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运动员在跳高时越过的高度可表示为三个高度之和:H_1+H_2-H_3。其中,H_1为腾起瞬间的人体重心高度,它取决于运动员的身材和身体在该瞬间的姿势。H_2为腾空中人体重心升起的高度,它取决于腾起瞬间的速度。H_3为重心达到的最大高度与横杆高度之差,它取决于运动员达到腾空最高点的身体姿势和过杆时的身体动作。本文仅就H_3这个因素从力学及解剖学的角度浅作分析,提出过杆动作的经济性指标及提高成绩可供挖掘的空间高度。  相似文献   

2.
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和技术分析法,并根据运动生物力学的基础知识,对背越式跳高的四个技术动作分别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1)背越式跳高最大的优越性是弧线助跑起跳能经济实效的降低和升高身体重心,为身体重心运动方向的提早转变和垂直速度的提早积累、增大创造有利条件。(2)起跳瞬间,身体重心最低,是一个由低到高不断加速上升的过程,垂直速度最小,是一个不断变化增大的过程。(3)H1、H2、H3是决定跳高成绩的基本因素,H3值越小身体重心就越高,跳高成绩也就越好。  相似文献   

3.
该文主要阐述了跳高技术的演变过程与展望跳高技术未来的发展.通过回顾与分析,有以下几点启示:改进了助跑方式,提高了助跑速度;改进了起跳的摆腿方式,提高了起跳速度和力量;改进了过杆动作,减小了H3的距离.从80年代创或平世界纪录男子跳高运动员的身高和跳过的绝对高度展望未来跳高技术的发展,分析了跳高世界纪录大幅度提高的原因.根据男、女跳高运动员运动成绩平均每年增长速度,预测男、女跳高运动员超过2.60m、2.25m高的横杆,应具备的条件和所用的时限.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高等教育出版社教材《田径》研究发现:背越式跳高成绩公式表示以及决定跳高成绩因素分析的阐述中语句表述的准确性等问题值得商榷.研究分析认为,跳高成绩公式的表示为:H=H1+H2+H3-ΔH,更为确切,同本教材成绩公式的表示应该统一;决定跳高成绩因素的分析中"除腾跃过杆时身体重心高于横杆ΔH是正值外,一般情况均为负值."更说得通;例题的求解应遵循跳高成绩公式,重新审定.  相似文献   

5.
跳高,是田径运动的主要项目,受到国内外体育界的重视。随着当今科学的发展,现代跳高运动的水平已经达到了很高的程度,男子跳高已经越过2.36米,女子跳高也已突破2米大关,达到2.01米。目前,国内外高水平的跳高运动员因人而异地分别采  相似文献   

6.
背越式跳高是目前世界最先进的过杆技术。它是由助跑、起跳、背对横杆仰卧过杆、着地等环节来完成的,而起跳脚的着地、缓冲、蹬伸在整个跳高过程占了重要地位。本文进一步分析如何做到柔和"滚动式"的着地和合理的缓冲角度才能够更好提高背越式跳高的效果。  相似文献   

7.
根据世界跳高运动的发展和演变,并对有关资料进行分析,通过对几种跳高技术比较,揭示背越式跳高技术的优越性并对未来跳高技术发展趋势作出展望.  相似文献   

8.
应用运动心理学知识克服背越式跳高时的恐惧心理汪志军刘永祥刘足娣恐惧,是学生初学或完成较高高度的背越式跳高动作时常出现的一种心理现象。我们在上背越式跳高教学课时,常可以看到,有少数学生,神色慌张,躲躲闪闪,助跑时节奏混乱,垫步碎步,起跳时犹豫不决,不敢...  相似文献   

9.
采用查阅文献资料、观察等方法,运用生物力学原理对“前屈体式”跳高技术进行了分析与构思。结果表明,它不仅符合人体生理习惯,而且有利于运动员在起跳时提高身体重心的高度,在过竿时能够降低身体重心相对横竿的位置。前屈体式跳高是提高跳高成绩的一种新途径。  相似文献   

10.
本文采用文献资研究法、比较法、数学统计法.在总结我国跳高运动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探讨和揭示我国跳高项目发展过程的内在规律.并对我国跳高项目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预测,以便为我国的跳高运动发展宏观决策和运动训练提供科学依据,这对我国跳高运动项目目前所处的严峻形势来说,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俞洁 《科技信息》2009,(19):256-256
跳高运动项目的动作技术性比较复杂,比赛时间又长,随着比赛的进展横杆越来越高,这对运动员在心理方面的压力同样是越来越重。而中学生在跳高时往往不大了解跳高比赛时如何调节自己的竞技。理,在重要的比赛中没有发挥出应有的水平。所以如何采用心理调节。增强跳高比赛时运动员的自信心,控制好思想情绪,排除内外干扰,调节好竞技状态,这对比赛成绩相关密切。  相似文献   

