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目的 分析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随访1年血管源性死亡的相关影响因素,为早期评估高危急性缺血 性卒中患者、积极控制危险因素、降低死亡率提供临床依据。 方法 回顾性纳入2014年1月-2018年9月于河北省任丘康济新图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急性缺血性 卒中患者,收集患者临床基线资料及实验室检查结果。采用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方法分析急性缺血性 卒中患者1年内血管源性死亡的危险因素。 结果 研究共纳入符合入排标准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3 6 61例,随访1年内死亡患者16 0 例(4.4%),其中血管源性死亡136例(3.7%),其中包括缺血性血管性死亡3.1%(114例),出血 性血管性死亡0.1%(4例),心源性血管性死亡0.2%(8例),其他血管性死亡0.3%(10例),非血 管源性死亡0.7%(24例)。非血管源性死亡患者作为删失数据,最终共纳入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 3637例。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年龄>60岁(OR 1.084,95%CI 1.062~1.105,P<0.001)、颈动脉 狭窄(OR 1.835,95%CI 1.288~2.614,P =0.001)、入院时NIHSS评分(OR 1.200,95%CI 1.164~1.237, P <0.001)、脂蛋白a(OR 1.001,95%C I 1.000~1.001,P <0.001)、白细胞计数(OR 1.093, 95%CI 1.031~1.159,P =0.003)、纤维蛋白原水平(OR 1.092,95%CI 1.025~1.164,P =0.006)、血肌 酐(OR 1.004,95%CI 1.001~1.007,P =0.009)是血管源性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HDL-C(OR 0.378, 95%CI 0.208~0.686,P =0.001)是血管源性死亡的保护因素。 结论 急性缺血性卒中1年内血管源性死亡的危险因素为高龄、颈动脉狭窄、入院时NIHSS评分、脂 蛋白a水平、白细胞计数、纤维蛋白原及血肌酐水平。高密度脂蛋白为其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 系统评价卒中后疲劳危险因素,为卒中后疲劳的防治及健康教育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计算机检索The Cochrane Library、PubMed、Web of SCIence、EMbase、CNKI、WanFang Data和VIP 数据库,搜集有关卒中后疲劳相关危险因素的病例-对照研究、队列研究、横断面研究,检索时限均 为建库至2019年10月30日。由2名研究者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并评价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后,采 用RevMan5.3进行Meta分析。 结果 共纳入14 项研究,包括3 2 01例患者。M e t a分析结果显示:卒中前疲劳(O R 5.9 3, 95%CI 3.41~10.32,P<0.001)、抑郁症(OR 2.48,95%CI 1.83~3.36,P<0.001)、女性(OR 1.67, 95%CI 1.24~2.26,P<0.001)、家庭功能障碍(OR 2.57,95%CI 1.86~3.57,P<0.001)、mRS评分 (OR 2.65,95%CI 2.04~3.45,P<0.001)、冠心病(OR 3.41,95%CI 1.97~5.90,P<0.001)、不能自 理(OR 4.32,95%CI 2.47~7.54,P<0.001)、高脂血症(OR 2.27,95%CI 1.20,4.27,P =0.01)、镇静药 物使用(OR 4.10,95%CI 2.14~7.87,P<0.001)是卒中后疲劳的危险因素;卒中前规律运动(OR 0.50, 95%CI 0.36~0.70,P<0.001)是卒中后疲劳的保护因素。 结论 本研究结果显示,性别(女性)、卒中前疲劳、抑郁、家庭功能障碍、mRS评分、冠心病、自理 能力差、高脂血症、镇静药物使用可能是卒中后疲劳的危险因素,其余风险因素相关性有待进一步研 究。受纳入研究数量和质量的限制,上述结论尚待更多高质量研究予以验证。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随访1年血管源性死亡的相关影响因素,为早期评估高危急性缺血
性卒中患者、积极控制危险因素、降低死亡率提供临床依据。
方法 回顾性纳入2014年1月-2018年9月于河北省任丘康济新图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急性缺血性
