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禹生石纽"续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文献中涉及大禹出生问题者,多达二十余处,而其说又颇有异同.其言"禹生石纽"十余处,其中六处不言石纽所在郡县;又六处皆言石纽在汶山郡广柔县,而释广柔所在竟有三、四说不同;另四处则不认为石纽在广柔而在他地,但其地又不可查考.是石纽所在虽有七、八说,但究在何地则莫可确指.究实论之,"禹生石纽"本系神话,其言怀孕、分娩以及怀娩地点等等,莫不都是怪诞的神话.且这些神话不是产生在人类的童年,而是产生在文明时代的西汉晚期,那时正值谶纬神学兴盛发达时期,神学家们对古代的"圣帝明王"从伏羲到刘邦、甚至包括孔丘,都莫编造一套感生神话,给他们戴上一副神圣的花环."禹生石纽"只不过是众多感生神话中的一个而已.这等妖妄怪诞的谎言,显然都是不可信据、无法查证的.历史学的根本任务在于求真求是,所以严谨的历史学家长期都对此说不屑一顾.近年来三峡考古出土了一通东汉的"景云碑",碑文有句"术禹石纽汶川之会",这句话本来就是明确告诉人们,禹和石纽的关系是禹曾在石纽汶川召开过一次诸侯大会.但根据茂、理、汶的自然条件,在这里召开一次诸侯大会,可能也只是一种附会之谈而已.但是,竟有历史学家用搞旅游的手法,把这句碑文曲解为"禹生石纽",是不可以不辨.  相似文献   

2.
阳明洞天考     
阳明洞天是大禹传说道教化的产物,由禹得藏金简玉字之书处——禹穴转化而来。唐贺知章将"阳明洞天"和"禹穴"与禹得藏书的会稽山一盘石(飞来石)结合了起来,认为"阳明洞天"和"禹穴"在飞来石之下。道教洞天并非现实山洞的翻版,而是神仙居住的世界,世俗世界的生灵要发现洞天的存在,需要某种极特殊的机缘,飞来石就是沟通两个世界的一种标识。阳明洞天是以集阳明洞天、禹穴于一身的飞来石为核心的一处谷地,围绕着有26处唐宋石刻的飞来石,东汉道教天师葛玄留有葛仙翁井,南朝宋尚书孔灵产在飞来石旁建道馆,至唐朝改为龙瑞宫。元稹和白居易在此诗歌唱和,五代钱鏐举行过投龙简仪式,王阳明则曾在此筑室养生、读书、讲学。  相似文献   

3.
大禹史传的西部底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底层是指存在于不同区域中一种或数种来源相同、年代古远,并在各自文化序列中处于底层或带有底层特征的共同文化因素.从底层这个视角出发,对古史传说中大禹的出生地进行历史文献和考古资料的综合分析,可以看出"禹兴西羌"、"禹生石纽"等史传反映了中国上古的历史实际,并可由此进一步看出古蜀与中原古文化所具有的深厚的共同文化因素,它们便是中国西部古文化的原生底层,是中华文化和华夏文明最重要的标志和里程碑.  相似文献   

4.
古蜀史是指公元前316年秦国灭蜀以前西蜀地域的历史。在古蜀史料中关于"蜀之为国,肇自人皇"、"蜀王,黄帝后世也"、"禹本汶山郡广柔县人"、"蜀之先称王者有蚕丛、柏濩、鱼凫、开明"的记载皆出于战国后期及秦汉时期。从有关这些史料的典籍的时代及所述史事的考辨,可以证实近世所建立的古蜀世系观念是由传说而"层累"地造成的,它仍属传说的性质,并非信史。近年学术界在研究巴蜀文化时存在一种以"信古"的倾向出发而将传说与史实混淆,未能对有关史料进行辨伪,以致难以认识古蜀社会性质的真实。  相似文献   

5.
"禹生于石"神话传说与石的文化意蕴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石是力量和神圣的象征,又有丰产和助产的作用,凝聚着人类心理和人类命运的某些因素;"禹生于石"这一神话传说植根于石的深层文化意蕴,隐藏着上古历史与艺术的原始意味;作为叙事原型,它对后世文学有着深远的影响,<西游记>中孙悟空的诞生、<红楼梦>中贾宝玉的玉石奇缘均源于此.  相似文献   

