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南沙群岛是南海诸岛中岛礁最多、分布最广的一个群岛,群岛是由200多个岛、礁、沙、滩组成,露出水面的岛屿和沙滩有36座,其中岛屿11个、沙洲5个、礁滩20个,太平岛是群岛中最大的岛屿,面积约有0.43平方公里;大于0.1平方公里面积的岛屿有中山岛、西月岛、南威岛、南子岛和北子岛等。南沙群岛的岛礁均为珊瑚礁构成。通常依据岛礁距水面的上下,分别称为岛屿、沙洲、暗礁、暗滩和暗沙等。刚露出水面呈浅沙状为沙洲,沙堆积物增多而高出水面则为岛屿;隐伏在水下并接近水面的新  相似文献   

2.
在我们伟大祖国的南方,辽阔的南海中,有着许多由珊瑚礁组成的大小不等的岛屿,沙洲和滩礁。西沙群岛是南海诸岛中靠西北面的一群珊瑚岛礁,位于海南岛东南方一百七十多海里。它由宣德群岛、永乐群岛等三十多个岛屿、沙滩、暗礁所组成。宣德群岛及附近的主要岛屿有赵述岛、北岛、中岛、南岛、石岛、永兴岛、东岛等。永乐群  相似文献   

3.
中沙群岛浮游多毛类的初步调查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我们伟大祖国大陆的南方,在辽阔的南海,散布着许多瑚珊礁构成的岛屿、沙洲、暗礁、暗沙和暗滩,这就是我们祖国的神圣领土——南海诸岛。南海诸岛蕴藏着极其丰富的水产资源,群岛附近海域,是我国的良好渔场之一,自古以来就是我国渔民的渔捞基地。中沙群岛位于南海中部,在西沙群岛东南约60海里。中沙群岛暗沙距海面大多为20米左右,其外侧逼临千米以下的深海。1975年3—4月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组织  相似文献   

4.
在西印度群岛的北端、佛罗里达半岛东南部,有一组风光旖旎的群岛。这里海水湛蓝,珊瑚礁紫红,沙洲银白。海岛碧绿,浮光掠影,相映生辉。这组美丽的群岛就是巴哈马群岛。巴哈马为何意?这个名字是怎么来的?说起巴哈马的由来,  相似文献   

5.
南海诸岛珊瑚礁新构造运动的特征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南海诸岛珊瑚礁区新的构造运动类型和特征:(1)断裂多为正断层,形成小型断暂和断陷盆地,造成埋藏礁 (2)第四纪海底火山活跃,但忆熄灭,部分火山构成珊瑚礁的基座,个别出露海面为火 山岛;  相似文献   

6.
我国西沙群岛一些常见的海产贝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浩瀚的中国南海碧波万顷,在一望无际的洋面上,有无数珊瑚礁岛屿和浅滩暗礁星罗棋布,这就是我国的南海诸岛。它包括东沙群岛、西沙群岛、中沙群岛和南沙群岛,这些群岛自古以来卽为我国领土。自秦汉时期就有我国劳动人民在这些岛屿和附近水域进行捕鱼劳动,至元明时代已正式饼入我国版图。 西沙群岛是我国南海诸岛的一部分,是由  相似文献   

7.
南沙群岛,原名团沙群岛,历来是我国的神圣领土,唐代划归琼州府管辖,是我国南海诸岛中位置最南端,岛礁最多,分布最广的一个群岛,范围宽达80多万平方公里,西邻越南,东近菲律宾,南望马来西亚和文莱。拥有岛、礁、滩和沙洲230多个。涨潮淹没,退潮露出的暗礁、暗沙205  相似文献   

8.
全球气候变暖引起的热压力增大是南海诸岛珊瑚礁面临的最主要威胁,基于热压力对珊瑚礁白化的评估有利于对其保护和管理。周热度(Degree Heating Week , DHW)可以衡量热压力的强度和持续时间,代表过去连续12周珊瑚礁区海表温度(SST)正异常的累积。本文基于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珊瑚礁监测计划(National Oceanic and Atmospheric Administration-Coral Reef Watch, NOAA-CRW)海表温度数据集,逐像元对35个年最大周热度数值进行K-means聚类分析,将南海诸岛珊瑚礁区分为6个区域:南沙–1、南沙–2、南沙–3、东沙、西沙和中沙珊瑚礁区。分析南海诸岛珊瑚礁区1985–2019年热压力时空变化及其与El Ni?o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1)南海诸岛珊瑚礁区最大DHW为0~12.9℃?周,纬度上由高到低呈现减小变化规律。(2)线性拟合法分析1985–2019年的年最大DHW,显示南海诸岛珊瑚礁区热压力强度呈现上升趋势,为0.013~0.174℃?周/a,南海诸岛珊瑚礁区最大DHW出现在1998年、2010年、2014年。(3)年最大DHW可能造成93.9%的珊瑚礁发生超过一次白化的风险,19.6%的珊瑚礁发生超过一次死亡的风险。(4)南海诸岛珊瑚礁区的月均DHW和ONI交叉小波分析显示两者存在多时段8~32个月共振周期的时频特征和时滞相关性,证实南海诸岛珊瑚礁热压力随着厄尔尼诺事件发生而显著增大;时滞相关分析表明,ONI与南海诸岛珊瑚礁区热压力呈正相关关系,后者滞后于前者7~9个月的时间。  相似文献   

