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自40年代发现大肠埃希氏菌(简称大肠杆菌)的某些血清型能引起婴儿流行性腹泻,并名之为肠道致病性大肠杆菌(EnteropathogenicE.coli,EPEC)后,又相继发现了肠毒素性大肠杆菌(Enler—otoxigenic E.coli,ETEC)和肠侵袭性大肠杆菌(Enteroinvasive E.coli,EIEC)。近10年来又发现了两类与人类腹泻有关的大肠杆菌:(1)肠粘附性大肠杆菌(Enteroadher-ent E.coli,EAEC)。这类大肠杆菌能粘附到Hep—2细胞上,并依其粘附方式分为2种,即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在传染性腹泻的病原学研究中证实了产肠毒素大肠杆菌(ETEC),致病性大肠杆菌(EPEC)和侵袭性大肠杆菌(EIEC)起着重要作用。尤其ETEC不仅是发展中国家婴幼儿和成人腹泻的重要原因,也是旅游者腹泻最常见的病原菌。 ETEC产生一种或两种由质粒编码的肠  相似文献   

3.
目前,已知旅行者腹泻中半数是由产毒性大肠杆菌(ETEC)所致,尚有25%病例未能查到病原菌,对未查到病原菌的腹泻病人用抗菌剂治疗时,大多数可有疗效,因此推测可能有未被认识的肠道致病菌存在。作者把对半融合单层HEP—2细胞有粘附性又不属于传统EPEC血清型的大肠杆菌称为肠粘附性大肠杆菌(EAEC),并报道了在188例腹泻旅行者和  相似文献   

4.
大肠杆菌是肠正常菌群的重要成分,它们能够在人体内合成有益的维生素B、维生素K及大肠菌素,发挥营养机体,拮抗致病菌的作用。直到本世纪 4O年代,Bray首次从腹泻儿童粪便中分离到能使实验室动物发病的大肠杆菌,人们才逐渐认识到:大肠杆菌中存在着一些携带某些致病因子,能引起人或动物消化道疾病的菌株,统称为致泻性大肠杆菌。 随着对腹泻研究的深入,腹泻相关病原菌已是一个相当广泛的概念,其中大肠杆菌是重要的腹泻病原体。目前,在世界上得到公认的致泻性大肠杆菌已有五种,即致病性大肠杆菌(Enteropathogenic Escherichia Coli EPEC)、产肠毒素大肠杆菌(EnterOtoxingenic Coli ETEC)、侵袭性大肠杆菌 Invasive E Coli(ETEC)、肠出血性大肠杆菌(EHEC)和肠集聚性大肠杆菌(EAggEC)。为了解膝州市致泻性大肠杆菌存在状况、血清型分  相似文献   

5.
目的调查致泻性大肠杆菌(DEC)在福建省腹泻人群中的分布情况,为做好防治工作提供本底资料。方法对监测医院腹泻患者的粪便样本提取增菌液的DNA,再用实时荧光PCR(RT-PCR)技术进行相关病原菌检测,以了解5种病原菌在腹泻人群中的分布情况。结果检测206份样本,DEC总检出率为18.9%,各相关病原菌检出率:肠致病性大肠杆菌(EPEC)为8.3%,均为不典型肠致病性大肠杆菌;肠产毒性大肠杆菌(ETEC)为1.5%,均为产耐热肠毒素-SL阴性、不耐热型肠毒素-LT阳性;肠侵袭性大肠杆菌(EIEC)为1.9%,肠黏附性大肠杆菌(EAEC)为7.3%,肠出血性大肠杆菌(EHEC)未检出。结论 DEC相关病原菌以EPEC和EAEC为主,其次为EIEC和ETEC,未检出EHEC,与20世纪80年代相比,病原谱发生了变化。  相似文献   

6.
大肠杆菌性腹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肠杆菌是人类肠道正常菌群的组成部分之一,但其中也有一些是有致病性的,能引起腹泻。近十多年来,对致病性大肠杆菌的了解有了很大的进展。现综述如下。病原与发病机理目前已知有5种病原:一、肠致病性大肠杆菌(EPEC,Ente-ropathogenic E.coli)EPEC 于组织培养时,可观察到有的菌株与 Hep-2细胞粘附,其粘附能力是由自~60MDa 质粒介导的,称为 EPEC 粘附因子(EAF)。有的菌株则未见有此种粘附能力。  相似文献   