卒中患者,收集患者临床基线资料及实验室检查结果。采用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方法分析急性缺血性
卒中患者1年内血管源性死亡的危险因素。
结果 研究共纳入符合入排标准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3 6 61例,随访1年内死亡患者16 0
例(4.4%),其中血管源性死亡136例(3.7%),其中包括缺血性血管性死亡3.1%(114例),出血
性血管性死亡0.1%(4例),心源性血管性死亡0.2%(8例),其他血管性死亡0.3%(10例),非血
管源性死亡0.7%(24例)。非血管源性死亡患者作为删失数据,最终共纳入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
3637例。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年龄>60岁(OR 1.084,95%CI 1.062~1.105,P<0.001)、颈动脉
狭窄(OR 1.835,95%CI 1.288~2.614,P =0.001)、入院时NIHSS评分(OR 1.200,95%CI 1.164~1.237,
P <0.001)、脂蛋白a(OR 1.001,95%C I 1.000~1.001,P <0.001)、白细胞计数(OR 1.093,
95%CI 1.031~1.159,P =0.003)、纤维蛋白原水平(OR 1.092,95%CI 1.025~1.164,P =0.006)、血肌
酐(OR 1.004,95%CI 1.001~1.007,P =0.009)是血管源性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HDL-C(OR 0.378,
95%CI 0.208~0.686,P =0.001)是血管源性死亡的保护因素。
结论 急性缺血性卒中1年内血管源性死亡的危险因素为高龄、颈动脉狭窄、入院时NIHSS评分、脂
蛋白a水平、白细胞计数、纤维蛋白原及血肌酐水平。高密度脂蛋白为其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BMI与急性卒中患者住院期间发生肺部感染的关系。 方法 连续纳入2017年4月-2018年7月邯郸市第一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急性卒中患者,记录患者的 临床资料,按照是否发生肺部感染分为两组。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BMI及其他临床特征与 急性卒中患者住院期间发生肺部感染的关系。 结果 共纳入1073例急性卒中患者,平均年龄62.95±11.45岁,男性677例(63.1%)。其中56例 (5.2%)患者在住院期间发生了肺部感染。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每增加1岁:OR 1.05, 95%CI 1.02~1.08,P =0.003)、BMI<18.5 kg/m2(OR 2.51,95%CI 1.28~8.07,P =0.001)、水果摄入 量少(OR 2.10,95%CI 1.06~4.14,P =0.033)、发病时存在意识障碍(OR 8.65,95%CI 4.13~18.12,P <0.001)和吞咽障碍(OR 3.40,95%CI 1.67~6.94,P =0.001)是急性卒中患者住院期间发生肺部感染 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 BMI<18.5 kg/m2是急性卒中患者住院期间发生肺部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 系统分析缺血性卒中患者发生吞咽障碍的危险因素。 方法 计算机检索Cochrane Library、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 检索建库至2020年2月关于缺血性卒中患者发生吞咽障碍危险因素的文献。采用纽卡斯尔-渥太华量 表对文献质量进行评价,纳入该量表≥7分的文献。采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先对各影响 因素进行异质性评估,如无异质性,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分析;如存在异质性,则采用随机效应模型分 析,计算各影响因素的合并MD 值或OR 值及95%CI。 结果 共纳入9篇文献,合计样本量为4095例,其中发生吞咽障碍患者981例(23.96%)。