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评价压力囊泡指示器指导硬膜外穿刺的效果.方法 试验Ⅰ:拟行硬膜外穿刺的患者32例,常规硬膜外穿刺成功后,穿刺针针尾连接压力传感器,测定硬膜外间隙压力.试验Ⅱ:拟行硬膜外穿刺的患者70例,应用压力囊泡指示器指导硬膜外穿刺.囊泡瘪掉后暂停穿刺,依据传统临床指征判断穿刺针是否到达硬膜外腔.记录压力囊泡指示器指导硬膜外穿刺成功情况.结果 硬膜外间隙压力为(10±4)cm H2O;完成压力囊泡指示器指导硬膜外穿刺患者70例,均符合操作要求,并经临床证实穿刺成功,成功率100%.结论 压力囊泡指示器可辅助硬膜外穿刺,准确判断穿刺针尖到达硬膜外间隙,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背景近年来脊柱超声成像逐步显示出其具有辅助硬膜外间隙定位的能力。在本研究中,我们评估了“单屏”超声横切扫描辅助产科硬膜外穿刺的准确性和精密度。方法选择61例拟行硬膜外穿刺的产妇。采用超声成像(横切扫描,2~5MHz凸阵探头)定位脊柱正中线、椎间隙以及皮肤至硬膜外间隙的距离(超声深度,UD)。行硬膜外穿刺时,记录成功的穿刺点,利用标记有刻度的Tuohy穿刺针测量经皮肤到达硬膜外间隙的深度(进针深度,ND)(精确至0.5cm)。通过一致性相关系数分析和95%一致性限Bland-Altman分析来计算UD及ND间的一致性。结果产妇平均年龄33±4.6岁,体重指数29.7±4.8,UD为4.66±0.68cm,ND为4.65±0.72cm。超声辅助定位穿刺点成功率为91.8%,73.8%的患者无需重新调整穿刺方向。UD与ND之间的一致性相关系数为0.881(95%可信区间0.820~0.942)。95%一致性限为-0.666至0.687cm。结论超声定位硬膜外穿刺点成功率较高,UD与ND的一致性非常好。这提示单屏超声横切扫描法可以为产科硬膜外穿刺提供可靠的引导。  相似文献   

3.
患者,女,30岁,87妇,身高160cm。因足月妊娠,胎儿宫内窘迫于2005年4月15日在连续硬膜外阻滞下行剖宫产术。该患者无手术麻醉史。选择L1~2间隙为硬膜外穿刺点,用16号穿刺针正入法穿刺,置管顺利,置管约7cm后退针顺利,但退管困难。给药稍费力但仍能注入。麻醉效果确切,手术1h后顺利结束。术后多次尝试变换体位导管仍未拔出,将导管固定好后接镇痛泵返回病房。[第一段]  相似文献   

4.
我院自1985年至今行连续硬膜外麻醉(CEA)共9857例,发生硬膜外腔“滞管”3例。现报道如下。例1女,26岁,154cm,72kg,在CEA下行剖宫产术。患者取左侧卧位,L2~3正入穿刺不顺利,在同一间隙改用旁正中穿刺进入硬膜外腔,负压试验阳性。头向置管,当管端越过针口斜面2cm时遇到阻力,勉强  相似文献   

5.
患者,男,61岁,体重61.5kg,因右大腿纤维瘤术后复发,拟在连续硬膜外麻醉下行右大腿纤维瘤切除术。曾多次在局麻下行右大腿纤维瘤切除手术,既往30多年前有腰部外伤史。术前胸片、ECG和实验室检查无异常。入室后患者右侧屈膝卧位,用18号穿刺针于L3~4间隙进行硬膜外穿刺,穿刺针垂直背部或向头端进针均因阻力大不能继续前行,故针尖向尾端穿刺,进针4.5cm时有落空感,注入生理盐水无阻力,回吸无血液和脑脊液,置入硬膜外导管后见有清亮液体从导管内不断流出,疑为脑脊液,故退出穿刺针与导管,在此穿刺过程中患者未感任何不适。随后在L2~3间隙重新穿刺…  相似文献   

