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4 毫秒
1.
目的探讨HLA-DR基因与乙型肝炎病毒慢性感染临床结局的相关性。方法选择乙型肝炎病毒慢性感染者,包括慢性乙型肝炎患者102例,HBV相关性肝硬化38例,HBV相关性肝癌患者34例,健康对照组为健康骨髓捐献者1383例,HLA-DR基因型用PCR-SSP法进行检测。结果HLA-DR1基因型频率在健康对照组和CHB组间无显著差异(Pc〉0.05),LC、HCC组中HLA-DR1基因型频率明显高于CHB组(x^2=5.667,P=0.017)及健康对照组(xc^2=9.438,Pc=0.002);HLA-DR13基因在健康对照组与LC、HCC组间无显著差异(Pc〉0.05),但CHB组中HLA-DR13基因型的频率明显低于与健康对照组(x^2=2.764,P=0.096)和LC、HCC组(xc^2=6.479,Pc=0.012)。在CHB、LC和HCC三组间HLA-DR12和HLA-DR15基因频率无显著差异(P〉0.05),但HBV慢性感染者中HLA-DR12基因型频率高于健康对照组(x^2=16.320,P=0.000),而HLA-DR15基因型频率则低于健康对照组(x^2=8.452,P=0.004)。结论HLA-DR12和HLA-DR15基因可能分别是HBV感染慢性化的易感和拮抗因素,HLA-DR1基因可能与HBV慢性感染后肝硬化、肝癌等不良结局发生有关,HLA-DR13虽可能保护宿主不易形成HBV慢性感染,但HLA-DR13阳性的HBV慢性感染者却易于发生肝硬化或肝癌等不良结局。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临床结局与人类白细胞抗原DR(HLA-DR)基因间的相关性。方法:选择急性乙型肝炎(AHB)76例,慢性乙型肝炎(CHB)102例,乙肝后肝硬化(LC)38例,肝细胞癌(HCC)34例,用聚合酶链反应-序列特异性引物法(PCR-SSP)检测HLA-DR基因型。结果:HLA-DR1基因型频率在LC和HCC组显著高于AHB组(χ^2=8.495,P=0.004),较CHB组也显著升高(χ^2=5.667,P=0.017);HLA-DR8基因型发生频率在CHB、LC和HCC三个HBV慢性感染组间无显著差异(P=0.034),而在AHB组显著低于HBV慢性感染组(χ^2=8.830,P=0.003);HLA-DR13基因型频率在AHB组显著高于CHB组(χ^2=26.876,P=0.000)及LC和HCC组(χ^2=6.413,P=0.011),而LC和HCC组又高于CHB组(χc^2=6.479,Pc=0.011)。结论:HLA-DR1基因型可能与HBV相关的肝硬化和肝细胞癌的发生有关,而HLA-DR8基因型则对HBV感染的慢性化有促进作用,HLA-DR13基因型可有助于HBV的清除,但在HLA-DR13阳性的HBV慢性感染者发生肝硬化和肝细胞癌的风险增加。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人类白细胞抗原(HLA)-DRB1和-DQB1等位基因多态性是对乙型肝炎病毒(HBV)易感性及干扰素(IFN)抗HBV治疗的影响。方法 应用聚合酶链反应-序列特异性引物(PCR-SSP)技术检测上海地区69例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的HLA-DRB1和-DQB1等位基因以及200名健康准骨髓捐献者的HLA-DRB1等位基因。其中32例接受α-1b干扰素治疗24周。结果 CHB患者HLA-DRB1*06和-DRB1*08等位基因的频度高于健康人(2.17%对0%,RR=3.963,95%CI:3.425~4.585,P=0.017;11.59%对5.50%,RR=2.253,95%CI:1.147~4.428,P=0.021);而DRB1*07等位基因的频度则低于健康人(2.90%对7.75%,RR=0.355,95%CI:0.123~1.025,P=0.047)。IFN治疗的患者中,10例应答者DRB1*14等位基因频度高于22例非应答者(20.0%对2.3%,RR=10.750,95%CI:1.116~103.558,P=0.030);而DQB1*07分布则相反(10.0%对38.6%,RR=0.176,95%CI:0.036~0.856,P=0.022)。结论 HLA等位基因多态性可能与上海地区人群HBV的易感性和IFN抗HBV治疗有关。与其他HLA-DRB1等位基因比较。HLA-DRB1*06和-DRB1*08可能与HBV易感性有关,而HLA-DRB1*07则相反,可能为抵抗基因;DRB1*14可能与IFN的高应答有关。与其他HLA-DQB1等位基因比较,DQB1*07可能与IFN低应答有关。  相似文献   

4.
