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我国传统的儿科医学历史悠久 ,远在战国时代 (公元前五世纪 )名医秦越人扁鹊即有小儿医之称。此后历代医家在小儿医疗保健护理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理论知识 ,其中如“烧烙断脐法” ,人痘移种预防天花等在世界医学史上处于前列。我们参考前贤论述结合临床经验 ,试从传统的儿童保健与护理方面进行阐述。1 妊娠期保育婴儿的保育应从“护胎”、“养胎”开始 ,《格治余论》指出 :“儿之在胎 ,与母同体 ,得热则俱热 ,得寒则俱寒 ,病则俱病 ,安则俱安 ,母之饮食起居尤当慎密。”这里所强调的“慎密”就是要求孕妇“节饮食 ,适寒暑 ,戒嗔恙 …  相似文献   

2.
历代儿科医家对小儿护理都很重视,并且积累了很多宝贵的经验,内容十分丰富。兹将护理小儿知识,简介如下:一、初生护理小儿初生,乍离母腹,由于生理上的变化,对外界环境有一个适应过程,因此,需要精心护理。首应重视断脐护脐。早在宋代就已认识到新生儿破伤风是  相似文献   

3.
火之为病,当分内外;内火之中,又别虚实.虚火一汪,以“阴虚火旺”为多见.在临床实践中,我们体会;不独阴虚可以致火,阳虚致虚火者亦不为少见.历代医家对此不受论述.我们披阅有关文献,结合临床体会,对阳虚致火略陈管见.为别于“阴虚火旺;之火,我们称之为”阳虚火炎;. 一、历代文献中虽无“阳虚火炎”之说,但可以见到“无根之火”.“浮游之火”等描述,并叙述了  相似文献   

4.
浅论“火”     
“火”说是祖国医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历代医家对中医之“火”有过许多论述,但也存有概念不清,名称繁杂,容易混淆的情况,不利于后人学习。研究中医之“火”,对历代医家的关于火的论述进行分析、归纳,对发扬祖国医学,正确指导临床实践都有一定意义。现将笔者在学习中的点滴看法,浅述于下,冀  相似文献   

5.
中药"反药"在经方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药药性功能相反的药物能否在方剂中同时配伍应用?历代医家众说纷纭,一些医家认为“反药”不可同用; 另一些医家则认为“反药”同用可起到相反相成,反抗夺积的效能。如《本草纲目》谓:“相恶、相反同用者,霸道也,有经有权,在用者识悟尔。”《医学正传》谓:“外有大毒之疾, 必有大毒之药以攻之,又不可以常理论也。如古方感应  相似文献   

6.
体表之邪能通过发汗、疏表、解肌等手段而得以祛除,使肌体营卫调和、气血畅行的治疗方法,谓之汗法。汗法为八法之首,为历代医家所重视。早在《内经》记载:“其有邪者,渍形以为汗,其在皮者,汗而发之。”然因病邪有异、兼夹不同、体质悬殊,虽属表证,但有表虚、表实、兼饮、兼热之  相似文献   

7.
“食已即吐者,大黄甘草汤主之”出自《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篇,由于该条叙证简略,历代医家注释时多以方测证,从火、热立论。如吴谦云:“食已即吐者,火也,以寒性迟,火性急迫,故以大黄甘草汤缓中泻火,火平自不吐也。”(《医宗金鉴》)黄坤载曰:“诸逆冲上,皆属于火,食已即吐,是胃热上冲,逆而不能容食,与胃反寒呕水饮不同,故用是汤以平胃热。”(《金匮悬解》)程门雪云:“若食已即吐者,是阳明积热上冲,宜大黄甘草汤以泻其热,热出则冲止呕止,即前贤所谓食已即吐,责之有火是也。”(《金匮篇解》)金寿山认为:“食已即吐,与通常朝食暮吐之反…  相似文献   

8.
复发性口疮,有在舌尖、舌边、舌根之不同,位于唇、颊、齿龈,以胃(脾)火为主,但“脾开窍于口”、“舌为心之苗”、“龈为胃之络”、“舌边为肝胆所主”亦当为鉴。在临床上以火与热为多,实火有脾胃积热、心火上炎、肝胆火盛之不同,虚火为阴虚火旺。一般而言,前泻其火,后泻其热。  相似文献   

9.
李孔定主任医师治疗鼻衄,主张降气以降火,火降则衄自止。久衄施治,或主张补水以制火,寒凉之剂不可轻投;或主张补阳以护阴,反治可获奇效。1阳虚阴必走,补阳可护阴鼻衄虽以火热为多.然而鼻衄日久或出血量多,则易导致血亡气脱,此时,其脉多细微无神,伴见自汗气短声低。明·赵献可云:“有形之血不能速生,无形之气所当急固。”其治当救真阳于将断之时。业师治疗此类出血,多用温阳益气固脱,导血下行,引火归源之法,收效甚著。[举例]王某,女,38岁。鼻衄3天,血流如注,鼻周血迹斑斑。答薄白少津,舌淡红,脉细微,气短心烦,手足…  相似文献   