经 m eta分析结果显示,年龄(MD 4.98,95%CI 3.84~6.11,P <0.001)、高血压(OR 2.21,95%CI 1.44~3.38,P <0.001)、糖尿病(OR 1.79,95%CI 1.36~2.36,P<0.001)、脑干卒中(OR 2.07, 95%CI 1.31~3.26,P =0.002)是缺血性卒中患者发生吞咽障碍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 对于缺血性卒中患者,年龄增长、高血压、糖尿病及脑干卒中是发生吞咽障碍的独立危险 因素,临床中应注意评估和早期干预吞咽障碍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 o m o cyste i n e,H cy)联合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p l ate l et-to - lymphocyte ratio,PLR)对卒中后抑郁(post-stroke depression,PSD)的预测价值。 方法 连续纳入2018年10月-2019年10月安徽理工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急性缺血性 卒中患者。记录患者的临床资料,入院后第2天晨起检测血清Hcy、血小板及淋巴细胞计数。以住院或 门诊方式随访3个月,根据是否诊断为抑郁,分为PSD组和对照组。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与 PSD相关的因素,应用ROC曲线评估Hcy联合PLR对PSD的预测价值。 结果 共纳入408例患者,平均年龄65.86±8.61岁,发生PSD共162例(39.70%)。多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显示,入院时NIHSS评分(OR 1.422,95%CI 1.291~1.565,P =0.023)和空腹血糖水平升高 (OR 1.120,95%CI 1.014~1.236,P =0.046),以及Hcy≥12.36 μmol /L(OR 3.841,95%CI 2.270~6.500, P<0.001)、PLR≥127.92(OR 5.197,95%CI 3.040~8.886,P<0.001)是PSD的独立危险因素。ROC曲线 分析显示,Hcy联合PLR的预测价值最大,曲线下面积为0.835(95%CI 0.796~0.874,P<0.001),敏感 度64.5%,特异度88.27%。 结论 血清Hcy水平和PLR升高是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发病3个月内发生抑郁的独立预测因素,两者 联合预测价值较好。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急性缺血性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患者脑小血管病(cerebral small vessel disease,CSVD)总体负荷与静脉溶栓治疗转归的关系。 方法 回顾性纳入2012年3月-2018年1月于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神经内科接受静脉溶栓治疗的 AIS患者,根据头颅MRI评估CSVD总体负荷(CSVD总负荷评分),在发病后90 d时采用mRS量表评估患 者预后,良好预后定义为mRS评分≤2分。使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AIS静脉溶栓患者90 d预后不良 (mRS评分≥3分)及住院期间并发症(住院期间新发的肺部感染、消化道出血和泌尿道感染)的独立 影响因素。 结果 最终纳入178例患者,平均年龄62.3±10.5岁,其中男性125例(70.2%)。90 d预后良好患者 共128例(71.9%)。多因素分析显示:糖尿病(OR 2.919,95%CI 1.044~8.162,P =0.041),吸烟(OR 7.752,95%CI 2.300~26.192,P =0.001),心房颤动(OR 6.553,95%CI 1.733~24.785,P =0.006),基线 NIHSS评分(每增加1分:OR 1.354,95%CI 1.224~1.497,P<0.001),CSVD总负荷评分≥3分(OR 3.787, 95%CI 1.127~12.728,P =0.031)是AIS患者静脉溶栓90 d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基线NIHSS评分 (每增加1分:OR 1.266,95%CI 1.163~1.377,P<0.001)及CSVD总负荷评分≥3分(OR 4.643,95%CI 1.562~13.801,P =0.006)是AIS静脉溶栓患者住院期间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 CSVD总负荷评分≥3分是静脉溶栓患者90 d不良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弗雷明汉卒中危险因素负荷对2019冠状病毒病(corona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患者 循环炎症反应及预后的影响。 方法 本研究为单中心回顾性研究,分析了158例就诊于武汉大学中南医院隔离病区的COVID-19患 者。根据弗雷明汉10年卒中风险评分,将所有受试者分为卒中低危组(风险<10%)、中危组(风险 10%~20%)和高危组(风险>20%)。