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正> 近年来,有机合成工业大部分以石油资源为原料,但石油资源缺少煤炭资源中所具有的多环芳烃以及含氧、氮等杂环化合物。而以这类化合物为原料合成医药、农药、耐热聚合物、导电聚合物、液晶  相似文献   

2.
综述了近年来液晶聚合物的研究状况和合成技术进展,重点讨论了主链型液晶聚合物、侧链型液晶聚合物及甲壳型液晶聚合物的分子结构设计、合成方法及主要性能。同时对液晶聚合物的发展趋势及应用前景进行了分析和展望。  相似文献   

3.
液晶聚合物的开发与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液晶聚合物是近年开发的一类新型高性能材料。本文介绍了液晶聚合物的研究和发展状况,着重论述了新型液晶聚合物的开发、液晶聚合物的增强和填充、液晶聚合物合金以及分子复合材料等最新进展,并探讨了液晶聚合物的特性及其在宇航、电子、通讯等高技术领域中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4.
叙述了特种工程塑料液晶聚合物的结构、性能特点及应用;介绍了液晶聚合物制品和模具的设计应考虑的因素;重点阐述了液晶聚合物制品的注射成型工艺,包括原料干燥、料筒温度、注射压力和速度、嵌件预热模具温度、成型周期和注意事项。  相似文献   

5.
液晶聚合物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介绍液晶聚合物十分独特的分子结构,以及不同于其它工程塑料的特殊功能。简单介绍液晶聚合物的历史,综述液晶聚合物的国内外发展情况,研究现状以及液晶聚合物的制备,改性和应用等。讨论液晶聚合物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普遍性问题和解决的方法,并对液晶聚合物的市场前景,新的应用领域和发展方向作了具体的分析。  相似文献   

6.
液晶热性能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封文娟  窦臻 《辽宁化工》2000,29(5):260-261
讨论了液晶聚合物及相应的液晶单体的热性能,指出液晶聚合物的液晶温度区间总量宽于液晶单体。通常在侧链液晶聚合物中第二种单体的引 导致液晶温度区间变宽。  相似文献   

7.
高性能工程塑料——液晶聚合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液晶聚合物作为优异工程塑料的发展概况,叙述了热致性液晶聚合物的优异性能、合成及加工方法,提出了热致性液晶聚合物可通过与填料、纤维掺混或分子工程得到自身增强。并叙述了近年来国外开发热致性液晶聚合物新品种的方向。  相似文献   

8.
采用大体积动态顶空进样—气质联用法(GC-MS)模拟液晶聚合物(LCP)的加工温度条件,研究在此条件下LCP的挥发性组分。结果表明,LCP有17种主要挥发性组分,主要为醛类物质、烃类物质、芳香环类物质、杂环物质。本方法操作简单快捷,无溶剂污染,高灵敏度,高富集信息。通过本方法,液晶聚合物各主要挥发性组分通过GC-MS可以得到较好的分离和鉴定,可用于监测产品。  相似文献   

9.
《合成树脂及塑料》2005,22(4):86-86
本发明涉及一种提供金属接种的液晶聚合物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提供液晶聚合物基底,施加包含碱金属氢氧化物和增溶剂的水溶液来腐蚀液晶聚合物基底,并通过金属化学镀或金属的真空沉积使黏合金属层沉积在经腐蚀的液晶聚合物基底上。在使用金属化学镀时,将锡(Ⅰ)溶液施加在液晶聚合物基底上,接着施加钯(Ⅱ)溶液,提供金属接种的液晶聚合物。包含质量浓度为:35%~55%碱金属盐和质量浓度为10%~35%增溶剂的水溶液提供了一种在50~120℃下腐蚀所述液晶聚合物的腐蚀剂。包含具有通孔和相应形状的空隙的液晶聚合物膜的柔性电路,可使用上述腐蚀剂组合物来形成。  相似文献   

10.
热致液晶聚合物与聚苯硫醚共混体系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秋禹 《工程塑料应用》1995,23(6):14-17,34
研究了一种半芳族热致液晶聚合物与聚苯硫醚共混物的热性能、流变性及形态。在聚苯硫醚中加入少量的半芳族聚酯类热致液晶聚合物虽对其熔融温度影响很小,但可使其粘度大大降低,热稳定得以提高。  相似文献   

11.
阐述了计算机模拟的分类、应用,以及用于计算机模拟的软件工具及其特点和不同的应用范围。对各个软件的优缺点进行了对比,着重模拟了吹塑塑料薄膜过程,并用AucoCAD、Autolisp、3dMAX、Flash等软件制作了实例,用图形生动、形象地展示了塑料成型的过程。  相似文献   