9.
南沙群岛新生沙洲变迁模式定量监测方法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由珊瑚礁碎屑和生物碎屑组成的沙洲是南沙群岛的一类常见的岛礁。虽然这类沙洲在海洋战略和海洋经济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是我们仍然对其知之甚少,尤其是对于一些新生沙洲更是连基本资料都十分匮乏。本研究中我们利用一系列QuickBird和WorldView-2数据,在2006年7月至2013年8月期间对南薰礁上一处新生沙洲进行了连续卫星遥感监测。根据这些资料我们对沙洲移动距离和海风观测资料进行了回归分析以确定沙洲的变迁模式。沙洲移动距离是通过NDWI提取沙得到的,海风数据则是从NOAA网站下载并整理而来。基于线性回归结果,我们得出以下结论:该沙洲的移动与东风、西风和北风明显相关,其中东风是沙洲移动的主要影响因素,其影响能力几乎是西风和北风的两倍。而南风由于被沙洲南部的人工建筑阻挡,对该沙洲的移动几乎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10.
相对海面变化与江苏中部辐射沙洲的变化动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海面上升,岸外沙洲可以做出适当调整以适应逐渐变化的动力条件。如果沙洲能够得到足够的泥沙供给,淤积速率可以与相对海面上升速率同步或超过相对海面上升速率,那么沙洲就能够继续存在,相反则会逐渐消失。江苏中部辐射沙洲整体缺少外来泥沙供给,再加上海面上升和不断的围垦活动,辐射沙洲的总面积势必逐渐缩小,但巨大的沙脊群内部的调节作用可以使一部分沙洲在海面上升过程中得以淤高,并在一定时期内继续存在。  相似文献   

11.
本文在z坐标海洋数值模式HAMSOM中引入了内潮黏性项(Internal-tide viscosity term),将之运用到吕宋海峡M2内潮的生成与传播过程的数值模拟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在250 m以浅,吕宋海峡产生的M2内潮振幅于温跃层处最大,岛坡附近的内潮明显强于别处,且最大振幅可达到40 m左右;(2)M2内潮的生成源主要集中在伊特巴亚岛西北、巴丹岛西南以及巴布延群岛西北的岛坡;(3)海峡产生的M2内潮向东西2个方向传播。巴丹岛以西的西向能量在吕宋海沟斜向下传播,在到达恒春海脊附近发生反射返回海面,到达海面后再次反射回海底,在此过程中,有高模态的内潮被激发,不同模态间有相消干涉的现象产生。西传的内潮能量分为2支进入南海,产生于巴布延群岛西北的能量分支直接向西南折转进入南海海盆,而产生于伊特巴亚岛和巴丹岛岛坡附近的主要能量则以束状向南海陆架传播,在到达118°E后部分能量折向西南的海盆,其余的能量则沿西北方向传入中国近岸,陆架陆坡地形起着重要的耗散作用。伊特巴亚岛西北有最大的能量产生,向东北传入太平洋。在122°E以东,能量主要以束状向东南传入太平洋。  相似文献   

12.
本文在z坐标海洋数值模式HAMSOM中引入了内潮黏性项(Interhal-tide viscosity term),将之运用到吕宋海峡M2内潮的生成与传播过程的数值模拟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在250 m以浅,吕宋海峡产生的M2内潮振幅于温跃层处最大,岛坡附近的内潮明显强于别处,且最大振幅可达到40 m左右;(2)M2内潮的生成源主要集中在伊特巴亚岛西北、巴丹岛西南以及巴布延群岛西北的岛坡;(3)海峡产生的M2内潮向东西2个方向传播.巴丹岛以西的西向能量在吕宋海沟斜向下传播,在到达恒春海脊附近发生反射返回海面,到达海面后再次反射回海底,在此过程中,有高模态的内潮被激发,不同模态间有相消干涉的现象产生.西传的内潮能量分为2支进入南海,产生于巴布延群岛西北的能量分支直接向西南折转进入南海海盆,而产生于伊特巴亚岛和巴丹岛岛坡附近的主要能量则以束状向南海陆架传播,在到达118°E后部分能量折向西南的海盆,其余的能量则沿西北方向传入中国近岸,陆架陆坡地形起着重要的耗散作用.伊特巴亚岛西北有最大的能量产生,向东北传入太平洋.在122°E以东,能量主要以束状向东南传入太平洋.  相似文献   

