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青年脑梗死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及血脂和血液流变学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青年脑梗死患者血清急性相反应蛋白C反应蛋白水平,以及血脂和血液流变学的变化特征。方法:选择2001-01/2004-12汕头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脑梗死患者101例,按年龄分为青年组(&;lt;40岁)36例,老年组(&;gt;60岁)65例。另设对照组50例,均为健康人,平均年龄与青年组比较无差异。脑梗死患者于发病后第1天清晨空腹抽血,对照组也是清晨空腹抽血,测定血清C反应蛋白和血液流变学和血脂各指标(血小板黏附率、凝血酶原时间、凝血因子Ⅰ、胆固醇、三酰甘油、载脂蛋白A1和B)。结果:按意向处理分析,15l例被试者的资料均进入结果分析。①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青年组和老年组均高于对照组[(22.48&;#177;5.44),(15.39&;#177;4.31),(6.03&;#177;2.14)mg/L,P&;lt;0.01],其中青年组又高于老年组(P&;lt;0.05)。②血清C反应蛋白升高的发生率:以对照组为参照,青年组高于老年组(44%,31%,P&;lt;0.05)。③血液流变学和血脂检测:脑梗死组和对照组比较,纤维蛋白原,血小板黏附率升高,凝血酶原时间缩短,三酰甘油及胆固醇升高(P&;lt;0.01),但脑梗死青年组和老年组间对比无明显差别(P&;gt;0.05)。结论: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的增高是脑梗死的危险因素,特别是青年性脑梗死的重要危险因素,C反应蛋白增加可以激活凝血纤溶系统及血小板凝聚功能,可能会对脑梗死的发生和病后的整个过程产生强烈的影响,故可作为青年性脑梗死的病情和预后的判断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阿司匹林(aspirin,ASP)对脑梗死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C-reactiveprotein,CRP)含量的影响,并分析其意义。方法:选择住院及门诊确诊为脑梗死的患者,按照患者基本情况及血清CRP含量抽签法随机分入50,100,300mgASP治疗组,观察在ASP治疗1周及1月后CRP含量的改变。CRP应用TurboxR特定蛋白分析系统(芬兰)以散射比浊法进行测定。结果:脑梗死组患者血清CRP水平均明显增高犤ASP50组为(18.4±6.2)mg/L;ASP100组为(17.8±5.8)mg/L;ASP300组为(19.2±6.3)mg/L犦,与正常对照组(6.1±2.7)mg/L相比,差异有极显著性意义(t=14.165,t=13.812,t=14.227,P<0.001)。应用50mgASP治疗1周及1个月后,血清CRP含量有下降趋势犤分别为(17.4±5.3),(16.5±4.7)mg/L犦,但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无显著意义。100mgASP治疗1周后,血清CRP含量有下降趋势(16.7±4.2)mg/L,但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治疗1个月后,血清CRP含量(14.7±3.8)mg/L有显著下降(t=2.175,P<0.05)。300mgASP治疗1周后,血清CRP含量(16.4±3.7)mg/L即有明显下降(t=2.230,P<0.05),治疗1个月后,血清CRP含量有非常显著下降(14.3±4.1)mg/L(t=2.762,P<0.01)。结论:ASP可显著降低脑梗死患者血清CRP含量,其效果呈剂量及时间依赖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不同程度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S100B蛋白和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含量与其脑梗死体积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电化学发光法和免疫透射比浊法,对5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血清S100B蛋白和hs-CRP含量测定,并分析两者与急性脑梗死体积的相关性。结果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S100B蛋白和hs-CRP含量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其与梗死灶大小及临床预后有显著相关性。结论 S100B蛋白是1种神经胶质标志蛋白,作为急性脑梗死早期诊断敏感的生化指标,对判断急性脑梗死患者病变的严重程度、梗死体积的大小有较好的临床意义。hs-CRP是1种典型的急性期蛋白,CRP的合成与致炎性细胞因子有着密切的关系,其水平升高是炎性反应的1个重要生化指标。联合检测血清S100B蛋白及hs-CRP含量,对于判断急性脑梗死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和梗死体积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青年脑梗死患者血清急性相反应蛋白C反应蛋白水平,以及血脂和血液流变学的变化特征。方法:选择2001-01/2004-12汕头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脑梗死患者101例,按年龄分为青年组(<40岁)36例,老年组(>60岁)65例。另设对照组50例,均为健康人,平均年龄与青年组比较无差异。脑梗死患者于发病后第1天清晨空腹抽血,对照组也是清晨空腹抽血,测定血清C反应蛋白和血液流变学和血脂各指标(血小板黏附率、凝血酶原时间、凝血因子Ⅰ、胆固醇、三酰甘油、载脂蛋白A1和B)。结果:按意向处理分析,151例被试者的资料均进入结果分析。①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青年组和老年组均高于对照组[(22.48±5.44),(15.39±4.31),(6.03±2.14)mg/L,P<0.01],其中青年组又高于老年组(P<0.05)。②血清C反应蛋白升高的发生率:以对照组为参照,青年组高于老年组(44%,31%,P<0.05)。③血液流变学和血脂检测:脑梗死组和对照组比较,纤维蛋白原,血小板黏附率升高,凝血酶原时间缩短,三酰甘油及胆固醇升高(P<0.01),但脑梗死青年组和老年组间对比无明显差别(P>0.05)。结论: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的增高是脑梗死的危险因素,特别是青年性脑梗死的重要危险因素,C反应蛋白增加可以激活凝血纤溶系统及血小板凝聚功能,可能会对脑梗死的发生和病后的整个过程产生强烈的影响,故可作为青年性脑梗死的病情和预后的判断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5.