12.
泥炭吸附法去除废水中重金属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介绍了天然廉价矿物泥炭的物理化学性质,综述了泥炭的改性方法及其对多种重金属离子的吸附容量.分析了pH、改性方法、竞争离子浓度等因素的影响。并对泥炭吸附重金属离子的机理和规律进行了总结.其吸附机理有离子交换、络合、表面吸附、化学吸附等四种,吸附一般符合Langmuir吸附等温式或Freundlich吸附等温式。最后展望了泥炭在重金属废水处理中的应用前景,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3.
陈娟  闫涛 《工业催化》2019,27(10):78-81
以平顶山煤和徐州煤为原料,利用回收NMP与CS_2混合溶剂和反萃取剂将两种煤全组分分离成萃余煤组分、沥青质组分、精煤组分和轻质组分四大族组分,主要对比原煤及各族组分的真密度、工业分析与元素分析。结果表明,萃余煤组分真密度最大,分别为1.59和1.45,精煤组分与沥青质组分真密度低于原煤。轻质组分具有较多非共价键成键点,易与水分子形成氢键,水分含量最高,分别为6.09%和5.77%,而萃余煤组分水分含量最低,分别为0.96%和0.63%。沥青质组分接近无灰。挥发分含量以轻质组分沥青质组分精煤组分原煤萃余煤组分顺序降低。C元素含量以精煤组分与沥青质组分相对较高,萃余煤组分C元素含量较两者偏低,分别为80.91%和80.65%。轻质组分中N、O和S元素含量较高,C元素含量最低。  相似文献   

14.
膨胀石墨与活性炭对工业油吸附性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李冀辉  刘淑芬 《化学世界》2005,46(9):513-515
选用膨胀体积为150、250、350 mL/g的膨胀石墨和活性炭为吸附剂,以汽油、煤油、柴油、真空泵油和汽机油为吸附质,采用重量法测定了吸附剂对吸附质的吸附性能,实验结果表明:膨胀体积为350 mL/g的膨胀石墨对吸附质的吸附量分别为40、47、52、64、70 g,活性炭的吸附量分别为3.02、3.04、3.08、3.1、3.4 g;膨胀石墨的滞留吸附量分别减少至8、10、17、24、30 g,活性炭的滞留吸附量变化不大.对比了不同膨胀体积的膨胀石墨和活性炭对吸附质的吸附性能,膨胀体积越大,吸附量越大.用SEM和TEM对膨胀石墨的形貌进行了表征,探讨了吸附和滞留吸附的机理.  相似文献   

15.
分光光度法测定天然多酚类化合物含量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近年来分光光度法在测定天然多酚类化合物方面的研究进展。综述了测定天然多酚类化合物方法的应用范围,对测定方法按化学反应进行分类,如络合反应、氧化还原反应、亲核加成反应和重氮化-偶合反应等,并探讨了测定方法的反应原理及测定方法中存在的问题,对今后的研究方向作了展望。  相似文献   

16.
纳米铁的改性及其去除氯代有机物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回顾了氯代有机物的污染现状及其传统治理技术,简要介绍了纳米铁的制备方法,重点总结了采用物理辅助法、化学添加剂法以及载体固定法对纳米铁改性的新进展,分析了改性纳米铁的脱氯效果及其影响因素,提出了纳米铁环境修复技术尚存在的问题以及该技术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7.
主要介绍高精度塑料零件的选材要求,研究塑料切削加工的特点,针对影响塑料切削加工质量的因素提出了具体的对策及经实践验证可改善和提高塑料切削加工质量的方法,探讨了铣切加工高精度塑料零件时的铣切工艺、铣切刀具和加工参数的选择原则。  相似文献   

18.
《合成纤维》2016,(8):10-13
从废旧毛涤混纺面料中提取出羊毛角蛋白,配制角蛋白含量不同的3种纺丝液,通过静电纺丝方法得到羊毛角蛋白-聚乙烯醇(PVA)再生纤维。用扫描电镜观察、红外光谱分析及热学性能分析发现:3种羊毛角蛋白-PVA再生纤维膜中的纤维分布均匀、相互交叉,直径在230~260 nm左右;3种再生纤维的红外光谱都具有明显的角蛋白与PVA的特征;3种再生纤维膜的热稳定性差异不大。  相似文献   

19.
A freeze-drying procedure is developed for manufacturing silver nanopowder with regular shape and uniform diameter. The procedure includes four steps: preparing the precursor solution, freezing the solution, drying the congelation, and calcining the drying product. The starting substances are silver nitrate and caustic soda and the precursor is diammine silver solution. Three freezing styles including direct freezing, vacuum evaporation freezing, and spray freezing are adopted to freeze the precursor solution. In the drying stage, two heating styles for the frozen solution are compared. X-ray diffraction (XRD) and energy disperse spectroscopy (EDS) spectrograms show that the products of freeze drying are pure amorphous silver nanopowder without hard agglomerations. Silver cubic nanocrystals are subsequently obtained by calcination. The chemical fundamentals and the drying curves of freeze drying are given. The processes of preparing silver nanopowder are described in detail. The effect of freezing and heating o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powder are discussed. The mechanism of grain forming and growing up is analyzed according to the observation result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powder freeze drying and its feasibility for volume production are presented.  相似文献   

20.
分析和介绍了国内外催化裂化装置建模和稳态模拟方面的研究和进展。对催化裂化反应集总方法及相应的反应网络进行归纳,并讨论其优缺点;推导了动力学模型方程并着重探讨方程求解算法以及模型中动力学参数、催化剂失活因子和装置因素的估计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