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目的 提高对骨斑点症临床及影像学表现的认识.方法 对3例骨斑点症病人的X线片特征作了回顾性分析,对其中1例病人作了2年的随访观察.结果 病灶呈对称性分布,主要分布于手、足的腕骨、跗骨以及四肢长骨的干骺端,也侵犯骨盆和肩胛骨.X线影像的特征表现为松质骨内1~14mm不等的多发圆形或椭圆形致密阴影.结论 骨斑点症属罕见的骨发育异常,其X线影像表现具有特征性,可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2.
骨斑点症的X线诊断--附4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提高对骨斑点症的影像学认识。方法 对4例骨斑点症患者的X线及CT表现进行分析总结,并复习文献。结果 4例中男女各2例,年龄20~49岁,其中2例为父子,均因其它原因摄X线片发现骨多发斑点,均无明显相关临床表现,相关实验室检查正常。病变以手足小骨、骨盆、长骨骨骺及骨端好发,一般对称分布,往往以松质骨内0.3~1.5cm散在多发的圆形或椭圆形致密阴影为表现特征。结论 骨斑点症的X线、CT表现具有特征性。  相似文献   

3.
家族性骨斑点症(附一家族8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骨斑点症的X线诊断价值,加深对骨斑点症的系统了解。材料与方法:对一个家族8例成员进行全身骨骼摄片调查,复习近几年国内文献报告的骨斑点症病因、病理和X线表现。结果:8例均有双侧对称的长骨干骺瑞大小不等、数量不一的圆形、椭固形、点状、结节状、索条状,甚至重叠、融合成大片状致密阴影,以膝、肘关节的两骨端为著,其余合骼极少受累。其中1例并发双侧股骨远端良性骨皮质缺损,另1例并发双侧髌骨发育异常。结论:X线检查是骨斑点症的主要诊断依据。临床上无症状,在偶然检查中发现,X线表现为全身多骨分布于松质骨的斑点状硬化就可确诊,如有家族遗传史和(或)并发其他体质性骨发育异常则更确定无疑。  相似文献   

4.
《延边医学院学报》2019,(4):295-296
[背景]观察骨斑点症的影像学表现.[病例报告]选择12例骨斑点症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12例患者双上肢、下肢及躯干骨表现为弥漫性和对称性分布的斑点状及斑片状X线、CT检查高密度、MRI检查短T2长T1信号影,边界清楚.[讨论]骨斑点症的影像学表现特点明显,可根据X线及CT,MRI检查表现进行影像学诊断.  相似文献   

5.
目的:总结7例长管状骨非潜水性骨梗死的X线、CT表现,探讨长管状骨非潜水性骨梗死的X线、CT诊断价值。方法:7例患者均拍摄了X线平片、CT检查;2例手术活检。结果:7例长管状骨非潜水性骨梗死共累及10个部位,股骨下段4个,胫骨上段4个,胫骨下段2个。其中2个部位经手术活检病理证实。X线平片显示髓腔内不均匀性骨化,CT显示髓腔内呈地图样改变,周围环以硬化边。结论:X线平片可以满足中晚期骨梗死的诊断,CT检查可以进一步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骨斑点症的X线诊断价值,加深对骨斑点症的系统了解。材料与方法:对一个家族8例成员进行全身骨骼摄片调查,复习近几年国内文献报告的骨斑点症病因,病理和X线表现。结果:8例均有双侧对称的长骨干骺端大小不等,数量不一的圆形,椭圆形,点状,结节状,索条状,甚至重叠,融合成大片状致密阴影,以膝,肘关节的两骨端为著,其余骨骼极少受累。  相似文献   

7.
骨斑点症的X线片随访观察和CT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骨斑点症的病灶分布和发生发展规律。②方法对16例病人的X线片作了回顾性分析,对其中5例病人的病变部位进行了CT扫描,对6例8~15岁的病人作了2~16年的随访观察。③结果病变主要累及骨骺、干骺区。最常见的部位是腕、跗、髋和肩部;病灶在两侧肢体分布基本对称。CT扫描显示,大多数病灶位于松质骨区,并与骨小梁的分布一致;少数病灶可位于皮质内,并与内或外皮质面粘连;随访发现,在儿童期病灶可增大、缩小或消失,亦可融合,尚可见新病灶;成人期病灶变化不显著。④结论骨斑点症应属骨发育异常,可能系骨重建过程中的骨吸收障碍所致  相似文献   

