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观察慢性萎缩性胃炎(CAG)6种证型胃镜像和病理学表现,探讨其与浊毒的相关性.方法 将入选的311例CAG患者辨证分为6个证型:浊毒内蕴证(62例)、肝胃不和证(84例)、脾胃虚弱证(37例)、脾胃湿热证(75例)、胃络瘀阻证(23例)、胃阴不足证(30例).由专职医师进行胃镜检查和组织活检,记录其内镜下形态学表现,比较不同证型胃镜像与病理学表现.结果 浊毒内蕴证与其他5种证型胃镜像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浊毒内蕴证比较,肝胃不和证、脾胃虚弱证、胃络瘀阻证病理学表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脾胃湿热证、胃阴不足证病理学表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AG各证型在胃镜像形态学、病理组织学的变化存在着特异性,浊毒内蕴证在内镜下主要表现为隆起结节、糜烂、黏膜粗糙,病理多伴有肠上皮化生和(或)不典型增生.  相似文献   

2.
321例胃脘痛的辨证治疗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匡君 《河南中医》2000,20(1):57-58
胃脘痛321例按临床表现确立类一个主要证型:肝胃不和证、脾胃气虚证和胃阴不足证,并据其病理变化归纳为六个兼证:寒邪犯胃、肝胃郁热、湿浊中阻、痰饮内停瘀血停滞、饮食停滞。依疏肝理气、和胃有;益气健脾、和胃止痛;养阴益胃为法协定处方,并随中减治之,取得良效。  相似文献   

3.
慢性胃炎相当于中医学之“痞证”,以心下窒闷不舒 ,似胀非胀为主证 ,一般触之无形 ,按之柔软 ,压之不痛。既不同于外观有形、部位偏于腹部的胀满 ,也不同于“正在心下 ,按之则痛”的小陷胸证。本病病情复杂 ,病程较长 ,虚实夹杂 ,寒热燥湿常互见 ,临床难以用一法概治。笔者经多年临床实践 ,认为湿浊不化 ,胃气不平 ,升降失司是病机之关键 ,采用燥湿平胃法为主治疗本病 ,并酌情配合它法治疗 ,常获满意疗效。今结合病例 ,作如下介绍。1 湿浊瘀阻 燥湿化瘀以平胃  慢性胃炎之发病 ,多因饮食不节 ,损伤脾胃 ,运化失司 ,致使湿浊之邪停滞 ,中…  相似文献   

4.
石伟 《吉林中医药》2012,32(3):228-229
“胃不和则卧不安”最早见于《素问·逆调论》,认为失眠症是因为“胃不和”所引起.“胃不和”的原因多种多样,内因有七情所伤、肝气犯脾,或忧思过度、用药不当损伤脾胃等,外因有饮食不节等.其证型繁杂,但均有胃不和以致失眠的症状.以“和之”为总的法则,从肝气犯胃、痰火宿滞、饮食停积、燥屎内结、脾胃虚弱、胃阴不足6个方面治疗,使机体阴阳得和,不寐得愈.  相似文献   

5.
胃食管反流病的基本病机是脾胃虚弱,气机失调,胃失和降,以正虚为本,气滞、郁热、湿热、痰浊、瘀血为标。辨证为胆热犯胃、肝气犯胃、肝郁脾虚、脾虚湿盛、痰气郁阻、寒热错杂六种证型,分型论治。  相似文献   

6.
黄柳向教授认为功能性便秘的病位在大肠,与脾(胃)肝肺肾相关,主要病因有年老体弱、劳倦久病、饮食不节和情志失调,以“虚、热、湿、郁”为基本病机,脾胃虚弱为本,燥热、湿热、气滞为标,导致大肠传导失司。临床辨证可分虚实两端,重视脏腑辨证,以脾虚失运证、肠道热结证、湿热内蕴证、肝郁脾虚证最为多见,治以益气健脾助运、泄热通腑润肠、健脾利湿通便、疏肝健脾理气,并注重指导患者进行生活调护。  相似文献   

