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目的探讨康复护理结合肩周局部药物注射对脑卒中偏瘫肩痛患者上肢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4年8月该科住院治疗的脑卒中后偏瘫肩痛患者28例为治疗组,回顾性选取2011年1月-2012年4月该科住院治疗的脑卒中后偏瘫肩痛患者30例为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治疗。治疗组在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给予康复护理措施及肩周局部痛点药物注射。于治疗前、治疗3d、1周、4周时分别采取数字模拟疼痛评分(NRS)、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FMA)、Barthel指数(ADL BI)、汉密尔顿抑郁评定量表(HAMD)对2组患者的上肢功能、ADL能力、情绪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在NRS、FMA、MBI、HAMD评分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NRS、FMA、MBI、HAMD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所改善(P<0.05),且治疗组均优于对照组(P<0.05)。2组患者的肩痛程度NRS积分低于治疗前(P<0.01),且治疗组3天及1周、4周时疼痛改善程度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局部注射结合康复护理对脑卒中偏瘫肩痛患者上肢功能有一定的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早期康复治疗改善脑卒中致偏瘫患者上肢肌痉挛的疗效.方法 选择2008年1月~2009年12月我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的脑卒中偏瘫患者126例,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3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脑组织保护治疗及物理治疗(电蜡疗+气压式循环驱动治疗仪),治疗组患者另外每天接受以抗痉挛技术为主的康复训练,采用改良Ashworth量表(MAS)、Fugl-Meyer运动功能积分法(FMA)、改良巴氏指数(Modified Barthel Index,MBI)对临床康复效果进行评定.结果 经过综合康复治疗6个月,治疗组MAS、FMA评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 早期康复治疗可以有效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的上肢肌痉挛,而且较为持久的功能训练有助于进一步改善痉挛上肢的功能.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平衡针刺结合康复功能训练对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影响.方法 将120例脑卒中偏瘫合并肩-手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A、B组,其中治疗组40例采用康复功能训练结合平衡针灸治疗,对照A组40例采用常规康复功能训练,对照B组40例采用平衡针刺疗法.治疗前及治疗后2、3、4周分别采用现在疼痛状况评定(Present Pain Intensity,PPI)、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ugl-meyer Motor function Assessment,FMA)、改良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Modified Barthel Index,MBI)评价患者的功能.结果 治疗2周后,三组患者的上肢及手的运动功能均有改善(P<0.05),组间比较治疗组的效果优于对照A、B组(P<0.05);治疗3周后,三组患者的上肢及手的运动功能均有改善(P<0.05),组间比较治疗组的效果优于对照A组 (P<0.05);治疗4周后,三组患者的上肢及手的运动功能均有改善(P<0.05).结论 平衡针灸结合康复功能训练可较快改善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症状,改善患者的上肢功能.  相似文献   

4.
余红梅 《现代医药卫生》2013,(24):3742-3743
目的探讨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早期康复治疗的效果。方法将20lO年2月至2012年8月收治的10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康复组各50例,两组患者都进行常规临床护理与常规药物治疗,康复组患者在此基础上接受早期康复治疗,采用改良巴氏指数(MBI)和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评定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经过治疗后,两组患者MBI评分、FMA评分均高于治疗前,且康复组患者MBI评分、FMA评分临床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卒中偏瘫患者接受早期康复治疗有显著的疗效,有助于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和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脑机接口(Brain-Computer Interface,BCI)技术在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康复治疗中的疗效。方法6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进行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在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加脑机接口技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上肢Fugl-Meyer运动功能(FMA)评分、Wolf运动功能评定量表(WMFT)评分及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分。结果治疗后,观察组的上肢FMA评分、WMFT评分、MBI评分分别为(31.63±6.60)、(34.13±6.15)、(62.27±10.81)分,对照组分别为(26.50±7.55)、(29.50±8.87)、(51.63±7.16)分;两组患者上肢FMA评分、WMF评分、MBI评分均较本组治疗前提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脑机接口治疗技术能有效促进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功能的恢复,并能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脑卒中后肩痛采用中药热敷联合穴位按压治疗的效果进行探讨。方法选取98例脑卒中肩痛患者,将其随机分组,对照组采用综合康复手段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中药湿热敷联合穴位按压治疗,每组49例。比较两组疼痛数字评分(NRS)、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分、简化Fugl-Meyer评分(FMA)及治疗效果,评估治疗方案。结果治疗后,观察组的疼痛数字评分(NRS)、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分、简化Fugl-Meyer评分(FMA)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以97.96%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9.5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药热敷联合穴位按压治疗脑卒中后肩痛,可加快患者肩痛症状的改善,提高患肢运动功能和日常自理能力,疗效显著,有进一步推广的价值。  相似文献   

7.