引言乙型肝炎病毒(HBV)慢性持续性感染可导致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和肝细胞癌等不同的临床表现,已经成为影响人类健康的  相似文献   

5.
引言乙型肝炎病毒(HBV)慢性持续性感染可导致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和肝细胞癌等不同的临床表现,已经成为影响人类健康的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新疆维吾尔族人类白细胞抗原(HLA)-DQA1区等位基因多态性与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临床转归的相关性.方法 应用序列特异性引物-聚合酶链反应技术(PCR-SSP)对70 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46 例HBV携带者,42 例HBV感染后自然恢复者,80例健康献血员进行HLA-DQA1基因分型,并比较DQA1多态性的分布频率及其差异.结果 HBV感染后自然恢复组与健康对照组HLA-DQA1*0102分布频率高于慢性乙型肝炎组和HBV携带者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HBV携带者组HLA-DQA1*0501分布频率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慢性乙型肝炎组HLA-DQA1*0501分布频率高于HBV感染后自然恢复组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各等位基因频率在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新疆维吾尔族人群中携带HLA-DQA1*0501等位基因者感染HBV后可能会增加慢性乙肝发生的风险,而携带HLA-DQA1*0102者可能会降低慢性乙肝发生的风险.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基因分型与基因变异的关系.方法 采用基因测序法检测102例HBV感染者血清标本,用特异的引物对待检标本HBV P区进行全序列测定,对测序结果分析有无突变产生和基因分型.结果 102例HBV感染者标本中基因型分布比例:B基因型12例,阳性率为11.8%;C基因型89例,阳性率为87.3%;D基因型1例,阳性率为0.9%.P区基因序列突变结果显示,102例标本中发生突变的有84例,其中YIDD 50例,占59.5%;YVDD 24例,占28.6%;181V 9例,占10.7%;202G 1例,占1.2%.HBV B、C两基因型间HBV基因变异类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①天津地区流行的HBV基因型主要是B型和C型,其中C型为优势基因型.②本地区HBV p区基因序列突变与基因分型无明显关系.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对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的深入研究发现,HBV基因型与乙型肝炎的临床表现、治疗、预后都有密切关系。本文着重对HBV基因型的发现和流行病学分布,HBV基因型的分型方法,HBV基因型与血清亚型的关系,HBV基因型的临床意义等相关研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人类白细胞抗原( HLA)基因多态性与新疆维吾尔族人群乙型肝炎病毒( HBV)感染后病毒自然清除的关联。方法收集新疆维族HBV持续感染者245例(128例慢性乙肝患者,117例乙肝无症状携带者)和150例HBV感染自发清除者(对照组),对HLA基因2个位点和UBE基因1个位点进行测序分析,比较 HBV组与对照组HLA基因型频率和等位基因频率的差异。结果① HLA-DP rs9277535AA型频率在 HBV 组中明显少于对照组( P =0.023),G 等位基因在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20);HLA-C rs3130542GG型和A等位基因在HBV组和对照组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UBE2L3 rs4821116基因型频率和等位基因频率在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 rs9277535A 和 rs3130542G 构成了相对降低HBV感染风险的单倍型,rs9277535G和rs3130542A 构成了相对提高HBV感染风险的单倍型;③维吾尔族人群HLA保护性等位基因频率高于汉族和藏族人群。结论 HLA-DP rs9277535、HLA-C rs3130542多态性与新疆维吾尔族人群HBV感染后结局有关;HLA保护性等位基因频率越高的人群,其HBV感染后的自然清除率越高。  相似文献   

10.
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肝癌与p53基因变化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5,他引:0  
朱明华 《医学争鸣》1998,19(3):314-317
目的:探讨与HBV感染相关的肝癌其p53基因变化及意义,方法:收集16例西安地区的肝癌及其旁肝组织,应用Southern杂交检测了组织中HBVDNA的状态,免疫组化确定HBV的HBsAg,HBxAg和肿瘤抑制基因P53蛋白的分布,采用PCR扩增后直接DNA序列分析,检测了p53基因第5~8外显子的基因序列。结果:16例中13例HBVDNASouthern杂交阳性,10例癌组织和13例癌旁组织HBx  相似文献   

11.