8.
对20例单节段外伤性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术前经x线摄片及MRI检查排除骨折、脱位,行椎间盘摘除、无前方钢板的嵌片+聚醚醚酮复合材料椎间融合器内自体髂骨植骨椎间融合术治疗。术后随访6-36个月,平均22个月,植骨融合时间平均4.9个月,复查x线摄片未见相关内固定并发症。此融合器为自稳型颈椎椎问融合器,内置自体髂骨,应用其行植骨椎间融合术是治疗外伤性颈椎间盘突出症的较好方法。  相似文献   

9.
骨斑点症于1905年由stilda首先描述,是一种罕见骨病。近年来笔者在临床工作中收集到5例,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本文报告5例,其中男4例,女1例。年龄21-41岁。斑点骨对称性分布于长管状骨骨端.短骨及骨盆等部位,头依不受累,脊椎及购部请骨较少累及。X钱表现:斑点骨多见于四肢及骨盆。在四肢长短管状骨中骨端多、骨干少;在骨盆者多分布于坐、耻骨及论骨的四周、在骼骨亦可呈放射状分布。病变呈对称性分布。大小不一,小至几毫米,大至5-6厘米。形态不等,呈不整园形、椭圆形、梭形或索条状等。边缘不整,其分布与骨小梁方向一致。患…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骨纤维异常增殖症的X线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7例骨纤维异常增殖症患者的临床和X线表现.结果:7例均诊断为骨纤维异常增殖症,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X线表现为(1)囊状透亮区:囊性骨质密度减低区5例;(2)磨玻璃样结构:磨玻璃样骨密度影2例;(3)骨硬化:囊状骨密度减低影合并骨硬化1例;(4)畸形:长管状骨病变范围较大,骨皮质膨胀变薄者5例,长骨弯曲畸形4例,合并病理骨折2例;(5)单骨发病者5例,发生于单侧下肢者1例,全身多骨发生者1例.结论:X线检查对骨纤维异常增殖症的诊断和分型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讨论椎弓根螺钉结合椎间植骨融合治疗腰椎滑脱的疗效。方法:选择2010年1月-2012年1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腰椎滑脱症患者52例,进行椎弓根螺钉结合椎间植骨融合治疗,随访3-6个月后,借助Nakai评分判断疗效。结果:52例患者中,完全复位48例,4例滑脱症状明显改善。随访及x线表明,患者疼痛感觉明显消失或缓解。内固定无松动,复位无丢失;椎间融合骨性愈合。疗效为优29例、良19例、可4例,优良率为92.31%。结论:椎弓根螺钉结合椎间植骨融合治疗腰椎滑脱症,可以有效存进患者复位,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治疗腰椎滑脱症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椎弓根钉棒系统固定加椎间植骨融合骨融合治疗腰椎滑脱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8例腰椎滑脱患者行椎弓根钉棒系统固定加椎间植骨融合治疗。结果:随访平均19个月,全部患者中临床症状完全缓解16例,好转2例;14例患者完全复位,4例患者大部分复位,术后3-6个月复查x线显示,18例患者均获得椎体间骨性融合。结论:椎弓根钉棒系统固定加椎间植骨融合术治疗腰椎滑脱症具有固定可靠、植骨融合率高、近期、远期疗效确切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3.
<正>骨斑点症是临床上较为罕见的一种疾病,发病率非常低,可无任何临床症状。笔者旨在讨论骨斑点症的临床及X线表现特征,提高X线骨斑点诊断水平。现将我院1例的相关情况总结并报告如下。1病历摘要患者,男性,17岁。因外伤致全身多处疼痛来我院就诊。查体:患者神志清,右踝及右膝软组织轻度肿胀,压痛阳性,踝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x线检查在骨软骨缺血性坏死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40例骨软骨缺血性坏死患者的常规放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X线诊断股骨头骨骺缺血性坏死5例;胫骨结节骨软骨炎12例;耻骨联合骨软骨炎7例;剥脱性骨软骨炎6例;跖骨头缺血坏死7例;骨梗死3例。所有患者均有典型的x线表现。结论常规x线对骨软骨缺血坏死中晚期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腰椎管减压、椎弓根钉复位内固定联合植骨融合治疗腰椎滑脱症的早期临床效果.方法 对28例腰椎滑脱症患者,经过严格保守治疗失效后,行腰椎管减压、椎弓根钉复位内固定联合植骨融合,术后通过X线片或MRI检查了解复位和融合情况.结果 28例患者中,12例滑脱完全复位;16例滑脱基本复位,融合率达到96.4%.结论 椎弓根钉复位内固定联合植骨融合治疗腰椎滑脱症早期效果良好,复位满意,固定牢靠,融合率高.  相似文献   

