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颅神经损害是后颅凹手术常见并发症,听神经瘤切除后听力丧失率达50%~100%,微血管减压术中脑干诱发电位(BAEP)监护降低了听力丧失的危险性。作者研究BAEP 对听神经瘤手术病人听力保存率的作用,了解术中BAEP 变化同术后听力状况的相关性。对1986~1991年90例监护病人,对照组为过去未接受过监护的90例在年龄、术前听力状况和肿瘤大小方面进行了研究。听力由术前和术后3月纯音听力测听法(PTA)和言语辨别计分(SDS)评估,当术后3月后PTA 阈值达65dB 时则  相似文献   

2.
本文报告514例各类听神经瘤完全切除术连续病例。其中399例(占病例总数的78%)取经迷路手术入路,115例(22%)取经乙状窦后手术入路,选择其中的94例占(18%)作为听力保留的实验者。其临床标准是:内听道外肿瘤最大直径1.5cm。功能听力小于或等于会话容许值(SRT)50分贝。会话辨别力评分(SDS)大于或等于60%。此94例中,26例为内听道神经瘤。术中通过耳蜗神经反应电位(CNAP)来监测术侧耳蜗神经功能,部分病例还进行了脑干听觉诱发电位监测。  相似文献   

3.
听神经瘤术中耳蜗电图监测与听力保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耳蜗神经电位活动直接监护在听神经瘤手术中对保护听力的作用。方法:听神经瘤手术中施行耳蜗电图监护。结果:16例听神经瘤手术中施行耳蜗电图监护者,术后听力保留5例(31%),其中4例为有效听力保留。肿瘤在2厘米以下者听力保留为38%。结论:听神经瘤手术过程中采用耳蜗电图监护,能敏感地反应即时的听神经功能状况,经术者及时的反馈信息,有助于听力保护。  相似文献   

4.
听神经瘤显微手术保留听神经功能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听神经瘤显微手术保留听神经功能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收集我院近 2年来 2 3例经枕下乙状窦后入路显微手术的初发听神经瘤资料 ,其中包括肿瘤大小、术前术后听力、肿瘤内听道底侵蚀及术后小脑损伤情况。结果 耳蜗神经解剖保留 1 9例 ,保留有效听力 2例 (占术前存在有效听力患者的 33 3 % ) ,有效听力丧失保留可测听力 1 0例。听力的保留与肿瘤大小、术前听力水平、肿瘤内听道底侵蚀、小脑损伤相关。结论 肿瘤的大小、术前听力水平、肿瘤内听道底侵蚀和小脑损伤是听神经瘤术后听神经功能保留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5.
小听神经瘤的局部解剖与显微手术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1975年至1997年个人经治各型听神经瘤315例,其中属Ⅱ级单侧听神经瘤12例(Koos分级系统),肿瘤<2cm,语音接受阀(SRT)<50dB,语音分辨记分(SD)>60%作为选择听力及而神经功能的保持对象。方法:均由作者采用标准的病侧枕下经乙窦入路开颅。病人坐位、显微手术,高速电钻磨除内听道后壁,术中照相/磁带记录,术后分析所见。结果:术后10例保全了面神经及听神经,2例无改善,其中1例还有耳鸣。肿瘤与Ⅶ及Ⅷ神经的关系又可分为Ⅴ型,其中Ⅰ,Ⅱ,Ⅳ,Ⅴ级效果良好。手术困难的是Ⅲ型。结论:作者的研究再证实肿瘤大小及术前听力水平应作为企图保存听力的主要决策。  相似文献   

6.
枕下乙状窦后锁孔入路显微手术切除大型听神经瘤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总结枕下乙状窦后锁孔人路切除听神经瘤的临床经验.方法对42例大型听神经瘤行乙状窦后锁孔入路,在耳后发际内1 cm作6 cm小弧形切口,骨窗2.5~3.0 cm,显微手术切除肿瘤.结果肿瘤全切除40例(95.2%),近全切除2例;面神经解剖保留37例(88%),功能保留30例(71.4%);耳蜗神经解剖保留3例,有效听力保留1例;无手术死亡.结论经乙状窦后锁孔入路同样能获得对听神经瘤及桥小脑角神经、血管的良好显露.  相似文献   

