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在沉积微相、储层物性特征分析的基础上,选取孔隙度、渗透率、流动带指数等参数,对泌阳凹陷赵凹油田泌301井区核三段油层组进行流动单元划分。依据流动带指数的大小,将研究区目的层段划分为A、B、C、D和E等5类流动单元。通过研究发现,各类流动单元与物性、岩性、沉积微相之间具有较好的对应关系,同时对不同流动单元产能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流动单元的划分能够真实客观地反映储层物性差、非均质性强的地质特点,单井产能与流动带指数有较好的乘幂关系,不同流动单元产能差异较为明显,物性最好的A类流动单元产能最高,物性最差的E类流动单元产能最低。  相似文献   

2.
以大芦湖油田樊29块沙三中亚段储层为研究对象,运用孔喉半径法并结合沉积特征、流动特征、物性特征及生产动态特征开展取芯井储层流动单元研究。在此基础上,选取与浊积扇低渗储层渗流特征相关的13个储层特征参数,采用支持向量机(SVM)算法开展未取芯井流动单元定量评价。基于52组测试样本对SVM预测模型性能进行检验,并利用生产动态资料对流动单元定量评价结果进行合理性验证。结果表明:研究区取芯井储层可划分为Ⅰ、Ⅱ、Ⅲ、Ⅳ4类流动单元,Ⅰ类、Ⅱ类流动单元储集物性和渗流能力最好,Ⅲ类流动单元次之,Ⅳ类流动单元最差;基于SVM的流动单元预测结果与岩心分析结果吻合,模型的正判率达90.38%;流动单元预测结果与油井初期产能、吸水特征及水淹特征存在较强的相关性,SVM预测模型为储层精细解释提供有效途径;不同类型流动单元内剩余油可动用储量及采出程度不同,当前剩余油主要集中于Ⅱ类、Ⅲ类流动单元中,是下一步调整挖潜的重点。  相似文献   

3.
马岭油田中一区储层流动单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确划分储层的流动单元可以深化对储层非均质性的认识,对预测剩余油分布、调整开发方案、提高采收率都具有重要意义.根据流动层带指标、孔隙度、渗透率、泥质含量以及粒度中值等参数,采用神经网络模型,将马岭油田中一区砂岩储层定量划分为4类流动单元;利用该区314口井的测井精细解释成果,研究了延安组Y9,Y10砂岩储层5个油层组连通体的流动单元平面展布状况;结合该地区的实际地质和生产状况,研究了各类流动单元的主要特征;分析了流动单元与储层吸水、产液以及剩余油分布之间的关系.指出流动单元Ⅰ,Ⅱ区仍是油田目前剩余油分布的主要区域,是油田挖潜的主要目标.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多参数流动单元在储层评价中的应用.方法 应用SPSS统计分析软件,通过对表征储层的8项属性参数来判别流动单元的能力及参数之间的相关性,选取粒度中值、渗透率、流动层指数、储能系数、含油饱和度5项参数作为XZ井区流动单元判别参数,建立流动单元判别函数,研究鄂尔多斯盆地XZ井区延长组长6河流相储层各油层组流动单元特征.结果 本区的河流相储层可以划分为为Ⅰ、Ⅱ、Ⅲ、Ⅳ4类流动单元,对应储层分别为好储层、较好储层、中等储层和差储层,分别分布在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决口扇、分流间湾和水下天然堤微相中.结论 不同的流动单元具有不同的渗流能力、储集能力和剩余油分布方式,因此,在油田开发生产中应采取不同的开发对策.  相似文献   

5.
鄂尔多斯盆地NL油田延9流动单元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从国内外流动单元研究现状出发,结合研究区实际的岩心、地质、测井和生产动态资料,根据流动带指标和岩性-物性划分法划分流动单元.研究中遵循单井、剖面到平面的思路,开展了流动单元特征参数优选、取心井流动单元分析、非取心井的流动单元划分工作.运用动态资料验证流动单元划分的合理性,进行了流动单元剖面、平面特征研究及流动单元生产能力分析.研究表明,所选用的渗透率、孔隙度和流动层带指标IFZ3个参数可满足本区流动单元划分要求,研究区延9储层流动单元可划分为Ⅰ、Ⅱ、Ⅲ、Ⅳ类.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应用流动指标FZI进行碎屑岩储层流动单元分类与评价的研究方法。方法利用储层结构系数GΦ确定了有效储层的物性下限,根据储层流动指标FZI划分储层流动单元;根据薄片鉴定、图像分析、扫描电镜、阴极发光及压汞实验等实验数据,分析各类储层流动单元的岩石物理特征及其成因机理。结果延长组长2、长6段储层可划分为6类流动单元,浅层长2段储层以Ⅰ,Ⅱ,Ⅲ类流动单元为主,长6段储层则以Ⅲ,Ⅳ,Ⅴ类流动单元为主,皆以低孔低渗以及发育次生溶孔为特征。结论根据储层流动单元开展储层分类与评价是揭示储层成因以及开展储层定量研究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7.
储层流动单元研究可以更好地预测剩余油的分布,指导油田开发.以准噶尔盆地百口泉油田百21井区百口泉组冲积扇相储层为例,利用岩心、测井资料开展流动单元研究,在储层细分对比的基础上,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将研究区流动单元分为E,G,F,P等4种类型.描述了各类流动单元孔隙结构特征、空间分布规律及其与沉积微相间的相互关系.总结出冲积扇流动单元模式,并分析了各类流动单元与剩余油分布的关系.研究表明:冲积扇储层中E类流动单元多分布于主槽流沟的中心部位;G类流动单元多呈宽带状分布于主槽微相的沟间滩及侧缘槽微相砂体的侧翼;F类流动单元一般都在辫流砂岛、辫流滩地;P类流动单元一般分布在扇间滩地或漫洪、漫流带.剩余油多分布于横向渗流屏障附近流动单元的边缘部位和流动单元接合处.  相似文献   

