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探讨心电图在心肌炎与肺心病早期诊断中的意义。方法:采用12导联心电图、自身免疫抗体及两维超声心动图检查,观察了50例心肌炎、90例肺心病患者,并与60例正常人群进行对照。结果:50例心肌炎患者中有43例出现了反映心肌损伤的S-T段下移的波形,其中43例抗核抗体阳性、38例抗心肌抗体阳性率。说明心电图结合自身抗体检查相结合的方法,是早期诊断心肌炎的有效途径。90例肺心病患者均出现P波的改变,其中3/2以上的患者出现典型的肺型P波。说明肺型P波可以作为早期诊断肺心病的实验室检查。结论:12导联心电图对心肌炎、肺心病的早期诊断有较高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肺心病患者的心电图诊断要点。方法:对肺心病患者进行12导联心电图分析,肺型P波、V1导联P波终末电势(Ptfv1)、电轴偏移情况、心律失常及ST-T改变的检出率。结果:肺心病患者肺型P波检出率为53.78%,电轴以右偏占大多数。心律失常以冲动形成异常占多数,房性心律失常多见。结论:依据患者的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心电图的动态变化及有无合并症的情况综合分析,才能作出正确的诊断。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心房纤颤(AF)患者采用心电图检查的实际效果,探究心电图检查在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5年10月至2017年1月滑县人民医院行心电图检查后诊断出AF患者168例,对患者的心电图检查特征进行分析和总结。结果:心电图检查能够通过影像清晰的显示P波、F波的消失,R–R间期、室上性QRS波呈现出不规则状态。168例AF患者中,细波型AF患者和粗波型AF的患者分别为86例和82例;心电图检查为粗波AF的患者,所患的心肌疾病主要为冠心病、肺源性心脏病;心电图检查显示为细波型AF的患者则多为风湿性疾病和高血压患者,且患者的患病类型例数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F患者在行心电图检查后,不仅能够将患者的心电图波形特点完全呈现出来,还可以明确患者的并发症类型,对于临床诊断有良好的参考价值,有助于临床上选择理想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心电图T波异常诊断心绞痛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4月至2017年5月在通许县人民医院就诊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46例为观察组,并选取同期稳定型心绞痛患者46例为对照组,均行冠状动脉造影及心电图检查,比较两组心电图检查及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结果,分析心电图T波异常与冠脉造影结果的关系。结果:观察组T波异常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冠脉狭窄程度明显较对照组严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T波异常者冠脉狭窄程度明显较T波正常者严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T波异常为不稳定型心绞痛的常见类型,且随着冠脉狭窄程度越严重其异常率越高。  相似文献   

5.
益气活血注射液改善肺心病血循环作用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早在1977年我组开始以益气活血注射液治疗肺心病急性发作期患者89例,结果对细胞免疫功能的改善与转移因子对照组效同,体液免疫功能亦有明显好转,对舌腹面静脉淤张,心电图P波振幅,甲皱微循环及眼底血管等各项指标均有显著改善。为进一步研究其对肺心病急性发作期患者血循环和肺动脉压的影响,自1990年开始,对住院的81例肺心病急性发作期患者给予益气活血注射液,并分别与硝基吡啶和对照组进行对比观察,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心电图检测中碎裂QRS波对冠心病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随机抽取在本院行心电图监测的240例患者,同时采取冠状动脉造影检查,观察组100例患者确诊为冠心病,对照组140例患者经冠状动脉造影诊断为阴性,对比两组患者心电图破碎QRS波具体情况。结果:观察组心电图碎裂QRS波发生率68.0%高于对照组的29.3%,两组患者心肌下壁的碎裂QRS波发生率明显高于心肌前壁和心肌侧壁,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支病变患者碎裂QRS波发生率较2支病变、1支病变患者碎裂QRS波发生率高,2支病变患者碎裂QRS波发生率高于1支病变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诊断冠心病时通过分析心电图检测中碎裂QRS波,可准确诊断冠心病,并判断冠心病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心电图QRS波群时限与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心功能的关系。方法:在河南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期间诊治的AMI患者中选取100例作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其心电图检查结果,并按心电图QRS波群时限分组:将心电图QRS波群时限 110 ms者设为对照组(n=50),将心电图QRS波群时限≥110 ms者设为观察组(n=50),就两组患者心功能指标差异进行统计学分析,并分析心电图QRS波群时限与AMI患者心功能指标的相关性。结果:(1)观察组患者的血浆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水平高于对照组、左室射血分数(LVEF)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2)观察组患者的心功能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分级为Ⅱ级者占比较低、Ⅳ级者较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3)经直线相关性分析发现:心电图QRS波群时限和NT–proBNP水平呈现正相关(r=0.61,P 0.05),与LVEF水平呈负相关(r=-0.64,P 0.05)。结论:心电图QRS波群时限与AMI患者心功能指标之间呈现负相关性,心电图QRS波群时限越长,患者心功能越差。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冠心病的临床心电图特点.方法:选取我院冠心病患者90例,作为观察组,进行十二导联心电图检测.同时选取75例正常成人,作为对照组,对两组检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90例冠心病患者心电图ST段、T波改变91.2%,无ST段、T波改变8.6%;75例正常成人心电图ST段、T波改变9.8%,无ST段、T波改变89.6%,两组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心电图在冠心病的早期诊断阶段,能够迅速、有效的检测出发病征兆,并具有较高的诊断准确率,值得在临床医学常规检查中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9.
左心房增大时, 心电图上可有PTFv1负值增大、 P波时间延长、双峰P波、粗房颤波等表现. 笔者通过对102例上述异常P波患者的左心房内径大小观察, 旨在探讨这些P波改变对左心房增大诊断的评估价值.……  相似文献   

