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2005年山东省某鸵鸟饲养场发病鸵鸟分离出1株新城疫病毒,命名为SD01,采用一步法RT-PCR扩增了该分离株F基因的重要功能区片段(535 bp),并将其克隆到pMD18-T载体中,进行序列测定,研究了其分子生物学特性。序列分析结果表明,该分离株F基因裂解位点的氨基酸组成与NDV强毒株的特征性结构一致(112R-R-Q-K-R-F117);遗传进化分析表明,该分离株在分类地位上属于基因Ⅶd型,与目前报道的鸵鸟源和其他禽类NDV毒株基因型一样,说明目前我国流行的仍然是NDV基因Ⅶ型。提示,对于鸵鸟新城疫的防治,除进行疫苗免疫之外,采取生物安全措施也是非常重要的。  相似文献   

2.
从东北地区发生新城疫 (ND)的病鸡、病鸽和产蛋下降鸡分离到 19株NDV ,对其融合蛋白 (F)基因 5 32bp或 2 80bp片段进行了克隆、测序 (在GenBank中的登录号为AY2 0 86 80~AY2 0 86 98) ,并对各株的F基因序列进行了比较。结果 ,各毒株之间的核苷酸同源性为 83.1%~10 0 % ,氨基酸同源性为 85 .5 %~ 10 0 % ;系统发育进化树分析表明 ,其中 2株与疫苗株V4同属基因Ⅰ型 ,为弱毒株 ;其余 17株为强毒株 ,其中 2株为基因Ⅵ型 ,其余为基因Ⅶ型。表明东北地区目前由 3种基因型的NDV毒株 (Ⅰ型、Ⅵ型、Ⅶ型 )所引发 ,并以基因Ⅶ型为主。另外 ,对其中的代表毒株APMV1/chicken/China/JL 11/ 0 2进行了免疫学试验 ,结果显示 ,LaSota疫苗的免疫保护效果不理想 ,可能是LaSota疫苗免疫鸡群发生ND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新城疫病毒广西分离株F基因的克隆和序列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GenBank中登录的新城疫病毒(NDV)F基因序列设计了2 对引物,对从广西分离的10株NDV毒株的F基因进行了分段扩增和序列测定,其基因序列全长均为1 662 bp,编码553个氨基酸,均有6个潜在的糖基化位点。将其F基因的核苷酸序列及推导的氨基酸序列与已发表的10株NDV 参考株的F 基因序列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核苷酸序列的同源性为82.6% ~98.1%,氨基酸的同源性为87.7%~98.7%。这10株NDV广西分离株在裂解位点的氨基酸序列(112R R Q K/R R F117)与NDV强毒株特征相符合。系统发育树、酶切位点分析和基因分型结果表明,10 株NDV广西分离株中GX1/00、GX2/00、GX4/00、GX6/02、GX7/02、GX9/03、GX10/03和GX11/03为基因Ⅶd亚型,GX3/00和GX5/00为基因Ⅲ型。  相似文献   

4.
为掌握安徽省鸽Ⅰ型副黏病毒病的流行特点及其与鸡新城疫各分离株的相互关系,对从安徽省不同鸽场鸽病料中分离的4株病毒(AH-2012、AH-2012-1、AH-2012-2、AH-2012-3),采用RT-PCR、血清学试验及基因序列测定等方法进行鉴定。结果显示,这些分离株均具有血凝性,并能使NDV标准阳性血清特异性抑制;PCR扩增出F基因特异性目的片段,其核苷酸序列与GenBank上登录的鸽Ⅰ型副黏病毒的同源性较高,相似性达94.8%;与传统的鸡源新城疫病毒标准株LaSota、F48E9的同源性较低,相似性约为80%;F基因编码蛋白的第112~117位氨基酸序列为R-R-Q-K-R-F。结果表明,这些毒株为鸽Ⅰ型副黏病毒,属于基因Ⅵ型。  相似文献   

5.
利用 RT PCR 技术扩增出了 4 株 NDV 分离株(HeB 4 99, HeB 5 99、HeB 6 02 和HLJ 10 02)F基因539 bp的片段,将该片段克隆到 pMD 18 T载体上。经酶切分析、质粒 PCR鉴定及核苷酸序列测定,成功获得了4株 NDV分离株 F基因部分片段的重组质粒。同源性分析显示,4株分离毒株的核苷酸序列具有 95.9%~100%的同源性,与 LaSota的核苷酸序列同源性为81.0%~81.8%,与F48E9的核苷酸序列同源性达85.8%~89.3%。推导氨基酸序列分析表明,4个毒株F蛋白的裂解位点氨基酸组成为112RRQKRF117,具有强毒株裂解位点氨基酸组成特点,与ICPI和MDT测定结果相吻合。73株NDV毒株的系统发育进化树分析表明,HeB 4 99、HeB 5 99、HeB 6 02和HLJ 10 02均归属于基因Ⅶ型。  相似文献   