8.
以煤储层地质特征和煤层气井生产数据为依据,以沁水盆地南部3口典型压裂直井为例,利用COMET3数值模拟软件对3口煤层气井排采数据进行了反演,确定了煤层气储层的渗透率与含气量等重要的储层参数和工程参数,探讨了煤层气井产能影响因素的敏感性,提供了研究区单井低产能部位煤层气井网部署及优化方案。研究表明:绝对渗透率变化对煤层气单井产能的影响最为显著,相对渗透率曲线形态、含气饱和度与Langumir常数对单井产能的影响依次减弱;井网井距的合理布置可以有效形成区域压降、提高单井产能;研究区低产井周围宜采用煤储层裂隙发  相似文献   

9.
克拉玛依油田六中区克上组为一断块油藏,砂砾岩储层非均质性严重, 针对该区冲积扇~扇三角洲相砂体的组合特点及分层对比方案,通过应用孔隙几何学方法及流动带指标,对克上组储层进行了流动单元分类与评价,解决了储层评价的难题。该区流动单元分布特征明显有别于河流相和三角洲相流动单元分布的一般特征,工区发育Ⅰ类、Ⅱ类、Ⅲ类、Ⅳ类和Ⅴ类流动单元,各类流动单元呈现渐变拼接关系,各类流动单元依次出现。高级别流动单元主要分布在工区中部,工区西南部和工区南部的流动单元级别相对较低。流动单元研究成果对油藏滚动勘探开发有较强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不同成因及物性的储层,对其流动单元的分析和合理划分,将有助于解剖油藏整体非均质性和渗流情况,预测剩余油分布并合理调整油藏后期开发方案。本文以克拉玛依油田五3中区克下组为例,研究低孔低渗洪积扇相砾岩储层,在储层细分对比以及渗流屏障和连通体的分析基础上,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将研究区流动单元分为Ⅰ、Ⅱ、Ⅲ、Ⅳ等4种类型。描述了各类流动单元的孔隙结构特征、分布规律、生产特征以及与沉积微相的关系,总结出洪积扇储层流动单元的分布模式。通过对流动单元平面、剖面分布规律的研究,认为洪积扇砾岩储层流动单元分布受沉积相、微构造、隔夹层分布、微观孔隙结构等8种地质因素控制。  相似文献   

11.
在储层综合评价中,评价参数的选择、权重系数的确定等均存在主观人为因素的干扰,如何合理、客观地对储层进行综合评价显得尤为重要.以白豹地区延长组长6储层为例,运用特征选择分析、灰关联分析、聚类分析等方法进行储层综合评价,将研究区长6储层划分为4类,其中Ⅰ类储层和Ⅱ类储层作为研究区的最好和较好储层,是寻找油气的有利区带.研究区预测井位的试油日产油量分析结果与通过储层综合评价方法预测出的结果一致.该评价方法确定储层分类方便、有效,并提高了该区块的解释符合率.  相似文献   

12.
流动单元的随机模拟是预测剩余油分布的有效手段.以文留油田文135断块油藏沙二下储层为例,提出了针对复杂断块油气田流动单元的研究思路和步骤.选取孔隙度、渗透率、有效厚度、地层系数、有效储集系数及流动指数等6个参数,应用聚类分析方法,将储层划分为E、G、P 3类流动单元,并采用序贯高斯随机模拟方法建立了流动单元三维定量模型.认为:E类流动单元动用较好,其剩余油分布主要因断层遮挡所致;G类流动单元由于层间或平面非均质性的影响,动用程度较低,剩余油富集;P类流动单元由于渗流能力差,且储量丰度低,动用难度大.  相似文献   

13.
利用孔隙度、渗透率、油藏品质指数和流动层指数4个岩石物性参数,应用交会图法和聚类分析方法对濮城油田南区沙二上4-7砂层组低渗透油藏储层流动单元进行了划分。将其取心井和非取心井划分为A,B,C,D4类流动单元,并依据沉积微相分布特征,通过井间流动单元预测,确定了流动单元的空间展布。研究结果表明,在4类流动单元中,A类具有最好的储集物性,主要存在于分流河道下部;B类储集物性较好,主要存在于分流河道和河口坝中;C类储集物性一般;D类储集物性最差。实际应用效果说明流动单元法可以用来预测储层剩余油分布。  相似文献   

