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建立BALB/c小鼠急、慢性溃疡性结肠炎(UC)动物模型,观察UC小鼠远段结肠组织中Cajal间质细胞(ICC)分布的变化,探讨ICC在UC肠功能紊乱发病中的作用。方法:将30只BALB/c小鼠随机分为健康对照组、急性和慢性UC组,每组各10只。通过饮用50g/L葡聚糖硫酸钠(DSS)方法建立BALB/c小鼠急、慢性UC动物模型,对照组仅饮用蒸馏水。应用免疫荧光、激光共聚焦荧光定量等技术检测ICC在UC小鼠远段结肠组织内分布的变化。结果:1.健康对照组远段结肠组织ICC主要分布在黏膜下丛(IC—SM)和肌间丛(IC—MY),IC—MY在切面上几乎呈现连续性分布,相互连接形成网络状结构;2.急性UC组远段结肠组织内ICC的分布较健康对照和慢性UC组明显减少(Pa〈0、001),IC—MY的网络状结构完全破坏,残存ICC形态也出现异常;3.慢性UC组远段结肠组织ICC的分布较健康对照组减少(P〈0.05),但较急性UC组显著增加(P〈0.001),其形态接近正常,但IC—MY的连续性分布不明显,未能形成正常的网络状结构。结论:UC小鼠远段结肠组织内ICC分布减少,形态异常,推测与UC小鼠肠功能紊乱有一定相关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 检测先天性巨结肠(HD)患儿结肠手术标本组织Cajal间质细胞(ICC)的分布及形态,分析并统计其在不同肠段的分布数量,为研究HD的发病机制和功能障碍提供必要的实验依据.方法 收集42例经病理诊断为HD的标本.男33例,女9例;年龄2个月~10岁.实验标本均为散发病例,全部取材经组织病理学检测符合HD诊断.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42例HD患儿手术标本狭窄段(狭窄段组)、移行段(移行段组)和扩张段(扩张段组)组织ICC的分布及数量,及5例肠套叠患儿(对照组,男4例,女1例;年龄30 d~8岁)结肠手术标本组织ICC的分布及数量.结果 1.对照组结肠组织ICC主要分布于黏膜下丛(IC-SM)和肌间从(IC-MY),在环肌层和纵肌层(IC-IM)也有分布.IC-SM、IC-MY在切面上呈连续性分布,相互连接形成网络状结构.2.结肠狭窄段组结肠组织ICC的分布显著减少或消失,较对照组和扩张段组均有显著性差异(Pa<0.001),IC-MY的嘲络状结构完全破坏,残存ICC形态异常;另狭窄段组2例ICC形态、分布及数量与对照组或扩张段组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移行段组结肠组织内ICC的分布较对照组和扩张段组均显著减少(Pa<0.05),较狭窄段组显著增加(P<0.001),其形态部分接近正常,但IC-MY缺乏连续性分布,未能形成止常的网络状结构;扩张段组与对照组结肠组织内ICC分布相当,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HD患儿结肠的不同肠段ICC的数量、形态、分布不同.在狭窄段IC-MY偶见残存的ICC,其形态变钝、突起减少或消失.ICC分布减少、形态异常可能是HD胃肠动力障碍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3.
