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 毫秒
1.
表皮的兰格汉斯细胞(Langerhans cell,缩写LC)为Paul Langerhans(1868)在《Virchow病理解剖学文献》上首先描述。1961年,Birbeck等发现,LC在超微结构上含有一种特殊颗粒,文献上称之为Birbeck颗粒或兰格汉斯细胞颗粒(Langerhans cell  相似文献   

2.
郎格罕氏细胞(LC)是Paul Langerhans首先于1868年在表皮内发现的一种树突状细胞。近年来的研究认为LC具有重要的免疫功能,引起了人们极大的重视。LC主要分布于复层扁平上皮。现在还有不断的报道在更多的组织器官中发现。人们对皮肤中LC进行了大量研究,但对其它器官复层扁平上皮中LC的研究尚少,本文就近年来LC研究中的若干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3.
Paul langerhans在1868年首先描述了郎格罕氏细胞(Langerhans Cells,LCs)是表皮内的一种树突状细胞。当时认为它是表皮内的神经感受细胞,起传导神经冲动的作用。以后又有人认为LCs与黑色素细胞关  相似文献   

4.
表皮Langerhans细胞(简称LC),是位于表皮生发层中的树突状细胞。在异体皮肤移植和接触性过敏反应以及移植排斥反应中起着重要作用。 本文报告用EA、EAC花环试验观察不同周龄小鼠的表皮LC受体的特点,从而推测其免疫功能的演变。  相似文献   

5.
1868年,Paul langerhans 用氯化金染色首次发现表皮内的一种树枝状细胞,即郎格罕细胞(Langerhans Cell,LC)。此后的大量研究工作表明,该细胞起源于骨髓,细胞表面携带有 Fc-IgG 和 C3受体,表达 Ia(免疫相关)抗原,分布广且主要位于表皮内,是一种具有摄取及呈递抗原的免疫前哨细胞。  相似文献   

6.
Langerhans细胞的酶组化双重染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许多实验表明,表皮Langerhans细胞(LC),在皮肤免疫中具有十分重要作用。为了在一般实验室开展LC的研究工作。我们在Juhlin-ATP酶染色的基础上建立了一种较实用的新方法。此项技术,目前国内外文献未见报道,具有一定研究价值。 1 材料与方法  相似文献   

7.
张义  梁安民 《广西医学》2007,29(3):463-463
Langerhans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Langerhans cell histiocytosis,LCH)是一种Langerhans细胞(LC)克隆性增生引起的疾病,界于良恶性肿瘤之间,多见于儿童,成人少见。我们曾收治1例成人LCH,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Langerhans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Langerhans cell histiocytosis,LCH)是一种Langerhans细胞(LC)克隆性增生引起的疾病,界于良恶性肿瘤之间,多见于儿童,成人少见[1].我们曾收治1例成人LCH,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为了探讨枸杞对皮肤及表皮郎格罕细胞(Langerhans cell,LC)的影响。方法:将单味中药枸杞溶于硅霜中,外涂小鼠皮肤。结果:枸杞可促进小鼠表皮LC数量增多、表达la抗原功能增强;图像分析表明枸杞对真皮组织内胶原纤维、弹性纤维及DNA含量均有促进作用。结论:枸杞促进小鼠表皮LC数量增多,对皮肤免疫功能有增强作用。  相似文献   

10.
郎格罕氏细胞(Langerhans cell)是一种胞浆带有突起的细胞,可见于多种部位的鳞状上皮内。由于郎格罕氏细胞可参与表皮角化并属于单核巨噬系统,故其重要性已为越来越多的人们所重视。Al Yassin和Toner首先在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到人类食管上皮内郎格罕氏细胞的存在。以后,有人用ATP酶法以及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和证实食管上皮内郎格  相似文献   

11.
为了探讨表皮郎格罕细胞(Langerhans cells,LC)与同种异体植皮的关系,我们用醋酸去炎松、4℃贮存和紫外线照射等理化因素,分不同剂量体外处理小鼠供体皮肤,进行同种异体植皮,观察存活情况;同时将处理过的皮片表皮做ATP酶染色,显示LC。用显微分光光度计测量LC中ATP酶的含量。 光镜下经理化因素处理的表皮LC ATP酶着色变浅,树技状突减少,变短。电镜下核周间隙增宽,线粒体肿胀,Birbeck颗粒变形。用显微分光光度计测定  相似文献   

12.
为了解为同年龄期小鼠表皮Langerhans细胞(LC)的密度及结构,本实验将LACA小鼠分为不同年龄组。光镜下观察ATP酶染色后小鼠后肢跖部表皮LC结构及密度,可见从新生鼠至28周龄鼠LC数目逐渐增多,胎鼠及老龄鼠LC少。电镜下3、8、28周龄鼠LC胞质内细胞器发达,Birbeck颗粒多,细胞核不规则;而胎鼠、新生鼠LC较幼稚,细胞器不发达,老年鼠LC线粒体嵴少。  相似文献   