14.
侏罗系储层为塔北隆起重要储层之一.储层分布主要受沉积环境的控制.塔北隆起侏罗系地层可划分为两个层序——层序1(JSQ1)、层序2(JSQ2).两个层序均由低位体系域、水进体系域、高位体系域组成.地层沉积环境主要为辫状三角洲、氧化宽浅湖泊环境.侏罗系地层为一套辫状三角洲—湖泊—河流相沉积,自下而上构成4个油组.储集砂体主要为辫状三角洲的分流河道、水下分流河道沉积,次为滨、浅湖沙滩沉积.水下分流河道砂体以中—粗砂岩为主,砾岩含量高,原生粒间孔发育,次生孔隙亦发育,储集性能好;滨、浅湖砂坝以粉砂岩、细砂岩为主,原生粒间孔不发育,次生溶孔亦不发育,储集性能差.垂向上,JⅣ油组优于JⅠ、JⅡ、JⅢ油组,JⅠ、JⅡ、JⅢ三个油组的储集性能相近;平面上,优质储层分布于辫状三角洲前缘亚相的水下分流河道中,相对较好的Ⅱ类储层分布于哈拉哈塘凹陷的HA4井区;Ⅲ类储集层分布于南喀—英买力、轮南低凸起、库尔勒鼻隆;Ⅳ类差储层分布于轮台断隆.  相似文献   

15.
榆林气田二叠系山西组流动单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鄂尔多斯盆地东部榆林气田山西组储层具有低孔低渗、岩性复杂、孔隙结构复杂的特征.以层或层组为单元的砂体(岩性)、孔隙度和渗透率等参数的宏观分布研究已经达不到该区储层精细评价的要求,而储层的微观孔隙结构比储层宏观物性更能反映本区储层的本质特征.因此开展了该区储层流动单元测井评价研究.基于岩心和测井资料从孔隙几何学角度研究了工区储层的流动单元特征,采用FZI法把该区划分为5种类型的流动单元,同类流动单元的孔-渗关系呈现出规律性变化,其孔隙类型和结构趋于一致,表现出相似的测井响应特征,从而建立了研究区流动单元的划分及分类评价模式.  相似文献   

16.
鄂尔多斯盆地二叠系天然气储层特征及有利区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鄂尔多斯盆地内蕴藏有丰富的天然气资源,是我国重要的能源基地之一.其中,二叠系山西组和下石盒子组为最主要的产气层,储集了该区70%以上的天然气探明储量.二叠系主要的含气层段为山西组的山1段、山2段和下石盒子盒8段,为一套陆相的河流-三角洲沉积,山2段发育曲流河、曲流三角洲沉积,山1段发育辫状河、曲流河、辫状三角洲和曲流三角洲沉积,盒8段发育冲积扇、辫状河、辫状三角洲沉积.储层总体上具有低孔低渗特征,储集空间类型有粒间孔、粒内溶孔、高岭石晶间孔、微裂缝.对山西组和下石盒子组沉积特征、岩石物性资料统计分析并对其主要控制因素进行了研究,认为储层物性主要受控于沉积相、压实作用、胶结作用和溶蚀作用,其中沉积相是最主要的控制因素.根据对该区二叠系岩相古地理的研究和各气田物性统计分析,将该区储层划分为好(Ⅰ)、较好(Ⅱ)、一般(Ⅲ)3类,其中Ⅰ类和Ⅱ类储层区是气藏发育区,也是进一步勘探的首选区域.  相似文献   

17.
针对马岭油田南一区直32油藏含水上升加快、产量递减幅度加大的实际,利用数值模拟方法,详细分析研究了该区的生产历史、剩余油分布状况及控制剩余油分布的主要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尽管该区目前采出程度较高,油井综合含水率高,但在单向水驱的边角区、多方受水的挤压区及局部低渗区还具有较多的剩余油,是下一步挖潜的重点区域;油藏边水及储层非均质性是影响剩余油分布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8.
注水开发是油田最主要的开发方式之一。注入水波及面积是影响油藏采收率的重要因素。油藏内注入水流动方向及波及面积与其所受合力的方向及大小有关。尤其对于低渗透油藏,毛管力对油藏内油水渗流规律的影响不容忽视。基于渗流力学理论,利用数值模拟和矢量叠加方法,计算了正韵律正方形储层模型中各网格内流体所受注入水压力、重力和毛管力等作用力合力的大小和方向,实现了储层内任意网格油水渗流作用力的定量表征。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对于亲水正韵律油藏,储层上部渗透率变低使毛管力增大,当毛管力增大到一定程度时,注入水会从下部的高渗透层段向上部的低渗透层段渗流,导致上部低渗层段的水驱效果好于下部储层,在油藏开发后期剩余油主要分布在下部的高渗透层段内。如果油藏渗透率较大,油藏内无毛管力影响时,开发后期剩余油主要分布在上部的低渗透层段内,对下部高渗透层段实施封堵措施,有利于提高油藏采收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