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叶未设 《中国临床康复》2003,7(27):3774-3774
约有40%以上的乙型肝炎患演变为慢性肝炎,患多出现机体衰退性和失调性变化,中医辨证见阴虚、阳虚、气血虚弱、阴阳两虚及脾胃不和、心肾不交等证,患生活质量明显下降。中医认为其病机为湿热疫毒未清,郁于肝胆,滞留脾胃,肝脾受损,日久伤及其他脏腑而见诸多变证,中医治疗将调整患整体状态,提高患生活质量作为目标,以调整肝、肾、脾胃为主,兼清利湿热、化瘀、解毒。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WD认知损害特征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为中医临床辨证施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根据认知功能检查-中文版(TheAddenbrooke’sCognitiveExamination-III,ACE-Ⅲ)量表评分选择符合标准的43例WD认知障碍患者。根据中医辨证分型方法,分为湿热内蕴证、痰蒙清窍证、肝肾阴虚证及气血两亏证4组,分析中医各证型与ACE-Ⅲ量表评分及各认知专项量表评分之间的相关性。结果:湿热内蕴证、痰蒙清窍证、肝肾阴虚证及气血两亏证之间ACE-Ⅲ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湿热内蕴证ACE-Ⅲ评分明显高于痰蒙清窍证和气血两亏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P=0.000);肝肾阴虚证ACE-Ⅲ评分明显高于痰蒙清窍证和气血两亏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P=0.000)。结论:WD湿热内蕴证和肝肾阴虚证患者总体认知水平优于痰蒙清窍证和气血两亏证;痰蒙清窍证和气血两亏证视觉扫描能力、注意力转换以及运动速度及其准确性损伤较湿热内蕴证和肝肾阴虚证严重。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反流性食管炎合并慢性胆囊炎患者的中医证型分布规律。方法分析313例反流性食管炎合并慢性胆囊炎患者的一般资料、症状、危险因素及胃镜下食道炎分级。结果反流性食管炎合并慢性胆囊炎患者中医证型由高到低为肝郁脾虚、寒热错杂、肝郁胃热、气滞痰阻、肝胃不和、气滞血瘀、肝脾湿热、肝胆湿热、肝胃阴虚。精神因素患者多见肝郁脾虚、肝胃不和证,高脂辛辣饮食、饮酒患者多见肝胃郁热、肝脾湿热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反流性食管炎合并慢性胆囊炎患者中医证型主要为肝郁脾虚型,虚实夹杂,以虚为主,临床诊疗中注意疏肝解郁补脾,同时注意心理治疗。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索原发性肾癌患者中医证型分布规律,为中医药治疗肾癌患者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收集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肿瘤科住院治疗的原发性肾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并根据是否手术分为手术后组与未手术组2组,分别对2组患者的常见症状、体征进行频数统计及聚类分析。结果:肾癌手术后组患者常见中医证型以气血两虚证、脾肾两虚证多见,其中以气血两虚最为多见;肝肾阴虚居第三位,湿热蕴脾最为少见。肾癌未手术组患者常见中医证型以肺肾两虚、湿热蕴脾多见,其中以肺肾两虚最为多见;瘀血内阻居第三位,肝胃不和最为少见。结论:临床上肾癌手术后患者与未手术患者辨证存在差异,手术后患者以虚证多见,治疗时应以扶正为主;未手术患者以虚证及虚实夹杂证多见,治疗时扶正的基础上,需辨证兼顾祛邪。中医药辨证治疗肾癌患者,旨在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肝豆状核变性的中医证候特征。方法:在病证结合的思想指导下,采用临床流行病学调查方法,以证候要素为基本研究单位,以《神经病学》第6版《肝豆状核变性诊断标准》为诊断标准,应用数理统计方法对348例肝豆状核变性患者的证候要素分布特点及组合规律、中医证候分型分布情况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肝豆状核变性常见证候要素为肝、脑髓、脾、肾、痰浊、血瘀、血虚、湿热。中医证候分型出现频次前5位的依次为痰瘀互结、湿热内蕴、肝气郁结、脾肾阳虚、肝肾阴虚,覆盖全部病例的94.5%。肝豆状核变性证素组合形式7种,单证形式前3位的为肝、脑髓、痰浊,两证组合形态前3位的为肝、脑髓,痰浊、瘀血和瘀血、肝;三证组合形态前3位的为痰浊、肝、脑髓,痰浊、瘀血、肝和痰浊、瘀血、脑髓;而四证组合以痰浊、瘀血、脑髓、肝和内湿、内热、脑髓、肝最多见。结论:肝豆状核变性的核心病位为肝、脑髓,与脾、肾、胆关系密切,而痰浊、瘀血是该病的基本病因病机,与内湿、内热关系密切,血虚、气郁等因素也不能忽视。  相似文献   

6.