胎儿消化道Cajal间质细胞超微结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小红  王宝西  王茂贵 《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5,20(7):672-673,708,i004
目的研究胎儿消化道Cajal间质细胞(interstitialcellsofcajal,ICC)超微结构并对其分类。方法搜集流产及早产死胎胎儿标本(妊娠18、28周各1例),采用硝酸铅、醋酸铀染色,JEM-2000EX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结果1.ICC在电镜下呈现巨大卵圆形核,核周胞浆少,2~5个长分支细胞突起使其呈纺锤状或卫星样细胞;2.ICC超微结构随消化道不同部位而异。食管、胃、十二指肠、空肠、回肠ICC可见膜内陷小泡、粗面内质网,线粒体,高尔基复合体ICC致密体、脂滴,异染色质,但粗面内质网,线粒体,高尔基复合体,不如大肠各段丰富成熟;位于阑尾、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乙状结肠、直肠ICC超微结构相似,ICC具有发育良好粗面内质网,丰富线粒体常紧密排列在胞质中;有膜内陷小泡,可见高尔基复合体、致密体、脂滴,大量异染色质沿核膜下分布,结构清晰;3.依据组织层面不同ICC超微结构有差别:消化道各段纵肌间、肌间神经丛周围ICC为多个足突的星形细胞;环肌间ICC、平行环肌分布,为2个足突梭形细胞;4.ICC之间,ICC与神经细胞、平滑肌细胞均存在“似缝隙连接”为本组标本中主要连接形式。结论胎儿ICC超微结构随分布位置而异,组织层面不同ICC结构存在差异。同一胎龄纵肌和肌间神经丛周围ICC超微结构较环肌间ICC丰富成熟。随胎龄增加,ICC超微结构渐成熟。ICC与其他ICC、神经细胞、平滑肌细胞间“似缝隙连接”对ICC功能发挥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Wang L  Hu Y  Cheng Q 《中华儿科杂志》2010,48(11):839-842
目的 将重组AdCTLA4Ig/Adα4β7诱导的耐受性树突细胞(DC)回输于卵清蛋白(OVA)致敏小鼠体内,观察其对食物过敏小鼠的治疗效果,为临床治疗儿童食物过敏提供新的思路.方法 建立BALB/c小鼠食物过敏模型.BALB/c雌鼠24只,分为3组:肠道激发4 h后回输耐受性DC为治疗组,回输生理盐水为阴性对照组和OVA过敏小鼠为阳性对照组.ELISA测定各组血清中OVA特异性IgE水平;HE染色观察空肠形态;免疫组化法检测小鼠小肠组织中白介素10(IL-10);免疫荧光法检测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表达水平.结果 ELISA法检测小鼠血清中OVA特异性IgE水平阳性对照组为(0.25±0.05)、阴性对照组为(0.14±0.04)、治疗组为(0.17±0.03).治疗组较阴性对照组小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较阳性对照组过敏小鼠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E染色可见治疗组小肠绒毛中上皮细胞局灶性坏死、脱落,固有层炎症细胞浸润现象明显改善;IL-10表达增高.各组TGF-β表达无差异.结论 AdCTLA4Ig/Adα4β7修饰的耐受性DC对卵清蛋白过敏小鼠具有治疗作用,可以减轻肠道炎症反应,促进免疫耐受形成.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Cajal间质细胞(ICC)在胃动素受体激动剂ABT-229促进肠道动力中的作用.方法 选用家兔十二指肠和结肠,将肌条分为4组:分别为十二指肠正常ICC组(a组)和损毁ICC组(c组),结肠正常ICC组(b组)和损毁ICC组(d组),每组20条;损毁ICC组肌条利用美蓝培养+光照的方法 特异性损毁肠道平滑肌中的ICC,对比a组与c组,b组与d组收缩频率及幅度;分别观察加入胃动素受体激动剂(红霉素衍生物ABT-229)前后收缩幅度、频率的变化情况.结果电镜下美蓝培养+光照处理组的ICC被损毁,而平滑肌细胞和神经元形态正常.a组收缩频率为(17.89±1.88)次/min,与加入ABT-229后[(18.76±1.18)次/min]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振幅[(343±28)mg]较加入ABT-229后[(597±68)mg]低(P<0.001);b组收缩频率(5.89±1.03)次/min,振幅(724±85)mg,加入ABT-229后b组频率(8.45±0.69)次/min、振幅(897±89)mg均较加入药物前增加(P<0.001或P<0.05).这一作用不受河豚毒素(TTX)的影响,但能被硝苯地平显著减弱.而c组和d组收缩活动几乎消失:c组频率(1.06±0.24)次/min,振幅(50±10)mg;d组频率(0.71±0.10)次/min,振幅(45±10)nag;均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减弱(P均<0.001).