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孙德有 《科学通报》2000,45(20):2217-2222
小兴安岭西北部的黑河-嫩江一带发育大量的碱长-碱性花岗岩岩体,由于缺乏可靠的地质和同位素年代学资料,其形成时代一直存在争议,锆石U-pb同位素年龄测定结果表明,这些碱长-碱性花岗岩形成于290~260Ma的晚古生代晚期.矿物学、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研究表明它们属于造山后A型花钢岩,是我国新疆北部-蒙古东南部-我国内蒙古中部巨型晚古生代A型花岗岩带的东北延所在,由此确定西伯利亚板块与华北板间的索伦山-贺  相似文献   

2.
葛文春  吴福元  周长勇 《科学通报》2005,50(12):1239-1247
大兴安岭北部的额尔古纳地块上分布有大面积时代和成因不明的花岗岩体, 其中位于塔河县城附近的塔河岩体主要由斑状正长花岗岩和二长花岗岩组成, 角闪碱长花岗岩和辉长岩局部发育, 与后造山花岗岩组合类似. 激光剥蚀等离子体(LA-ICP-MS)分析测试表明, 该岩体内不同岩石类型的锆石U-Pb年龄为 494~480 Ma, 反映为一早古生代期间侵位的杂岩体. 该杂岩体的形成, 标志着额尔古纳与南侧兴安地块间的碰撞拼合在古生代早期即已完成. 对相邻地区的同位素年代学资料进行总结对比发现, 额尔古纳与中蒙古、图瓦等地块具有相同的早古生代演化历史, 应为西伯利亚地台南部增生大陆边缘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3.
龙木错-双湖-澜沧江洋的打开时限:来自斜长花岗岩的制约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报道了藏北羌塘中部驼背岭蛇绿岩中斜长花岗岩的锆石U-Pb定年结果和岩石地球化学资料以及锆石Hf同位素成分.斜长花岗岩的SIMS和LA-ICP-MS锆石U-Pb定年结果分别为504.8±4.2和491.6±1.5 Ma,相当于中-晚寒武世.斜长花岗岩中锆石具有正的?Hf(t)值(11.46~15.16),反映其源区为亏损型地幔.地球化学分析结果表明,斜长花岗岩具有高SiO2、富Na2O、贫K2O的特点,同时具有较低的稀土元素含量和平坦的稀土元素球粒陨石标准化曲线.综合地球化学资料以及野外观察结果可知,斜长花岗岩为洋壳运移过程中含水条件下辉长质岩石发生角闪岩相变质作用后部分熔融形成的,其形成年龄略晚于洋壳的形成时代.这一成果表明,龙木错-双湖-澜沧江洋的开启时限为中寒武世以前.  相似文献   

4.
华南晚古生代岩浆活动的新发现:岛弧还是陆内造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福建省周宁县五凤楼村发现了一个形成于313±4Ma的片麻状花岗岩.该岩石具有高的K2O和Al2O3含量和低的SiO2和Na2O含量,其A/CNK比值高达1.22,指示其源区为经过化学风化的沉积岩,因此属于S型花岗岩.所含锆石为柱状自形形态,其U-Pb年龄变化于326~301Ma(加权平均年龄为313±4Ma),具有负的?Hf(t)值(?8.35~?1.74)和1.43~1.84Ga的二阶段Hf模式年龄.这是首次在华南发现有确凿同位素年代学证据的晚石炭世S型花岗质岩浆活动.该S型花岗岩最可能形成于陆内造山阶段,源岩主要为古元古代晚期生长的地壳.结合前人对岩相古地理、古生代盆地性质、早二叠世火山作用以及晚古生代-早中生代沉积岩中碎屑锆石的U-Pb-Hf同位素资料,本文推断华夏东部可能曾经存在一个晚古生代造山带.从晚石炭世(340~310Ma)的挤压造山阶段演化到早二叠世(285~270Ma)的后造山或板内伸展阶段,华南东部经历了一个较为完整的晚古生代造山旋回,所形成的晚古生代岩浆岩是陆内造山作用的产物,而不是岛弧岩浆作用产物.  相似文献   