慢性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型与血清病毒载量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徐州地区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血清中乙型肝炎病毒(HBV)基因型与病毒载量的关系。方法采用型特异性引物多重PCR方法对徐州地区160例CHB患者的HBV进行基因分型,用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HBVDNA水平。结果B型14例(8.7%),C型88例(55.0%),BC混合型51例(31.9%),未分型7例(4.4%),未发现A、D、E、F型。不同基因型之间HBVDNA载量无明显差别。结论徐州地区CHB患者中HBV基因型主要是C型和BC混合型,感染的HBV基因型与血清病毒载量之间无明显相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西安市中心医院感染科诊治的慢性乙肝患者血清中HBV基因型的分布状况及HBV基因型与临床特征的关系。方法采用巢式PCR法对196例慢性HBV患者的血清进行病毒基因型检测,并分析HBV基因型与患者临床特征的关系。结果 196例慢性HBV患者的基因分型结果为C型138例(70.4%)、B型40例(20.4%)、B/C混合型18例(9.2%),基因型的分布在性别上无统计学差异;各基因型在无症状携带者、慢性乙肝、肝硬化、肝癌中的分布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C型感染者血清HBeAg阳性率(75.2%)高于B型感染者(1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基因型患者在HBV-DNA载量和ALT水平上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西安市中心医院感染科诊治的HBV患者的基因型以C型和B型为主;基因C型患者血清HBeAg阳性率高于B型;基因C型患者与B型相比在肝脏炎症程度、HBV-DNA载量方面无显著差异;基因B型和C型患者临床特点相似。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评估乙型肝炎(乙肝)患者血清乙肝病毒DNA(HBV-DNA)载量与血清免疫和生化标志物之间的关系。方法: 收集214例乙肝患者血清, 分别用荧光定量PCR法、化学发光法和速率法检测血清中的HBV-DNA、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乙肝病毒e抗原(HBeAg)和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 分析各标志物之间的关系。结果: 214例中, HBV-DNA阳性率为57.48%;HBeAg阳性率为28.04%。HBV-DNA载量与HBsAg和ALT水平均无相关关系(P>0.05), 但与HBeAg水平密切相关(P<0.01), HBV-DNA阳性组的HBeAg和ALT水平均明显高于HBV-DNA阴性组(P<0.01)。结论: HBV-DNA载量与HBeAg水平呈正相关关系, 与HBsAg和ALT水平无相关性, HBsAg水平作为HBV-DNA的替代方法仍需进一步验证。  相似文献   

14.
不明原因肝炎患者隐匿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检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徐峰 《四川医学》2010,31(1):95-97
目的探讨不明原因肝炎患者隐匿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情况及隐匿性感染的机制。方法采用巢式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103例不明原因肝炎患者血清HBVDNA。用电化学发光免疫技术对检测出的隐匿性HBV感染者血清HBsAg进行定量测定。结果隐匿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率为17.5%。电化学发光免疫技术检测隐匿匿性HBV感染者血清HBsAg,未检出有3例,在0.05~0.1ng/ml有8例,0.1~0.5ng/ml有6例,3.5ng/ml有1例。隐匿性HBV感染者血清HBVDNA水平为10^3~10^6copies/ml。结论隐匿性HBV感染是不明原因肝炎的病因之一。隐匿性HBV感染者血清HBsAg阴性的机制主要是HBV复制和基因表达的严重抑制,以及HBV基因突变。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血清胆碱酯酶(CHE)在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将317例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患者分成三组,即慢性乙型肝炎组111例、肝硬化组108例、肝癌组98例,将排除慢性肝肾病史的健康体检者110名作为正常对照组,均作CHE、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白蛋白(Alb)、总胆红素(TBIL)和胆固醇(Chol)水平测定.结果 慢性乙型肝炎组、肝硬化组和肝癌组的CHE水平均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其中肝硬化和肝癌组降低更为明显(P〈0.01).Child-Pugh C级的肝硬化患者CHE水平最低,与Chid-Pugh A级和B级患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胆碱酯酶反映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患者肝损害程度较敏感,动态观察胆碱酯酶的变化对判断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患者的预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拉米夫定对B、C基因型乙型肝炎(乙肝)患者治疗作用。方法观察未用、使用拉米夫定治疗的慢性乙肝患者随时间延长血清病毒标志物HBV DNA水平、HBeAg血清转换率及随拉米夫定疗程延长乙肝病毒聚合酶及转录酶区酪氨酸-蛋氨酸-门冬氨酸-门冬氨酸基序(HBV YMDD)耐药变异率等的变化,对比分析拉米夫定抗病毒治疗对B、C基因型乙肝患者的病毒抑制效应。结果(1)未用拉米夫定治疗的乙肝患者, B基因型者HBV DNA水平低于C基因型者,而自发HBeAg血清转换率高于C基因型者。(2)使用拉米夫定治疗的乙肝患者,B、C基因型者之间HBV DNA水平、HBeAg血清转换率及YMDD变异率没有明显差异。(3) B、C基因型患者均随拉米夫定疗程延长HBV DNA水平下降,HBeAg血清转换率增加,但YMDD变异率也增加。结论(1)未用拉米夫定治疗的自然状况下C基因型乙肝患者携带的乙肝病毒复制能力强于B基因型患者者且不易清除。(2)使用拉米夫定疗程相同时B、C基因型患者之间拉米夫定的病毒抑制效应及HBV YMDD耐药变异率相似。(3)C基因型HBV感染的乙肝患者及早使用拉米夫定抗病毒治疗意义更大。  相似文献   

17.
