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特发性老年性黄斑裂孔是一种好发于60至70岁的老年人,具有较强双眼发病趋势的眼底病,尽管早在一百多年前人们就发现了黄斑裂孔这一疾病,但直到本世纪八十年代,人们对特发性老年黄斑裂孔才有了基本认识,并在近五、六年,对此病的研究有了飞跃性的进展,本就这一疾病的发病机理,临床分期,临床特性,预后及治疗等问题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
特发性老年性黄斑裂孔的现代手术治疗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特发性老年性黄斑裂孔是严重危害老年人中心视力的疾病之一,主要发生在60岁年龄段屈光正常的老年妇女中。发病后视网膜神经感觉层不仅在裂孔区缺损,而且在裂孔边缘发生浅层脱离和水肿。目前主要采取玻璃体切割、剥离玻璃体后皮质及黄斑前膜、惰性气体充填或术中合并生物因子应用等显微手术治疗,以保持或提高中心视力。手术并发症包括进行性晶体核硬化、色素上皮损害、血管阻塞、视网膜裂孔、局部视野缺损等。对特发性黄斑裂孔的治疗不仅要求一定的技术条件,方法的选择还要权衡利弊。现就近几年对该病的治疗进展情况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3.
黄斑裂孔是黄斑部视网膜组织的圆形缺损,常见于眼钝挫伤后、高度近视以及白内障术后等。然而在老年人正常眼由于某些原因也会自发形成黄斑裂孔,称之为特发性黄斑裂孔或老年性特发性黄斑裂孔。笔者未见国内报导。现将我院诊治5例(6眼)老年性特发性黄斑裂孔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老年特发性黄斑裂孔的诊断与治疗进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以往眼科医师易将老年特发性黄斑裂孔与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相混淆 ,曾给予激光封孔 ,导致不可逆转的中心视力下降。最近几年对黄斑裂孔 ,特别是老年特发性黄斑裂孔的发病过程有了新的认识 ,治疗上有了较大突破。黄斑裂孔常发生在黄斑中心小凹 (foveola)处 ,而黄斑中心小凹处是视锥体的密集区 ,该处的裂孔不仅直接导致中心视力的下降 ,而且易致视物变形和视物发暗。一、老年特发性黄斑裂孔的定义老年特发性黄斑裂孔是正常眼自发形成的黄斑全层裂孔 ,不伴有前后向的玻璃体与黄斑牵引及眼外伤。二、老年特发性黄斑裂孔的发病特点多数…  相似文献   

5.
惠延年 《眼科》2013,(4):217-219
黄斑裂孔主要发生在高度近视眼和相对"健康"的高龄眼,后者发生的黄斑裂孔称之为"特发性老年性黄斑裂孔"。近年来,频域相干光断层扫描(OCT)影像揭示了旁中心凹的后玻璃体脱离与黄斑裂孔形成的关系。有理由相信,玻璃体液化和不完全的后玻璃体脱离是黄斑裂孔的"原发性"病因。因此建议将这两类常见的黄斑裂孔分别称之为"近视性"和"老年性"黄斑裂孔。对相应群体的定期OCT检查,对防治此病可能是有益的。  相似文献   

6.
特发性黄斑裂孔临床及光学相干断层扫描图像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分析特发性黄斑裂孔的临床特征及光学相干断层扫描图像的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3月至2005年12月在我科就诊的152例162眼特发性黄斑裂孔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光学相干断层扫描图像,观察指标包括发病年龄、性别、眼别、视力、裂孔分期、裂孔孔径及底径大小、裂孔缘视网膜神经上皮层厚度以及对侧眼黄斑部病变情况。结果152例162眼特发性黄斑裂孔患者中,男36例40眼,女116例122眼;年龄28~72岁,其中51~70岁者占76.6%;发病无左、右眼别差异;视力眼前指数~0.5,平均0.15±0.09;特发性黄斑裂孔分期:I期Ⅱ眼,Ⅱ期23眼,Ⅲ期78眼,Ⅳ期50眼;裂孔孔径大小为(552.57±237.39)μm,裂孔底径大小为(980.55±365.64)μm;裂孔缘两侧视网膜神经上皮层厚度分别为(343.68±86.08)μm及(363.45±90.25)μm;23眼伴有黄斑前膜,56眼伴有玻璃体后脱离。非黄斑裂孔眼中黄斑板层孔8眼,黄斑前膜10眼,Ⅲ期裂孔5眼,Ⅳ期裂孔2眼,玻璃体黄斑牵引17眼,玻璃体后脱离16眼。结论特发性黄斑裂孔在临床上多见于5l~70岁的女性患者,发病无眼别差异。光学相干断层扫描可用于特发性黄斑裂孔的分期,观察裂孔大小、裂孔缘视网膜神经上皮层厚度,监测对侧眼黄斑区病情变化,还有助于探索特发性黄斑裂孔的形成机制从而指导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7.
特发性黄斑裂孔(idiopathic macular hole,IMH)是一种黄斑中心凹全层解剖缺陷的老年性视网膜疾病,严重影响老龄患者的中心视力与生活质量。最近的研究发现脉络膜局部血流状况和脉络膜厚度的改变可能与 IMH 的发病密切相关。光学相干断层深度增强成像( EDI SD-OCT)是一种精确测量脉络膜厚度的新方法,为阐明黄斑裂孔的发病机制提供了新的途径。本文将针对 OCT 测量的脉络膜厚度与 IMH 发病关系的最新研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8.
已有较多证据表明玻璃体后皮质对黄斑的牵拉与特发性黄斑裂孔和黄斑囊样水肿等的发病有关。玻璃体视网膜界面的状态与视网膜增殖性病变也有一定的联系。对玻璃体后皮质和视网膜表面检查方法的改进和对黄斑裂孔患者早期病变的长期临床观察,使人们对玻璃体的改变及后脱离、以及黄斑裂孔的发展过程有了较深入的了解。实行玻璃体手术切除黄斑前的玻璃体后皮质,在一些经过选择的病例能够防止早期病变的进展和裂孔形成,或者改善囊样黄斑水肿。这一治疗方法的效果进而支持玻璃体黄斑牵拉的病因学理论。  相似文献   