朱爱平 《现代医药卫生》2005,21(20):2751-2751
目的:评价脑卒中患者在药物治疗基础上采用高压氧配合早期康复治疗对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的改善作用。方法:选择60例急性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均进行神经内科治疗,治疗组在病情稳定的情况下,即开始高压氧配合早期康复治疗,对照组不予上述治疗,任其自然恢复。治疗前后分别进行神经缺损积分,肢体运动功能(FMA)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采用改良巴氏指数(MBI)评定。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各项评分差异无显著性(P>0.05),综合疗法治疗脑卒中有效率93.3%,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70%)(P<0.01),FMA、MBI积分均有明显改善,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结论:高压氧配合早期康复治疗提高脑卒中的疗效,有利于肢体功能状态的改善,对减轻脑痉挛,预防挛缩畸形及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8.
脑卒中患者早期康复的预后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急性脑卒中患者早期康复治疗的重要性、安全性及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 :120例发病1周内的急性脑卒中患者 ,随机分为早期康复组和对照组 ,每组60例。两组一般治疗相同 ,早期康复组由经过专业训练的治疗师给予系统的康复训练。采用临床功能缺损评分表、简式Fugl -Meyer运动评分 (FMA)和修订的巴氏指数 (MBI)定期对两组患者进行康复评价。结果 :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FMA评分、MBI评价结果显示 ,治疗前两组评分差异无显著性 (P>0 05) ;治疗后 ,早期康复组评分明优于对照组(P<0 05)。结论 :早期康复可以防止和减轻废用综合征的产生 ,促进功能恢复 ,对患者预后有良好的影响。监测病情、康复方案个体化及康复训练循序渐进 ,可使脑卒中早期康复训练安全进行。  相似文献   

9.
孟飞 《中国实用医药》2011,6(25):235-236
目的探讨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早期综合介入(SHS)的治疗效果。方法将40例脑卒中后肩痛患者分为运动治疗组20例和对照组20例,两组均行脑卒中的常规治疗,观察组使患者良肢位摆放,保持肩关节被动活动度,肩胛肌群被动、主动活动、针刺疗法等,并采用Fugl-Meyer评定法和肩关节活动及疼痛评分评估。结果观察组患者早期手法康复肩痛患者患侧上肢的临床症状,关节活动度,水肿和运动功能与治疗前比较有明显改善,且手法康复显著优于非手法康复组(P<0.05~0.01)。结论早期行肩手综合征康复手法训练对缓解疼痛,消除水肿防止手部肌肉萎缩,手法康复改善脑卒中偏瘫,上肢运动功能致使临床症状,运动功能均有很大恢复。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常规药物治疗结合早期康复治疗脑卒中偏瘫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2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给予常规药物治疗的同时进行早期康复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药物治疗。结果 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FMA评分)和日常生活能力(Barthel指数)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显著改善,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早期康复治疗能明显促进脑卒中偏瘫患者运动功能恢复,提高日常生活能力,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1.
高晓平  冯小军  陈冲  鲍文 《安徽医药》2015,(6):1115-1118
目的:探讨智能运动训练系统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及步行能力的影响;分析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和步行能力的相关性。方法将48例病程为1~3个月的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4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康复训练方法,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增加智能训练系统治疗,每天2次,每次20 min。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评定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采用FMA-L评分量表)和步行功能(采用功能性步行量表FAC)。结果两组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和步行能力治疗后均有改善(P<0.05),但治疗组患者的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及治疗组治疗前后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和步行能力均呈显著正相关(P<0.01或P<0.05)。结论智能训练系统结合常规康复治疗可改善恢复期脑卒中偏瘫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和步行能力,且效果优于单纯应用常规康复治疗;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和步行能力有着显著的正相关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运动想象结合运动再学习训练对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将88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4例,两组均采用常规神经内科药物治疗和运动再学习训练,其中治疗组在训练前进行15~20min运动想象训练。运动再学习训练1次/d,40min/次,疗程6周。采用下肢运动功能评分法(FMA)、改良指数法(MBI)对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下肢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进行评定。结果两组患者下肢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积分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提高(P<0.01),但治疗组治疗前后改善明显优对照组(P<0.01)。结论运动再学习训练结合运动想象疗法可提高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智能反馈训练系统对脑卒中后偏瘫早期下肢运动功能及平衡能力的治疗效果。方法将40名脑卒中后偏瘫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进行常规康复训练,试验组在此基础上增加智能反馈训练系统训练,每天治疗1次,每周治疗5次,4周后评估患者下肢表面肌电积分肌电值( IEMG)、协同收缩率( CR),Berg平衡功能量表( BBS)、简化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评定( FMA)。结果治疗4周后,两组患者膝屈曲和踝背伸时的协同收缩率、BBS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显著改善(P<0.01),FMA评分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P<0.05),试验组改善程度较对照组更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智能反馈训练系统在脑卒中后偏瘫早期治疗中可以有效改善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及平衡能力。