13.
南沙群岛永暑礁7个表层礁坪原生块状珊瑚的高精度TIMS U-Th和12个常规^14C测年结果表明,永暑礁表层礁坪形成于现代,与钻探研究结果吻合。全新世永暑礁系从约7300aBP开始,以现代礁坪面以下17m左右的晚更新世礁灰岩为基底连续发育至今,因此,与南海周边地区的珊瑚礁不同,南沙群岛珊瑚礁的表层块状珊瑚不能够提供全新世高海平面的证据。由于现代珊瑚礁的堆积速率大于地壳沉降速率,可能会形成更多的灰沙洲或灰沙岛。  相似文献   

14.
我国南海诸岛浮游多毛类的地理分布和演化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辽阔南海中的东沙群岛、西沙群岛、中沙群岛和南沙群岛,统称为南海诸岛。我国南海诸岛附近海域有丰富的水产资源,是我国大洋性良好渔场之一,自古以来就是我国勤劳勇敢渔民的重要渔捞基地。为了建设我国神圣领土南海诸岛,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和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等单位进行了多次科学考查,采集的浮游多毛类,经过我们初步分析和研究,说明我国南海诸岛浮游多毛类的区系是非常丰富的,种的组成与底栖多毛类迥不相同(底栖多毛类几乎由全部与珊瑚礁相联系的典型热带种组成),有很显明的地  相似文献   

15.
本文论述了较为简便的计算平均海面的公式。用本文建议采用的公式(8)计算了正规半日潮港、不正规半日潮港、不正规日潮港、日潮港以及浅海半日潮港的潮位资料,其结果与用24小时潮位高度取平均值,和鲁斯特提出的计算平均海面的公式计算结果比较,年平均值相差小于0.3厘米,月平均值相差一般也均在0.6厘米之内。可见,完全满足实用上和潮汐推算等有关方面的需要。此外,本文还讨论半潮面和平均海面的差异问题。  相似文献   

16.
对我国沿海全新世海面变化研究的讨论   总被引:9,自引:3,他引:9  
薛春汀 《海洋学报》2002,24(4):58-67
距今6 000a的高海面及其后海面波动论点的主要依据是对渤海西岸贝壳堤、华南海岸海滩岩和珊瑚礁、天津市宁河县俵口牡蛎礁剖面和江苏北部建湖县庆丰剖面的研究,然而这些资料无法证明高海面和海面波动,因为珊瑚礁、牡蛎礁、贝壳堤、海滩岩和潮滩沉积物都不能提供古海平面的精确信息.  相似文献   

17.
引言 我国沿海包括岛屿的高程测量,过去普遍采用海面水准法(即平均海面同步改正法),测量已知站(长期站)到未知站(临时站)的高差,这种方法求得的高程是从青岛验潮站平均海面起算的。青岛验潮站平均海面与中国沿海其它验潮站平均海面高程并不相同,有海面地形之差。人们认为青岛验潮站平均海面起算的高程称正常高h,正常高是从似大地水准面起算的,高程异常ζ就是似大地水准面高,它不具有物理意义。现在常采用的GPS测高法求得的高程(大地高H),是从大地水准面起算的,大地水准面可用重力法求得,具有物理意义,但精度不高,需要精化。似大地水准面和  相似文献   

18.
江苏岸外沙脊群的地貌形态及动力格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长江与黄河的交互作用为江苏岸外沙洲提供了丰富的泥沙来源,而两大潮波的辐聚以及辐合带的迁移则是将整个岸外沙脊群塑造成辐射形态的动力因素。以蒋家沙为界,江苏岸外沙洲的辐射形具有南北不对称的特点。两河供沙条件的差异是形成南北两翼沙洲规模大小的原因,发育历史或调整时间的长短则是决定南北两翼沙洲相对稳定程度的原因。  相似文献   

19.
西沙群岛及其附近海域的多毛类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沙群岛是我们伟大祖国南海诸岛的一部分,位于广东省海南岛的东南面,自古以来就是我国渔民的渔捞基地.为了进一步查清西沙群岛及其附近海域的生物资源,1956年-1976年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和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等单位曾进行过多次调查,本文是根据1975-1976年在西沙群岛潮问带及潮下带采集的标本,以及1959年在西沙群岛西北水域,水深200米以内采到的标本进行研究,鉴定了68种多毛类,均系西沙群岛第一次发现,其中有47种在我国是新记录,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0.
一、引言 国标《海道测量规范》规定:短期验潮站的平均海面,一般用邻近的两个长期验潮站的平均海面转测求得,转测方法:1.几何水准测量法:按国家四等水准测量要求,直接联测两站水准点间的高差,进而求得短期站的平均海面;2.同步改正法:采用30天(一个月)同步观测水位平均值,首先计算长期站的月平均海面与其多年平均海面的差值即同步改正数,然后将短期站的月平均海面加上此同步改正数即可求得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