5.
张海祥  牛贺才  K.Terada  于学元  H.Sato  J.Ito 《科学通报》2003,48(12):1350-1354
研究显示, 库尔提蛇绿岩中斜长花岗岩的野外地质产状、岩石学和岩相学以及地球化学特征均与剪切成因的斜长花岗岩一致, 是由洋壳运移过程中下部第三层发育的剪切带中的辉长岩经低角度剪切变形形成的角闪岩的部分熔融形成的. 斜长花岗岩的锆石SHRIMP年代学研究表明, 该蛇绿岩形成于泥盆纪, 形成时间为372±19 Ma, 这同时代表了库尔提弧后盆地的扩张时代. 该年代学研究结果表明, 古亚洲洋板块向西伯利亚板块俯冲消减作用应始于晚古生代早期.  相似文献   

6.
韩宝福 《科学通报》1997,42(17):1829-1832
最近几年,新疆乌伦古河碱性花岗岩作为典型的A型花岗岩,吸引了国内众多学者的注意,关于碱性花岗岩的时代、成因及其构造意义取得了基本一致的认识.本文报道的是关于乌伦古河碱性花岗岩Nd同位素的研究结果及其对于显生宙地壳生长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造山带的伸展构造与软流圈隆起——以兴蒙造山带为例   总被引:35,自引:1,他引:35  
邵济安 《科学通报》1994,39(6):533-533
本文选择了兴蒙造山带为例,探讨软流圈隆起与大陆岩石圈构造演变间的关系.兴蒙造山带展布范围大体相当于内蒙—大兴安岭褶皱系的范围(图1).它是在华北板块与西伯利亚板块对接基础上形成的.早古生代末(S_3-D_1)是该区最主要的一次碰撞造山事件,以早古生代地层(∈-S_2)普遍的变质和变形作用以及发育的深成岩和磨拉石建造为标志.中古生代(D_2-3)大陆岩石圈发生暂短的裂解,形成陆间洋盆.法门阶底部不整合标志古亚洲洋最后封闭与造山,造山作用相对比较弱,没有广泛分布的磨拉石建造,上志留-下泥盆统的地层组成宽缓对称的褶皱,岩层基本不变质或弱变质.中石炭-早二叠世全区广泛处于陆表海环境,二叠纪陆内裂谷阶段,形成双峰式火山岩和晚古生代末的碱性花岗岩带,晚二叠世-三叠纪全  相似文献   

8.
碾子山A型花岗岩两阶段水-岩相互作用的氧同位素证据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利用常规BrF5法和激光探针技术对中国东部有代表性的中生代碾子山A型花岗岩全岩、石英、碱性长石、磁铁矿以及锆石进行了系统的氧同位素分析。与造岩矿物δ^18O值变化范围相对较大(>3.0‰)形成鲜明对照的是,锆石样品δ^18O值的分布相对较为集中(3.12‰-4.19‰)并明显偏低。表明该岩体曾先后经历过两阶段的水-岩相互作用。早期与海水发生过高温同位素交换的下部洋壳通过板块俯冲发生低程度部分熔融衍生出低δ^18O值的A型花岗岩浆。在岩浆期后高温亚固态条件下花岗岩与大气降水之间发生第2次同位素交换。第1阶段的水-岩交换导致碾子山A型花岗岩源岩δ^18O值明显低于正常地幔氧同位素组成变化范围。第2次水-岩朴素作用则造成锆石与造岩矿物之间不平衡的氧同位素分馏。  相似文献   