加入ABT-229后c组频率(1.17±0.25)次/min,振幅(58±11)mg;d组频率(0.78±0.11)次/min,振幅(57±8)mg,加入ABT-229前后收缩活动无明显改变(P>0.05).加入乙酰胆碱100 μmol/L,c组、d组均能产生显著收缩.结论 ICC在肠道节律性收缩的形成中有关键性作用;ICC介导了胃动素受体激动剂对肠道的促动力作用;人类缺乏ICC亦可出现胃肠动力功能障碍;在ICC数量减少至一定程度或ICC网络不完整情况下即使应用促胃肠动力药物亦不能产生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卡介苗(BCG)接种对新生BALB/c小鼠脾树突状细胞(DC)的作用,以明确BCG影响小鼠T细胞亚群分化发育的机制.方法 BCG分别经腹腔、皮下接种新生鼠,经腹腔接种成年BALB/c小鼠.接种后4周:流式细胞仪检测脾DC表型;脾细胞体外用LPS或BCG再刺激培养后ELISA检测上清液细胞因子水平.结果 (1)新生BALB/c小鼠腹腔接种BCG后,脾CD11C+CD8α-DC百分比较对照组低[(45.00±14.14)% vs(67.00±8.27)%,P<0.01],相应的CD11C+CD8α+DC则较高;成年BALB/c小鼠腹腔接种BCG后,脾CD11C+CDSα-DC百分比较对照组高[(70.00±5.21)% vs(57.00±6.22)%,P<0.01],CD11C+CD8α+DC则较低;同为腹腔接种BCG,成年BALB/c小鼠脾CD11C+CDSα-DC百分比高于新生鼠,CD11C+CD8α+DC则低于新生鼠(P<0.01).(2)新生BALB/c小鼠腹腔接种BCG后,脾DC表面共刺激分子表达较对照组高(P<0.05);成年BALB/c小鼠腹腔接种BCG后,脾DC表达CD40、MHC-Ⅱ类分子较对照组高,CD86表达为低(P<0.05);新生鼠和成年BALB/c小鼠腹腔接种BCG后,脾DC表面共刺激分子表达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3)新生BALB/c小鼠腹腔接种BCG后,脾细胞在体外受到LPS/BCG再次刺激后,较对照组IL-12p70[(68.49±7.78)pg/ml vs(58.64±8.03) pg/ml,P<0.05]或IL-10[(346.28,280)pg/ml vs(221.90,180) pg/ml,P<0.05]的分泌较高,IL-6无明显改变.结论 BCG接种可通过改变新生BALB/c小鼠脾DC表型和细胞因子分泌诱导脾Th1/Tr1反应;BCG接种对成年BALB/c小鼠脾DC的影响作用与新生鼠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7.
目的 建立不同类型无神经节细胞巨结肠乳鼠实验动物模型,为进一步研究该病的发病机制及相关分子生物学机制提供可靠模型.方法 将6~8日龄SD大鼠4窝(每窝10只乳鼠)随机分为实验组(包括短段型组、常见型组、长段型组)及对照组.对照组乳鼠经肛门推注9 g/L盐水,实验组分别采用经肛门置入不同长度的导管,推注不同剂量、不同浓度苯扎氯铵(BAC)的方法进行处理.分别于处理后2、4、6、8周行大体观察,取全段结肠及直肠,固定、包埋、切片后行HE染色,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蛋白基因产物9.5(PGP9.5)的表达以鉴定模型建立成功与否,确定病变累及肠管的范围.通过免疫荧光技术观察狭窄肠段与相应部位正常肠段c-kit标记的Cajal间质细胞(ICC)的表达.结果 实验组大鼠处理后4周逐渐出现腹胀,粪便颗粒变小.8周处死后解剖发现肠管出现痉挛狭窄,狭窄近端粪便潴留;组织学检查可见处理段肠管肠神经节细胞基本消失,且不同的实验处理方法造成病变累及的肠段明显不同.对照组无上述改变.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c-kit标志的ICC在狭窄段的表达明显减少.结论 经肛门灌注不同浓度、不同剂量BAC的方法成功建立了短段型、常见型、长段型3种类型无神经节细胞巨结肠的乳鼠实验模型,该方法建立的模型稳定、可重复性好,为深入研究先天性巨结肠的发病机制提供了一个可靠的模型基础.  相似文献   

8.
炎症性肠病(IBD)是一种慢性炎症性疾病,主要包括克罗恩病(CD)和溃疡性结肠炎(UC).CD又称局限性回肠炎、局限性肠炎、节段性肠炎和肉芽肿性肠炎,是一种原因不明的肠道炎症性疾病.CD与慢性非特异性UC统称为IBD.CD在整个胃肠道的任何部位均可发生,但好发于末端回肠和右半结肠.以腹痛、腹泻、肠梗阻为主要症状,且有发热、营养障碍等肠外表现.病程多迁延,常有反复,不易根治.UC主要是侵及结肠黏膜的慢性非特异性炎性疾病,常始自左半结肠,可向结肠近端乃至全结肠以连续方式逐渐进展.临床症状轻重不一,可有缓解与发作相交替,患者可仅有结肠症状,也可伴全身症状.在我国,IBD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且现有药物治疗手段仅能控制活动性炎症和调节免疫紊乱,对危重病例的疗效有限,无法缩短IBD的自然病程,且带来许多不良反应.近年来,干细胞疗法在治疗IBD方面可能是非常有价值的,并且效果突出和显著,在将来IBD的治疗中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9.