巴曲酶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的动态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杜庆伟  刘永海  沈霞 《临床荟萃》2005,20(13):734-736
目的探讨巴曲酶对急性脑梗死(ACI)患者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含量变化的影响,了解其减轻炎症的意义。方法选择6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4例,入院后立即给予巴曲酶10BU溶入250ml生理盐水,静脉滴注,1~1.5小时滴完;第3天、第5天各给予巴曲酶5BU,其他用药同对照组;对照组34例,每日静脉滴注三七总苷(商品名:血塞通)注射液0.6g/d;应用散射免疫比浊法检测治疗前、治疗后7天、14天的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变化,并对神经功能缺损进行标准评分。结果两组hsCRP水平在梗死后第7天最高,随后逐渐降低。治疗组在治疗前、第14天血清hsCRP水平和治疗前、第7天的神经功能缺损总分与对照组患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第7天治疗组hsCRP水平[(8.73±3.15)mg/L]低于对照组[(10.78±3.26)mg/L](P<0.05);但第14天治疗组神经功能缺损总分(11.38±5.08)与对照组(15.91±5.85)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巴曲酶能明显降低ACI患者血清hsCRP水平,有利于减轻炎症反应,改善脑梗死部位缺血缺氧和缺损神经功能。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短期应用他汀类药物后脑梗死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及血脂水平的变化,并了解其应用的安全性。方法:采用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的方法进行研究,将2004-02/07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46例脑梗死患者分为对照组及他汀组(辛伐他汀40mg/d或阿托伐他汀20mg/d,连续用药7d)。对照组采用曲克芦丁、阿司匹林、维生素C等药物治疗。治疗前后检测血清C反应蛋白、血脂、血清谷草转氨酶及血清肌酸激酶水平。结果:46例均进入结果分析。他汀组C反应蛋白水平(中位数)治疗前为3.25mg/L.治疗后为2.00mg/L,治疗前后差值(-1.00mg/L)与对照组(0.70mg/L)相比有显著差别(P&;lt;0.01)。他汀组的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中位数)治疗前为4.88,1.29及2.80mmol/L,治疗后为3.60,0.99及2.13mmol/L,治疗后血脂水平较对照组显著下降(P均&;lt;0.01)。治疗后各组谷草转氨酶及肌酸激酶水平无明显变化。治疗过程中各组均无梗死后出血的病例。结论:短期应用他汀类药物可以降低脑梗死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及血脂水平,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7.
郑宏忠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2,12(14):3614-3615
目的 评价脑梗死患者血清中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与脑梗死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 测定42例脑梗死患者(试验组)和46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血清hsCRP含量,比较2组患者血清hsCRP差别,并分析hsCRP水平与脑梗死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的关系.结果 脑梗死组血清hsCRP含量为(20.86±0.51) mg/L,对照组血清hsCRP含量为(2.05±0.24) mg/L,脑梗死组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t=34.17,P<0.0001).脑梗死组不同分型组间血清hsCRP比较:轻型、中型、重型组血清hsCRP分别为(12.32±0.43)mg/L、(19.98±0.49)mg/L、(32.45±0.86) mg/L,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6 P<0.05),重型组患者血清hsCRP含量最高.结论 脑梗死患者血清hsCRP水平往往升高,其增高水平与脑梗死后神经功能缺损严重程度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CRP水平及血白细胞计数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本院2009年1月~2010年1月住院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00例,按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脑梗死组3组。分别测定其血白细胞计数和血清CRP含量,并与60例正常对照组比较,观察其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关系。结果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CRP水平及血白细胞计数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血清CRP水平及白细胞计数随着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增加而增加。重度脑梗死组患者CRP水平及血白细胞计数均高于中度和轻度脑梗死组患者(P<0.05)。结论血清CRP水平及血白细胞计数与疾病的严重程度相关,疾病越严重,CRP水平及血白细胞计数越高。  相似文献   

