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合成纤维工业》2015,(6):35-37
以酚类植物提取液为抗菌剂,聚己内酰胺(PA 6)为载体,制备抗菌母粒;采用抗菌母粒与PA 6切片共混纺丝,制备抗菌PA 6纤维,研究了其可纺性及抗菌性能。结果表明:该抗菌剂具有较好的抗菌效果,且对纺丝过程无明显影响;抗菌母粒中酚类植物提取液质量分数为10%,260℃时热失重率为4.2%,纺丝温度应小于260℃;共混纺丝时,抗菌母粒质量分数为3%,纺丝温度230~255℃,拉伸倍数5.3,纺丝顺利,无断头现象,所得抗菌PA 6纤维断裂强度为5.95 c N/dtex,断裂伸长率为35.3%,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抗菌率均达99%以上;抗菌PA 6纤维经高温染色后,抗菌性能略有下降,高温热水条件下耐久性欠佳,宜采用原液着色。  相似文献   

2.
闫承花 《合成纤维》2012,41(2):20-22
通过采用碳纳米管(CNTs)与聚酯(PET)切片混合制成抗静电母粒,再将抗静电母粒与PET切片共混纺丝制得PET/CNTs共混纤维。用纤维比电阻仪、摩擦式织物静电测试仪测量不同CNTs含量的共混纤维及其织物的抗静电性能。研究结果表明:添加少量的CNTs能明显改善聚酯纤维和织物的抗静电性能,共混纤维的抗静电性能随着CNTs添加量的增加而提高。  相似文献   

3.
共混熔纺聚酯负离子纤维纺丝工艺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卫忠 《合成纤维》2005,34(4):31-32
探讨了添加奇冰石母粒与切片共混熔纺制取负离子纤维生产中的纺丝工艺。生产中母粒添加量为10%,纺丝温度和纺丝速度都低于常规纺时,可纺性良好。  相似文献   

4.
《合成纤维》2017,(2):8-12
以密胺树脂为壁材、薄荷油为芯材制备薄荷油微胶囊并与聚丙烯(PP)进行熔融共混纺丝得到了芳香纤维。通过设计正交试验,获得微胶囊的最佳制备工艺条件为:芯壁质量比2∶3、壁材质量分数8%、乳化剂质量分数0.8%、缩聚时间2 h;所得的微胶囊平均粒径小(4.568μm)、热稳定性好、形貌规整且产率高(63.17%)。以PP为基体制备微胶囊质量分数20%的母粒,再与PP进行共混熔融纺丝,结果表明:当共混物中微胶囊的实际添加质量分数为2.5%时,共混物可纺性好,纤维的强度可达3.4 c N/dtex。在纺丝前后微胶囊的含油率变化不大,纤维中的含油量为14.05 mg/g。  相似文献   

5.
孙宗田  常勇 《合成纤维》2008,37(2):43-45
介绍了环保型阻燃涤纶全拉伸丝(FDY)熔融纺丝生产的过程,通过实验确定采用磷系阻燃母粒与聚酯切片共混进行纺丝。该阻燃母粒与聚酯切片共混纺丝时,纤维可纺性良好,热稳定性比较高,断裂强度随阻燃剂加入量的增加而降低,当阻燃母粒的质量分数在5% ̄7%时,阻燃FDY强度能达到3.2cN/dtex,织物的极限氧指数超过30%。探讨了阻燃母粒的干燥、聚酯切片的干燥、纺丝温度、纺丝组件及拉伸条件对阻燃FDY长丝生产的影响,通过优化工艺条件可以生产出物理机械性能和阻燃效果良好的阻燃FDY产品。  相似文献   

6.
超细旦PA6 FDY的开发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稀土化合物与PA6切片共混制备稀土化合物母粒,再与PA6切片共混纺丝,开发了超细旦PA6 FDY,探讨了其生产工艺。结果表明:选择纤维中稀土化合物质量分数0.04%,喷丝板孔径0.25 mm,长径比3.0,纺丝温度270℃,纺丝速度4 200 m/min,侧吹风温度30~40℃,湿度40%~60%,生产40 dtex/72 f超细旦PA6 FDY,生产过程稳定,满卷率达90%,纤维断裂强度4.5 cN/dtex,断裂伸长率30%。  相似文献   

7.
采用共混改性的方法,先以石墨烯粉体与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共混挤出制备石墨烯母粒,再以石墨烯母粒和PET切片共混纺丝制备石墨烯改性PET纤维,研究了石墨烯粉体在石墨烯母粒中的过滤性,以及石墨烯添加量对改性PET纤维的机械性能、取向度以及抗静电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石墨烯粉体在母粒中质量分数为5.0%时具有较好的过滤性能;石墨烯的引入会降低PET纤维的强度,但随着石墨烯粉体添加量的增加,可以增强改性PET纤维的力学性能,同时可以提高纤维的整体取向性和抗静电性能,且拉伸倍数的增加也可以有效地提升改性PET纤维的抗静电性能;在石墨烯粉体质量分数为1.0%、纤维经3.8倍拉伸时,石墨烯改性PET纤维的断裂强度为2.8 cN/dtex,断裂伸长率为46.2%,取向因子为0.92,体积比电阻为3.29×10~7Ω·cm。  相似文献   