目的本次实验将针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实施中医证型分析,并加强临床检验指标讨论。方法本次实验选取了2017年1月-2017年12月在本院进行治疗的患者为对象,经过检查后均已确诊为慢性乙肝患者,一共符合要求并愿意参与实验的有96例。在中医证型上可以分为血瘀证组、湿热证组和肝郁证组。结果从临床检验指标分析上看,血瘀证组在Alb和PA指标上高于湿热证组,而肝郁证组在这两个指标上也低于湿热证组。其次,在清蛋白、球蛋白的比值上,也以湿热证组分值更高。结论采用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中医证型中看,血瘀证型和肝郁证型患者在代谢功能上是比较弱的,湿热证型患者的整体状况优于其他组别,由此我们认为中医证型和临床检测之间具有一定的联系。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八段锦第三式"调理脾胃须单举"功法对肺脾气虚证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患者生活质量、运动耐力及中医症候积分的影响。方法:64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各32例。对照组接受常规药物治疗及健康教育,试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接受八段锦第三式"调理脾胃须单举"功法锻炼,2组治疗均为3个月。比较治疗前后2组患者生活质量、运动耐力及中医症候积分进行分析。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CAT评分、六分钟步行距离及中医症候积分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自身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八段锦第三式"调理脾胃须单举"功法可提高肺脾气虚证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患者生活质量与运动耐力,减轻肺脾气虚证相关症状。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究不孕症患者的中医体质类型分布与中医证候特点及相关因素的相关性。方法采用流行病学横断面调查法,结合中医经络检测技术,同时结合中医理论辨证分型对2017年1月至2019年10月就诊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900例不孕症患者进行中医体质、中医证候及相关因素的调查,探讨中医体质类型和证候的相关性。结果900例不孕症患者中气郁质205例(23%)。各类型出现的频率依次为气郁质>痰湿质>平和质>血瘀质>气虚质>阴虚质>湿热质>阳虚质>特禀质。900例不孕症患者中,中医证候出现的频率最高的依次为肝郁肾虚>肾虚血瘀>气滞血瘀。不孕症患者体质类型分布与年龄、不孕类型、饮食偏嗜有关(P<0.05)。900例不孕症患者中医体质与中医证候有相关性,其中平和质、气郁质、痰湿质均以肝郁肾虚证为主;湿热质以湿热瘀滞证主;血瘀质以气滞血瘀证、肾虚血瘀证为主;阳虚质以脾肾阳虚证为主;阴虚质以肝肾阴虚证为主;气虚质以脾肾两虚证为主。结论不孕症患者体质类型以气郁质、痰湿质最为常见,证候特点以肝郁肾虚证最为常见,体质类型与本病临床表现证候具有明显相关性,这些体质和证候的形成可能与年龄、不孕类型、饮食偏嗜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轻度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组织病理特点及中医证型的分布规律,了解病理结果与中医证型之间的联系,为中医证型的客观基础提供支持。方法:筛选2009年5月~2011年3月在我科就诊的85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分别行肝组织病理活检及中医辨证分型,对所得结果进行分析。