7.
中医辨证论治功能性消化不良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观察中医辨证论治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疗效。方法:根据辨证分肝胃不和、肝郁脾虚、湿热内蕴、脾胃虚弱、寒热错杂及饮食停滞证6型论治,1剂/d,水煎服,21日为1个疗程。结果:治疗1个疗程后,痊愈36例,好转61例,无效13例,总有效率88%。结论:中医辨证论治功能性消化不良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8.
姜树民教授认为萎缩性胃炎与感受外邪后邪热内蕴,饮食不节,七情不调等因素密切相关,为脾胃虚弱,肝胃不和,湿热内蕴,胃阴不足,气滞血瘀。在以痈论治基础上,分期辨证论治,取得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血清瘦素水平与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中医证型、舌象的关系。方法:纳入我院门诊和住院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152例,观察记录中医证候、舌象(舌体大小、舌质颜色、舌苔颜色、舌苔厚薄)、体重指数(BMI)、肝功能、血脂、血清瘦素(LEP)、肝脏B超结果,将患者辨证分为湿浊内停型、痰热内蕴型、肝郁脾虚型、痰瘀互结型、脾肾两虚型,分析血清瘦素水平与中医证型和舌象的关系。结果: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中医证型以湿浊内停型最多,占31.57%。湿浊内停型和肝郁脾虚型BMI明显高于痰热内蕴型、痰瘀互结型、脾肾两虚型(P0.05)。痰瘀互结型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LEP显著高于湿浊内停型、湿热内蕴型、肝郁脾虚型、脾肾两虚型(P0.05)。舌质黯组和舌苔厚组ALT、AST、LEP较舌淡红组、舌淡胖组、舌质红组、非舌苔厚组明显升高(P0.05)。结论:血清瘦素水平与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中医证型、舌象有一定关联,可作为其中医辨证分型的辅助指标并指导中医治疗。  相似文献   

10.
慢性糜烂性胃炎病位在胃,病性属本虚标实,治疗以化湿为先,兼以健脾。根据以下证型辨证用药:外感湿邪,困阻脾阳(可细分为寒湿中阻证、湿热内蕴证和寒热互见证);饮食不节,内生湿热;肝气犯胃,湿浊交阻;脾虚不运,痰湿阻滞。  相似文献   

11.
腹泻主导型肠易激综合征病因复杂,谢旭善教授认为本病以脾虚湿滞为基,湿浊可热化、寒化,与肝气疏泄及肾阳虚衰密切相关,临床变化多伴随精神及饮食刺激,临床常见证型为脾胃虚弱证、肝脾不和证、脾肾阳虚证等,治当以祛湿为本,根据脏腑和虚实不同分型论治。  相似文献   

12.
妊娠恶阻是妊娠后妇女早期最常见的一种证侯,本病分为脾胃虚弱、肝胃不和两型,肝胃不和型患者在临床工作中虽较脾胃虚弱型患者少见,但笔者抓住此型患者是因肝旺而后侮胃所致病这一特点,给以疏肝和胃的情志护理为主,并配以必要的病情观察、饮食护理等,也能取得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13.
谢晶日教授治疗胃癌前病变的经验丰富,认为胃癌前病变以脾胃虚弱为本,气滞、湿阻、血瘀为标,临床症状复杂多变,以本虚标实、虚实夹杂之证多见。临证时,谢晶日教授强调从肝脾论治胃癌前病变的重要性;强调活血解毒,兼化湿浊;重视心理因素在治疗胃癌前病变中的作用,临床多获良效。附验案一则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姜喆教授治疗糖尿病性胃轻瘫经验撷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糖尿病胃轻瘫属中医“消渴”、“痞满”范畴,其病位在胃,与脾关系密切。脾胃虚弱不足为本,血瘀、湿困、食滞、气滞为标,其中瘀血与虚证均存在普遍性,其根本原因在于气虚。治疗上以“未病先防,既病防变”为原则,在西药控制血糖的基础上配合中药治疗,施方遣药遵循“补益脾胃为主,调补气血”的原则,及时处理好瘀血、湿浊、气滞、食积等兼证,医患配合在治疗中起决定作用。  相似文献   

