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伊通河有长春市"母亲河"的称号,河流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污染对河流生态健康有重要影响。现对伊通河城区段3个典型断面进行划分,分析河流表层沉积物中5种重金属元素含量,采用单一重金属潜在生态风险对表层沉积物重金属污染程度进行评价及分析。结果表明,河流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除Cr外,Cu、Zn、Cd和Pb平均含量均超过省内土壤背景值;根据单一重金属潜在风险指数表明,重金属Cu、Zn、Cr和Pb生态风险因子评价为轻微,属于低污染状态,中游段重金属Cd相较上游段及下游段风险因子高。  相似文献   

2.
分析了鄱阳湖17处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Cu、Zn、Pb、Cd、Cr、Ni、As、Hg、Co的含量,运用潜在生态风险评价法探讨表层沉积物重金属潜在生态风险。17处沉积物中Cu、Zn、Pb、Cr、Ni、Co、Mn、As、Cd均值的生态风险水平为低,沉积物中Hg的潜在生态风险水平为中等,湖泊沉积物重金属的潜在生态风险贡献率大小依次为HgCuCdPbAsCoNiCrZn,鄱阳湖沉积物的重金属综合生态风险水平属于中级。  相似文献   

3.
为明晰引江济太沿程上小型过水湖泊漕湖中典型重金属的富集特征和潜在生态风险,通过对河湖系统表层沉积物中9种重金属(Cr、Co、Ni、Cu、Zn、Cd、Pb、Sb和Hg)的含量分析,研究和分析了重金属的富集程度、生态风险和潜在来源。结果表明,除Co、Cr和Pb外,其余6种金属的平均含量均超过江苏省土壤背景值,Cd约是背景值的12.38倍,污染最为严重;重金属空间分布上主要集中在漕湖入湖口、圩区口、东西向中线附近以及支流口(CH11)处。地累积指数和潜在风险指数表明Cd为中污染,Zn、Sb和Hg表现为低污染水平;Cd作为主要的环境风险因子,表现为极高生态风险,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污染整体表现为高风险水平。漕湖沉积物中重金属的富集受周边工业和农业活动的影响较大,Cd的污染与工业生产、引水和农业面源等关联较大。  相似文献   

4.
对自贡市河流表层沉积物中Cd、Hg、As、Pb、Ni、Cu、Cr和Zn 8种重金属含量及来源进行了分析,并对其潜在生态风险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各重金属含量平均值除Cr外均超过全国土壤背景值;重金属来源主要为交通行业污染,且主要集中在威远河; 8种重金属潜在生态风险大小为:Cd﹥Hg﹥As﹥Cu﹥Pb﹥Ni﹥Zn﹥Cr,且各元素的风险指数均值都属于轻微潜在生态风险;仅1个样点为中等综合潜在生态风险,其余样点为轻微综合潜在生态风险。  相似文献   

5.
凡口铅锌矿人工湿地重金属分布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凡口铅锌矿人工湿地处理系统中水体和沉积物重金属(Pb、Zn、Cu、Cd和Mn)的含量及分布特征。结果表明:人工湿地系统对矿山重金属废水有良好的处理效果。湿地系统水体中重金属Pb、Zn、Cu和Cd都主要以悬浮态存在,Mn的存在形式比较复杂,5种重金属的总量沿流程均呈现出先增大后减小的变化趋势。沉积物中Pb、Zn、Cu、Cd和Mn的总量与水平沿程均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湿地沉积物中重金属的主要存在形态为残渣态,其次为铁锰氧化物态和有机结合态。沉积物pH值和有机质含量都随着沿流程而逐渐降低,沉积物pH和有机质含量与重金属含量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6.
对合肥市南淝河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污染状况进行采样调查,选取了8个采样点,测定了沉积物中Cr、Cd、Pb、Ni、Zn、Cu 6种重金属的含量,并采用地质累积指数法和Hakanson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对其污染程度进行分析评价。地质累积指数评价结果表明:南淝河6种重金属的生态风险等级由强至弱依次为Cd、Zn、Cu、Ni、Pb、Cr;生态风险指数评价结果显示:在南淝河沉积物重金属中,Cd存在一定的潜在生态风险,Cr、Pb、Ni、Zn、Cu均处于轻微等级,重金属生态风险等级由强至弱依次为Cd、Cu、Ni、Pb、Zn、Cr,多数采样点的沉积物重金属综合潜在生态风险等级处于轻微级,个别采样点达到了中等甚至强生态风险等级。  相似文献   