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针灸联合康复训练对早期偏瘫患者恢复下肢运动功能的效果。方法:选择本院2009年9月~2011年3月收治的脑卒中偏瘫患者120例,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60例,研究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针灸治疗及康复训练;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用Bmnnstmm分期、Fugl—Meyer(FMA)积分法及FCA综合功能评定法,评价患者治疗1、3个月时下肢体运动功能。结果:治疗1、3个月后研究组患者下肢Bmnnstmm分期、FMA积分、FCA行走功能评分均较综合治疗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研究组各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灸联合康复训练对早期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恢复有较好疗效,值得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护理干预对120例肩痛穴微创埋线治疗肩周炎的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5年10月针灸科采用肩痛穴微创埋线治疗的肩周炎患者120例,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60例,两组均给予常规护理,干预组同时增加心理护理、饮食指导、功能锻炼等干预措施。结果:干预组总有效率为98.3%(59/60),对照组为85%(51/60),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有效的护理干预配合临床治疗是提高疗效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离心性肌力训练结合热敏灸治疗前交叉韧带重建后膝关节疼痛的疗效。方法选取前交叉韧带重建中、后期,关节活动度改善而遗留膝关节疼痛的患者60例,按随机数字表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30例,试验组采用股四头肌、腘绳肌离心性肌力训练结合热敏灸疗法治疗,对照组使用传统治疗方法(理疗、中药外敷等)治疗,共治疗4周,治疗前后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Lysholm膝关节评分系统及特种外科医院膝关节评分(HSS)系统进行评定。结果传统治疗方法(理疗、中药外敷等)及离心肌力训练结合热敏灸均对前交叉韧带重建后膝关节疼痛VAS评分有改善,但离心肌力训练结合热敏灸优于传统治疗方法(P<0.01),治疗后治疗组Lysholm膝关节评分及HSS膝评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采用离心性下肢肌力训练结合热敏灸疗法,能明显提高前交叉韧带重建后膝关节稳定,并减轻膝关节疼痛。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减重支持系统训练对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功能、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方法 65例符合入选标准的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1例)和对照组(34例)。两组均进行常规康复疗法训练,治疗组在此基础上结合减重支持系统训练,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4周、8周末使用功能性步行量表(FAC)及步行速度、步长等指标进行步行功能评价,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进行运动功能评价,改良Barther指数(MBI)进行日常生活能力评价。比较训练不同时间后偏瘫患者步行功能、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恢复程度的差异性。结果治疗前两组各项指标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0.05),训练4周后治疗组FAC评分、平均步行速度、平均步长及FMA分值均较对照组明显提高(P<0.05),MBI两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8周后治疗组FAC评分、平均步行速度、平均步长及FMA分值均较对照组明显提高(P<0.01),治疗组MBI较对照组前明显提高(P<0.05)。结论缺血性卒中后使用减重支持系统训练可显著改善偏瘫患者步行功能、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中医定向透药疗法联合针刺与单纯针刺治疗偏瘫后肩手综合征Ⅰ期的疗效观察.方法 将40例患者随机分为中医定向透药疗法联合针刺(20例)、单纯针刺治疗(20例).采用Fugl-Meyer量表评价患肢运动功能;采用ADL量表评定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采用目测类比评分(VAS)评价疼痛及观察治疗前后肿胀程度.结果 上肢Fugl-Meyer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评分,两组治疗前和治疗2个疗程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间比较,中医定向透药疗法联合针刺组优于单纯针刺治疗组(P<0.05);两组治疗前后肿胀和疼痛评分都有下降(均P<0.05),组间比较,疼痛、肿胀程度改善中医定向透药疗法联合针刺组优于单纯针刺治疗组(P<0.05).观察中医定向透药疗法联合针刺组总有效率为95%,单纯针刺组为70%,两组疗效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中医定向透药疗法联合针刺治疗偏瘫后肩手综合征在减轻肿胀、疼痛、改善运动功能及提高ADL生活能力方面优于单纯针刺治疗.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不同强化时间对脑卒中患者步行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取2011年1月~2014年10月脑卒中后偏瘫并接受康复治疗的患者51例,并随机分为80min组(n=25例)和120min组(n=26例)。对照组给予80min下肢强化训练,观察组给予120min下肢强化训练,对比两组疗效。结果:强化训练2周、4周后120min组的FAC分级分别为(3.32±0.57)级、(3.91±0.44)级, FMA评分分别为(26.76±5.88)分、(29.94±5.19)分,均明显高于80min组的(2.65±0.49)级、(3.22±0.31)级、(23.07±4.97)分、(25.31±3.68)分(P<0.05);强化训练2周以及强化训练4后,120min组独立步行比例依次为100%、100%,显著高于80min组的48%、68%(P<0.05)。结论:强化训练对脑卒中患者步行功能恢复的影响效果显著,且患者的步行功能随着训练时间的延长而增强,120min下肢强化训练可以明显地提高患者的步行功能、下肢运动能力和独立步行能力,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综合护理干预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康复的作用。方法选择112例脑卒中偏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对照组采取常规治疗及护理措施,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取综合性护理干预措施。比较两组的康复情况。结果研究组干预后的FMA及MBI量表分值显著高于干预前及对照组干预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综合护理干预可以有效提高脑卒中偏瘫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对其康复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