9.
葛文春  吴福元  周长勇  张吉衡 《科学通报》2007,52(20):2407-2417
兴蒙造山带东段是中国斑岩型铜-钼矿床发育的重要地区, 但对这些矿床形成的具体时代及其动力学意义一直缺乏应有的研究. 选择多宝山地区铜矿和大黑山钼矿的花岗闪长质岩石进行了SHRIMP锆石U-Pb年代学研究, 结果表明, 多宝山地区铜矿的形成有两期, 与多宝山斑岩Cu矿有关的花岗闪长岩形成于早古生代((485±8) Ma), 而与三矿沟矽卡岩型Cu矿有关的花岗闪长岩形成于侏罗纪((176±3)和(177±3) Ma); 吉林大黑山地区与斑岩钼矿有关的花岗闪长斑岩形成时代为(170±3) Ma, 而与成矿无关的二长花岗岩形成时代为(178±3) Ma. 因此, 兴蒙造山带东段存在两期斑岩型铜钼成矿作用. 根据东北地区的地质演化历史, 以及东北地区花岗岩的时空分布规律, 则认为多宝山铜矿的形成与兴安地块和额尔古纳地块间的拼合造山事件有关, 而中生代三矿沟铜矿和大黑山钼矿的形成与古太平洋板块的俯冲作用密切. 结合近年来发表的与铜钼矿有关的年代学资料, 对中国东部侏罗纪-早白垩世斑 岩-矽卡岩型铜钼矿的时空分布及其动力学意义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0.
东秦岭吐雾山A型花岗岩的时代及其构造意义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卢欣祥 《科学通报》1999,44(9):975-978
东秦岭吐雾山花岗岩为一典型的A型花岗岩,其时代为725Ma(锆石U-Pb),属晋宁晚期,代表了东秦岭自晋宁拼合之后的裂解时间,并把陡岭群自秦岭群中裂解出来,成为秦岭中又一个独立的古老块体。东秦岭晋宁晚期A型花岗岩的出现和时代的确定,对阐明东秦岭沿商丹主缝合带的构造演化,特别是晚元古代与早古生代构造体制的转换,具有很重要的地质意义,解决了长期困惑人们的一个地质问题。  相似文献   

11.
中国海相盆地的形成与演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中国海相沉积盆地的形成与演化主要经历了两大构造期和5个构造演化阶段.两大构造期是指早古生代板块离散-漂移控制下的海相盆地形成和晚古生代以来板块聚敛-碰撞控制下的盆地叠加改造这两大构造期.5个演化阶段如下:①元古界-中石炭世,小陆壳板块在大洋中的漂移和以碳酸盐岩沉积为主的海相盆地的形成;②晚石炭世-中三叠世,陆壳板块向北的拼合聚敛和海陆交互相沉积盆地的发育;③晚三叠世-早白垩世,板块拼贴以后的构造稳定阶段和陆内沉降控制的湖相沉积盆地的叠加;④晚白垩世-古近纪,受新特提斯洋和西太平洋板块活动的影响,海相沉积盆地经受陆内变形,发生埋藏、隆升剥蚀或破碎;⑤新近纪以来,受印度板块与亚欧板块的碰撞及其远距离效应的影响,海相沉积盆地边缘发生前陆挤压和盆山耦合作用.构造演化过程控制了中国海相沉积盆地的石油地质特征,古生代海相沉积盆地的形成奠定了油气藏形成的物质基础,中新生代的构造叠加与改造决定了油气成藏与保存的关键条件.晚元古代-早古生代,漂移在大洋中的古板块上沉积的深水相泥页岩和陆缘海碳酸盐岩层序中,发育了优质的海相烃源岩和礁滩相储集层.晚古生代,陆壳板块聚敛并上升成陆,克拉通盆地内部的古隆起成为油气运移、聚集和储集的良好空间,同时海陆交互相沉积的煤系地层形成了区域性的封盖层.中新生代的构造稳定性决定了古生代海相盆地的保存条件.具有前寒武系结晶基底,构造活动相对稳定,盆地改造程度低的海相沉积盆地和其中古油气藏容易保存,例如塔里木盆地、四川盆地、鄂尔多斯盆地等都是有利于海相油气勘探的地区.  相似文献   