6.
夏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忘我精神,在中华民族历史上成为公而忘私的典范,其本人也受到了历代人民的无限崇拜.由于夏朝无文字记载,故对于历史上有无夏禹其人,学术界一直有争论.考究<尚书><诗经><史记>和<论语><孟子>等有关史籍的记载,可以肯定地说,历史上确有夏禹其人,而所以出现种种矛盾的记载,与受传说的影响和将其他治水英雄的事迹也归入到禹的身上有关.后人崇拜大禹,除禹治理水患,造福百姓这一根本原因以外,还与后世儒家为了替自己的学说寻找理论依据及劝说封建帝王推行仁政而着意推崇和拔高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7.
<史记>"禹兴于西羌"的记载,是华、戎和欢的体现,其纽带来自相互联姻.姬、姜族群迭世婚媾,促进各族走向融合.使传承炎、黄的华夏族顺利形成.禹所处的时代是洪灾水惠,这对他是严峻的考验.禹总结前人经验教训,采疏导治水方针,终于完成排洪除患的艰巨任务.禹在治水实践中,因顺自然地势,导江导山,分杀水势,分疏洪流.其科学求实和人文关爱精神是今日的宝贵财富,值得记取和借鉴.禹入主大统所行政策,关注民众生计,因地制宜,发展生产,使华夏大地重展新颜.民众走向康乐,继而兴学倡教,开我国学校教育之初曙.总之,禹、羌合流所形成的文化.确已造福万民,光照千秋.  相似文献   

8.
<华阳国志·蜀志>记:"蜀日邛,皆夷种也."据此记载及其他相关史料,原蜀国确存在有邛人.但据<史记·西南夷列传>,西南夷之邛人部落"邛都夷"却分布于滇以北越嶲郡"邛池"一带.那么,蜀地邛人与越嶲郡的邛都夷之间存在什么关系,二者孰源孰流?蜀地的大石文化遗迹与越嶲即今川西南发现的大石墓是否均是邛人所为?此问题从目前的考古文化看虽尚有较大不确定性,但对于认识蜀与西南夷的关系以及蜀人的族系面貌却具有重要意义,值得学术界进一步关注与讨论.  相似文献   

9.
徐中舒先生所提出夏族的后裔即古羌族之论点,包含有若干真实的历史信息."禹兴于西羌"及"禹生石纽"传说的发生最初可能与三苗战败移徙至今长江上游四川境内有关.虞、夏之际进入岷山一带的三苗族众和夏、商之际进入四川境内的夏族,逐渐与当地土著民融合,构成古羌族的重要来源.禹族西兴东渐的说法,缺乏较为可靠的证据.  相似文献   

10.
禹铸九鼎传说谫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逸周书·度邑篇>有"九鼎"的记载,说明至迟在周初便有九鼎的流传.考古发现证明夏代已经进入铜器时代,"禹铸九鼎"传说是对这一时代的反映,古史辨派对这一传说所持的"近于神话"的态度不可取.九鼎所刻图案可能是螭龙一类的动物,夏民族尚九,从古文字字形分析,"九"当是"虯龙"形,这些可能都源于夏民族的龙蛇崇拜.<逸周书>中有两条关于商周之际九鼎变迁的资料,具有可信性.  相似文献   

11.
行动、动机与自我概念 兼论知识分子的意识形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社会学家倾向于关注行动背后的结构因素,而对行动的动机缺乏深入与系统的研究。近几 十年来,社会学家开始意识到动机的重要性,但现有理论仍缺乏中层机制的支撑。自我概念可以较好地 解决行动的动机问题,其三个组成部分,即自尊、自我效能与本真在社会互动中得到发展,从而在提供动 机的同时,免于生理或心理决定论。以知识分子意识形成的社会学研究为例,自我概念的缺乏导致了现 有研究的结构主义倾向,而将自我概念与场域、惯习等概念相结合,能够发展出一系列解释机制。  相似文献   

12.
诗学批评界一向将诗与歌、谣、谚、语笼而统之为诗 ,实为不妥。诗与歌、谣、谚、语在人类文化发展中同源异流 ,在本质上是完全不同的。它们产生的原因不同 ,现实的目的不同 ,发展的道路也不同。理清诗与歌、谣、谚、的性质和它们的关联 ,会有助于对中国诗歌发展及诗学批评纲领“诗言志”的理解。  相似文献   

