献   

16.
采用单因素及正交试验对以乳清粉和黑枸杞为原料的黑枸杞乳清酒发酵工艺进行优化,并利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HS-SPME-GC-MS)分析黑枸杞乳清酒的挥发性风味成分。结果表明,黑枸杞乳清酒最佳发酵工艺为黑枸杞汁∶乳清液1∶3(V/V)、酵母接种量1.1%、发酵温度28 ℃、发酵时间115 h,此条件下所得黑枸杞乳清酒的感官评分为90.2分。在检测到的挥发性风味物质中,以酯类物质为主,占全部挥发性风味物质的72.42%,主要成分是癸酸乙酯和辛酸乙酯,其次是醇类物质,占检出总量的24.76%,主要成分是异戊醇和2-甲基丁醇,其他成分如酸类、醛类、烃类和酚类物质等检出含量很少,总占比只有2.82%。  相似文献   

17.
天福号酱香鸡挥发性香成分的提取与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究北京传统肉制品——天福号酱香鸡的挥发性风味成分,采用同时蒸馏萃取法对酱香鸡的香成分进行提取,并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对香成分进行分离鉴定。结果表明:以乙醚作溶剂共鉴定出84种风味化合物,以二氯甲烷作溶剂共鉴定出72种风味化合物,两者共计鉴定出85种风味化合物,可分为9类,即烃类10种、醛类24种、酮类12种、醚类2种、酚类2种、醇类19种、酸类4种、酯类4种、含氮含硫及杂环化合物8种;含量较高(峰面积大于1%)的化合物有己醛、茴香脑、棕榈醛、壬醛、桉叶油醇、庚醛、2-正戊基呋喃、(反,反)-2,4-癸二烯醛、正辛醛、1-辛烯-3-醇、反-2-辛烯醛、α-松油醇、芳樟醇、反-2-癸烯醛、2,3-辛二酮等。其中醛类、醚类和含氮含硫以及杂环化合物对胡同坊北京酱鸡特征香气的形成起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18.
超高压作为一种新型冷杀菌技术,不仅具有杀菌、灭酶、保留产品特色风味和色泽等特点,还可以显著改善肉制品的质构和保油保水性,可以生产适合厌食症患者食用的新型口感的低温凝胶类肉制品,这是通过对蛋白质等肌肉化学组成分的高压修饰实现的.本文对超高压技术的原理进行简单介绍,并综述了超高压对肉及肉制品各组织结构(肌肉组织、结缔组织和脂肪组织)及化学成分(水分及蛋白质)影响的研究进展,旨在为该新技术在肉及肉制品中的应用提供相应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9.
为探究大球盖菇干燥前后风味成分轮廓数据及影响其良好风味的关键成分因子,对鲜品和4种干制样品(热风干燥(hot-air drying,HAD)、真空冷冻干燥(vacuum freeze drying,VFD)、微波干燥(microwave drying,MWD)和自然干燥(naturaldrying,ND))中香气和滋味成分进行分析,共检出118种香气化合物,经干制后香气丰富度提升显著(P<0.05),VFD可大程度保留鲜品香气品质;提取19个共有香气成分,作为大球盖菇特征成分轮廓,其中醛类化合物个数和含量优势明显,以正己醛(呈青草味)尤为突出。HAD较鲜品可溶性糖和游离氨基酸总量显著升高,VFD则呈味核苷酸损失最少,由此2种干制方式等鲜浓度值(equivalent umami concentration,EUC)优势显著(P<0.05)。风味感官综合评分VFD>HAD>ND>鲜品>MWD,基于评分和成分数据建立偏最小二乘回归模型,前3个主成分R2X为79.4%,R2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