8.
采用聚醚酯作为载体,将处理过的碳纳米管(CNT)充分分散在其中,制成抗静电母粒。在抗静电母粒中,CNT含量为1.0‰时,其体积比电阻可稳定在1010Ω·cm。将该抗静电母粒与聚酯(PET)切片共混纺丝,可制得抗静电聚酯纤维。对纤维的结构和性能作了初步的分析,结果表明:该抗静电涤纶可纺性好,抗静电性、力学性能及耐水洗性优良。  相似文献   

9.
碳纳米管增强PA6纤维纺丝工艺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含有碳纳米管(CNTs)的母粒与PA6切片及稳定剂熔融共混纺丝,可制得增强的PA6/CNTs纤维。探讨了纺丝温度、初生纤维的放置时间、热定型时间等对PA6/CNTs纤维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CNTs 质量分数为0.03%,纺丝温度为288℃,热定型时间为10 s,放置时间为4 d时,纤维增强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0.
利用相分离的方法制备热塑性聚丙烯(PP)纳米纤维,将不相容的PP和醋酸丁酸纤维素(CAB)两种聚合物在双螺杆挤出机中共混,制备出合适的母粒用于熔融静电纺丝。通过不同条件下的实验,研究了影响PP分散相粒子尺寸大小的因素,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了共混物的形态,并通过旋转流变仪测量了共混物在不同温度和不同剪切速率下的流变行为。结果表明,PP含量和熔融温度对分散相粒子尺寸的影响最为显著,其次为共混时间,螺杆转速的影响最小;当PP质量分数为20%,熔融温度为210℃,螺杆转速为25 r/min,共混时间为4 min时,可得到尺寸较小的PP分散相粒子。将上述条件下制备的母粒通过熔融静电纺丝技术制备PP/CAB纤维,经丙酮处理除去CAB,得到的PP纳米纤维的平均直径为320 nm左右,与直接熔融静电纺丝制备的PP纤维(平均直径为3.5μm左右)相比,纤维的直径降低了一个数量级,使得纤维细化。  相似文献   

11.
《合成纤维工业》2017,(6):12-16
选用UV-1577作为抗紫外老化剂,与特性黏数为0.98 d L/g的高黏聚酯(PET)切片共混,采用共混添加的方法得到抗紫外老化PET功能母粒,再与高黏PET切片进行共混纺丝,通过低速纺丝、多倍拉伸制备了抗紫外老化高强PET纤维。结果表明:UV-1577对高黏PET的共混和纺丝过程不会造成影响,随着UV-1577的加入,高黏PET非牛顿指数降低;当UV-1577质量分数为5.0%时,共混体系熔融温度从248℃上升到252℃,终止结晶温度从178℃上升到200℃;经过300 h人工氙灯加速老化,添加UV-1577改性高强PET纤维的端羧基指数变化程度明显下降,具有良好的抗紫外老化性能,其中UV-1577质量分数5.0%的高强PET纤维强度保持率达到95.6%。  相似文献   

12.
利用双螺杆挤出机将聚乳酸(PLA)切片和纳米载银磷酸锆颗粒共混制备纳米载银磷酸锆质量分数为20%的PLA母粒。将母粒和纯PLA切片按照不同比例共混熔纺制备PLA/纳米载银磷酸锆共混纤维。研究了共混纤维的制备方法,运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了纤维束外部形貌,测试了纤维的力学及抗菌性能。结果表明,纳米载银磷酸锆在纤维中有少量凝聚,总体分散均匀;随着纳米载银磷酸含量提升,纤维断裂强度先增大后降低,同时纤维的抗菌性不断增加。当载银磷酸锆含量达到1.5%时,纤维的断裂强度最大为0.85 c N/dtex,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抑菌率达99.9%。  相似文献   

13.
亲水抗菌聚酯纤维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精对苯二甲酸(PTA)、乙二醇(EG)与多羟基化合物共聚,制得亲水聚酯(PET)切片,将该亲水PET与银系抗菌母粒共混纺丝,制得亲水抗菌PET纤维,并对其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加入相对PTA质量分数为0.8%的多羟基化合物,亲水PET的亲水性能较好,表面接触角为53.5°,特性黏数为0.591dL/g;亲水抗菌PET纺丝温度比常规PET切片低15~20℃;添加银系抗菌剂质量分数为10%的亲水抗菌PET纤维有较佳的抗菌性能,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的抗菌率均大于99%,抗菌活性值均大于2,断裂强度为2.6 cN/dtex,回潮率约0.8%。  相似文献   