13.
京津冀地区旅游合作发展始终是旅游区域发展的重要研究问题之一.依据聚集经济的观点,旅游资源聚集和市场聚集是一种不同于传统经济资源和市场聚集的特殊聚集方式.对比京津冀地区与长江三角洲地区旅游资源和旅游市场的聚集差异特征,区域旅游合作发展应该以本地区的旅游资源与市场聚集的特征来选择合适的发展模式.京津冀地区的旅游发展模式应该基于本地区旅游资源和旅游市场的聚集特点分为两个层级的市场,由于两个层级市场的消费主体不同而实现区域之间的利益分享目标.同时,新的发展模式应该更加关注的市场消费主导对象是散客旅游者,而不是团队旅游者,这是世界旅游未来发展的基本趋势.以此模式实现京津冀地区旅游联动发展应有相关政策的支持.  相似文献   

14.
借助符号学的推动,“身体”以其社会建构的身体观与诸多领域相关涉而成为现代哲学研究的关键词,反之,“符号”也因其对身体的建构而后来居上,成为社会批判、权力诊断、文化分析的基本要素。然而,“身体”在借“符号”而显的同时又构成了“隐”的困境,即符号建构中的身体是一个沉默的、无声息的身体;在符号学的话语实践上,这一困境表现为话语决定论中的“能动性难题”。女性主义者巴特勒以其“操演”理论试图在话语符号系统内部解决福柯、拉康等社会建构论者中所包含的能动性难题,但其最终所提供的策略--“作为被排除之物的身体的破坏性回归”--又构成了其身体建构论立场的反对项,这一悖谬或许促使我们应在一个新的语境中重新思考身体的肉体性。  相似文献   

15.
对比了英汉方位词"东"、"西"、"南"、"北"的组合类型,分析了方位词词序的成因,指出汉语的认知过程一般是参照点先于目标,而英语一般是目标先于参照点。同时论述了"东"、"西"、"南"、"北"的翻译以及其文化蕴涵,对语言教学、翻译等应用学科具有一定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法律是社会生活的产物,是社会生活条件和需要的反映。社会生活不仅产生各种问题即法律需求,还蕴藏着解决这些问题所需的资源。因此,每个国家的法律发展都是一种本土化的创造性活动。法之理也在社会生活中,在社会生活中思考、发现、检验和证明法之理,是促进法律发展和法学进步的方法。在社会调查中思考法之理,北京理工大学法学理论硕士点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相似文献   

17.
科学技术对道德有积极或消极作用;道德对科学技术也有推动或负面效应。科技和道德之间是双向互动、进退两难的。在这种相互交织的作用中,如何克服科技和道德的不利因素,促进它们的良性发展,既是人际交往的精神支柱,也是科研领域的应答课题。  相似文献   

18.
通过评析经济学对经济增长、分工、制度、创新与城市等基本范畴之间内在逻辑联系的研究,说明城市在创新和经济增长中的重要作用.新古典经济学偏离了斯密-杨格-熊彼特的逻辑主线.罗默内生增长模型的非凸性是以假定生产耐用品的设计知识可以实现指数型增长为基础;卢卡斯的人力资本理论实际上是人力资本外部效应理论,并由此说明城市在经济增长中的核心作用.诺斯则批评罗默和卢卡斯模型没有把制度的激励结构作为决定经济增长的最重要因素.新演化经济学研究能更好地解释城市在创新和经济增长中的作用.我们用中国285个地级以上城市的面板数据测算,发现中国城市的主要指标同样符合幂比例变化法则.进一步的"反事实假设"则发现,通过优化人口空间结构,我国2019年的GDP可以增加5.55%,专利申请(技术创新)会增加8.2%.  相似文献   

19.
诚朴雄伟励学敦行--百年传统与南大校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学的灵魂是其独立的思想和传统。百年南大历经沧桑,但诚朴坚毅、自强不息的精神历久弥新,这在不同时期的校训中都有展现。在百年校庆到来之际,南京大学确定“诚朴雄伟,励学敦行”的校训,以激励南大人弘扬传统,奋发进取。  相似文献   

20.
全球化与人类文明的多样性、独特性与交融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全球化不是人类文明的同质化、西化或美国化。全球化显示了人类文明的多样性。人类文明的多样性、独特性和交融性是文明发展的强大动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