7.
湘江长沙段沉积物中重金属污染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祥  黄坚  马慧雪 《广州化工》2012,40(23):120-123
利用ICP技术测定了湘江长沙段沉积物中14种金属元素含量,通过聚类分析法确定了重金属的三个主要来源:自然来源(Cu,Ni和Pb),中上游冶炼工业污染(Cd,Zn)和长沙市原工业区污染(Cr)。运用地累积指数法及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评价了重金属污染状况。结果表明:(1)湘江长沙段沉积物中重金属Cd、Zn污染较为严重,其含量范围分别为2.7~20.9 mg/kg、209.3~662.4 mg/kg;(2)研究区域中RI均值为604.5,表明沉积物中重金属属于很强生态危害,且主要风险污染物为Cd。  相似文献   

8.
华德伟  布多  肖方景  崔小梅 《应用化工》2023,(11):3124-3128
简要综述了京津冀地区主要水系及其流域底泥沉积物的理化特性,系统讨论了该地区底泥沉积物中重金属(Cu、Pb、Zn、Cd、Cr)的分布特征,利用相关性分析分析了河流理化特性与重金属浓度间的关系,采用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评价了此地区水体沉积物中重金属的潜在生态风险。结果表明,研究区域的河流理化特性与其背景值基本一致;重金属浓度评价结果为:Zn>Cr>Cu>Pb>Cd; pH与总氮、总磷与有机质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元素Pb与Cd,元素Zn与Cr间存在强相关性;元素Cd的潜在生态危害等级涵盖低、中等、重、严重四个等级,其余大部分样点处于对生态环境危害程度较低的等级。  相似文献   

9.
张莹文 《清洗世界》2023,(2):110-112
为了解云南省文山州南北河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的污染状况,2021年1月采集干流7个样点的沉积物样品,对沉积物中的Pb、Cd、As、Zn、Cu、Ni、Cr进行实验室检测。通过地累积指数法、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对检测指标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以地累积指数法评价,南北河沉积物重金属主要污染因子为As、Cd、Zn、Pb、Cu,Ni和Cr为无污染;以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评价,南北河干流沉积物7种沉积物呈现不同生态风险,其中Cd为低生态风险—极强生态风险,As为低生态风险—中强生态风险,Pb、Zn、 Cu、 Ni、 Cr为低生态风险。As和Cd为南北河干流主要污染和生态风险来源。  相似文献   

10.
研究了六盘水的污水处理厂污泥中Cu、Cd、Zn、Cr、Pb 5种重金属及其赋存形态的含量,运用地累积指数法和潜在生态危害法对污泥潜在生态风险进行评价。研究结果表明:冬季和夏季污泥中5种重金属含量均未超出我国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置园林绿化用泥标准中的最高允许含量。污泥样品中Cu、Cd、Zn主要以非稳定态存在,具有较强的生物可利用性。风险指数评价显示,Cd是污泥中重金属生态风险的主要贡献者,在污泥处理处置时要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11.
广州河涌底泥重金属污染及潜在生态风险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广州市区六条河涌底泥样品重金属总量的实验分析,探讨河涌重金属污染的分布特征,并进行潜在生态风险评价。结果表明:除Cu之外,Ni、Cr、Cd、Pb、Zn、Fe的平均含量远高于广东省土壤重金属环境背景值;从富集系数看,Zn的富集程度最高,其次是Cd、Pb、Cr、Cu。;由潜在生态危害系数i r E的平均值可知各重金属元素对生态风险的影响程度大小依次为Cd>Pb>Zn>Cr>Cu。  相似文献   