结果:85例患者中医证型以肝郁脾虚、湿热中阻为主,分别占50.6%、41.2%;炎症活动度以G1、G2为主,分别占21.2%、68.2%;纤维化分级以S1、S2为主,分别占21.2%、57.6%;各证型间炎症活动度肝郁脾虚<湿热中阻<瘀血阻络,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其余各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证型间纤维化分级肝郁脾虚<湿热中阻、瘀血阻络,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湿热中阻与瘀血阻络及其他组与组间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符合本研究标准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组织病理及中医证型分布具有一定规律性;中医证型与肝组织病理具有相关性,中医证型有一定的客观基础。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脂肪肝超声声强定量参数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方法 对200例脂肪肝患者进行超声检查将其分为轻、中、重度3组,再根据中医诊断标准将该200例患者分为5种证型,比较其分布特点,应用超声声强定量技术计测各证型脂肪肝超声声强参数,分析脂肪肝超声声强参数与中医各证型的关系.结果 脂肪肝总体以脾虚湿蕴证和湿热蕴伏证多见;肝郁气滞证以轻度脂肪肝为主;脾虚湿蕴证以中度脂肪肝为主;湿热蕴伏证、痰湿蕴结证以重度脂肪肝为主;痰瘀互结证主要见于轻度脂肪肝.痰湿蕴结证组肝右叶近场声强值高于肝郁气滞证组、脾虚湿蕴证组、湿热蕴伏证组(P<0.05);痰湿蕴结证组肝右叶远场声强值低于脾虚湿蕴证组(P<0.05);痰湿蕴结证组肝右叶近场/远场声强值高于脾虚湿蕴证组、湿热蕴伏证组(P<0.05).肝右叶近场、肝右叶近场/远场声强值与脂肪肝中医证型具有相关性(P≤0.05).结论 超声与中医结合拓宽了超声的研究范围,为脂肪肝的中医诊断提供了新的客观化依据.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简称乙肝)中医证型与检验医学指标的相关性。方法根据中医证型相关诊断标准,于2014年8月至2015年1月将符合入选标准的慢性乙肝患者分为血瘀证组、肝郁证组、湿热证组和肝胆湿热证组,分析各组间肝功能、肾功能及血脂指标水平。结果血瘀证组清蛋白(Alb)、前清蛋白(PA)水平低于湿热证组(P0.05)。肝郁证组间接胆红素(IBil)、Alb和PA水平低于湿热证组和肝胆湿热证组(P0.05)。肝郁证组清蛋白/球蛋白比值(A/G)低于湿热证组(P0.05)。湿热证组A/G水平低于肝胆湿热证组(P0.05)。湿热证组肌酐(CREA)水平高于血瘀证组、肝郁证组和肝胆湿热证组(P0.05)。湿热证组总胆红素(TBil)、IBil、Alb、PA、A/G水平高于肝郁证组,球蛋白(Glo)水平低于肝郁证组(P0.05)。结论血瘀证、肝郁证慢性乙肝患者肝脏代谢功能弱于湿热证患者。胆红素水平升高多见于湿热证患者。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结直肠癌术后患者中医证型与性别、分化程度、分期、年龄等因素的相关性。方法 将天津市人民医院肛肠中心的结直肠癌术后患者351例纳入本研究,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症状、体征等信息,分析结直肠癌患者术后中医证型与性别、分化程度、分期、年龄等因素的相关性。结果 结直肠癌患者术后中医证型包括脾肾两虚、肝肾阴虚、脾虚气滞、肝脾不调、气血两虚;年龄、性别、分期与中医证型分布有相关性(P<0.05);分化程度与中医证型无相关性(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性别是脾肾两虚证的独立影响因素;临床分期与年龄为肝肾阴虚证患者的独立影响因素;临床分期为脾虚气滞证患者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 结直肠癌患者术后中医证型以脾肾两虚、肝肾阴虚、脾虚气滞为主,中医证型与年龄、性别、临床分期相关。根据患者术后不同证型选择合适的中医药辅助治疗不仅能够提高患者免疫功能,还能减轻放化疗导致的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3.