12.
封面说明     
正索伦山蛇绿岩是古生代存在于西伯利亚板块与华北板块之间的古亚洲洋闭合之后形成的索伦山缝合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研究中亚造山带古亚洲洋演化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一些学者对索伦山蛇绿岩中镁铁质-超镁铁质岩组成部分做了同位素测年和岩石地球化学研究,但是对其共生的深海远洋沉积盖层中的放射虫动物群组成及其时代研究还很薄弱,对索伦山蛇绿岩的形成时代还  相似文献   

13.
漠河县洛古河岩体主要岩石类型为二长花岗岩、石英闪长岩和花岗闪长岩, 另有少量的闪长岩、英云闪长岩、石英二长闪长岩、石英二长岩、正长花岗岩及碱长花岗岩, 属高钾钙碱性岩系, 分为石英闪长岩和二长花岗岩2个单元. 石英闪长岩单元SiO2含量介于54.79%~58.30%之间, Na2O/CaO为0.79~1.53, Shand指数介于0.77~0.82之间, 为准铝质岩石; 二长花岗岩单元SiO2含量介于65.29%~66.45%之间, Na2O/CaO为1.73~3.43, Shand指数多数<1.05, 为弱过铝质岩石. 稀土元素总量为180.18~344.32 mg/g, 具Eu负异常(0.33~0.82), 稀土元素分馏不明显((La/Yb)N介于4.12~10.45), 稀土配分曲线为轻稀土富集型. 富集Rb, Th, U, K, La, Ce, Nd, Hf, Zr和Sm等元素, 而强烈亏损Ba, Nb, Ta, Sr, P和Ti等元素. 其主量元素、稀土元素和微量元素特征表明, 洛古河岩体形成于挤压体制向拉张体制转换的构造环境, 属后碰撞花岗岩类. 石英闪长岩单元和二长花岗岩单元的SHRIMP锆石U-Pb年龄分别为517±9和504±8 Ma. 额尔古纳地块北缘早古生代后碰撞花岗岩的发现, 标志着萨拉伊尔运动结束于500 Ma左右, 表明位于额尔古纳地块与西伯利亚板块之间的古亚洲洋北支在早古生代期间已经封闭, 完成了古亚洲洋北洋的演化历史.  相似文献   

14.
正εNd(T)值的准铝-过铝花岗岩:新疆也布山岩体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4  
新疆东准噶尔也布山花岗岩体属于准铝 过铝花岗岩 ,Rb Sr全岩等时线法确定的时代为 2 6 8± 4Ma ,是晚古生代后造山阶段的产物 .也布山岩体的87Sr/ 86 Sr初始比值为 0 .70 4 3± 0 .0 0 0 7,εNd(T) = 5.51~ 5.85,表明岩浆起源于亏损地幔 .推测亏损地幔经过交代作用后再发生部分熔融 ,所产生的基性岩浆发生强烈的分异演化 ,除分离结晶作用外 ,还受到很少量年轻地壳物质混染 ,使得εNd(T)值有所降低、TDM 值变大 .Sr Nd同位素特征表明 ,也布山岩体和乌伦古河碱性花岗岩都是导致显生宙陆壳生长的新生地壳物质 .  相似文献   

15.
内蒙古锡林郭勒杂岩Sm-Nd,Rb-Sr同位素年代研究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9  
徐备  陈斌  邵济安 《科学通报》1996,41(2):153-155
内蒙古锡林浩特市东北约100km的巴音高勒地区分布着一套变质岩,前人曾命名为锡林郭勒杂岩.这套岩系具复杂变形和角闪岩相变质,长期以来时代归属不明且缺乏详细工作.邵济安认为其属古生代褶皱带内的古地体,唐克东等则将其划归古生代花岗-变质岩带的一部分.在《内蒙古自治区区域地质志》中,这套岩系被归入早元古代,但同时报道其U-Pb年龄为1060Ma.由于锡林郭勒杂岩是华北板块北缘古生代褶皱带内出露面积最大的变形变质地层单位,故查明其形成年龄、变质年龄对于解释华北板块北缘前古生代构造演化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松辽盆地基底岩石的锆石U-Pb 年龄   总被引:25,自引:3,他引:22  
松辽盆地基底主要由浅变质~未变质的古生代地层、花岗岩和片麻岩组成,岩相学研究表明所谓的片麻岩应为变形的花岗质侵入体.锆石 U-Pb同位素定年结果显示,这些花岗岩形成于晚古生代((305± 2)Ma)和晚中生代((165± 3)Ma),且基本不含古老锆石残留,表明松辽盆地不具备大规模前寒武纪结晶基底.  相似文献   