收集患者住院后每周的血清炎症指标检查结果,包括CRP、IL-6 和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连续4周。预后指标定义为病程4周内死亡、病程4周时仍需住院治疗 和痊愈。比较3组间预后和不同时间点的炎症指标差异,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弗雷明汉卒中风险 与COVID-19患者4周预后的关系。 结果 发病第1周内的炎症指标在3组之间无显著的差异,第2周、第3周和第4周血清I L-6和PCT 水平在3组间有显著差异,第2周和3周的血清CRP水平也有显著的差异。低危组患者的血清CRP 和IL-6自第2周开始逐渐降低,PCT水平相对平稳,而高危组患者的IL-6和PCT水平在第4周明显上 升。多元Logi sti 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与弗雷明汉卒中高危组相比,低危组的死亡风险降低(OR 0.062,95%CI 0.004~0.772,P =0.031),低危组(OR 0.117,95%CI 0.031~0.396,P =0.001)与中危组 (OR 0.108,95%CI 0.025~0.501,P =0.004)患者病程第4周仍需要住院治疗的风险也均降低。中介效 应模型分析显示当纳入第2周IL-6水平为协变量时,弗雷明汉卒中低危组与死亡和第4周仍需住院治 疗之间的回归系数显著下降(死亡:β下降13.7%,OR 0.071,95%CI 0.005~0.815;仍需治疗:β下降 19.1%,OR 0.128,95%CI 0.034~0.452)。 结论 与弗雷明汉卒中高风险相比,卒中低、中风险COVID-19患者的炎症反应水平较低,不良预后 的风险较低。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血尿酸水平与脑白质病变(white matter lesions,WMLs)的相关性。 方法 连续入选2011年1月~2012年12月发病48 h内的首发缺血性卒中患者进行横断面研究,按 照Ylikoski评分将患者分为两组:重度WMLs组、无或轻度WMLs组。比较两组患者血糖、甘油三酯 (triglyceride,TG)、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 density lipoproteincholesterol, 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 density lipoprotein-cholesterol,HDL-C)及血尿酸水 平,并行Logistic回归分析重度WMLs危险因素。 结果 共入选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321例,其中重度WMLs组159例,无或轻度WMLs组162例。重度 WMLs组患者年龄(P<0.001)、糖尿病发生率(P =0.011)、血糖(P<0.001)、血尿酸水平(P<0.001)、 高尿酸血症发生率(P =0.002)均高于无或轻度WMLs组(P均<0.05),两组性别、高血压发生率、收 缩压、舒张压、心房颤动发生率、血TG、TC、LDL-C、HDL-C水平、吸烟史比例无显著差异。校正年 龄、性别、血压、伴发高血压、糖尿病、心房颤动、血糖、血脂及吸烟史后,年龄[比值比(odds ratio, OR)1.062,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1.0008~1.119,P =0.023]、血尿酸水平(OR 1.531, 95%CI 1.186~1.975,P =0.001)和高尿酸血症(OR 1.131,95%CI 1.047~1.222,P =0.002)是急性缺血 性卒中患者发生重度WMLs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 血尿酸水平和高尿酸血症是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伴发重度WMLs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卒中高危人群糖化血红蛋白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关系。 方法 2018年5-6月由孝感市中心医院按整群随机抽样方法,随机抽取孝感市城乡各1个社区居民 进行筛查,通过问卷调查、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颈部血管超声检查筛选卒中高危人群纳入研究。 根据颈动脉超声检测结果将卒中高危人群分为非斑块组和斑块组(颈动脉)。分别采用单因素和多 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糖化血红蛋白与颈动脉斑块的关系,并根据年龄(60岁)、BM(I 24 kg/m2)、是 否有高血压对研究人群进行分层分析,研究不同特征的卒中高危人群中糖化血红蛋白与颈动脉斑块 的关系。 结果 最终纳入卒中高危人群629例,男性338例(53.74%),平均54.85±8.97岁,糖化血红蛋白平 均浓度为4.70%±1.02%。其中斑块组患者215例(34.18%),非斑块组患者414例(65.82%)。