12.
崇明岛典型河道底泥重金属污染及农用潜在风险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集了崇明岛型环岛运河综合整治工程示范段(南横引河老激港段)的底泥样品,对其中的Cd、As、Cr、Cu、Zn、Pb、Ni等重金属元素的浓度进行了分析测定。结果表明,所采集的表层底泥中Cd、As的含量均低于最低检测限。Cr、Cu、Pb、Ni的最高浓度都出现在南横引河与老激港交汇处,但相对于全球背景值而言,其最高浓度都不超过背景值的两倍。运用Pearson相关系数法发现,Cr、Cu、Zn、Ni、Pb具有很强的相关性,即这几种重金属可能来自同一污染源。Hakanson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评价结果发现,研究区域河道底泥重金属生态风险较小,其重金属含量均远低于污泥农用标准(GB18918—2003)以及国际上相关标准,所以示范河段疏浚底泥农用应该是安全的,但需要进行跟踪监测与评价。  相似文献   

13.
张亚宁  刘聪  刘欢  张钦库  朱维晃 《当代化工》2017,(12):2420-2423
采用ICP-MS和BCR连续提取法检测了扬州古运河三湾段沉积物中稀土元素含量和形态分布,并与参考值(中国东部上地壳、江苏省表层A层土壤、黄河沉积物和长江沉积物)稀土元素含量进行对比,研究了稀土元素的富集与亏损状况、不同赋存形态的分布特征及沉积物中稀土元素物质来源。研究结果表明:样品中稀土元素Ce、Pr、Nd、Sm四种稀土元素的含量分别高于四个参考值,其中以Ce的超标较为严重。沉积物中轻稀土元素存在一定的富集现象,异常系数δEu值达1.2。Gd的[(F_1+F_2+F_3)/T)]值均高于其它元素,导致Gd元素由沉积物中向上覆水体迁移能力较强,潜在生态危害性较大。物源指示分析,扬州古运河三湾段沉积物中的稀土元素物质来源与黄河沉积物相似。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广州市新塘镇土壤中8种重金属As、Hg、Cu、Zn、Ni、Cd、Pb、Cr污染现状的监测调查,应用潜在生态风险指数评价法、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研究了新塘、永宁、仙村三个片区表层土壤中重金属的污染状况。结果显示,各片区8种重金属含量变异系数普遍较高,重金属含量差别明显。As、Cu、Zn、Ni、Cd、Pb、Cr之间相关性显著,表明其来源相似。潜在生态风险评价指数计算结果表明,Hg、Cd为新塘镇土壤的主要污染因子,新塘片区重金属污染状况相对较重,仙村片区次之,永宁片区相对最好。  相似文献   

15.
为探究长期堆存煤矸石中重金属在周边盛行风向土壤里的分布特征及潜在风险,以宁夏枣泉煤矿煤矸石堆存区周边土壤为研究对象,对煤矸石堆存区周边盛行风向土壤中5种重金属(Cu、Zn、Pb、Cr、Mn)总量及重金属赋存形态特征进行深入分析,开展了土壤重金属生物活性分析及评价。结果表明:由于煤矸石的长期堆放、风力、雨水淋溶等,堆存区边缘处重金属(Zn、Pb和Mn)含量较高,且随着距离的增大呈下降趋势;相关性分析中土壤pH值与Zn、Pb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性,与Mn含量呈显著负相关性,与Pb和Cr的可交换态呈显著负相关性,总氮(TN)与Cu的有机质结合态呈极显著负相关性,与残渣态呈极显著正相关性;RAC评价结果表明Pb在土壤中具有较高风险水平,其余重金属潜在风险水平较低。  相似文献   