6.
患者,女,53岁,身高160cm,体重56kg,因“食管下段癌”计划在硬膜外麻醉复合全麻下行左侧开胸食管癌根治术。既往体健,无脊椎病史,胸片、ECG和实验室检查无异常。入室后连续常规监测,患者右侧屈膝卧位,穿刺点为T6~7棘突间隙,用18号Tuohy穿刺针正中入路穿刺,因椎间隙狭窄穿刺未成功,随后在原穿刺点向右旁开2cm处进针,穿刺角度为向头侧45度,向背部正中线30度,进针5cm时触及椎板,穿刺针因阻力大不能继续前行,调整向正中线穿刺角度至40度,进针至7cm时有落空感,注入空气无阻力,回吸无血液和脑脊液,硬膜外导管置入5cm顺利,固定导管。在穿刺过程中…  相似文献   

7.
患者,女,33岁,因卵巢囊肿在硬膜外麻醉下行卵巢囊肿切除术。术前检查各脏器功能无异常,ASAⅠ级。入室取L1~2间隙穿刺顺利,硬膜外腔无出血征象,头向置管3.5cm。开放静脉,监测BP、HR、RR、SpO2、ECG。硬膜外注2%利多卡因13ml后阻滞完全。手术顺利,术中生命体征平稳。术毕拔管安返病房。  相似文献   

8.
患者,女性,50岁,体重55 kg,身高156 cm,ASA Ⅱ级,术前诊断:子宫肌瘤.拟在腰硬联合麻醉下行子宫全切术.既往X线片示腰椎间隙变窄.患者取左侧卧位,穿刺前触摸腰棘突间隙较窄,故选用侧入法,经L2~3间隙应用一次性腰硬联合穿刺包行硬膜外穿刺,进针后针尖所到之处均为骨质感,使患者进一步弯腰低头抱膝后,针尖划过骨质进入硬膜外腔,进针阻力较大,进针深度5 cm.用25G腰麻针,经硬膜外穿刺针内行蛛网膜下腔穿刺,成功后给予0.5%罗哌卡因2 ml(重比蕈液)蛛网膜下腔注射.  相似文献   

9.
超声横切斜平面扫描行胸段硬膜外穿刺定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超声横切斜平面扫描辅助胸段硬膜外穿刺的准确性.方法 选择52例拟在胸段硬膜外阻滞下行上腹部手术的患者.采用超声横切斜平面扫描成像(变换角度使成像质量最佳,6 MHz凸阵探头)定位脊柱正中线、椎间隙并测量皮肤至硬膜外间隙的距离(超声深度UD),行硬膜外穿刺,记录成功的穿刺点,利用标记有刻度的Tuohy穿刺针和直尺测量经皮肤到达硬膜外间隙的深度(进针深度ND).通过一致性相关系数分析和95%一致性限Blan-Altman分析来计算UD及ND间的一致性.结果 患者UD为(4.82±1.02)cm,ND为(4.71±1.11)cm.超声辅助定位穿刺点成功率为86.5%,61.5%的患者不需调整进针方向.UD与ND之间的一致性相关系数为0.923,95%一致性限为-0.952~0.723 cm.结论 超声横切斜平面扫描定位胸段硬膜外穿刺点成功率较高,UD与ND的一致性较好.超声横切斜平面扫描法可以为胸段硬膜外穿刺提供可靠的引导.  相似文献   

10.
细针硬膜外穿刺用于疼痛治疗的临床报道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介绍一种创伤小,操作简便,患者易接受,符合现代医学向微创方向发展的治疗方法。方法:选择ASA I、Ⅱ级需接受下段及中段硬膜外治疗的患者1187人,用7G腰穿针行硬膜外腔穿刺,列为细针组;选择上段硬膜外者、的老体弱者及需硬膜外充填者398人用Tuohy针穿刺并置管,列为衔组。并比较两组穿刺后情况。结果:细针组穿刺3527次,T针组穿刺1132次,两组穿刺后并发症的阳性率分别为3.32%和49.38%,经统计学处理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05)。结论:细针硬膜外穿刺创伤小,操作简便,患者易接受,减少了置管的烦琐,避免了置管引发的并发症,并可用一针完成局麻、穿刺、用药、椎间阻滞等多重作用,提高了工作效率。尤其是椎间阻滞更大大降低了穿刺后腰背痛,适宜需要多次硬膜外穿刺治疗的病人。在掌握好适应症、具备丰富的穿刺经验及操作技巧的前提下,细针可大力在疼痛治疗中推广运用。  相似文献   