9.
本期导读     
《眼科》2013,(4):211
本期以眼底疾病诊治以及眼病流行病学研究为报道重点。近年来对黄斑裂孔的认识随着相干光断层扫描(OCT)检测技术的发展有了质的飞跃,研究显示玻璃体液化和不完全的后玻璃体脱离是黄斑裂孔的"原发性"病因,惠延年在本期的述评文章中建议将发生在高度近视眼和相对"健康"的高龄眼的既往称为特发性黄斑裂孔分别称之为"近视性"和"老年性"黄斑裂孔,并强  相似文献   

10.
黄晓波  邹海东 《眼科新进展》2008,28(10):797-799
特发性黄斑前膜是一种与年龄相关的增生性视网膜疾病,可造成视力损伤、视物变形,严重者可引发黄斑裂孔。该病的发病机制目前尚未明了。本文主要对黄斑前膜的发病、临床表现和治疗现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1.
特发性黄斑裂孔是老年人视力丧失最严重的眼病之一。临床确定黄斑裂孔的分期及发展是困难的,而准确的诊断及分期对确定手术时机及阻止永久性视力丧失具有重要意义。本就黄斑裂孔的诊断方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2.
本从基础和临床两方面综述了老年特发性黄斑裂孔的研究近况,重点讨论了本病的视觉电生理、视野、组织病理、病因、预后及治疗。老年特发性黄斑裂孔是常见的黄斑裂孔。玻璃体视网膜关系异常所致的玻璃体黄斑牵拉是其发病的主要因素。局部闪光ERG及PVEP检查有助于了解其视功能改变和预后。本病很少发生视网膜脱离,不必用激光光凝治疗。正确运用玻璃体切除术及生长因子等方法有助于本病的治疗和控制。  相似文献   

13.
玻璃体视网膜界面疾病主要包括玻璃体黄斑牵引综合征、特发性视网膜前膜和特发性黄斑裂孔.光相干断层扫描( OCT)检查可以发现黄斑区玻璃体视网膜界面强反射的光带并与内层视网膜表面粘连或下方视网膜神经上皮之间有大小不等的间隙、黄斑中心凹轮廓改变和神经上皮全层裂孔等特征性表现,这些特征性表现在玻璃体视网膜界面疾病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预后判断方面均具有重要作用.深入观察玻璃体视网膜界面疾病的OCT检查特征,将有助于加深对其发病机制的了解和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4.
邢晓利  梁勇 《国际眼科杂志》2013,13(8):1583-1585
玻璃体黄斑界面疾病主要包括玻璃体黄斑牵引综合征、特发性黄斑视网膜前膜和特发性黄斑裂孔。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 ography,OCT)作为一种新的能提供高分辨活体组织横截面图像的非损伤性影像学检查技术,具有独特的高分辨率、无损伤性等特点,自临床广泛应用以来,为临床玻璃体黄斑界面疾病的诊断、鉴别诊断、病情的监测以及定量评估、治疗方案的选择等方面提供了重要信息及参考价值。我们对玻璃体黄斑界面疾病在OCT图像中的解剖形态学特征的了解,促进了临床对疾病发生、发展的认识。下面我们就OCT在玻璃体黄斑界面疾病的应用进展加以综述。  相似文献   