7.
肠产毒素大肠杆菌感染性腹泻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金以森 《浙江预防医学》2005,17(10):58-59,61
1885年,Escherich首次从婴儿腹泻物中分离出大肠杆菌,使大肠杆菌的致病性得到证实.以后,人们将致病性大肠杆菌通称为致泻性大肠杆菌,并按其致病机制,分为肠产毒素性大肠杆菌(ETEC)、肠致病性大肠杆菌(EPEC)、肠出血性大肠杆菌(EHEC)和肠侵袭性大肠杆菌(EIEC)四类.ETEC是导致世界上发展中国家婴幼儿和发达国家旅行者腹泻的重要病原菌,据统计每年造成数亿人腹泻,数十万5岁以下的儿童死亡.下面综述ETEC感染性腹泻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8.
大肠杆菌为人和动物肠道的正常菌丛,但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引起疾病。近年来在传染性腹泻的病原学研究中证实了三类不同致病机理的大肠杆菌:产肠毒素大肠杆菌(ETEC),致病性大肠杆菌(EPEC)和侵袭性大肠杆菌(EIEC)。其中对ETEC的研究尤为充分。现已明了,ETEC不仅是发展中国家婴幼儿和成人腹泻的重要病原,也是发达国家前往发展中国家旅游者腹泻最常见病因。在霍乱流行区还可引起严重的霍乱样疾患。本文拟就近年来ETEC以及它所引起的传染性腹泻的研究新进展综述于下。  相似文献   

9.
肠出血性大肠杆菌(EHEC)O157∶H7是引起出血性结肠炎和溶血性尿毒综合征最常见的血清型。EHEC菌株与肠致病性大肠杆菌(EPEC)一样,对宿主细胞有吸附和消除作用,这与包括编码外膜粘附素的eae基因致病岛有关。EPEC有吸附和消除的表型,或在分子水平上有eae基因,但缺乏志贺毒素(stx)基因。典型的EPEC菌株具有编码束状菌毛的大质粒和局灶性粘附的表型。EHEC与EPEC的区别在于前者能产生stx,但无束状菌毛。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了解江油市初级食品中致泻性大肠杆菌污染情况。方法 :对江油市初级食品共 4 6 2件样品进行致泻性大肠杆菌 (DEC)调查。结果 :初级食品平均污染率 11.3% ,其中牛肉污染率最高 (2 0 .0 % ) ,其次蔬菜 (19.5 % ) ,生猪肉(13.0 % ) ,生鸭肉 (12 .5 % ) ,生鸡肉 (10 .0 % ) ,生牛奶 (9.1% )。经对分离 5 2菌株的鉴定 ,EPEC (致病性大肠杆菌 )占4 2 .3% ,EIEC (侵袭性大肠杆菌 )占 38.5 % ,ETEC (产肠毒素大肠杆菌 )占 19.2 % ,EHEC (产肠毒素大肠杆菌 )未检出。结论 :生牛奶加工过程完全能杀灭 DEC,起到灭菌作用  相似文献   

11.
作者报道了在泰国北部难民营里148例一岁以下儿童中检出16株(11%)致病性大肠杆菌(EPEC),这16个儿童均有腹泻;其中11株以扩散粘附形式粘附于Hela细胞,3株为局部粘附,2株无粘附。在曼谷的64例一岁以下腹泻患儿有4例(6%)检出EPEC,56例同龄健康儿童检出4株  相似文献   

12.
目前世界上公认的致泻大肠艾希氏菌有 6种 ,即肠致病性大肠艾希氏菌 (EPEC)、肠侵袭性大肠艾希氏菌 (EIEC)、肠产毒性大肠艾希氏菌 (ETEC)、肠集聚性大肠艾希氏菌 (EAgg EC)、肠产志贺样毒素且具侵袭力大肠艾希氏菌 (ESIEC)及肠出血性大肠艾希氏菌 (EHEC)。近年来 ,由致泻大肠艾希氏菌 ,特别是由 EPEC、ETEC引起人类腹泻病例逐年增多 ,已引起国内外重视。今将已分离的 38株致泻大肠艾希氏菌血清型分布及药敏试验结果报告如下。1 材料与方法1.1 菌株来源 从肠道门诊腹泻患者粪便中分离 ,并经全面鉴定。1.2 培养基、药敏纸…  相似文献   

13.
本文报告从海南地区111例急性腹泻患者粪便中,检测肠毒素性大肠杆菌(ETEC)的结果,用乳鼠灌胃法检出耐热性肠毒素(ST)9例11株,病例阳性率8.11%;用DNA基因探针技术检测不耐热性肠毒素(LT),阳性24例30株,病例阳性率为21.62%,ST和LT均阳性的1例,ETEC病例阳性率(ST和LT阳性合计)为28.8%,证实了本地区存在ETEC引起急性腹泻。同时对检出的ETEC菌株做了药敏试验。  相似文献   

14.
由产毒素型大肠杆菌引起的一例疑似霍乱腹泻的调查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产毒素型大肠杆菌(ETEC)是引起小儿急性腹泻及旅游者腹泻的主要原因。其致病机理主要为ETEC可以产生肠毒素即热敏肠毒素(LT)和热稳定肠毒素(ST),从而激活肠粘膜细胞上的鸟核苷酸环化酶,改变肠液和电介质的转运而引起分泌进。ST和LT基因探针虽已用于该菌的快速诊断,但在基层条件的限制,有时应急情况下,一时不能解决问题。95年  相似文献   