10.
甲壳胺护脐包在新生儿脐部护理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和研究甲壳胺护脐包应用于新生儿脐部护理效果。方法将宜昌市第一人民医院40例新生儿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观察以常规消毒断脐后暴露法和采用甲壳胺护脐包处理新生儿断脐的护理效果。结果试验组新生儿脐带脱落所需的时间短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甲壳胺护脐包对新生儿脐部进行护理,摒弃了以往暴露护理脐部的不足,起到保护脐部残端不受摩擦,保持干燥,临床作用效果很好,值得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1.
肾阳     
又有“元阳”、“真阳”、“真火”、“命门之火”、“先天之火”等名称。肾阳寓于命门之中,为先天之真火,是肾脏生理功能的动力,也可以说是人体热能的源泉。肾所藏的精(包括先天和后天之精),均需命门之火的温养,才能发挥其滋养体内各部组织器官和繁殖后代的作用。特别是后天脾胃之火须先天命门之火的温蒸,才能更好地发挥运输消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肝性多郁,宜泻而不宜补;肝性至刚,宜柔而不宜伐;内寓相火,极易变动,亦寒亦热,难事捉摸,所以有“肝为五脏之贼”,“肝病如邪”等说法,临床杂病中,肝病十居六七,而柴胡为治疗肝病要药。自清代叶天士、王孟英等温病家以“柴胡劫肝阴”而不用,以至后世医家产生诸多疑义。对此,笔者根据文献资料作如下探讨。 1 劫肝阴论 叶天士在《幼科要略》中说“大方治疟症,须分十二经。若幼科庸俗,但以小柴胡去参,或香薷、葛根之属,……  相似文献   

13.
中医学中虽没有“心理学”的名称,但却有极其丰富的“心理学”内涵,它既重视情志活动在疾病中的作用,又强调精神治疗。中医认为七情过极,可以导致人体疾病,《灵枢、百病始生》篇指出“喜怒不节则伤脏,脏伤则病”《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更具体说“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闸明了心理因素导致内脏疾病的机理。在治疗上,十分强调心理治疗的地位,而心理因素(情志)引起的疾病更应重视心理治疗,正如朱震《丹溪心法》说“五志之火,因七情所生……宜以人事制之,非药石所能疗”。历代名医应用心理疗法的  相似文献   

14.
麻杏石甘汤治疗麻疹合并肺炎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麻杏石甘汤为我国传统古方之一,出自东汉张仲景所著的《伤寒论》,是临床应用的有效方剂。因其组方精当,疗效显著,故为历代医家所重视。麻杏石甘汤由灸麻黄、杏仁、石膏和甘草组成。本方依邪热在肺之理,导清气宣肺之法,重用石膏为君药,以其辛甘大寒专清气分实热,臣以麻黄清宣入肺,领石膏清热之力飞腾上焦,清宣肺热以平喘逆,杏仁苦降,宣肺下气定喘,甘草调和诸药,配杏仁以止嗽,其为佐药,合之有清热宣肺之功。现代多项研究表明麻杏石甘汤有镇咳、祛痰、平喘、解热、抗炎、抗过敏免疫等作用。笔者采用麻杏石甘汤治疗麻疹合并肺炎35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5.
中国误诊学杂志社编辑部 :  半夏性温味辛 ,有毒 ,有燥热祛痰、和胃止呕、消痞散结之功效。临床上用于治疗咳嗽气逆 ,痰涎壅盛 ,呕吐反胃 ,胸脘痞闷不适等。由于生半夏的毒性较大 ,《神农本草经》将其列为下品 ,历代医家也都肯定了它的毒性 ,说其不可多服久服。《证类本草》说 :“生令人吐 ,熟令人下。用之汤洗令滑尽。”《本草纲目》说 :“凡用以汤洗十许过 ,令滑尽 ,不尔有毒戟人咽喉 ,方中有半夏必须用生姜者 ,以制其毒。故也。”2 0 0 0年版《中国药典》规定制半夏的用量为 3~ 9g。这样 ,在一定程度上就限制了临床使用生半夏的用法和…  相似文献   