与非斑 块组患者相比,斑块组患者男性、卒中、TIA、高血压、超重患者比例更高,年龄更大,BMI、血压、空 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TC水平更高(均P<0.01)。校正其他危险因素后,糖化血红蛋白是颈动脉 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的独立影响因素(每升高1%,OR 1.16,95%CI 1.01~1.31,P =0.018)。分层分析显 示,年龄≥60岁(OR 1.48,95%CI 1.09~2.01,P =0.016)、BMI≥24 kg/m2(OR 1.97,95%CI 1.07~3.64, P =0.030)、高血压人群(OR 1.31,95%CI 1.06~1.62,P =0.013)中糖化血红蛋白均是颈动脉斑块发生 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 卒中高危人群糖化血红蛋白与颈动脉斑块的发生密切相关,特别是在年龄≥6 0岁、 BMI≥24 kg/m2和高血压人群中。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首发非心源性缺血性卒中且二级预防药物依从性好的患者近期再发的相关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弗雷明汉卒中危险因素负荷对2019冠状病毒病(corona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患者
循环炎症反应及预后的影响。
方法 本研究为单中心回顾性研究,分析了158例就诊于武汉大学中南医院隔离病区的COVID-19患
者。根据弗雷明汉10年卒中风险评分,将所有受试者分为卒中低危组(风险<10%)、中危组(风险
10%~20%)和高危组(风险>20%)。收集患者住院后每周的血清炎症指标检查结果,包括CRP、IL-6
和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连续4周。预后指标定义为病程4周内死亡、病程4周时仍需住院治疗
和痊愈。比较3组间预后和不同时间点的炎症指标差异,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弗雷明汉卒中风险
与COVID-19患者4周预后的关系。
结果 发病第1周内的炎症指标在3组之间无显著的差异,第2周、第3周和第4周血清I L-6和PCT
水平在3组间有显著差异,第2周和3周的血清CRP水平也有显著的差异。低危组患者的血清CRP
和IL-6自第2周开始逐渐降低,PCT水平相对平稳,而高危组患者的IL-6和PCT水平在第4周明显上
升。多元Logi sti 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与弗雷明汉卒中高危组相比,低危组的死亡风险降低(OR
0.062,95%CI 0.004~0.772,P =0.031),低危组(OR 0.117,95%CI 0.031~0.396,P =0.001)与中危组
(OR 0.108,95%CI 0.025~0.501,P =0.004)患者病程第4周仍需要住院治疗的风险也均降低。中介效
应模型分析显示当纳入第2周IL-6水平为协变量时,弗雷明汉卒中低危组与死亡和第4周仍需住院治
疗之间的回归系数显著下降(死亡:β下降13.7%,OR 0.071,95%CI 0.005~0.815;仍需治疗:β下降
19.1%,OR 0.128,95%CI 0.034~0.452)。
结论 与弗雷明汉卒中高风险相比,卒中低、中风险COVID-19患者的炎症反应水平较低,不良预后
的风险较低。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红细胞分布宽度(red blood cell distribution width,RDW)与急性缺血性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静脉溶栓患者发病严重程度及预后的关系。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19年5月于同济大学附属杨浦医院神经内科接受阿替普酶静脉溶 栓治疗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将发病后3个月的mRS评分≥2分定义为预后不良。根据 RDW四分位数将患者分为四组,分析RDW与患者入院时NIHSS评分的相关性,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预 后不良的独立影响因素,绘制ROC曲线分析RDW对溶栓患者预后不良的预测价值。 结果 最终共纳入363例患者,男性232例(63.9%),年龄34~95岁,平均71.15±12.42岁。207 例(57.0%)预后良好,156例(43.0%)预后不良。