11.
硬膜外腔导管意外折断一例处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患者女 ,5 4岁 ,身高 16 0cm ,体重 85kg。因反复右上腹痛 3年伴右肩背部放射痛 ,以慢性胆囊炎并胆囊结石入院。既往无腰背痛病史。于次日拟在连续硬膜外阻滞下行胆囊切除手术。入室后 ,病人取右侧卧位。用扬州市亚光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生产的AS E型一次性麻醉穿刺包行硬膜外穿刺术 ,选T9~ 10 间隙正中进路 ,穿剌欠顺利 ,反复穿刺后有针尖突破黄韧带的落空感 ,此时负压试验明显 ,气泡回溢试验阳性。回吸无血液及脑脊液。皮肤至硬膜外腔距离为7 5cm ,置管顺利 ,导管置入硬膜外腔 18cm后退针 ,同时右手送管。此时塑料针蒂与金属针体的连接处…  相似文献   

12.
患者,女,41岁,因腹痛伴恶心呕吐1 d收入院,以脐周疼痛、右下腹疼痛为重.查体:T 37.1℃,HR 84次/分,RR20次/分,BP 16.0/8.0 kPa.头颅(-),心肺听诊无异常,腹部压痛,以右下腹痛较重,脊柱无侧弯前凸,双下肢活动好.行术前准备,选T12~L1间隙为硬膜外穿刺点,用16号穿刺针正入法穿刺,置管顺利,穿刺无出血,以2%利多卡因连续硬膜外神经阻滞.麻醉平面T6~S1.手术顺利,切除阑尾大小0.8 cm×9 cm,手术结束拔出导管,固定好穿刺针眼送回病房,术后病理为单纯性阑尾炎.  相似文献   

13.
患者,女,26岁,足月妊娠,体温36.8℃,血常规:Hb 108g/L,WBC 9.6×10^9/L,中性粒细胞百分率(NEUT%)0.62,PLT 135×10^9/L,PT14.0S,APTT35.0S;双下肢感觉:运动正常。拟在腰一硬联合麻醉下行剖宫产术。L2~3椎间隙穿刺,成功后见脑脊液,注入0.75%布比卡因1.5ml加10%葡萄糖0.5ml,拔出腰穿针,向头端置硬膜外导管3cm,迅速平卧,并调整麻醉平面,5min后,麻醉平面在T8以下,手术顺利,术后实施硬膜外自控镇痛。术后第2、3天,患者无发热,肢体感觉、运动无异常,术后第4天,患者体温达38.5℃以上,血常规WBC11.7×10^9/L,NEUT%0.708,肢体感觉、运动正常,术后第五日:患者体温高达39.5~40℃,头痛、头晕,血常规WBC15.7×10^9/L,NEUT%0.802,硬膜外穿刺处周围皮肤稍发红,穿刺点有少量脓性分泌物。并拔出硬膜外导管。患者自述腰背部无疼痛双下肢感觉运动正常;术后第7天,体温37.8℃,患者述腰背部硬膜外穿刺部位疼痛,向右下肢放射,查体:颈软无抵抗,T10~L5椎旁压痛并叩击痛,右下肢直腿抬高试验80%,阳性,行腰椎MRI检查显示硬膜外脓肿,急诊在全麻下行腰椎管内感染切开灌洗引流术。术后细菌培养为金黄色葡萄球菌,24h持续椎管内灌洗15h,并用抗菌治疗,术后双下肢感觉运动无异常。  相似文献   