14.
采用硝酸对多壁碳纳米管(MWNTs)进行纯化处理,利用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磺酸钠(SDS)或聚乙烯醇(PVA)对纯化后的MWNTs进行了表面修饰,将修饰后的MWNTs添加到PVA和聚氧化乙烯(PEO)共混水溶液中,通过静电纺丝制备了MWNTs/PVA/PEO复合超细纤维。结果表明:PVA修饰的MWNTs比SDS修饰的MWNTs在PVA/PEO纺丝液中有更好的分散稳定性。随MWNTs添加量的增加,纤维的平均直径减小;当添加PVA修饰的MWNTs质量分数为0.53%时,纤维平均直径达368 nm,且纤维表面光滑、分布均匀。  相似文献   

15.
采用静电纺丝法制备了聚β-羟基丁酸酯/左旋聚乳酸(PHB/PLLA)共混纤维,探讨了静电纺丝工艺及PHB/PLLA共混电纺纤维的可纺性。结果表明:对共混溶剂氯仿/N,N-二甲基甲酰胺(CF/DMF)体系,随DMF在共混溶剂中含量增加,PHB/PLLA纤维形态由连续的纤维变为微球;对CF溶剂体系,随纺丝溶液浓度增加,PHB/PLLA纤维形态从微球状变为珠状体,再变成纺锤体,最后形成连续纤维;适宜的PHB/PLLA共混电纺纤维的工艺条件如下:PHB/PLLA质量比为1∶1,溶剂为CF,电纺溶液质量分数为4%,推进速度为0.15 mm/min,板间距17 cm,电压18 kV。  相似文献   

16.
采用自制的PA6细旦长丝专用母粒与PA6切片共混,调整工艺参数,在常规纺丝设备上可生产32dtex/48 f细旦PA6长丝。结果表明:添加母粒质量分数6.0%,纺丝温度(277±1)℃,侧吹风相对湿度50%~60%,拉伸倍数3.0,拉伸热盘温度100℃、热板165℃,可稳定生产32 dtex/48 f PA6细旦长丝,产品合格率达92%。  相似文献   

17.
《合成纤维工业》2016,(3):45-47
以聚乙烯醇(PVA)为原料,以芦丁为改性剂,将PVA与芦丁共混于去离子水中,通过静电纺丝制备抗紫外PVA/芦丁纳米纤维膜,并对其性能进行表征。结果表明:静电纺丝工艺条件为电压20 k V,纺丝速度0.5 m L/h,接收距离10 cm,温度30℃;加入少量芦丁,对PVA静电纺丝成纤性无影响,但纤维直径增大,直径均匀性变差;纤维中PVA与芦丁之间存在氢键;相对PVA,芦丁质量分数为4.76%时,PVA/芦丁纳米纤维膜的纤维平均直径为302 nm,抗紫外系数大于40,具有良好的抗紫外性能。  相似文献   

18.
抗静电聚丙烯纤维的研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聚丙烯(PP)接枝顺丁烯二酸酐、聚乙二醇和氧化锌的方法制备抗静电剂,再与PP切片共混纺丝,得到抗静电PP纤维,测试了纤维的力学性能和抗静电性能等。结果表明:随抗静电剂含量的增加,抗静电PP纤维的力学性能先有升高(抗静电剂质量分数小于5%)而后逐渐下降,体积比电阻降至10~8Ω·cm,静电半衰期保持在60s以下,抗静电效果优良。  相似文献   

19.
聚酯纤维     
<正>TQ 342.220146053熔纺聚乳酸纤维:纤维素纳米晶须对加工性能和力学特性的影响John Maya Jacob…;Journal of Applied Polymer Science,2013,127(1),p.274(英)以聚乳酸(PLA)和纤维素纳米晶须(CNWs)为原料,采用熔融纺丝工艺制备一种生物基连续纤维。使用双螺杆挤出机,分别将PLA纯母粒以及PLA母粒与质量分数10%的CNWs熔融共混,然后将质量分数分别为1%和3%CNWs的复合母粒熔融纺丝。显微镜观察的结果显示,含有CNWs纤维的直径为90~95μm,纤维的表面粗  相似文献   

20.
以PET树脂为载体,夜光粉体为发光体,偶联剂(KH791),合成聚酯蜡为助剂,制得夜光母粒。当夜光粉体添加质量分数为20.0%、偶联剂添加质量分数为1.0%时,夜光母粒的过滤性能和余辉亮度最优。当夜光母粒添加质量分数为5.0%,纺丝温度为292℃时,PET的可纺性较好,得到具有较强的断裂强度和余辉亮度的PET夜光纤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