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中国统计与国际接轨、融入国际社会的必由之路是采用SNA核算国民经济数据,实行GDDS公布国民经济数据,这是中国统计应对中国加入WTO的车之两轮、鸟之两翼。SNA——国民经济数据的生产系统 联合国颁布实施的国民账户体系(System of National Accounts,简称SNA)以其强大的生命力取代了曾经与它并存的物质产品平衡表体系(MPS),成为世界各个国家采用的国民经济核算的国际标准。SNA产生和发展的直接动因是国际可比性,SNA的三个版本都非常强调统计业务的“国际化”、经济统计的可比性和国际标准与准则。1953年SNA称其“目的在…  相似文献   

2.
杨灿 《统计研究》2001,18(11):7-11
一、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改革进程 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从MPS(物质产品平衡表体系)模式向SNA(国民经济帐户体系)模式转变的历程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此举旨在革除旧核算体系的诸多弊端,主要包括:生产范围太窄,核算内容欠完整,核算方法过于简单,等等.其间,首先提出MPS与SNA兼收并蓄的混合模式;此后,随着前苏联和东欧经互会的解体,有关国家的核算体制纷纷向SNA转辙,MPS名存实亡,我国也开始向SNA模式全面转轨.经过大约8年的理论酝酿和探讨,我国的新核算体系方案数易其稿,至1991年末形成了一份极富创新意识的试行方案[1],1992年颁布并在全国推行.当时预计用五年左右的时间实现新旧核算体制的全面转轨,这一目标已经基本达到.然而,中国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事实表明,新核算体系无论在方案设计上还是实施过程中仍然面临着若干新问题.  相似文献   

3.
1978年,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为标志拉开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序幕.三十年来,我国的经济社会发生了翻天地覆的变化,在统计领域,国民经济核算也顺应改革开放的大潮,实现了由传统的物质产品平衡表体系(英文Material Product Balance system,简称MPS)到国民账户体系(英文system of National Accounts,简称SNA)的转变,初步形成了一套与国际通行的核算原则和方法接轨、与中国国情相适应的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为满足宏观经济管理的需要,描述国民经济发展的状况及其产业之间的相互关系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相似文献   

4.
国家统计局和联合国亚太经社会亚太统计研修所于今年7月1日至23日在天津联合举办国民经济核算统计讲习班.讲解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新SNA)和国民经济平衡表体系(MPS)的基本概念  相似文献   

5.
一、国民经济统计的内容和意义国民经济统计是以国民经济为整体 ,对社会再生产——生产、分配、流通和使用全过程 ,以及国民经济各部门 (物质生产部门和非物质生产部门 )的活动 ,从宏观角度进行系统测量与分析的统计工作或科学。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国民经济统计从内容看确实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特别在国民帐户体系(SNA)取代物质生产平衡表体系 (MPS)之后 ,国民经济核算的有关指标、工具和手段等已基本与国际接轨。尽管目前我国的国民经济统计在理论上或实践上仍然处于不断调整与完善阶段 ,但基本框架已经形成。从课程内容来说 ,它主要包括…  相似文献   

6.
刘长新 《统计研究》1985,2(3):10-15
1981年国家统计局制订的《国民经济平衡表》(草案),为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提供了极为宝贵的经验。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建设,特别是城乡经济体制改革向纵深发展,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摆在综合平衡统计面前。它要求吸取联合国的新SNA和经互会国家的MPS的有益经验,进一步改进《国民经济平衡表》(草案),从而使国民经济综合平衡统计能对国民经济活动总体状况进行及时地、系统地、全面地统计描述;使国民经济平衡表更好地完成国民经济核算的职能。  相似文献   

7.
常宁 《中国统计》2001,(11):13-14
会计核算与统计核算协调问题的研究已有数年之久,这是我国国民经济核算当中特有的一个现象。在建立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之初,我国借鉴的是当时苏联东欧国家中实行的MPS(物质产品平衡表体系),由于在这些国家中实行的是统计核算占主导地位的核算模式,即会计核算要依据和服从统计核算的原则与需要,所以两者对国民经济的核算本身就是一致的,不存在协调问题。而在我国却形成了以会计微观经济核算主体,以统计为宏观经济核算主体,两大核算并行的经济核算体系。即使在我国转为实行SNA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之后,两者之间众多差异仍无法调和…  相似文献   

8.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于2016年3月发布的货币与金融体系最新版本(2016MFSMCG)中提到:不同宏观核算体系之间数据的协调一致有助于防止数据缺失并可以构建一定的转换体系以减少数据重复编纂的成本。基于此,选择国民账户体系(SNA)和货币与金融统计体系(MFS)的最新版本:2008SNA和2016MFSMCG,从宏观经济核算体系的逻辑起点——交易出发,分别对2008SNA和2016MFSMCG在机构部门分类、金融资产分类和核算框架三方面的区别和联系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构建了2016MFSMCG货币统计与金融统计数据往2008SNA中金融存流量相关账户的转换方法。  相似文献   

9.
1992年8月,国务院发出《关于实施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方案的通知》,决定从1992年起分两步实施:第一步,在1992-1993年建立国家和省市两级的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基本框架,实现基本过渡;第二步,到1995年基本完成向新核算体系的全面过渡。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是在正确对待世界上两大核算体系,即“物质产品平衡表体系”(MPS)和“国民帐户体系”(SNA)的基础上,即没有保守原有的MPS,也没有完全照搬SNA,而是博采众长,兼容并蓄,把两者的优点结合起来的适合中国国情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自从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实施以来,为保…  相似文献   

10.
全球公共品视角下的SNA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邱东  徐强 《统计研究》2004,21(10):3-10
一、引言 从本质上讲,SNA属于一种公共品,更进一步讲,SNA属于一种全球公共品(global public goods,简称GPGs),属于全球通用的制度性知识.这是对国民经济核算公共品属性的更进一步认识,本文就从全球公共品这一新的视角对SNA做一考察,以进一步深化我们对SNA的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