10.
〔摘 要〕 目的:分析及探究高胆固醇血症合并 2 型糖尿病患者的心电图临床表现及特征。方法:选择福建省立医院 2018 年 12 月至 2019 年 12 月期间收治的 106 例高胆固醇血症合并 2 型糖尿病患者作为观察组,选择同期在本院住院的高 胆固醇血症患者 102 例作为对照组,分别对两组患者的心电图特征进行阅读分析。结果:观察组心电图异常 75 例,异常率 70.8 %,对照组心电图异常 36 例,异常率为 35.3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观察组 ST–T 改变 42 例,病理性 Q 波 9 例,房室传导阻滞 6 例,心房颤动 12 例,期前收缩 15 例,左心室高电压 6 例;对照组心电图 ST–T 改变 12 例,病 理性 Q 波 2 例,房室传导阻滞 5 例,心房颤动 8 例,期前收缩 12 例,左心室高电压 6 例。两组心电图在 ST–T 改变、病理 性 Q 波方面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而在房室传导阻滞者、心房颤动、期前收缩和左心室高电压方面差异无统 计学意义(P > 0.05)。结论:高胆固醇血症合并 2 型糖尿病患者较单纯高胆固醇血症患者更易出现心电图表现异常,特 别是在心肌缺血方面。  相似文献   

11.
麻杏石甘汤加味治疗肺心病58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麻杏石甘汤加减治疗肺心病(肺肾气虚外感偏热型)58例,经观察对心动过速、肺型P波、顺钟向转位、左室流出道宽度,左室内径以及pH、氧分压、二氧化碳分压都具有显著的疗效。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自拟稳心汤加减对心房颤动(AF)患者心电图与临床指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常德市第一中医医院2021年1月至2021年12月期间收治的AF患者,常规治疗的46例患者纳入对照组,常规治疗基础上应用自拟稳心汤加减治疗的46例患者纳入观察组。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AF发作频率、持续时间,中医主证、次证、舌脉积分以及心电图特征[P波最大时限(Pmax)、P波最小时限(Pmin)、P波离散度(Pd)、P波变异(Pv)、R波间期(R–R)]差异度的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发作频率、持续时间均有不同程度减少,且治疗后观察组患者发作频率、持续时间均少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两组患者各项中医证候积分均有不同程度减少,且治疗后观察组患者各项中医证候积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两组患者Pmax、Pd、Pv均有不同程度降低,R–R升高;且治疗后观察组患者Pmax、Pd、Pv均低于对照组,R–R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患者均未见影响治疗的严重不良反应。结论:自拟稳心汤加减能够进一步减少...  相似文献   

