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玉米弯孢叶斑病菌粗毒素的制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玉米弯孢叶斑病菌毒素的研究表明,利用甲醇沉淀毒素培养液得到蛋白和非蛋白部分,其中非蛋白部分对寄主具有生物活性;毒素培养液中的活性成分是一类极性较大的物质,而且溶于甲醇。各种生物测定方法中,针刺法方便、快捷,可作为检验该毒素生物活性的测定方法。可以利用甲醇沉淀、氯仿和甲醇混合提取制备粗毒素。  相似文献   

2.
玉米弯孢菌叶斑病调查初报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玉米弯孢菌叶斑病调查初报徐德坤,王琪,殷秀东,刘向元,杜国锋(临沂市植保站276001)玉米弯孢菌叶斑病CuroulariaLunata(Walk.)Boed.俗称拟眼斑病。据报道,该病在欧洲、美洲、亚洲及非洲的玉米产区均有发生,严重时可造成六成以上...  相似文献   

3.
玉米弯孢菌叶斑病(Curvularialunata)是目前玉米生产上的一个主要病害,该病菌可以产生毒素。本文对玉米弯孢菌叶斑病菌产生的毒素进行了生物学测定,并观察了毒素对寄主叶片超微结构的破坏作用。证明玉米弯孢菌叶斑病菌产生的毒素是其致病因子之一,研究发现该毒素不是蛋白质。  相似文献   

4.
弯孢菌粗毒素对玉米主要防御酶系活性变化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用弯孢菌粗毒素诱导处理抗病和感病玉米品种沈试29和掖单13后,结果发现,相同浓度毒素处理不同时间后和不同浓度毒素处理上同时间后,抗、感品种防御酶系中的苯丙氨酸解氨酶(PAL)、过氧化物酶(PO)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变化规律基本相同。病原菌毒素处理后,抗病品种的PAL和PO对毒素较感病品种敏感,诱导知的临界毒素浓度低于感病品种,抗病品种酶峰出现时间提前或峰值大于感病品种。而SOD活性变化规律与上述两种酶不同,弯力毒素能刺激感病品种SOD活性增加,而抑制了抗病品种的SOD活性。抗病品种SOD活性在处理初期下降,后期缓慢上升,而感病品种SOD活性快速上升,高于抗病品种。抗病品种SOD活性较低,有利于细胞内积累适量的超氧自由基,从而激发寄主抗性机制的表达;而毒素处理感病品种后SOD活性提高,有利于及时清除细胞内  相似文献   

5.
玉米弯孢菌叶斑病(Curvularialunata)是目前玉米生产的一个主要病害,该病菌可以产生毒素,本文对玉米弯孢菌叶斑病菌产生的毒素进行了生物学测定,并观察了毒素对寄主叶片超微结构的破坏作用,证明玉米弯孢菌叶斑病菌产生的毒素是其致病因子之一,研究发现该毒素不是蛋白质。  相似文献   

6.
7.
对新月弯孢菌的生物学特性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该菌生长温度为10~35℃,最适生长温度为25~30℃;孢子萌发温度为10~35℃,最适温度为25~30℃;病原菌对酸碱度的适应范围较广,以pH6~8为最适pH值;光照对菌丝体无显著影响,光暗交替有利于孢子的形成;孢子致死温度为55℃(10min)。  相似文献   

8.
玉米弯孢菌叶斑病综合治理研究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玉米弯孢菌叶斑病是继玉米大、小斑病之后,在玉米上危害严重的又一新的叶部病害。由于缺乏有效的防治方法,致使该病在我国的河南、河北、山东、辽宁、北京等主要玉米产区普遍发生。该病2-4年暴发流行一次,如1996年在河南辉县、获喜县大流行,总产损失约450万kg;同时在河北中部、东部夏玉米产区普遍发生,面积为20万hm^2,减产205-60%,为了切实有效地防治该病,近年来,我们对该病的综合治理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9.
玉米杂交种对弯孢菌叶斑病抗性鉴定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对12个玉米杂交种,进行了室内人工接种、田间人工接种和田间自然抗病性鉴定。结果表明,杂交种3262、沈9728和丹3034对弯力叶斑病具有较稳定的抗性,适合在葫芦岛地区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10.
玉米弯孢菌叶斑病研究进展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玉米弯孢菌叶斑病[Curvularialunata(Wakker)Boed.]是我国新近几年玉米上发生的重要病害。其危害性在一些地区已经超过大小斑病,成为主要玉米病害.国内外关于该病害的研究,在寄主方面主要侧重在抗病性、抗病性遗传及品种抗病性鉴定上。在我国,普遍缺少高度抗病的品种和自交系,抗病的品种和自交系的遗传背景和抗病基因也不清楚,目前主推的品种遗传基础过窄,是寻找多抗品种的主要障碍.在病原菌方面,我国以新月弯孢菌气生变种(Curvularialunata)危害玉米为主,该病菌致病性和产毒能力都很强,不同地区的病菌菌株存在致病力的差异,但其遗传背景和相互关系尚需深入研究。该病害蔓延快,危害重,应引起广泛重视.  相似文献   