14.
患者,女,26岁,因足月妊娠行剖宫产手术。既往身体健康,体检正常,辅助检查正常。选择硬膜外麻醉,L1~2作为穿刺点,穿刺顺利,经穿刺针向头端硬膜外腔置管约1 cm处,稍有阻力,不明显,患者左下肢有酸胀感,再往里置入时阻力消失,硬膜外腔顺利置管,拔出穿刺针,给2%利多卡因12 ml,麻醉平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腰椎小关节内缘至硬膜囊之间的硬膜外左右侧间隙的规律,进一步指导小关节内缘穿刺技术的临床应用。方法:通过对76名患者小关节内缘间距和该层面硬膜囊横径的测量,测出其硬膜外左右侧间隙的数值,并做统计学处理。结果:其数值符合正态分布,理论上有94%的L5-S1间隙、56%的L4-5间隙、11%的L3-4间隙的椎间盘突出患者,可以应用该穿刺路径进行穿刺;实际操作中,99.6%的L5-S1间隙、49%的L4-5间隙采用了该技术。结论:小关节内缘处硬膜外左右侧间隙的大小符合规律性变化,小关节内缘穿刺仅适合部分患者,其他患者应选择其他穿刺方法。  相似文献   

16.
患者,女,35岁,因“急性阑尾炎”入院,在硬膜外麻醉下行阑尾切除术,穿刺点为T12~L1,用注射器内置空气接穿刺针,以阻力骤减法判断穿刺针尖是否进入硬膜外间隙。因硬膜外穿刺困难,反复多次穿刺后才成功,穿刺时无异感,置管顺利。局麻药物为利布合剂(1:1),麻醉效果佳,手术经过顺利,术毕接硬膜外镇痛泵,镇痛液:0.75%布比卡因25ml、芬太尼0.7mg、氟哌利多10mg,  相似文献   

17.
意外全脊髓麻醉二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例1,女,74岁,56 kg,术前ECG示T波改变,余无特殊.拟在硬膜外麻醉下行右半髋置换术.入室测血压160/90 mmHg,心率82次/分,SpO2 99%.开放静脉通道后,右侧卧位,用16G硬膜外穿刺针于L2~3间隙穿刺,反复穿刺4次未果,第5次直入穿刺成功,较顺利置入硬膜外导管4 cm,导管回抽无血无脑脊液.  相似文献   

18.
不同入路腰部硬膜外穿刺对术后腰痛发生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腰痛是腰部硬膜外麻醉的常见并发症,一般认为是由于穿刺损伤所致。硬膜外穿刺有正中入路和旁入路两种方法,旁入路硬膜外穿刺可以避免棘上韧带和棘间韧带的损伤,与正中入路法比较是否可以降低腰部硬膜外麻醉后腰痛的发生有待进一步研究。本研究拟评价不同入路腰部硬膜外穿刺对术后腰痛发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超声实时引导技术在肥胖患者腰段硬膜外麻醉中的临床应用。方法 86例患者随机分为超声实时引导组(超声组)和传统定位盲探穿刺组(对照组),每组43例。超声组采用超声实时引导进行硬膜外穿刺置管;对照组采用传统的体表解剖标志进针及阻力消失法确定硬膜外间隙。记录两组麻醉前准备时间、穿刺时间、穿刺次数、术中麻醉效果及术后腰痛发生率,超声测量的硬膜外腔的深度与实际穿刺时进针深度。结果两组均成功实施硬膜外穿刺,麻醉效果均能满足手术需要。与对照组比较,超声组穿刺时间明显缩短(P<0.01),穿刺次数明显减少(P<0.05),术后腰痛发生率明显降低(P<0.05)。超声测量的硬膜外腔的深度与实际穿刺时进针深度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r=0.861,P<0.01)。结论超声实时引导技术能提高肥胖患者硬膜外麻醉的质量和满意度,同时避免误伤周围组织,降低术后腰痛发生率,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为持续硬膜外阻滞的实验研究提供稳定可靠的动物模型。方法以家兔为研究对象,自制硬膜外导管,常规硬膜外穿刺法穿刺置管,用特殊措施固定、保护导管,硬膜外造影鉴别模型成功否和药液分布范围,治疗期特殊管理保障导管安全及防止硬膜外腔感染。结果硬膜外穿刺成功率90%,导管持续置入不影响家兔存活,硬膜外腔感染发生率为6.7%。结论本研究证实了模型的可行性,此模型损伤小、成功率高、稳定性好,排除了一些前人方法不能避免的实验混杂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