16.
乐安江流域重金属的来源与分布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宗健  袁胜林 《广东化工》2009,36(7):139-141,148
为研究乐安江流域重金属的污染状况,于2008年12月在流域采集了水样和底泥,并在实验室用离心机离心底泥得到间隙水,用原予吸收方法测定底泥中重金属(Cu,Pb,Zn,Cd)的浓度含量和水体中重金属(Cu,Pb)的含量。结果表明,乐安江水体中重金属含量没有超过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Ⅲ,而底泥中重金属含量平均值与国家土壤环境质量标准Ⅲ相比,只有Cd未能达到标准。在浓度含量上,低泥中最高,间隙水中次之,水体中最少。  相似文献   

17.
结合目前有色冶金工业上普遍采用的石灰铁盐法工艺特点,首次采用改进的BCR连续提取法与毒性浸出实验相结合的方法对铜污泥(中和渣与铁砷渣污泥)的重金属形态分布与浸出毒性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结果表明:采用改进的BCR方法对铜冶炼污泥重金属元素形态进行提取,形态提取具有较高的回收率;As、Zn、Pb与Cd为中和渣与铁砷渣污泥中主要的重金属元素(质量含量As>Zn>Pb>Cd),其中中和渣含As高达58 566 mg/kg(折合5.85%),铁砷渣含As为12 582 mg/kg(折合1.26%);两种重金属形态分布差异主要体现在As的形态分布上,铁砷渣污泥中重金属稳定性较好,特别是砷的稳定性较中和渣高;中和渣污泥中,As主要以弱酸态形式存在(占68.01%),Zn、Pb与Cd主要以残渣态存在;铁砷渣污泥中,As、Zn、Pb与Cd主要以残渣态存在,其中残渣态As占59.21%;浸出毒性结果显示两种污泥中砷的浸出毒性都远远超过国标GB 5085.3-2007规定值,因此铜冶炼厂污泥属于含高砷危险废弃物,而以弱酸态As为主的中和渣污泥浸出毒性较高,而主要以残渣态As存在的铁砷渣污泥浸出毒性较低。  相似文献   

18.
王玉  余广炜  江汝清  林佳佳  汪印 《化工学报》2021,72(10):5344-5353
以3种粒径餐厨沼渣为原料,在600℃下热解制备生物炭,研究粒径对沼渣(BR)及生物炭(BRC)中磷和重金属的影响,并采用TCLP浸出毒性和重金属潜在生态风险评估对其安全性进行系统研究。结果表明:BR及BRC中的磷主要以酸溶态磷(HCl-P)为主,残渣态磷(Res-P)次之,其余磷形态含量较低,总磷含量均呈现出随粒径增大而降低的趋势。热解促进H2O-P、NaHCO3-P和NaOH-P向HCl-P和Res-P转化。随着粒径的增大,BR中Cu、Zn总量增加,Cr减少,BRC中的Cr、As总量增加,Zn、Pb减少。并且BR中Cr、Zn、Pb和As中可氧化态和残渣态F3+F4随粒径增大而减少;BRC中Cr、Pb、As中F3+F4随粒径增大而减少,而Cu、Zn、Cd与之相反。TCLP浸出毒性和重金属潜在生态风险评估结果表明BR及BRC中重金属均属于低风险水平。  相似文献   

19.
调查采集了瓯江口春季10个站位的表层沉积物样品,对其Cu、Pb、Zn、Cd四种重金属含量进行了化学分析和评价,研究认为:瓯江北口总体沉积物质量优良,总体达到国家1类标准,符合其海洋功能区划的要求;铜为该区主要重金属污染影响因子;从空间角度看,主要重金属含量有由近岸向外海减小的趋势;从时间角度看,主要重金属含量除铅含量略有增加外,其他重金属含量均由一定幅度的下降,显示该区底质环境有改善的迹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