13.
心电图对慢性肺心病预后价值的探论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通过对心电图的分析,探论其对慢性肺心病的预后的意义,方法:将100例分为两组,常规描记12导联心电图,测量每份心电图的PⅡ、Pavf、Ptfvl、Rvl、Sv5、Sv6、Q/S值,结果:心电图中PⅡ≥0.25mv,Pavf≥0.25mv,Ptfvl≤-0.03mms,V1呈现qR型,Rvl Sv6≥1.0mv五项指标在观察组与对照组存在有明显差异,结论:心电图可作为判断慢性肺心病预后不良的常规、简便的一种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胸痹颗粒对心肌缺血病人心电图改变的意义。方法:随机设治疗组116例,复方丹参片对照组5 0例,主要观察ST T波的改变情况以及主要症状的改变情况。结果:观察组对心电图的改变以及对临床主要症状的改变均优于对照组(P <0. 0 1)。结论:胸痹颗粒对改变心肌缺血的心电图及主要临床症状疗效可靠。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老年慢性肺心病合并心律失常的临床心电图特点。方法:对60例肺心病合并心律失常患者进行常规心电图检查。结果:本组肺心病最常见的心电网改变是顺钟向转位,其次是电轴右偏,右心室肥厚,肢导联低电压,右胸导联呈QS型等。结论:慢性肺心病合并心律失常与心电图异常改变具有相关性,是临床诊断、治疗肺心病的重要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6.
ST段下降及T波倒置是临床常见的一种异常心电图波型。病因多见于心肌缺血、心肌劳损、心肌炎证等。病种常见于高心病、冠心病、肺心病、风心病及病毒性和风湿性心肌炎等。笔者以益气活血法为主治疗25例,其中高心病7例,冠心病10例,肺心病3例,风心病  相似文献   

17.
研究采用单纯药物治疗组(药物组)和单纯手法整复组(整复组)对颈胸椎错位所引起的早搏患者进行随机对照实验,观察两组早搏患者心电图P波、QRS波群的变化.手法整复对异常的QRS波群和P波总影响率可达94.44%,药物治疗对心电图P波、QRS波群的影响率仅有36.11%.两组相比较,整复组不仅总影响率大大高于药物组,且两组之间在统计学上也有显著性差异(P<0.01),说明手法整复颈胸椎小关节错位是治疗这种类型的早搏患者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左房异常与心房颤动发生的关系.方法 将入选患者根据心电图特征分为A组、B组、C组,每组30例.持续性房颤(房颤发作持续时间大于7 d)患者为A组;既有窦性心律P波时限增宽,又有阵发性房颤(房颤发作持续时间小于7 d.一般小于48 h,多为自限性患者为B组;仅有窦性心律P波时限增宽,无阵发性房颤的患者为C组.对3组患者的P波异常,P波离散度及心脏超声波检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心电图P波切迹明显、P波离散度大者房颤发生率高;超声心动图检测左房直径增大者房颤发生率高,持续性房颤比阵发性房颤患者左房直径大(P<0.01),显示左房扩大、房内阻滞及P波离散度增大者易发生房颤,危险比增高.结论 左房扩大可能是发生房颤的先兆,是心房颤动的独立危险因素,左房内径增大可作为发生房颤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房性期前收缩(PAC)前PR段和ST段压低患者的心电图特征。方法:选取PAC无PR段和ST段压低的40例住院患者为对照组,并选取同期PAC前PR段和ST段压低40例患者为观察组,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特点以及心电图特征。结果:两组患者的心、肺、脑器质性疾病发病率、平均年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提前指数(PI)、联律间期(CI)、P波时间、P波电压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患者的PR间期比较则无明显变化,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窦性心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P波高大或切迹、P波增宽、P波时间、P波电压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QTc间期、PR间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R段和ST段压低发生主要是因心房肌细胞生物电不稳定而导致,一旦发现该类型的PAC,可判定为高危病症,甚至合并严重的房性心律失常。  相似文献   

20.
李辉 《亚太传统医药》2008,4(12):102-103
目的:评价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心电图出现QRS波时限延长的意义,指导判断预后及治疗。方法:根据心电图QRS波时限将全部入选心衰患者分成两组,观察两组慢性充血心衰患者左室舒张末内径与QRS波时限的关系。结果:QRS波时限与左室舒张末内径相关。结论:充分利用心电图对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