9.
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及其与高敏C反应蛋白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脑梗死及高敏C反应蛋白的关系.方法:应用HP彩色超声诊断仪对11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比较脑梗死侧组和非脑梗死侧组斑块发生情况,并将患者的病史、个人史及高敏C反应蛋白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脑梗死侧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数较非脑梗死侧组多,且软斑比率较非脑梗死侧组高(P<0.05),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敏C反应蛋白是影响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危险因素.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脑梗死有着密切关系,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可能反映颈动脉粥样硬化存在的风险.  相似文献   

10.
脑梗死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和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陆胜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07,28(8):699-700,704
目的:观察脑梗死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和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的变化,探讨两者与脑梗死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测定74例脑梗死患者和70例健康对照者的血清Hcy、hs-CRP含量,并分析其与脑梗死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的相关性。结果:脑梗死患者血清Hcy、hs-CRP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脑梗死不同临床分型组间血清Hcy、hs-CRP水平两两比较,Hcy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s-CRP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脑梗死患者血清hs-CRP含量与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呈显著正相关(r=0.631,P〈0.05)。结论血清Hcy、hs-CRP水平增高与脑梗死的发生有密切关系,hs-CRP能反映脑梗死的病变程度。  相似文献   

11.
夹层动脉瘤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测定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检测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在主动脉夹层动脉瘤(AD)患者中的变化,评估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测定急、慢性AD患者各20例以及20例正常对照者入院时血清hs-CRP水平,同时测血压(BP)、血纤维蛋白原(FIB)水平,观测其变化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AD组患者血清hs-CRP水平明显升高,并与BP、FIB呈显著正相关(P<0.01);急、慢性AD患者其血清hs-CRP的增高水平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AD患者hs-CRP水平明显增高,BP、FIB是其升高的相关因素,hs-CRP可作为实验室诊断及病情评价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短期应用他汀类药物后脑梗死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及血脂水平的变化,并了解其应用的安全性。方法:采用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的方法进行研究,将2004-02/07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46例脑梗死患者分为对照组及他汀组(辛伐他汀40mg/d或阿托伐他汀20mg/d,连续用药7d)。对照组采用曲克芦丁、阿司匹林、维生素C等药物治疗。治疗前后检测血清C反应蛋白、血脂、血清谷草转氨酶及血清肌酸激酶水平。结果:46例均进入结果分析。他汀组C反应蛋白水平(中位数)治疗前为3.25mg/L,治疗后为2.00mg/L,治疗前后差值(-1.00mg/L)与对照组(0.70mg/L)相比有显著差别(P<0.01)。他汀组的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中位数)治疗前为4.88,1.29及2.80mmol/L,治疗后为3.60,0.99及2.13mmol/L,治疗后血脂水平较对照组显著下降(P均<0.01)。治疗后各组谷草转氨酶及肌酸激酶水平无明显变化。治疗过程中各组均无梗死后出血的病例。结论:短期应用他汀类药物可以降低脑梗死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及血脂水平,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中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变化.方法 用化学发光法测定36例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hs-CRP的含量,并与正常组相对比.结果 与正常组比较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hs-CRP水平明显升高.结论 hs- CRP升高与老年急性脑梗死有关,hs-CRP的测定可作为判断脑梗死病情轻重的指标.  相似文献   