16.
慢性咽炎,为咽部黏膜的非特异性慢性咽症,多见于中老年人,其病变涉及咽黏膜及黏膜下组织,淋巴组织和腺体,临床以咽部干燥、疼痛、异物感,咽黏膜暗红为特征,由于气候变化,该病发病范围渐扩大,已不限于中老年人,成为临床常见疑难病之一。《伤寒论》《金匮》等书由东汉医圣张仲景总结汉以前先人之经验,以超人之材写成,为历代医家所重视,所载之方奉为“经方”以方简效宏为特点,有“一剂知,二剂愈”之美誉,由2000年始,我试图由《伤寒》《金匮》中找寻治疗慢性咽炎之方法,经过数年收录实践,稍有所得,现将验案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目的:中风病的致病原因,历代多有争议,现在“风、火、痰、瘀、气、虚”6种病因被广大学者认同,但多强调气血逆乱,对于基本病机,有人认为气虚血瘀,有人认为升降逆乱,有人认为痰瘀互阻,为进一步探求中风病病因病机,整理、归纳历代医家对本病的认识。方法:根据《中华医典》所收书籍,从《内经》起直至民国年代所有有关文献,依照时代先后,摘出对本病病因病机有突出贡献的医家思想,从而分析诸因素在历史上提出和确立时间,并总结中风病病因病机理论形成过程。结果:从《内经》起,就有两种认识,一方面认为气虚邪中,另一方面认为气血逆乱,各历史时期对这两方面有深入发展,不同医家强调各自观点,从而形成现代中风病病因病机学说。主要为5大理论,即①内虚邪中理论。②气血上冲,血菀于上理论。③心火、肝风、气虚、血虚有痰理论。④内虚、肝风、气逆、血瘀理论及其发展。⑤汇通学派中西结合理论,中风理论成熟。现代中医认为,中风的病因病机是在气血内虚的基础上,因劳倦内伤、忧思恼怒、嗜食厚味及烟酒等诱因,引起阴阳失调、气血逆乱、直冲犯脑,导致脑脉痹阻或血溢脉外,病变过程会出现风、火、痰、瘀、气、虚6类病理因素,初期以风、火、痰、瘀为主,后期虚、瘀为主。结论:直至民国时期,中风病病因病机理论成熟完善,与现代中医认识以及临床发现基本一致。结合历代医家观点,发现中风病的发病大致有两种,一部分人以气血不足为因;另一部分以肝风内动,气血逆乱为因。火热、痰浊、瘀血出现在病变过程,证明临床上部分患者并不出现风、火、痰证,而以虚证为主,确有其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热病”是以发热为主要特征的急性疾病,包括了各种传染性及非传染性的急性发热病。发病的原因,是感受风、寒、暑、湿、燥、火六淫之邪,以及疫疠之气等外邪所引起的,所以又称“外感热病”。由于外邪的性质有寒、热的不同,因而又分为伤寒病和温热病两大类。这二类热病,又统名叫伤寒,故伤寒有广义狭义之分。这些外感热病的病因、发病机理、发展过程以及临床表现与内伤杂病不同,因此,临床用脏腑辨证的方法,就不能完全切合外感热病的规律。前人在长期实践过程中,总结出  相似文献   

19.
浅述中医脑系痰证的治疗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医认为痰为诸病之源 ,谓 :“百病多由痰作祟” ,又有“怪病多痰”之说 ,脑系疾病常见痰邪作祟之象。历代医家认为 ,痰邪作祟的各种表现庞杂莫测 ,以痰冠首的病症称谓纷繁错杂。因此 ,对痰证规律性特征及治疗方法的认识吸引了无数后来者。在遵循前贤基础上 ,兹就脑系疾患痰证的临床特点及相关治疗经验归纳介绍如下。1 脑系疾患痰证的症状体征及致病特性首先 ,脑系之痰证可见有形之痰 ,更多以无形之痰为表现 ,虽曰“无形”却有象可寻 ,有征可依 ,有些医家将这种无形之痰的各种表现形式称为“痰象” ,脑系痰证以无形之痰为表现特点 ,不仅存…  相似文献   

20.
腹泻的中医治疗 ,前人总结了很多经验。如《医宗必读》讲述了腹泻的治疗原则有 :①淡渗 ,使湿从小便而去 ,所谓“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 ;②升提 ,鼓舞胃气上腾 ,则注下自止 ,包括风药能疏能燥 ,所谓“陷者举之” ,“风能胜湿” ;③清凉 ,用苦寒涤热 ,所谓“热者清之” ;④疏利 ,包括祛除痰凝、气滞、食积、水停 ,所谓“实者泻之” ,“通因通用” ;⑤甘缓 ,用于泻利不止 ,急迫下趋 ,所谓“急者缓之” ;⑥酸收 ,用于久泻气散不收 ,所谓“散者收之”。⑦燥脾 ,用于脾虚运化不及 ,水谷不分 ,所谓“虚则补之” ;⑧温肾。用于火衰不能生土 ,所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