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3G的日益临近,如何改造目前的2G移动核心网,使其既能支持现有的2G网络,又能适应未来3G网络的发展,已成为当今移动核心网络规划、建设必须考虑的问题之一。为了突破现有移动核心网设备的性能瓶颈,支持移动核心网向下一代移动网络(面向IMS)的演进,业界提出了基于IP的、兼容2G/3G、面向IMS的移动软交换核心网建设思路:即建设以软交换技术为核心,将业务承载与信令控制分开,基于IP承载的面向3G、IMS的软交换核心网。这种核心网既支持现有2G网络,又支持未来的3G网络,还支持TDM/IP混合组网。本文以陕西移动为例就移动核心网如何转型以适应未来3G、IMS格局,作几点分析。  相似文献   

2.
陶志强 《通信世界》2007,(36B):17-18
软交换技术是向下一代网络演进的核心技术。在移动核心网中引入软交换技术,可以实现核心网内资源的共享和集中控制。从而提高整个网络的利用率、降低运营成本。当前软交换技术已经成熟,提供业务的能力也得到了验证,因此目前在移动运营商的2G核心网络中都大量使用移动软交换设备,目前的应用模式多为软交换设备、分离架构、TDM承载语音的软交换组网方式。随着IP骨干网的建设初具规模。为了最大限度地提升骨干传输网的利用率和网络投资的效益,进一步发挥软交换技术的优势,在现有条件下的GSM核心网络中实现VoIP(语言IP化)和信令IP化、宽窄带信令互通是目前2G移动核心网的发展方向。本文将主要讨论基于IP的移动软交换在2G网络中的应用方案。[编者按]  相似文献   

3.
目前移动核心网规划、建设以软交换技术为核心,将业务与信令控制分开,基于IP承载的面向3G、IMS的软交换核心网,实现既支持2G网络,又能适应未来3G网络的思路已为业界所公认。在移动核心网软交换化以适应未来3G、IMS格局进程中,语音IP化即IP承载网承载语音是非常重要的一环。本文以陕西移动为例就移动核心网软交换化进程中语音IP化阶段的特点,作几点分析。  相似文献   

4.
刘立宇 《移动通信》2007,31(2):117-120
目前移动核心网规划、建设以软交换技术为核心,将业务与信令控制分开,基于IP承载的面向3G、IMS的软交换核心网,实现既支持2G网络,又能适应未来3G网络的思路已为业界所公认。在移动核心网软交换化以适应未来3G、IMS格局进程中,语音IP化即IP承载网承载语音是非常重要的一环。本文以陕西移动为例就移动核心网软交换化进程中语音IP化阶段的特点,作几点分析。  相似文献   

5.
罗毅 《电子科技》2010,(Z1):13-16
智能网是一个用于产生和提供电信业务的体系结构,目标是为所有的网络服务。由于3G移动智能网采用的是全IP方式进行承载,从而保证了其全IP核心网能够与下一代网络核心网实现有效的融合和互通。3G移动智能网做为下一代网络(NGN)的重要部分,其体系结构的发展演进也受到软交换技术的影响。因此作为NGN主流解决方案的软交换在3G中得到广泛的应用是顺理成章的,可以有效地促进未来基于软交换的单一通信网络的形成。  相似文献   

6.
刘立宇 《移动通信》2007,(3):117-120
目前移动核心网规划、建设以软交换技术为核心,将业务与信令控制分开,基于IP承载的面向3G、IMS的软交换核心网,实现既支持2G网络,又能适应未来3G网络的思路已为业界所公认.在移动核心网软交换化以适应未来3G、IMS格局进程中,语音IP化即IP承载网承载语音是非常重要的一环.本文以陕西移动为例就移动核心网软交换化进程中语音IP化阶段的特点,作几点分析.……  相似文献   

7.
移动核心网络转型的选择——移动软交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方燕 《移动通信》2007,31(1):56-60
文章简要阐述了移动软交换在2G、3G网络以及向IMS演进中的地位,介绍了移动核心网转型的关键参考因素,并结合河北联通的实际情况,探讨和分析了使用移动软交换部署面向未来的移动核心网的思路和经验。  相似文献   

8.
秦京 《通信世界》2006,(10B):28-28
诺基亚认为,为了同时改造原有网络并且兼顾未来3G的发展方向,需要在当前进行网络投资时就进行充分的规划。参照国际与国内主要运营商的发展经验而言,移动软交换与2G/3G共核心网将成为目前GSM网络发展的主要趋势,使用移动软交换技术将可以确保网络在相当—段时间内的先进性,而2G与3G的共核心网将帮助运营商实现网络的平滑过渡。[编者按]  相似文献   

9.
首先介绍了软交换的体系蛄构和软交换技术在移动通信核心网中的应用.以UMTS核心网的演进。接下来介绍了R4版本移动软交换设备的测试分类、测试重点、测试方法和配置。最后介绍了3G核心网测试的进展情况。并且探讨了未来移动软交换网络测试的关注点。  相似文献   