功能性消化不良(FD)是指不能以器质性疾病解释而有持续性或反复发作性上腹部疼痛和食后饱胀、腹部胀气、嗳气、早饱、恶心等上腹部不适症状的一组症候群。中医无“功能性消化不良”之说,但类似本病临床表现的描述却可见于关于“痞满”、胃脘痛”、“嘈杂”等病证的文献中。FD患者根据症状及舌脉等,可分为肝气郁结证,肝胃不和证,脾胃气虚证,湿热滞胃证,寒热错杂证。气滞胃痛颗粒其方来源于《伤寒论》中的“四逆散”,为疏肝解郁、调和肝脾的祖方,可用于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本文旨在探讨气滞胃痛颗粒联合莫沙必利治疗肝气郁结型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疗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PHC)中医分型与凝血功能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分析本院2015年1月至2016年5月收治的176例PHC患者中医分型及其与凝血功能之间的关系。结果 176例PHC患者以肝郁脾虚证居多,占34.66%,其次为湿热中阻证(22.73%)和气滞血瘀证(17.05%)。不同分型PHC患者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D二聚体(D-D)均明显升高,肝郁脾虚组与湿热中阻组、肝肾阴虚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纤维蛋白原(FIB)水平明显降低,但不同分型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脾肾阳虚证、湿热中阻证和肝肾阴虚证患者凝血功能相对较差,气滞血瘀证和肝郁脾虚证患者凝血功能相对较好。PT、APTT、TT延长及D-D水平升高程度对鉴别肝郁脾虚证与气滞血瘀证、肝肾阴虚证、湿热中阻证、脾肾阳虚证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安络化纤丸联合恩替卡韦治疗肝郁脾虚型和湿热中阻型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的疗效差异,探讨乙肝肝纤维化的优化治疗方案。方法:收集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患者68例,其中中医辨证为肝郁脾虚证31例,湿热中阻证37例,均用安络化纤丸联合恩替卡韦治疗36周,检测记录2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超声实时组织弹性成像检测肝纤维化指(LF值)、血清肝纤维化四项值及ALT、AST、HBVDNA的值。结果:无论是肝郁脾虚组还是湿热中阻组治疗后其LF值、肝功能、乙肝病毒及血清肝纤维化四项指标上较治疗前均有显著改善(P0.05),但治疗后湿热中阻证较肝郁脾虚证在ALT、AST、HBVDNA等指标的改善上更为显著(68.8±41.7 VS 42.9±51.4,64.7±51.4 VS39.4±43.6,3.39±0.75 VS 2.15±0.53,P0.05),且HA和LF值湿热中阻证患者较肝郁脾虚证患者有较为明显的向好趋势(0.60 VS 0.41,72.8 VS 53.7)。结论:安络化纤丸联合恩替卡韦治疗肝郁脾虚证和湿热中阻证乙肝肝纤维化患者均有一定疗效,且湿热中阻证患者在肝功能复常和乙肝病毒抑制上疗效优于肝郁脾虚证患者。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慢性肾功能衰竭(CRF)急剧加重湿热证患者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可溶性肿瘤坏死因子受体Ⅰ(sTNFRⅠ)水平及清肾颗粒的干预作用。方法:60例CRF急剧加重湿热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并选取20名健康体检者作为正常人组。治疗组与对照组均使用中药解毒泄浊Ⅱ号保留灌肠,治疗组加用清肾颗粒,每次2袋,每日3次。检测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TNF-α、sTNFRⅠ水平变化情况,并与正常人组比较。结果:治疗组临床疗效和中医证候疗效总有效率(80.00%和83.33%)明显高于对照组(53.33%和56.67%),两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均〈0.05)。