7.
目的总结X-刀治疗颅内听神经鞘瘤的临床经验,评价其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对11例听神经鞘瘤病人进行立体定向X-刀治疗,肿瘤直径为18~30mm,6例病人既往有手术史,其余5例均以X-刀作为首次治疗.11例病人均以1个等中心照射治疗,肿瘤边缘照射剂量为15~23Gv(平均18.3Gv),7例病人治疗前患耳电测听90dB以上,4例病人残余听力40~70dB,随访时间51.7个月(33~60个月).结果肿瘤缩小6/11,肿瘤不变4/11,肿瘤体积增大1/11,肿瘤中心失增强效应7/11,实际肿瘤控制率10/11.3/11出现暂时性颅神经麻痹(Ⅴ和Ⅶ),经对症处理3~5个月后症状缓解.1例在X-刀治疗后22个月复查MRI发现无症状的脑颞叶放射性损害.4例残存听力者,2例维持原听力,2例听力逐渐消失.随访期间,无死亡病例.结论X-刀治疗听神经鞘瘤是安全有效的,能控制肿瘤生长,降低颅神经损伤率.  相似文献   

8.
耳蜗神经功能术中监测和听力保留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听神经瘤实际上起源于前庭神经 ,严格地应该称为前庭神经鞘瘤 (vestibularshwannaomas ,VS) ,其生长过程中压迫和推移了面、耳蜗神经。因此 ,选择合适病例 ,在肿瘤全切基础上的面、耳蜗神经保留特别是听力保留成为手术的目标。术中监测(introperativemonitoring ,IOM)技术的发展和临床应用 ,为耳蜗神经和听力保留提供了一种很好的方法。本文主要讨论保留听力的病例选择、如何实时监测 (real timemonitoring)耳蜗神经功能并预测术后听力、听力保留的标准及影响术后听力…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神经纤维瘤病-Ⅱ型(NF-2)显微手术切除的治疗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至2015年12月期间16例NF2经显微手术切除的临床资料。其中双侧听神经瘤11例,另5例为Segmental型(不完全型) NF-2。均采用乙状窦后入路切除听神经瘤,术中采用面神经、三叉神经和听性脑干反应(ABR)监测。根据肿瘤大小、听力损伤程度选择手术切除时机和侧别。结果分期分侧切除双侧听神经瘤9例,单侧听神经瘤切除7例,共切除听神经瘤25侧。肿瘤全切除22侧(22/25,88%),近全切除3侧(为唯一存在听力耳)。椎管内神经鞘瘤切除3例,颅内脑膜瘤切除1例,均获得肿瘤全切除。大部分切除的3侧肿瘤和尚未行肿瘤切除的2侧听神经瘤(尚存有效听力),以及颅内1例多发性神经鞘瘤和多发性脑膜瘤1例,术后3个月内行伽玛刀治疗。术前有残余听力的11侧耳,术后5侧耳保留不同程度听力,听力保留率为45. 5%(5/11)。23侧肿瘤术中均解剖保留面神经(23/25,92%),术后半年复查面神经功能采用House-Brackmann(H-B)评分I~Ⅲ23侧,H-BⅣ级2侧。随访11~78个月,平均随访38. 4个月,肿瘤均得到有效控制,未见肿瘤复发或增大。结论 NF-2应根据肿瘤的大小、听力水平、解除脑干压迫的必要性、肿瘤的生长速度,制定恰当的手术方案。对于伴发的脑膜瘤或脊膜瘤、椎管内和颅内其它神经鞘瘤,根据是否引起临床症状来决定是否需要切除肿瘤。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听神经瘤瘤体大小对患者术后面神经功能(H-B)的影响。方法对2011-01—2013-12在面肌肌电图和耳蜗神经监测下,经乙状窦后入路显微手术切除的118例大型听神经瘤手术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依据听神经瘤瘤体直径分为30mm组、30~39mm组、40~49mm组和≥50mm组,比较不同组别面神经功能情况。结果本组患者中,面神经功能总体优秀率为89.8%(106/118),其中在瘤体30mm患者中,分别有3例患者面神经功能分级为H-BI和H-BⅡ,面神经功能优秀率到达100%。瘤体直径30~39 mm组、40~49 mm组和≥50 mm组患者面神经功能优秀率分别为96.7%、91.1%和80.5%。与瘤体直径30~39 mm的患者比较,瘤体直径≥50 mm的患者听力功能显著减弱(χ2=5.241,P=0.022)。进一步的相关分析提示,随着听神经瘤瘤体直径的增大,患者远期听神经功能呈下降趋势(P=0.001)。结论听神经瘤瘤体大小与患者术后面神经功能密切相关,是影响患者术后远期面神经功能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