13.
郎格罕氏细胞是德国病理学家 PaulLangerhans 于1868年,用氯化金浸染皮肤时在表皮内发现的一种树突状细胞,后来被命名为郎格罕氏细咆(简称 LC)。在近一百年的漫长岁月里,人们对 LC 并未加以重视,只是到了本世纪60年代对它的  相似文献   

14.
目的:为探讨稀土对人体皮肤影响机制,用ATP酶染色等方法广观察了稀土对Blab/c小鼠背部表皮Langerhans细胞的影响。方法:将Balb/c小鼠分为四组,稀土外涂处理组小鼠背部,40天后观察其对皮肤LC密度、Ia抗原及组织形态学变化。结果:接触组表皮LC密度及Ia抗原阳性LC密度明显下降,经T检验结果:稀土组与正常组相比,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LC细胞分布不均匀,LC树突减少、变短、或消失;组织形态学变化有稀土组皮肤增厚和弹力纤维、网状纤维增生。结论:稀土可以损伤皮肤LC,并引起真皮层弹力纤维及胶原增生。  相似文献   

15.
1968年Paul Langerhans用氯化金染色法发现这种树枝状细胞,此后即被定名为郎格罕斯细胞(Langerhans′cell,以下缩写为LC)。从此,很多学者对其作了大量的研究,但因用此法染色极不稳定,而普通的组织化学染色法也难以见到,故在近百年的时间里研究未获突破。 1961年Birbeck通过电镜观察,发现LC是一种具有棒状或球拍状细胞器特点的树枝状细胞。这种发现,对LC结构的了解有了突破。此种细胞器后来被命名为Birbeck颗粒。也称LC颗粒。这是LC的电镜标志。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一系列体内外研究表明郎格罕氏细胞(LC)为表皮的免疫细胞,具有重要的免疫学功能。LC可摄取、处理、识别、携带抗原,并把抗原传递至T淋巴细胞引起迟发型变态反应。有些研究证明表皮LC比角朊细胞对紫外线更敏感,紫外线可改变LC的膜标志、密度、形态及其功能。8-甲氧补骨脂素(8-MOP)加长波紫外线(PUVA)照射能进一步降低人、小鼠或豚鼠表皮ATP酶阳性或Ia~+的LC数量,且抑制豚鼠对过敏原的接触性变态反应,近年国内筛选出一种  相似文献   

17.
本实验用~(60)Co照射Blab/c小鼠,照射后1天与3天取背部皮肤。(1)经ATP酶染色方法,显示表皮Langerhans细胞(LC),观察其ATP酶含量的变化、形态变化及其在表皮的密度改变;(2)免疫组分染色方法,观察Ia阳性LC的密度改变及形态变化;(3)电镜观察其超微结构的变化;(4)同时进行异体皮肤移植,观察皮片存活期的变化。结果:经~(60)Co照射后,小鼠表皮LC形态功能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其密度减少,表达Ia抗原功能下降。认为这是异体植皮后移植物存活期延长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神经递质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alcitonin gene-related peptide, CGRP) 与银屑病皮损Langerhans细胞的相关性,研究银屑病的发病机制.方法:抗生物素蛋白-生物素-过氧化物酶复合物法确定CGRP的靶细胞,用双相间接免疫荧光染色法,把CD1a单克隆抗体和CGRP抗体作用于寻常型银屑病斑块型皮损同一切片,用PE-αM IgG和FITC-αR IgG 抗体显示,通过激光扫描共焦显微镜观察,并利用RNA探针原位杂交技术,研究表皮树枝状细胞CGRP的来源.结果:免疫组化染色银屑病皮损显示CGRP阳性表皮树枝状细胞,经双相免疫荧光染色及激光扫描断层光切,可见CGRP存在于银屑病皮损表皮CD1a+ Langerhans细胞膜表面,Langerhans细胞内有CGRPmRNA的表达.结论:寻常型银屑病斑块型皮损表皮Langerhans细胞与神经肽CGRP密切接触,同时Langerhans细胞内有CGRPmRNA的表达.  相似文献   

19.
随着电子计算机和图像分析技术的发展,细胞状态学研究从早期的定性发展到精确的定量分析。通过这种手段可以获得反映细胞组织结构特点的各参数值,以客观的数值表示不同功能状态下细胞、组织的状态特点及变化。本实验借助图像分析系统对人瘢痕上皮Langerhans Cell(简称LC)的状态进行定量分析,以量的形式反映出人瘢痕上皮LC的形态特征,在形态计量学应用方面进行初步尝试,为研究表皮LC提供一些线索。  相似文献   

20.
郎格罕细胞(Langerhans cell,LC)是一类参与眼表多种疾病过程的免疫细胞。某些过敏性眼疾和角膜移植排斥反应等的发生与LC的数目增多密切相关。本文观察了高三尖杉酯碱、氨甲喋呤、表阿霉素等6种药物对豚鼠角膜LC的影响。研究发现:它们均可不同程度地抑制LC的增长,以前3种药物最为理想。为临床上有效地防治某些过敏性眼疾和移植排斥反应等提供了新的药物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