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本文的目的是介紹蘇聯格娃斯捷夫教授的計算双向板的公式。這個公式是考慮板在極限平衡狀態,考慮了材料的塑性。用此方法計算雙向板,不但鋼筋經济而計算簡便。無論是多跨的板或不等跨的板,都可以视為單跨板來考虑,本文討論了格娃斯捷夫公式的基本理論,並将此理論应用到不規则形狀板的计算方面。  相似文献   

2.
本文介紹蘇聯計算木橋面所用的載重彈性分佈理論和應用,對公式中的分佈係數的來源,加以演證。在證明公式的同時,使用了為蘇聯學者所創造並被廣泛採用來計算超靜定問题的方法——原始參變數計算法。文內並述及公式的應用。給出中梁和邊梁上載重分佈計算,及如何晝影響綫。除汽車載重的彈性分佈外,更說明了履帶車均佈載重如何驗算,這些是最近實用上常遇到的問題。  相似文献   

3.
本學報第一卷第一期發表了吳柳生教授的雙向鋼筋混凝土板的內力塑性重分佈的論文,綜合性地介紹了蘇聯學者格娃斯捷夫教授以及丹麥學者喬汉生教授(K. W. Johansen)關於塑性鉸線的理論。筆者為此提出下列幾點意見,以供著者以及其他讀者的參考。  相似文献   

4.
現有的塔式起重机載重稳定性的計算方法极不精确。这一計算方法远在1936—1937年已經提出,因为当时还没有研究起重机的动力学,自然在这个計划方法中沒有考虑到影响起重机工作的許多因素。为了計算塔式起重机的載重稳定性,曾使用以下公式:式中:M_1,M_2,M_3,M_4,M_5,M_6和M_Q——由以下各力产生的傾翻力矩: P_1——在起重机构起动或制动时重物質量产生的慣性力;  相似文献   

5.
“一次分配法”突出的优点在于把对刚架本身的計算和对荷載的影响之計算分別开来,因而当同一刚架受到多种荷載或繪制其影响綫時,这类方法是非常适用的。何福照同志把这一方法推广而用于連框桁架是有价值的。但多层刚架只对风荷載进行一次計算  相似文献   

6.
本学报第3卷第2期所載李立先生的“桿件系統中極限荷載的計算”一文.提供了具體的有条理的計算規則,使对于所涉及的各类桿件系統的極限計算甚易掌握,實有很大的貢献,笔者现从基本的極限定理出發来討論著者的方法之性質反其优缺点,並稍作了一些更正和补充說明。  相似文献   

7.
任一刚構之形式(包括共中各桿之長度,截面,及支承等情形)既經擬定之後,該剛構即有一套表示共彈性特質而與其荷載無關之刚構常數存在。採用此項剛構常數,不但其在任一荷載情形之下桿端力矩計算,大大簡化,而且在多種荷載情形下進行分析時,可將其与荷載無關及有關之二部份計算完全分开,因此省去他種分析法在每一種荷載情形下所必須重複之部份計算。實用之剛構,既常須在多種荷載情形下進行分析,故採用剛構常数分析法在實用中之優越性,至為顯明。採用剛構常数之分析法太約以立特(Wilhelm Ritter)教授之定點法為最早,而於表示剛構常數之各種方式中,亦以定點位置最為簡明,最為基本。本文首先指出:於任一剛構中,每桿之左右兩端各有一個而且祇有一个有獨立性之基本剛構常數,其計算係二個各向左右進行不相牽涉之步驟,但為計算剛構常數本身及桿端力矩之便利计,常須於每桿之左右二端,各另加計算一個無獨立性之輔助剛構常數,惟此外並不需要任何其他第三個剛構常数。恰於廿年以前,我國林同棪教授在國內外發表其力矩一次分配法(林氏原稱其法為“直接力矩分配法”,似欠妥),採用桿端之“約束剛度係數”(restraining rigidity factor),“修正傳遞係數”(modified carry-over factor),及“修正勁度”(modified stiffness)為  相似文献   

8.
本學報第2卷第1期刊載呂子華同志“對稱式斜項披屋廠房排架的應力分析”論文,該文將對稱剛架的荷載分解為對稱及反對稱兩部分,以簡化計算,並導演許多公式以便實用。茲將我對該論文的兩點意見叙述於下:  相似文献   

9.
對於潘先生的“一般式連框桁架的分析”一文,我有两點意見。(1)他说外加荷載不作用在结點上時須分兩步來做,這是不需要的,我用逐漸加值法計算這種框架時往往把荷載放在節點的中间,並不必分兩步來做,如果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我院試驗的37根梁及国外研究者280根梁的試驗资料为基础进行分析,得出了适用于均布荷載及各种集中荷載情况下鋼筋混凝土简支梁沿斜截面破損时承载能力的計算方法。用这个方法还可以确定出斜裂缝的水平投影长度、破損点位置及斜截面的破損型态。  相似文献   

11.
用冗力法(原文第一种方法)計算井字梁时,一般均假定荷載集中作用于縱横梁的各交点上。由于实际上荷載是均勻分布的,所以周聞一先生在原文中进行了某种調整;当計算切力时,每根梁的計算切力都增加1/4qe~2;当計算弯矩时,对于具有奇数节間的各梁,其跨中最大計算弯矩都增加1/8X_(iu)qe~3。  相似文献   