12.
加快跳高的助跑速度是当今背越式跳高技术发展的一个主要特征,也是现代背越式跳高提高运动成绩的一个突破口,但是,在具体的训练中,助跑速度与起跳技术是一对矛盾的整合体,如何将两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是跳高训练工作中的一大难题。其问题的关键是,在突出助跑速度时及时地调整身体各环节的动作位置,在保持快速助跑过程中提高运动员的身体控制能力.  相似文献   

13.
通过试验说明前屈体跳高这种新技术在运动实践中是可行的;重心测定表明,这种方法过竿时的人体重心比目前任何一种方法都相对低.  相似文献   

14.
运用近景动态立体摄像方法,以"两轴一杆平行"观点作为过杆技术评定标准,采用新的过杆时相及技术指标,对中国6名优秀男子背越式跳高选手的过杆技术进行了三维运动学分析.研究表明:在起跳离地瞬间,选手的肩横轴角为73°±3.1°和髋横轴角为72°±8.4°,这样不仅为选手获得更高的腾空高度提供了保证,而且为选手在横杆上形成肩横轴、髋横轴与横杆平行创造了条件;在过杆阶段,选手充分利用头部的状态反射和肢体变化,逐步把围绕身体纵轴的旋转降低到最小,突出了围绕额状轴的翻转,在横杆正上方时身体逐步形成"两轴一杆平行"的过杆技术;若不能很好地控制和利用肩横轴和髋横轴的转动以及头部的状态反射,会造成右肩、右髋过低,肩横轴角、髋横轴角偏大,影响"两轴一杆平行"的技术效果和运动成绩.  相似文献   

15.
在验证了运动环节重心与人体总重心之间存在联动关系的正确性的基础上,总结提出了人体总重心圆原理。根据显、隐式总重心圆的物理意义,对人体总重心圆原理进行了延拓,并指出了运动环节和不动环节重量矩的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风荷载作用下,在建筑物不同高度处脚手架大横杆的风载作用效应,研究大横杆受力变化规律,为超高层建筑施工扣件式脚手架安全合理设计提供依据,为《建筑施工扣件式钢管脚手架安全技术规范》(JGJ130—2011)的补充修订提供参考.方法考虑风振影响下的脚手架风荷载计算,利用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对整个架体进行风载作用下受力计算,节点采用接近实际的半刚性连接计算模型.分析对比建筑施工过程中脚手架在不同高度处大横杆的受力特点.结果从有限元的计算结果得到了各连接点处大横杆的应力分布云图,并分析得出大横杆的内力的变化规律.随着脚手架所处建筑物位置的增高,高度由50 m到500 m时,各处大横杆应力值的逐渐增大.结论节点上带有连墙件大横杆的应力明显要比在同一高度处节点不带有连墙件大横杆的应力值大,并给出大横杆随其所处高度变化的内力变化曲线规律.  相似文献   

17.
俯卧式跳高技术比较复杂,对身体、技术训练要求较高,若要达到高度的运动技术水平,创造优异成绩,必须从思想、意志、身体、技术、战术和专业理论等方面,进行科学的、系统的多年训练.现就俯卧式跳高的身体训练、技术训练和训练安排等问题分述如下:  相似文献   

18.
采用田径的跳高项目来进行思维性教学,因为跳高的教学难度较大。首先,初学者认为难学,感到在快速助跑中起跳过杆难以控制,不易学会;其次,害怕面对横杆,有恐惧心理。具体表现为:不敢跳或把横杆推倒等现象。正是这样的心理障碍阻碍着他们对跳高技术的掌握。所以,学生在技能学习的定向和模仿阶段,老师在内容的安排和方法的选择上尽量渗透心理诱导的因素,采取思维性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19.
背越式跳高是田径运动技术较复杂的项目之一,要想提高运动成绩,必须掌握跳高运动技术和不断提高各项身体素质.  相似文献   

20.
全面发展运动员的身体素质并选择科学的训练手段是提高运动成绩的关键,针对女跳高运动员摆动腿力量训练对跳高成绩的影响进行测试和分析,认为加强女子跳高运动员的摆动腿力量训练,对跳高成绩有一定影响,有利于运动成绩的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