15.
内界膜剥除在特发性黄斑裂孔手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特发性黄斑裂孔的临床经过分为4期,对2~4期的特发性黄斑裂孔可行玻璃体手术治疗,手术目的在于解除黄斑中心凹所受的切线方向及前后方向的牵引.视网膜内界膜剥除在一些研究者中被认为是一种效手段,而另一部分研究者则持反对意见.本文就视网膜内界膜剥除在特发性黄斑裂孔手术中的价值、内界膜的病理生理及内界膜染色等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6.
不同手术方法治疗老年性特发性黄斑裂孔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观察单纯玻璃体切割、玻璃体切割联合血小板封孔、玻璃体切割联合黄斑区内界膜剥除、玻璃体切割联合血小板封孔及黄斑区内界膜剥除4种手术方法治疗老年性特发性黄斑裂孔的疗效。 方法 回顾分析Ⅱ~Ⅳ期老年性特发性黄斑裂孔患者86只患眼的手术疗效。以上述4种手术方式分组的患眼数分别为7、40、14、25只眼,手术后随诊3~55个月,以手术后裂孔闭合、视力改变及手术并发症等作为疗效观察的指标。裂孔闭合判定标准为在检眼镜和(或)光相干断层成像术(optic coherence tomography,OCT)检查时不能分辨黄斑裂孔缘。远、近视力提高2行以上者计为视力改善。 结果 玻璃体切割联合血小板封孔组视力改善者占80.0%,优于其它3种治疗方法(P<0.05);单纯玻璃体切割组裂孔闭合率最低,占42.9%,与玻璃体切割联合血小板封孔组的裂孔闭合率(87.5%)、玻璃体切割联合血小板封孔及黄斑区内界膜剥除组的裂孔闭合率(92.0%)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视物变形改善、手术并发症等情况4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结论 玻璃体切割联合血小板封孔有助于老年性特发性黄斑裂孔患者手术后黄斑裂孔闭合及视力恢复;手术中使用黄斑区内界膜剥除技术可提高黄斑裂孔的解剖复位率,但视力预后不如玻璃体切割联合血小板封孔组。 (中华眼底病杂志, 2002, 18: 196-198)  相似文献   

17.
外伤性黄斑裂孔自发性愈合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应用玻璃体视网膜手术治疗早期特发性黄斑裂孔患者具有良好的解剖和视功能恢复效果。近年来,通过对黄斑裂孔前区盖膜样物质成分的病理组织学检查,人们对裂孔形成和发展的认识已由“黄斑中心凹组织缺失”转变为“主要是黄斑中心凹组织撕裂后裂孔逐渐扩大的发生过程”。因此,以解除黄斑裂孔的前后向和切向牵引为目的的显微玻璃体视网膜手术已成为目前治疗特发性黄斑裂孔的主要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玻璃体切割手术治疗特发性黄斑裂孔和外伤性黄斑裂孔的预后差异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对特发性黄斑裂孔72例72只眼,外伤性黄斑裂孔55例55只眼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眼均接受相同方式的玻璃体切割手术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手术后视力改变和黄斑裂孔闭合形式;对比分析黄斑裂孔直径、手术前视力<0.1和≥0.1、病程<4个月和≥4个月与手术后视力改变和黄斑裂孔闭合形式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特发性黄斑裂孔72只眼中,闭合72只眼,占100.0%;外伤性黄斑裂孔 55只眼中,闭合47只眼,占85.5%;黄斑裂孔贴附8只眼,占14.5%.特发性黄斑裂孔的裂孔闭合高于外伤性黄斑裂孔的裂孔闭合,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177,P=0.001).特发性黄斑裂孔和外伤性黄斑裂孔手术后视力与手术前视力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6.841,-4.093;P值均=0.000).特发性黄斑裂孔和外伤性黄斑裂孔手术后视力提高者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651,P=0.07).特发性黄斑裂孔手术前视力<0.1和≥0.1的患眼手术后视力提高者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12.04,P=0.001).外伤性黄斑裂孔手术前视力<0.1和≥0.1的患眼手术后视力提高者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371,P=0.486).特发性黄斑裂孔手术后视力提高者手术前黄斑裂孔直径小于手术后视力不提高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76,P=0.016).外伤性黄斑裂孔的裂孔闭合者手术前黄斑裂孔直径小于裂孔贴附者手术前黄斑裂孔直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042,P<0.001).外伤性黄斑裂孔病程<4个月和≥4个月的患眼,手术后视力改变之间(χ2=0.704)、黄斑裂孔闭合形式之间(χ2=0.166)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01,0.684).结论 特发性黄斑裂孔的裂孔闭合率优于外伤性黄斑裂孔的裂孔闭合率.黄斑裂孔直径和手术前视力是影响特发性黄斑裂孔视力预后的主要因素;而手术前视力和病程对外伤性黄斑裂孔的视力预后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9.
54例黄斑裂孔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54例56眼黄斑裂孔进行临床分析,提出了不同类型黄斑裂孔的诊断要点和处理原则。认为黄斑裂孔视网膜脱离的手术方式应根据黄斑裂孔大小,有无周边裂孔、视网膜脱离范围等因素决定。对于特发性黄斑裂孔和大部分外伤性黄斑裂孔,即使形成全层裂孔,通常病情稳定,很少发生视网膜脱离,不需要用光凝或其他手术来预防孔源性视网膜脱离。  相似文献   

20.
特发性黄斑裂孔诊断研究新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特发性黄斑裂孔是老年人视力丧失最严重的眼病之一。临床确定黄斑裂孔的分期及发展是困难的 ,而准确的诊断及分期对确定手术时机及阻止永久性视力丧失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就黄斑裂孔的诊断方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