16.
骨斑点症1例     
<正>患者,男,23岁,因髋部外伤就诊。查体及实验室检查均无异常。CT显示:双侧股骨头、股骨颈、髋臼及耻骨松质骨内可见散在圆形和椭圆形高密度影,大小约0.2~0.8 mm,边界模糊。左股骨头内部分斑点影密集相互重叠;并且,双侧股骨头松质骨内较大的圆形高密度影中心均可见稍低密度透亮影,部分斑点影与骨皮质相连(图1,图2)。CT诊断:骨斑点症。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双开窗椎弓根钉内固定加椎间植骨治疗腰椎滑脱症的手术疗效.方法 2005年5月-2007年8月.联合采用后路双侧椎板开窗神经根减压、椎弓根螺钉复位固定和椎间植骨融合治疗腰椎滑脱症患者36例,男12例,女24例,年龄36岁~78岁.滑脱节段:L3 1例,L4 22例,k5 13例.按照Meyerding分类:I度滑脱23例,Ⅱ度滑脱11例,Ⅲ度滑脱2例.结果 36例患者术后均获6个月~32个月随访.按JOA评分:优28例,良4例,中3例,差1例,优良率88.9%.术后x线显示所有病例均完全复位或基本完全复位.随访椎间融合好,内固定无松动.结论 采用后路双侧椎板开窗神经根减压、椎弓根螺钉复位固定和椎间植骨融合治疗腰椎滑脱症临床疗效理想,能有效地解除神经卡压,滑脱复位后不容易丢失,植骨融合率高,并发症发生率低,是治疗腰椎滑脱症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18.
同种异体骨移植治疗退行性腰椎滑脱症43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总结同种异体骨移植治疗退行性腰椎滑脱症的疗效。方法:采用冷冻干燥辐照灭菌同种异体骨腰椎间移植治疗退行性腰椎滑脱症43例(实验组),以同期椎间融合器结合脊柱内固定系统治疗退行性腰椎滑脱症37例作为对照组,通过临床观察、X线检查评价疗效,并进行比较。结果:实验组、对照组分别有4例和3例患者出现浅部伤1:2并发症(P〉0.05),分别有8例和4例患者术后体温偏高(P〈0.05);随访12~36个月,实验组、对照组优良率分别为88.4%、86.5%,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术后平均5个月出现了骨愈合,骨性融合率达100%,术后12个月未出现移植骨的吸收;术后X线与最终随访x线片对照,实验组、对照组相对椎间隙高度丢失平均值分别为12.3%、11.9%,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冷冻干燥辐照灭菌同种异体骨椎间植骨融合治疗腰椎滑脱症,椎间融合率高,可以较好地维持椎间隙高度,无明显免疫排斥反应,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9.
GSS-Ⅱ复位内固定联合植骨融合治疗腰椎滑脱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腰椎管减压、GSS-Ⅱ复位内固定联合植骨融合治疗腰椎滑脱症的早期临床效果.方法 对28例Ⅰ~Ⅱ°腰椎滑脱症患者,经过严格保守治疗失效后,行腰椎管减压、GSS-Ⅱ复位内固定联合植骨融合,术后通过X线片或MRI检查了解复位和融合情况.结果 28例患者中,Ⅰ°滑脱12例完全复位;Ⅱ°滑脱的16例14例完全复位,2例改善为Ⅰ°;融合率达到100%.结论 GSS-Ⅱ复位内固定联合植骨融合治疗腰椎滑脱症早期效果良好,复位满意,固定牢靠,融合率高.  相似文献   

20.
非骨化性纤维瘤的影像表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非骨化性纤维瘤的X线平片、CT、MRI表现及鉴别。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22例非骨化性纤维瘤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资料。男15例,女7例,平均年龄10·6岁。位于膝关节附近长管状骨者14例,踝关节附近长管状骨4例,肱骨1例,不规则骨3例。所有病例均经X线平片检查,13例经CT检查,2例经MRI检查,其中2例3种检查均有。结果:18例患者病灶髓腔侧均可见厚薄不均硬化缘,15例病灶内可见粗细不等骨嵴,4例膨胀明显,1例见骨膜增生,CT可更加清晰显示出病灶内部及边缘的改变,病灶在MRI上T1WI、T2WI均表现为低信号,硬化缘信号更低,骨嵴为等信号。结论:X线平片结合CT、MRI可对非骨化性纤维瘤做出准确诊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