11.
本试验研究了不同培养基、培养方式及培养时间对新月弯孢菌(Curvularia lunata)产毒能力的影响,分析了毒素对萌芽期不同指标影响的差异。结果表明:改良的Fries培养基产毒能力较强;连续震荡培养有利于弯孢菌产生更多的毒素;新月弯孢菌产毒的最佳时间为15天。将提取的粗毒素稀释50、100、200倍处理玉米种子,萌芽率和根长长度与对照相比均差异极显著,而芽长长度均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12.
 【目的】为了明确瓜果腐霉在液体培养基中所产生粗毒素的具有除草活性成分的组成及结构,本研究对具有除草活性毒素成分进行了分离纯化和结构鉴定。【方法】瓜果腐霉培养滤液分别用乙酸乙酯、石油醚、三氯甲烷等不同极性溶剂萃取制备粗毒素,用薄层层析法对粗毒素进行分离,再用高效液相色谱分离制备得到除草活性成分,通过核磁共振谱和红外光谱对其进行结构解析。【结果】用乙酸乙酯萃取得到的粗毒素活性最高;以Rf值为0.19的物质除草活性最强,对马唐的生长抑制作用达到5级;通过化学信息分析表明该成分为邻苯二甲酸二甲酯。【结论】邻苯二甲酸二甲酯是瓜果腐霉在液体培养过程中所产生的组分之一,具有除草活性。  相似文献   

13.
研究了玉米弯孢菌产毒能力与培养条件、环境因子等因素的关系.结果表明:不同菌株的产毒能力存在明显差异,以CL-1、CL-2、CL-7、CL-13菌株培养液对叶片的破坏能力最强;该病原菌在Fries培养基中有较强的产毒能力;培养基中以蔗糖为碳源、以KNO3为氮源较适合毒素的产生;在25 ℃条件下培养20~25 d产毒能力较强;光照对毒素的产生没有明显的影响;其中培养方式对毒素的产生有较大的影响,振荡培养有利于毒素的产生.  相似文献   

14.
In order to understand the compsition and structure of herbicidal component of Pythium aphanidermatum,the isolation and structural indentification were researched.The culture filtrate was extracted by ethyl acetate,petroleum,and chloroform with the same volume respectively and the activity of the crude toxin was bioassayed.The toxin was separated by using the method of thin layer chromatography(TLC),then the main fraction was separated by HPLC,and the structure was analyzed by the sepctrum of IR,13C-NMR and 1HNMR.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ethyl acetate extracts had the strongest herbicidal activity.Using the method of TLC,the bioassay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extracts with Rf 0.19 had the strongest effect on weeds and the inhibition to Digitaria sanguinalis and Amaranthus retroflexus reached five levels,and the component was proved to be dimethyl o-phthalate from the spectrum of IR,13C-NMR and 1HNMR,which was one of the components from the toxin,and it had herbicidal activity.  相似文献   

15.
以分生孢子萌发法和生长速率抑制法比较了5种杀菌剂对玉米弯孢叶斑病菌(Curvularialunata(Boed)Wakker)的毒力作用。结果表明,不同杀菌剂、同种杀菌剂不同系列浓度之间存在差异,且同种杀菌剂对分生孢子与菌丝毒力作用不同。分生孢子萌发试验中,百菌清、退菌特、多菌灵、粉锈宁和代森锰锌的EC50分别为0.171,0.064,0.241,0.193和0.591mg/mL;生长速率抑制试验中,百菌清、退菌特、多菌灵、粉锈宁和代森锰锌的EC50分别为0.094,0.039,0.026,0.284和0.159mg/mL。  相似文献   

16.
采用硝酸盐缺陷型(nit)突变体互补测试法,对来自不同地区的5株新月弯孢菌[Curvularialunata(wakker)Boed]菌株进行诱导与鉴定。通过对菌落生长量的测定表明,WAC培养基比KPS培养基更能抑制菌落的生长。将从两种诱变培养基中获得的抗氯酸盐突变体,同时接种到查彼克(Czapek)、CDA和MM培养基上进行鉴定。结果表明,经KPS诱变获得的nit突变体频率为15.40%,而经WAC诱变获得的nit突变体频率为24.73%。在获得的602个nit突变体中,由CDA、Czapek和MM分别鉴定出363个、184个和55个。用WAC-CDA组合筛选获得48.47%的NitM突变体,而其他组合的NitM突变体获得率均小于7.00%。表明WAC-CDA组合适合用于新月弯孢菌nit突变体的诱导与鉴定。  相似文献   

17.
用新月弯孢菌Curvularialunata(Wakke)Boed可溶性蛋白质作为免疫抗原免疫家兔,获得兔抗C.lunata抗血清(PAbs);抗血清经近似菌可溶性蛋白质吸附后获得对C.lunata菌株可溶性蛋白质具有特异性的抗血清(A PAbs),可应用于C.lunata菌株的鉴定;用玉米种子可溶性蛋白质对APAbs进行进一步吸附纯化,获得了与玉米种子蛋白质无交叉反应的特异性抗血清(DAPAbs),可用于对带菌玉米种子的检测鉴定。  相似文献   

18.
玉米弯孢菌叶斑病传播的时空动态模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人工接种造成玉米弯孢菌叶斑病时空动态,对其动态数据利用SAS软件构建该病害传播动态的逻辑斯蒂-高斯模型:1/x(1,y)^2=a√t(e^-bt c)e^3(y-dt)^2/t。此模型推导表明,该病在接种发病后1个月、2个月、整个生长季最远传播距离分别为20m,35m,50m;在条件适宜时,玉米弯孢菌叶斑病的传播速度为0.5m/d;菌源中心有100个左右病斑时,预测玉米弯孢菌叶斑病的最佳防治时间是8m处小于12d,14m处小于30d,20m处小于42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