6.
用RT PCR方法从6个新城疫病毒(NDV)广东分离株中扩增HN基因cDNA片段,并将其克隆至pGEM T Easy载体进行核苷酸序列测定。结果表明,6个NDV分离株 HN基因片段长度均为1 704 bp,编码568个氨基酸;彼此间核苷酸和氨基酸同源性分别为 96.0%~99.8%和98.6%~100%,与其他基因Ⅶ型毒株的氨基酸序列同源性为 96.8%~98.4%;但与其他基因型毒株如D26、Ulster/67、B1、LaSota以及GB Texas的氨基酸同源性较低,为88.2%~91.0%。  相似文献   

7.
一株新的鸽源基因Ⅵ型新城疫病毒的分离鉴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进口鸽中分离到1株鸽Ⅰ型副黏病毒,经测定,其鸡胚平均死亡时间(MDT)为59.2 h,鸡脑内接种致病指数(ICPI)为1.92,属于速发型新城疫病毒。通过RT-PCR,扩增出了该分离毒株F基因的重要功能区片段,经测序分析,其裂解位点的氨基酸序列为112RRQKR117F,符合新城疫强毒裂解位点特征。用blastn和blastx分别搜索GenBank的核酸和蛋白数据库,发现它与2株鸽Ⅰ型副黏病毒具有99%的同源性,系统发育进化树分析为基因Ⅵ型。表明,该病毒为1株新的强毒力鸽源基因Ⅵ型新城疫病毒。  相似文献   

8.
采用RT-PCR方法从广东省分离的4株鸽新城疫病毒中扩增出F和HN基因片段,并对其进行克隆及序列分析,另外对该4株分离株进行了致病指数的测定。结果发现,分离株NDV/GD-1的静脉接种致病指数为1.84,脑内接种致病指数为1.287 5,鸡胚平均死亡时间为78h;NDV/GD-2的静脉接种致病指数为1.55,脑内接种致病指数为1.162 5,鸡胚平均死亡时间为138h;NDV/GD-3的静脉接种致病指数为0.44,脑内接种致病指数为1.35,鸡胚平均死亡时间为126h;NDV/GD-4的静脉接种致病指数为2.51,脑内接种致病指数为1.35,鸡胚平均死亡时间为84h;分离株NDV/GD-2属于基因Ⅱ型;NDV/GD-4属于基因Ⅶd型,与广西株Gxp40亲缘关系最近;NDV/GD-1、NDV/GD-3均属于基因Ⅵ型,与云南分离株Pigeon/China/YN亲缘关系最近;比较分离株与流行的新城疫基因Ⅶ型毒株的F全基因序列以及分离株与常用疫苗株的F、HN全基因序列,发现核苷酸和氨基酸差异较大,证实这4株分离株的生物学特性均有不同程度的差异。  相似文献   

9.
为了研究目前免疫鸽群中新城疫病毒(NDV)感染发病的原因,对2011年从江苏省和湖南省2个免疫过的发病鸽场分离到的2株鸽源NDV进行了生物学特性的测定以及遗传进化分析,并将其与疫苗株La Sota进行交叉中和试验。结果显示,NT-10株为强毒株,HuN株为中等毒力。对其F基因的遗传进化分析表明,二者均为Ⅵb亚型NDV,均为强毒裂解位点,F蛋白上有3个区别于其他基因型的特征性氨基酸位点,即132S,259H,380N。中和试验结果表明,2个NDV分离株与La Sota的抗原性差异很大。结果表明,Ⅵb亚型仍然是鸽群中新城疫病毒的主要流行株,该亚型具有明显的宿主感染特异性;鸽源Ⅵb亚型NDV分离株与La Sota的抗原性差异较大,这可能是免疫鸽群中发生NDV感染的重要原因之一,有必要研制用于预防鸽群中Ⅵb亚型NDV感染的新型疫苗。  相似文献   

10.
为了解国内鸡群马立克病(MD)流行毒株的遗传特征,采用细胞培养、间接免疫荧光等方法从江苏省2个鸡场送检病鸡中分离鉴定出2株马立克病病毒(MDV)Ⅰ型毒株,采用PCR方法扩增两分离毒株的vIL-8、pp38、meq等病毒致病相关基因,所得序列用DNAStar软件与GenBank上登录的参考毒株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显示,两分离毒株的序列同源性为99.7%~100%,与MDV Ⅰ型强毒及超强毒株的同源性为99.3%~99.8%,具有强毒特征;两分离毒株的meq基因与其他4个国内分离强毒株的序列完全一致,在pp38基因编码的氨基酸序列中第109位均为甘氨酸而不是国外GA等毒株的谷氨酸,这与以前报道的另外3个中国野毒株一致.提示,这些变异可能是国内MDV流行强毒的遗传性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