①RDW与入院时NI HSS评分呈正相关(ρ=0.224, P <0.001);②多因素Logi sti c回归分析显示既往卒中史(OR 2.257,95%CI 1.302~3.914,P =0.004), 入院时NI HSS评分较高(OR 1.145,95%CI 1.084~1.209,P <0.001),基线收缩压高(OR 1.015, 95%CI 1.005~1.024,P =0.002),高龄(OR 1.023,95%CI 1.002~1.044,P =0.030)和RDW较高(OR 1.308,95%CI 1.072~1.694,P =0.011)是溶栓患者3个月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③RDW预测溶栓 患者预后不良的ROC曲线下面积是0.618(95%CI 0.561~0.676,P<0.001),最佳界值为12.75%,敏感 度为65.4%,特异度为55.1%。 结论 RDW与AIS溶栓患者入院时的卒中严重程度呈正相关,是3个月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对 预后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颅内破裂动脉瘤术前再出血的相关危险因素,为预防早期再出血提供依据。 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的方法,对450例确诊的颅内破裂动脉瘤患者进行调查。依据术前是否 发生再出血将患者分为无出血组和再出血组,采用单因素分析、Logistic回归法来筛选影响术前再出血 的危险因素。 结果 颅内破裂动脉瘤术前再出血发生率高达23.56%(106/450);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血 压(OR 4.221,95%CI 2.969~5.472,P <0.001)、合并脑血管痉挛(OR 2.015,95%CI 1.274~2.756, P =0.005)、癫痫(OR 3.093,95%CI 1.980~4.206,P <0.001)、DSA检查(OR 1.684,95%CI 1.103~2.265, P =0.002)、动脉瘤形状不规则(OR 2.465,95%CI 1.887~3.042,P <0.001)、肿瘤直径≥10 mm (OR 3.046,95%CI 2.060~4.031,P <0.001)、剧烈咳嗽(OR 3.594,95%CI 2.447~4.741,P <0.001)、 情绪异常波动(OR 2.756,95%CI 1.928~3.585,P =0.002)、过早搬动或下床活动(OR 4.226, 95%CI 2.769~5.683,P <0.001)、用力排便(OR 2.451,95%CI 1.810~3.092,P <0.001)、Hunt-Hess分级高 (OR 1.073,95%CI 1.031~1.114,P <0.001)等因素为术前再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 颅内破裂动脉瘤患者入院后术前仍然有较高的再出血发生率,其独立危险因素较多,应针对 这些危险因素采取干预措施,降低术前再出血发生率。  相似文献   

15.
吴昊  纪勇 《中国卒中杂志》2018,13(11):1134-1138
目的 探讨青年卒中后认知障碍(post-stroke cognitive impairment,PSCI)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单核细胞与HDL-C比值(monocyte-to-HDL cholesterol ratio,MHR)与急性缺血性卒中 (acute ischemic stroke,AIS)静脉溶栓短期预后的关系。 方法 回顾性纳入2015年1月1日-2017年12月1日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急诊接受静脉 溶栓治疗的AIS患者。患者预后通过90 d mRS来评估,良好预后定义为mRS评分≤2分。采用多因素 Logistic回归分析MHR及其他基线资料与90 d预后的关系,应用ROC曲线评价MHR对预后的预测价值。 结果 共纳入281例患者,平均年龄59.54±12.49岁,男性183例(65.1%),良好预后223例(79.4%)。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龄(OR 1.03,95%CI 1.01~1.06,P =0.013)、溶栓前NI HSS评分高(OR 1.31,95%CI 1.17~1.44,P<0.001)和高MHR(OR 2.39,95%CI 1.10~5.25,P =0.028)是AIS静脉溶栓患 者90 d不良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亚组分析显示,高MHR(OR 5.15,95%CI 1.28~20.77,P =0.021)是 大动脉粥样硬化型AIS静脉溶栓90 d不良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ROC曲线分析显示,MHR预测预后不良 的最佳界值为0.48,其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9.41%和58.33%。 结论 MHR是AIS尤其大动脉粥样硬化型静脉溶栓短期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