CRF急剧加重湿热证患者治疗前血清TNF-α、sTNFR Ⅰ水平明显高于正常人组(P均〈0.01);治疗组治疗后患者血清TNF-α、sTNFR Ⅰ下降(P均〈0.05);对照组治疗前后差异均无显著性(P均〉0.05)。两组治疗后比较,治疗组患者血清TNF-α、sTNFR Ⅰ水平较对照组明显下降(P均〈0.05),CRF急剧加重湿热证患者治疗前中医证候积分、SCr、血清TNF-α、sTNFRⅠ之间均呈明显正相关(P均〈0.05)。结论:CRF急剧加重湿热证患者血清TNF-α、sTNFR Ⅰ水平明显升高,清肾颗粒可降低其水平,改善肾功能,减轻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清肾颗粒治疗慢性肾衰竭(CRF)急剧加重湿热证营养不良患者的疗效.方法 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方法,将60例CRF急剧加重湿热证营养不良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并设健康对照组20例.治疗组与对照组患者均在西药常规治疗时使用中药解毒泄浊Ⅱ号颗粒剂保留灌肠,治疗组加用清肾颗粒(组方:白花...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不同ALT水平HBe Ag阴性慢性乙肝肝炎(CHB)患者中医证型分布特点及与病毒载量之间的关系。方法:将114例HBe Ag阴性CHB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型,分为湿热中阻型、肝郁脾虚型、瘀血阻络型、肝肾阴虚型、脾肾阳虚型5型,再按ALT水平分为≥2×ULN组和2×ULN组,比较2组间中医证型分布特点及与HBV DNA载量的相关性。结果:在ALT≥2×ULN组患者中,湿热中阻型所占比例最高(48.4%),其次为肝郁脾虚型、瘀血阻络型、肝肾阴虚型、脾肾阳虚型;而在ALT2×ULN组患者中,以肝郁脾虚型和瘀血阻络型分布为主,所占比例分别为38.5%和34.6%,2组间中医证型分布比较有差异(P0.01)。HBV DNA载量在湿热中阻型最高,其他各型由高到低分别为湿热中阻型肝郁脾虚型肝肾阴虚型瘀血阻络型脾肾阳虚型。ALT≥2×ULN组患者HBV DNA载量明显高于ALT2×ULN组,2组间HBV DNA载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ALT水平与中医证型分布存在相关性,中医证型与病毒载量有一定关系,尤其湿热中阻型与病毒载量关系密切,可作为慢乙肝中医证型客观化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成人原发性肾病综合征(PNS)患者在激素维持治疗阶段中医体质与证型的相关性。方法:选取176例成人PNS激素维持治疗阶段患者为研究对象,辨识中医体质与证型,分析二者相关性。结果:176例成人PNS患者体质辨识多见平和质、阳虚质、气虚质、阴虚质、湿热质、血瘀质;中医证型常见脾肾阳虚证、脾肾气虚证、气阴两虚证、湿热证、血瘀证。“三辨”分析:平和质与脾肾气虚证、脾肾阳虚证、湿热证呈正相关;阳虚质与脾肾阳虚证、脾肾气虚证存在正相关;气虚质与脾肾气虚证、肺脾气虚证呈正相关;阴虚质与气阴两虚证、肝肾阴虚证正相关;湿热质与湿热证、水湿证呈正相关;血瘀质与血瘀证存在正相关(P<0.05或P<0.01)。结论:成人PNS激素维持治疗阶段患者中医体质与证型之间存在相关性,通过辨体-辨病-辨证“三辨”模式,对临床早期预防、辨证论治及个体化诊疗具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清肾汤治疗慢性肾衰竭(CRF)急剧加重湿热证的疗效。方法:选择90例CRF急剧加重湿热证患者随机分为2组。2组均用解毒泄浊Ⅱ号保留灌肠,并根据导致CRF急剧加重的诱因,分别以相应西药抗感染、降压、纠正电解质紊乱及酸碱失衡等治疗。治疗组另加用清肾颗粒。2组疗程均为1个月。结果:治疗组临床疗效及中医证候疗效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治疗后血肌酐(Scr)、肾小球滤过率(GFR)水平均有明显改善(P0.01);2组治疗后Scr、GFR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意义(P0.05,P0.01)。结论:清肾颗粒可以明显改善CRF急剧加重湿热证的临床表现,降低血肌酐水平,改善中医症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