15.
热结旁流少阴热化证为少阴火盛水竭热化之变证,乃火盛水竭,少阴邪热炽盛,乘逼胃中津液,以致燥屎内结,迫肠中浊液从旁而下所致。“旁流”是现象,“热结”是其本质,宜予大承气汤治疗,急下存阴。本证患者泻下物为纯水样便,臭秽难闻,口干舌燥、剑突下疼痛拒按加之少阴病脉微、但欲寐为其典型症状。本证在临床上较少见,易误诊失治,临证需仔...  相似文献   

16.
《湖南中医杂志》2020,(1):52-52
嗳气俗称打饱嗝,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症状,指胃中气体上逆,从咽喉所发出的声响,其声多闷而长,有别于呃逆的声高而短促。中医学认为,脾胃虚弱、饮食停滞、肝气犯胃导致胃气上逆,是嗳气常见的三种原因。脾胃虚弱证:嗳气声低而缓,病程长,伴有面色萎黄、神疲乏力、舌质淡、脉弱。饮食停滞证:嗳气声闷而长,有酸腐味,多于伤食后出现,舌苔厚腻、脉象有力。肝气犯胃证:嗳气声响,于生气或紧张后发病,患者平时性子急、易郁易怒。  相似文献   

17.
良性小动脉性肾硬化症肾功能衰竭期的证候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良性小动脉性肾硬化症(HANS)(肾功能衰竭期)患者临床表现为“湿浊内蕴”证的机率,并揭示导致湿浊内蕴证的物质基础。方法:按照原发病的不同分为良性小动脉性肾硬化症组、慢性肾小球肾炎组、糖尿病肾病组、马兜铃酸肾病组四组,观察各组患者肌酐、尿素氮、尿酸、甲状旁腺激素的水平。结果:HANS组患者肌酐、尿素氮、尿酸、甲状旁腺激素比其他各组明显升高(P〈0.05或P〈0.01)。结论:HANS(肾功能衰竭期)患者以湿浊内蕴证为主要证型,肌酐、尿素氮、尿酸、甲状旁腺激素与湿浊内蕴证的发生呈高度相关性。  相似文献   

18.
曾升海教授认为慢性萎缩性胃炎病初多因脾胃虚弱所致,脾胃升降失常是发病关键,脾胃虚弱是发病的内因。曾升海教授将慢性萎缩性胃炎辨证分为:脾胃虚弱证,肝胃不和证,胃阴不足证,气滞湿阻证,湿浊中阻证。曾升海教授辨证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特点:调气为本,清热为辅,注重化瘀;组方平和,味多不杂,注重变通;察言观色,因人制宜,注重调护。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慢性糜烂性胃炎(CEG)胃镜表现及病理组织学改变与中医证型的关系。方法 :收集河北省中医院经电子胃镜诊断为慢性糜烂性胃炎患者133例,病变部位做病理检查,中医辨证分为浊毒内蕴组和肝胃不和组,对胃镜表现及其病理组织学改变与两组证型的相关性进行统计学分析,并比较两组证型胃镜像及病理表现的差异性。结果:CEG患者以中年男性为主;浊毒内蕴组胃镜像出现隆起型较肝胃不和组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病理表现为肠上皮化生率无统计学意义(P0.05);浊毒内蕴组中胃镜像中隆起型病理表现为肠化较平坦型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慢性糜烂性胃炎患者以中年男性居多,中医证型属浊毒内蕴患者中胃镜像为隆起糜烂型,患者病理表现大多伴有肠上皮化生。  相似文献   

20.
胃癌术后胆汁返流性胃炎相当于祖国医学的"胃痛"、"呕吐"、"胆瘅"等病范畴。其临床病理变化多为本虚标实,虚实互见。根据本病临床表现可分为六种不同证型:肝胃郁热型、湿浊中阻型、痰饮内停型、瘀血停滞型、脾胃气虚型、胃阴不足型。应用半夏泻心汤为基础方和胃降逆,并随证加减治之,取得良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