10.
诺基亚认为,为了同时改造原有网络并且兼顾未来∞的发展方向,需要在当前进行网络投资时就进行充分的规划.参照国际与国内主要运营商的发展经验而言,移动软交换与2G/∞共核心网将成为目前G洲网络发展的主要趋势,使用移动软交换技术将可以确保网络在相当一段时间内的先进性,而捣与∞的共核心网将帮助运营商实现网络的平滑过渡.  相似文献   

11.
2003年12月,全球第一个基于软交换架构的商用3G网络——阿联酋ETISALAT的UMTS网络放号运营;同月,香港SUNDAY也选择软交换架构来建设覆盖全港的3G网络;2004年3月,泰国AIS2G移动软交换割接入网;4月,中国移动选择移动软交换技术建设覆盖全国的移动长途汇接网;7月,毛里求斯EMTEL采用R4软交换建设3G网络......“软交换”不再是固定网络运营者们热烈讨论的一个热点词汇,深具眼光的移动设备提供商和移动网络运营商们已将软交换系统真实地推到了用户的面前,标志着移动核心网软交换时代已经来临。那么,移动网络运营商们为什么会纷纷选择…  相似文献   

12.
在移动核心网中引入软交换是必然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雷震洲 《移动通信》2005,29(6):97-100
随着软交换体系的完善和相关设备的成熟,以及3G商用网络建设的日益临近,国内各大运营商为应对业务需求多样化的挑战,纷纷采用软交换架构来建设自己的3G和2G移动核心网,以期带来丰厚的回报和最大的投资保护。移动核心网的软交换时代已经到来!为此,《移动通信》杂志将从本期开始开辟专栏陆续刊登以“软交换技术、2G/3G网络融合及后续演进”为主题的内容,与国内外通信行业的专业人士,一起就软交换技术和2G/3G网络融合及后续演进等进行研究和探讨。  相似文献   

13.
长途业务量持续上涨使得运营商需要不断对移动长途汇接网络进行扩容,软交换技术较为适合网络的演进,成为移动交换网络建设中的重要技术.本文通过具体案例分析,基于软交换技术实现了对运营商现有移动长途汇接网的有效扩容,实现优化现有TDM网络,并向未来3G核心网提供了平滑演进的网络基础.  相似文献   

14.
伴随国家发放4G牌照以及软交换技术的逐渐成熟,运营商提高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措施之一就是基于IP的移动软交换方案,也是运营商改进和扩容2G核心网的选择.本文着重介绍2G网络的核心——移动软交换技术,并介绍了基于IP方式下如何组网.  相似文献   

15.
《电信网技术》2006,(3):38-38
荷兰皇家电信日前宣布,已经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简称“华为”)签署协议,华为将作为KPN荷兰移动公司的核心网设备供应商,与KPN荷兰移动公司合作共建覆盖荷兰全国的3G/2G核心网。根据协议,华为将提供全套基于R4软交换的电路域核心网和分组域核心网。作为全球移动软交换的领导者,华为移动软交换已服务全球5000万用户,出货量排名全球第一。华为分组域核心网设备  相似文献   

16.
摘要:目前CDMA核心网以软交换技术为核心,在移动核心网软交换适应未来IMS、全IP网络进程中,移动核心网扁平化即IP承载网承载语音是非常重要的一环。本文以山西电信为例就移动核心网软交换扁平化进程中的问题作几点探讨。  相似文献   

17.
移动技术从2G向3G、后3G发展推动着移动传输网络从传统的TDM技术向着更高带宽、更低成本的分组技术演进.一方面,3G核心网软交换架构的部署,在全球范围内推动了大规模的骨干IP承载网的建设.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核心网的角度解析网络演进的路线及新技术带来的网络变革,从移动软交换到4G VoLTE网络;从七号信令网到全IP的Diameter信令网。  相似文献   

19.
移动软交换是WCDMA系统在R4阶段引入的概念,其承载和控制分离的特点,使得核心网的承载方式可以从传统的TDM承载转变为IP承载,为向未来全IP网络演进做好准备。移动软交换网络所具有的特点还能够优化核心网络结构,节省设备资源,减少维护成本,并能提高语音质量和带宽利用率。软交换技术在移动通信领域中的应用是移动核心网的一个重要的变革。爱立信(中国)有限公司张红霞、张凌云所撰《移动软交换——移动核心网的技术变革》一文从业务增长、成本效益和发展演进的角度阐述了引入移动软交换技术给网络运营所带来的优势,同时分析了全球移动软交换网络的部属情况,有助于读者更深入地了解移动软交换技术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20.
当前,网络技术发展迅速,为保证移动软交换核心网络工作稳定性,出现了较多的移动软交换核心网容灾技术,其中MSC Pool容灾技术、双归属容灾技术是当前主流的容灾技术,在移动软交换核心网中具有较高应用率。两种技术均能不同程度的达到容灾目的,有着自身的优势及最佳适用条件,文章重点对这两种技术进行深入探讨,为确保移动软件换核心网容灾技术的可靠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