15.
肠道病原性大肠杆菌除引起婴幼儿流行性腹泻的传统致病性大肠杆菌(EPCE)外,尚有产毒性大肠杆菌(ETEC)和侵袭性大肠杆菌(EIEC)。近年又提出了两类与腹泻有关的致泻性大肠杆菌。其一称肠粘附性大肠杆菌(Enteroadherent Escherichia  相似文献   

16.
大肠杆菌属于人类和大多数温血动物肠道中的正常菌群,是一种对机体无害的共生菌。现已发现某些致病菌株可引起腹泻。根据其毒力性质、血清分型、对肠粘膜的作用、临床表现、流行病学特征等特点的不同,可将致腹泻性大肠杆菌归为五类,即肠毒素性大肠杆菌、肠侵袭性大肠杆菌、肠致病性大肠杆菌、肠出血性大肠杆菌及肠粘附性大肠杆菌。 1 各类致腹泻性大肠杆菌感染的特点 1.1 肠毒素性大肠杆菌(Enterotoxigenic E Coli,ETEC) ETEC感染主要由食用污染的食物和饮水而引起,是热带地区婴幼儿腹泻的重要病原,也是在世界范围内与旅游者腹泻关系最密切的病原菌。临床表现以水样腹泻为主。幼儿和老年患者可因严重腹泻引起失水、电解质紊乱、酸硷失衡而致死。ETEC经口进入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北京地区腹泻人群中致泻性大肠埃希菌(DEC)毒力基因的分布及流行特征。方法对2012-2013年监测医院的腹泻患者粪便样本进行分离培养,再采用实时荧光PCR检测毒力基因。结果6370份粪便标本有253份阳性,共分离到DEC 262株,阳性检出率为4.0%(253/6370),9份标本发现两种不同型别的DEC混合感染。肠致病性大肠埃希菌(EPEC)为42.8%,其中非典型EPEC占42.0%,典型EPEC占0.8%;肠产毒性大肠埃希菌(ETEC)为38.9%,其中耐热肠毒素基因st阳性占24.8%,不耐热型肠毒素基因lt阳性占9.9%,st和lt均阳性占4.2%;肠聚集性大肠埃希菌(EAEC)为15.3%;肠侵袭性大肠埃希菌(EIEC)为2.7%;检出1株产志贺毒素大肠埃希菌(STEC),血清型为O26∶K60。ETEC感染具有明显的年龄分布特征;各型DEC全年均有检出,且呈季节性变化。结论北京地区腹泻病患者DEC感染类型以EPEC和ETEC为主,且EPEC分离株多为非典型,并存在混合感染,不同型别DEC感染具有年龄和季节性分布特征。  相似文献   

18.
1979年Cravito等报道了致病性大肠杆菌(简称EPEC)血清I型能与Hela细胞或HEP-2细胞发生粘附作用。1985年Myron M,Levine等发现血清I型EPEC菌体上存在一种粘附因子(简称EAF),经用EAF-DNA探针技术证实EAF与Hela细胞及HEP-2细胞的粘附具有特异性。粘附试验的建立为EPEC血清I型的诊断提供了一种新手段。本研究用粘附试验和直接凝集试验,对51株腹泻患者粪便中分离出,经用因子血清分型的EPEC和55株由中丹微生物试验室提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上海市徐汇区感染性腹泻的病原学及流行病学特征,为感染性腹泻的有效控制提供依据。[方法]对徐汇区6家医院肠道门诊的腹泻病例进行流行病学分析,并采用PCR方法检测其常见致病菌,对肠产毒性大肠埃希菌(ETEC)阳性菌株进行耐热肠毒素(ST)和不耐热肠毒素(LT)基因检测和药敏试验。[结果]共检出常见致病菌54株,检出率为9.31%,其中ETEC占阳性菌株的57.41%,20~39岁年龄段人群致病菌检出率最高(14.15%),ETEC肠毒素类型以ST为主(ST>LT>ST/LT),ETEC对头孢他啶全部敏感。[结论]ETEC是徐汇区感染性腹泻的主要致病菌,应对ETEC引起的感染性腹泻给予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20.
目前所知,引起人类腹泻性疾病的大肠杆菌有4种:肠道致病性大肠杆菌(EPEC);产肠毒素性大肠杆菌(ETEC);侵袭性大肠杆菌(EIEC);以及最近确定的溶血性大肠杆菌(EHEC)。4种大肠杆菌在临床症状、发病机理及流行病学方面有各自的特征和不同的O抗原血清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