12.
(一) 拱埧的自振頻率,是一个空間計算問題,由於埧基地質、地形等边界条件比較复杂,加上埧体的断面也是多种多样,企图从理論上推导精确的計算公式是有困难的。錢先生曾根据拱埧振动的特性,假定一个变位方程式,用能量法計算庫空和庫滿時的自振頻率,並用模型試驗成果來驗證,筆者認为这確是一个切实可行的途逕。 原文確定振动变位方程式时,必須先假定一个公式,按理論方法算得自振頻率,与  相似文献   

13.
關於房屋排架在風及其他側力或偏心荷載下之應力分析,英美結構書籍多令各個排架之側移各自獨立,不由其鄰近之排架分担,因此排架所需之截面較大,頗不經濟。蘇聯的先進方法係於每排柱頂,各置縱向平面聯結系一道,將所有排架於縱向聯成一體,如是則任一排架在荷載下所發生之側移,將因聯結系的作用,由若干鄰近的排架分担而相當減少。本文的目的,除於理論上證明排架侧移在縱向之此項分佈作用外,並列舉排架在集中側力(如吊車的水平制動力)及均佈側力(如風荷載)作用下,其側移縱向分佈的計算方法,以供設計工程師之參考或採用。  相似文献   

14.
關於披屋廠房排架的應力分析,目前已有不少切實可行的方法。但以這類排架內部組織的特殊,一般通用的基本方法,多不能為實際工作者赢得時間和精力的充分節約。本文目的,在提供一個分析對稱式斜頂披屋廠房拂架的簡便方法,予以適當修正,並可推廣應用於其他各種類型的披屋廠房排架。本法的主要特點是將排架中具有“Γ”形的曲桿當作一個基本構件,從而求出這個基本構件在兩端結點角變和位移以及荷載作用下的“形常数”與“載常數”;並將不對稱荷載件成“對稱的”與“不對稱的”兩種情形,使在分析計算過程中必須考慮平衡的結點數目诚至最少程度。  相似文献   

15.
本文的目的在對蘇聯公路等代荷載的一部分表及公式的來源,加以演證,並指出其優越性。  相似文献   

16.
天然地基是最常用的房屋地基。在設計天然地基中,關鍵問題在於決定地基的承載力(許可壓力)。在一般情形房屋天然地基的承載力可以根據蘇聯重工業企業建設部1948年批准之“工業及民用房屋及構築物天然地基设计標準及技術規範”來決定。但是在某些情形下(上述規範第22條所列舉的情形),地基的承載力必须根據建築物的特殊要求和特殊的地質及其他條件單獨決定。在這些情形下,需要驗算地基土的应力和應變。本文的目的在於說明根據地基土的应力和应變決定房屋天然地基的承載力的一般步驟。顯然地,地基能安全承受的荷載只能是地基極限荷載除以適當的安全係數。本文介紹若干個地基極限荷載的計算公式,並指出它們的適用條件。對於普通房屋地基,土内某種程度的塑性變形是可以許可的,但是随房屋重要性不同和地基土的性質(例如敏感度)不同,地基土內的塑性變形必須加以不同程度的限制。本文對於長條基礎下地基土內塑性變形的發生和發展提供了簡要的討論,在大多數情形下,決定地基承載力的主要條件是沉降必須限制在適當的數值(許可沉降)以內,房屋基礎的許可沉降与房屋的使用目的,建築材料,結構類型等許多因素有關。這一方面的資料還是很缺乏的。本文介紹一些数字,作為設計的一般參考。為說明地基極限荷載及塑性變形區各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以蘇聯學者沙金博士最近出版之“用逐次互聯法計算多層排架”一書为依據,叙述在已知超靜定結構中每一結點,施以單位力矩,可以很容易地求得各桿端的影響力矩;然後依照其所受外力荷載,求得各結点處的定端力矩,分別乘以相當的影響力矩,相加之後並加以原有的定端力矩,即得各該桿端的實際力矩。若結構承受多種多样的荷載(不問其為豎向的或平向的、對稱的或不對稱的),用此篇所述之方法以推算各桿端力矩,著者認為最便利、最省時,並且適合實際工作者之需要。  相似文献   

18.
本文首先將扼要介紹關於矩陣的基本運算,並說明如何利用雙曲線函數推求二階矩陣的任何次方羃,次用區格矩陣以解算連續梁及連續架,更進而用定比分解荷載法以解算無側倾的多層對稱排架,最後則用傳遞水平外力至底層的方法,以解算有側傾的多層對稱排架,這兩種排架的分析,也都利用了區格矩陣。  相似文献   

19.
連框桁架的分析法甚多,但分析時若不以結點而以節间為計算撓矩之對象,則計算較為簡便,錢令希與胡海昌二氏採用此項原則,並假定同一節间中上下弦桿之抗撓勁度係相等,求得更簡易之分析法,但其應用當然受上項假定之限制,本文之目的,在將錢胡二氏之法,加以推廣使其不受上項假定之限制而可用於一股式連框桁架,關有變截面桿连框桁架之分析法,本文亦加以討論;此外並列舉若干算例,以說明此法之應用。  相似文献   

20.
在前一文中,著者論述了成层土地基上矩形基础的倾斜計算问题,并且提出了若干計算公式。但是,这些公式极为冗長,难以实际应用。为此,本文提出了一些計算用表,使計算得以簡捷。 在实践上,刚性基础的計算問题是最富有现实意义的。在矩形基础的倾斜計算方面,虽然对均与土地基而言,已有准确之解答,但对于成层土地基而言,迄今尚无完美之解答。为此,著者提出了一个估算成层土地基上刚性矩形基础倾斜的实用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