17.
山海关晶洞碱性花岗岩氢、氧同位素组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李培忠 《科学通报》1989,34(1):51-51
山海关火山——侵入环状杂岩体由碱长粗面岩和碱流岩(125 Ma),碱性流纹质熔结凝灰岩(123 Ma),碱性花岗岩(118 Ma)和石英碱长斑岩(115 Ma)组成。晶洞碱性花岗岩位于环状杂岩体的中部,与火山岩呈侵入接触关系。  相似文献   

18.
对溧水盆地8件典型的中生代次火山岩-侵入岩进行了详细的锆石U-Pb年代学和Lu-Hf同位素研究.结果显示,老虎头角闪闪长玢岩年龄为130.5±1.6 Ma,大铜山角闪闪长玢岩年龄为136.0±3.4 Ma,大魏庄角闪闪长玢岩年龄为132.7±2.7 Ma,野山凹粗安斑岩年龄为127.0±1.9 Ma,砚瓦桥石英闪长玢岩年龄为129.4±1.7 Ma,西北山辉石闪长玢岩年龄为133.2±2.1 Ma,长山头黑云母安山玢岩年龄为131.1±2.3 Ma,尖山黑云母粗安斑岩年龄为127.4±1.8 Ma.所有岩浆岩均为早白垩世产物,指示了溧水盆地岩浆活动的峰期时代.岩浆岩的锆石?Hf(t)值变化于-3.54~-9.11,其中大多数变化于-3.54~-5.93,与长江中下游其他火山岩盆地中同时代火山岩和侵入岩的锆石Hf同位素组成相似,表明它们具有相似的源区组成.在分析长江中下游地区以及邻区同时代岩浆特征的基础上,提出俯冲太平洋板块后撤模式来解释中国东部晚中生代岩浆活动.侏罗纪中晚期-白垩纪早期(170~135 Ma),太平洋板块向欧亚大陆俯冲,总体处于挤压背景,岩浆活动呈现出由沿海向内陆年轻化的趋势,且多具壳源特征;白垩纪早期(~135 Ma)之后,太平洋板块的俯冲作用减弱,俯冲板片发生后撤,研究区总体转变为拉张背景,从而形成了一系列火山盆地,造成大量富集地幔和较少量古老地壳物质的熔融,形成大量中基性岩浆岩.  相似文献   

19.
赵崇贺 《科学通报》1995,40(23):2161-2161
江西省东北地区变质岩基底广泛出露,地质构造复杂,多金属等矿产资源丰富.它是我国地学研究的热点之一.赣东北深断裂带尤为引人注目,许多研究者已对它进行不同程度的研究,但对这一深断裂带的大地构造意义有不同的观点,其关键在于该带蛇绿岩的时代及其形成环境问题.本文侧重于报道在该带新发现含晚古生代放射虫硅质岩及其意义.  相似文献   

20.
一个早元古代碱性花岗岩的U-Pb同位素年代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周玲棣 《科学通报》1993,38(15):1407-1407
我国的一些碱性花岗岩体主要形成于中生代及新生代,一些过去用K-Ar法确定的元古代碱性花岗岩,最近经Rb-Sr法定年,表明它们也属中生代,如光头山岩体就是其中一例。本文采用了锆石U-Pb法对龙王(石童)碱性花岗岩进行了同位素年代研究,确定了它为早元古代的花岗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