14.
脑梗死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测定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脑梗死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的变化,探讨其与脑梗死的关系。方法测定71例脑梗死患者和72例健康对照者的血清hs—CRP含量,并进行对照分析。结果脑梗死患者血清hs—CRP,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脑梗死不同临床分型血清hs—CRP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血清hs—CRP与脑梗死的发生有密切的关系,hs—CRP水平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脑梗死的病变程度。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急性脑梗死(ACI)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的变化及其与梗死体积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关系。方法测定147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及80名健康对照者的血清hs-CRP含量,分析比较急性脑梗死患者在不同梗死体积、不同病情时血清hs-CRP含量的变化。结果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hs-CRP的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且血清hs-CRP含量越高,脑梗死灶越大,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越重,血清hs-CRP水平与病灶体积、病情轻重程度呈正相关(P〈0.01)。结论急性脑梗死与血清hs-CRP水平关系密切,hs-CRP不仅是脑梗死的危险因子,也可作为一个判断病情严重程度的客观指标。  相似文献   

16.
17.
对急性脑梗死血清C反应蛋白(CRP)测定的临床意义探讨如下。 1 对象和方法 1.1对象选择2003—12/2007—12我院住院的急性脑梗死患者60例,均符合全国第4次脑血管疾病学术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  相似文献   

18.
对糖尿病并发脑梗死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检测的临床意义探讨如下。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检测急性脑梗死患者的C反应蛋白(C-reactiveprotein,CRP)和血浆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含量,探讨两者对于急性脑梗死的病情及预后判断的关系。方法50例住院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及20例健康志愿者(对照组)分别检测CRP和FIB,对初诊患者治疗前检测CRP和FIB,治疗中每2d监测1次,直到患者康复出院。结果无意识偏瘫患者的CRP和FIB要高于有意识的患者,中央脑动脉及前支脑动脉大栓塞的患者CRP和FIB要高于对照组。结论CRP和FIB是与脑梗死预后康复预测有重要关系的指标。  相似文献   

20.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的变化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了解急性脑梗死(ACI)患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含量变化及其与脑梗死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 测定65例ACI患者、40名健康对照者血清hs-CRP的含量,观察比较ACI患者在不同病情、不同梗死面积时的血清hs-CRP含量变化.结果 ACI患者血清hs-CRP的水平(16.12±5.21)mg/L与健康对照组(1.93±0.93)mg/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并且随着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的增高,ACI越严重,脑梗死面积越大的患者其血清hs-CRP含量越高.结论 血清hs-CRP水平增高与脑梗死的发生和严重程度有密切关系,对判断ACI患者的病情及预后是一个有效指标.应该注意的是,hs-CRP浓度的变化是组织受损时的一项非特异性反应,必需在排除了引起hs-CRP变化的其他原因后才能作出正确的判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