新生小鼠轮状病毒全身扩散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新生小鼠发生轮状病毒(RV)全身扩散后对RV易感器官及靶器官造成的损害.方法 收集RV流行高峰期腹泻患儿粪便,提取RV,经抗原ELISA检测和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PAGE)证实为RV长型,作为实验用病毒株.选用健康新生昆明小鼠.经灌胃与腹腔注射二种途径接种RV,第3天后处夕匕小鼠.地高辛标记引物探针,取各脏器标本进行PCR扩增后进行原位杂交,检测RV基因,光镜与电镜下观察病理变化,并与健康对照组小鼠比较.结果 腹腔注射组新牛小鼠受累的器官明显多于灌胃组,且组织病理改变也重于灌胃组.光镜下:RV灌胃组小肠绒毛、胃固有层、心肌细胞有病理改变;RV腹腔注射组小肠绒毛、胃固有层、心、肝、肾有病理改变.电镜下:RV腹腔注射组可见小肠绒毛、肝、毛细胆管、肾细胞器及细胞结构改变.肠绒毛变短,核膜结构破坏,细胞内出现大量吸收小泡,粗面内质网扩张;肝细胞线粒体肿胀、凝集病变尤为明显,细胞核固缩、崩解,嵴膜模糊不清,粗面内质网扩张,肝细胞中存在大量脂滴,细胞之间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显著;毛细胆管明显扩张,微绒毛脱落;肾近曲小管线粒体轻度肿胀.原位杂交:RV灌胃组小肠上皮细胞呈阳性;RV腹腔注射组肠、肾近曲小管上皮细胞呈阳性.原位PCR:RV灌胃组小肠绒毛、肠腺细胞、肾近曲小管和集合管上皮细胞呈阳性;RV腹腔注射组肠、肾、肝、心脏、胰呈阳性.其余各组小鼠各组织器官均为阴性.结论 RV可向新生小鼠全身扩散.RV具有一定的泛嗜性,可造成多脏器结构改变.  相似文献   

10.
儿童溃疡性结肠炎172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中国儿童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的临床资料为其诊治提供帮助。方法采用CBM、CNKI及VIP数据库检索1995~2004年国内发表的儿童UC的文献,对符合纳入标准者及同期本院确诊UC患儿172例的临床特征、X线和内镜表现、组织学特点、治疗及预后进行分析。结果172例中男女之比是1.07:1.0;就诊年龄2个月~15岁,≤3岁36.7%;病程3d~4年;阳性家族史1例。儿童UC以慢性腹泻、黏液血便或脓血便、腹痛为主要表现,发热、体质量减低或营养不良、贫血等全身表现常见,肠外表现及并发症少见,病变范围以全结肠为主,病情以中重型居多。以水杨酸偶氮磺胺吡啶(SASP)或5-乙酰水杨酸(5-ASA)为基础,配合糖皮质激素治疗在短期内可获得临床缓解,但长时程随访完全缓解者不足1/3。结论婴幼儿UC患者并不少见,儿童UC临床特征有异于成人,3岁前后亦不尽相同。儿童UC误诊率高,治疗困难。制定一套适合中国儿童UC的诊疗规范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研究早产儿视网膜病(retinopathy of prematurity,ROP)的发生率、高危因素、治疗与随访情况。方法对2005年7月-2007年12月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NICU收治的符合ROP筛查标准的早产儿,于生后2周开始由资深眼科医师开始行间接眼底镜检查眼底,并进行随访。结果434例早产儿中ROP的发生率为5.5%(24/434例),24例ROP中Ⅰ期19例,Ⅱ期3例,Ⅲ期2例。Ⅲ期阈值病变者行激光光凝治疗,全部患儿均恢复正常。对434例早产儿行单因素分析得出,胎龄、出生体重、住院时间、吸氧、吸氧浓度、吸氧时间、呼吸暂停、新生儿肺透明膜病(RDS)、肺表面活性剂(PS)的应用、机械通气、输血、光疗时间、感染与ROP的发生有相关性(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胎龄、出生体重、胎数、吸氧时间、光疗时间、代谢性酸中毒、母亲妊高症、颅内出血是影响ROP发生的主要因素。结论早产是ROP的根本原因,防治各种并发症、合理的氧疗是预防ROP的关键。建立完善有效的ROP筛查制度,早期发现、早期治疗ROP,可改善ROP的预后。  相似文献   

15.
16.
17.
18.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