用地高辛素探针原位杂交技术研究52例慢性HBV感染者肝内HBV DNA分布,发现在病毒高复制期,HBV DNA阳性肝细胞以弥漫性分布为主,肝细胞HBV DNA表型为胞浆型和核型,在病毒低复制期肝内HBV DNA阳性肝细胞以小叶聚集分布为主,多分布于灶性坏死和碎片状坏死区,在病毒非复制期,HBV DNA阳性肝细胞以局灶性分布为主,表型多为包涵体型和核型。提示在漫长的HBV感染过程中,肝内HBV DNA阳性肝细胞的分布经历弥漫性—小叶聚集性—局灶性的演变过程,该过程反映肝组织内HBV的清除模式。HBeAg(+)的慢性HBV无症状感染者肝组织病变轻可能是由于HBV DNA易装配为完整的病毒排出肝细胞的结果。说明免疫活性细胞攻击的靶细胞主要是含有HBV DNA的肝细胞。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广东地区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型分布情况,B、C 基因型与乙型肝炎患者临床表现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172例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患者[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CHB)、乙型肝炎后肝硬化(LC)、原发性肝癌(HCC)]的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分型结果,并根据基因分型结果进行分组,比较 B、C基因型患者的临床表现、HBeAg 定性、HBV-DNA 定量、ALT 及 AST 结果。结果:172例患者的乙肝病毒型分别为 B 型94例(54.7%)、C 型69例(40.1%)、D 型3例(1.7%)、未分型6例(3.5%);C 型在 LC 组、HCC组中的比例与 CHB 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 型的 HBeAg 阳性率高于 B 型(P﹤0.05);B、C型两组的 ALT、AST 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基因型间 HBV-DNA 水平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广东地区 HBV 感染以 B、C 基因型为主,以 B 型居高;C 基因型肝功能损害更严重,发展为肝硬化、肝癌的可能性更大,感染不同 HBV 基因型与 HBV-DNA 水平无明显相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组织内乙型肝炎病毒(HBV)X基因部分区段的变异与HBV相关各临床与组织病理学指标的关系。方法 以83例慢性乙型肝炎肝穿刺活检标本作为研究对象,20例HBV相关性肝细胞癌作为对照;HBV X基因变异的研究采用PCR扩增和直接双向测序。免疫组化二步法显示肝组织内四种病毒蛋白的表达;荧光实时定量PCR检测肝组织内HBV DNA含量。结果 HBV X基因nt1583~1793区段错义突变主要出现在对应的X蛋白aa87(nt1632、1633)、88(nt1635、1636)、116(nt1719)、118(nt1726、1727)、119(nt1730)、127(nt1752)、130(nt1762)和131(nt1764)位氨基酸。nt1725~1730(aa118/119)突变与肝组织内HBcAg显著低表达(P=0.006),和HBV DNA低拷贝数(P=0.004)明显相关,尤以ACTGAC(TD)型突变最为明显;相反,nt1762/1764(aa130/131)位点突变则伴肝组织内HBcAg显著高表达(P=0.005)和高水平的HBV DNA含量(P=0.006)。同时,肝癌组中nt1725~1730 野生型所占比率明显高于慢性肝炎(P<0.05),而nt1762/1764 突变型所占比率肝癌组与肝炎组相比显著增高(P<0.01)。结论 肝组织内,在nt1725~1730突变能显著降低HBcAg 的表达和HBV DNA水平,nt1762/1764突变则相反。肝组织内HBV的高负载可能与肝细胞癌的发生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