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肺阳虚与温补肺阳法治疗冷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冷哮在急性发作期主要病邪为寒痰内饮,而寒痰内饮的形成与肺阳虚有直接的因果关系。寒痰内饮属阴邪,生成的根本原因在于阳气的不足,而且寒饮留居肺中,必然耗伤阳气,形成寒痰内饮与肺阳虚并存的病理状态。所以,急性发作期的根本病机特点是以寒痰内饮之邪实为主,肺阳不足之正虚为  相似文献   

2.
《辽宁中医杂志》2013,(4):661-662
热饮证的病机主要包括素体阳气虚损,寒饮不化,同时兼见热邪内蕴。因其与痰热证十分相似,极易混淆。两者的辨识关键在有无素体阳虚里饮。笔者将热饮证热饮郁肺证、热饮阻膈证、热饮郁腠证、热饮郁阻肺与大肠证,临床施治要注意温化痰饮而热邪不增;清热透邪而阳气不伤;注意辨饮与热之多寡,恰当掌握好温与清的比例,力求做到温而能化,清而不伤;据饮邪留伏的部位,因势利导;善后调治,仍以温复阳气治本为要。  相似文献   

3.
1 寒与收引的概念及关系 寒,指寒邪,有外邪与内邪之分。外寒之邪是指气候寒冷,人体衣着过少,防寒保暖不够,或淋雨涉水,或汗出当风,人体阳气不能抵御而为病的一种外来邪气。外寒为病,一般首先侵犯人的“体表”,即皮毛、肌肤、腠理、筋脉、骨节,也可因脏腑阳气虚弱,直接侵犯脏腑而为病。内寒是内生五邪之一,即人体阳气虚弱而产生的虚寒,阳气不足,则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九窍、皮毛腠理,皆失其温养,造成全身性的阳虚生虚寒的证候。  相似文献   

4.
中医理论认为儿童哮喘以痰瘀为夙根,与肺脾肾三脏不足密切相关。而痰瘀为有形阴邪,必因阳不化气、水停血滞而成,认为儿童哮喘应有脏腑阳气虚损的病理基础;加之小儿属"稚阴稚阳"之体,处于以阳气为主导的生长发育阶段,易受外邪、饮食因素影响,造成阳气亏耗;或因先天禀赋不足,生而阳气本虚。肺是哮喘的直接核心病位,阳气虚者在于肺也,认为肺阳虚是儿童哮喘发病的基本病机,也是痰瘀形成的重要原因。随着病程延长,病理产物逐渐产生、积聚,终致痰瘀胶结,形成"肺阳亏虚-气血津液失常-痰瘀伏肺"的动态病机演变过程,三者互为因果贯穿于儿童哮喘始终,是其反复发作、缠绵难愈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5.
咳嗽并见背冷症者在临床中较为常见,临床主要表现为咳嗽,或伴咽痒,同时伴有背部两肩胛骨之间,如巴掌大小部位,怕冷怕风,受凉致咳,喜温覆,得温则咳缓。常因阳虚、寒饮、湿热等病因参与致病或相兼为病。病机或为外感、内伤之寒邪损伤肺脾之阳,阳虚失于温煦,而见背冷;或为阳虚失于健运,水湿停留,聚而成饮,寒饮内伏而阳气不达,而见背冷;或为外感、内伤湿热阻遏中焦,气机郁滞,阳气失于布达,而见背冷。病位主要在肺,兼及脾、胃等脏腑,病性多为虚实夹杂。临床治以宣肺止咳,兼以补益肺脾、温阳化饮、清热化湿等为法,重视"肺脾同治",常取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6.
阳和汤载《外科全生集》,功能温阳逐寒,祛痰散结,前人誉“治阴症,无出于右者。”笔者取其温通之义,屡施于阳虚痰喘病例,效若响应。阳气乃人身之大宝,阳气健运,人体安和。痰饮的形成,主要由脾肾阳虚所致,盖脾主健运,肾主水液,必须阳气温煦蒸化,水湿始能运化渗利而无停滞之害。若脾肾阳气素虚,水湿留滞,水化为饮,湿聚成痰,由是痰饮病成。痰阻气滞,囊结为患,蕴郁于肺,为痰喘宿疾之根,如“蜂子穴于房中,莲于嵌于蓬内。”一染外邪,则宿疾新感,内外交困沉寒顽痰  相似文献   

7.
<正>背寒是临床常见症状之一,其成因有外邪入侵,如风寒之邪伤人阳气,阳气被遏不得宣发而成外感背寒;有正虚邪实,如内有饮寒为犯成为饮证背寒;或素体阳气虚衰或他病而致阳气虚弱而成阳虚背寒等。试将背寒辨证论治经验介绍如下。1外感风寒,卫阳被遏背部为太阳经主循部位,风寒之邪外袭肌表,使卫阳被遏,腠理闭塞,营阴郁滞,经脉不通,故见背寒。如治张某,女,28岁,自述晨起洗头后,未及时吹干,骑车上班途中感受风寒而出现发热、恶寒,背  相似文献   

8.
介绍韩明向教授从风痰阳虚论治慢性咳嗽的经验。韩教授认为,慢性咳嗽为外感和(或)内伤导致肺系受病,肺气上逆而发;风滞于肺,余邪未清是发病的外因,肺、脾、肾阳虚是发病的内因,为病之本,继发痰饮为病之标;治疗上外感者祛风散邪,内伤者分别予以温肺化饮、温脾消饮、温肾蠲饮,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9.
第四节通化寒痰适用于寒痰所致咳喘痰多,色白清稀而粘,或多泡沫者。寒痰由阳虚不能蒸永化气,水饮内停而成,故治当温阳化痰,与前之温化水湿相近,但其辛散之力较大。苓甘五味姜辛汤中干姜温脾暖肺以化寒痰为君,细辛善散水中之寒为臣,合而为数寒蠲饮之主药。茯苓利水渗湿而除痰饮,炙甘草益气健脾而和诸药,五味  相似文献   

10.
肺阳虚与冷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柴茂山 《光明中医》2007,22(11):38-40
冷哮是一种较难从根本上治愈的疾病.冷哮是中医把哮喘进行分类其中的一个类别.其基本病邪是寒痰内饮,其基本病机是肺阳虚.无论从其发病特点、病理变化特点,还是临床表现以及使用温补肺阳法治疗本病的临床实践疗效来看,均证实肺阳虚是冷哮治疗的病机关键,温补肺阳法是治疗冷哮的有效方法,干姜、细辛二味药是治疗本病的主要药物.  相似文献   

11.
人体的气血精津液都需要靠阳气的温煦、推动才能正常输布气化。如果体内阳气不足,温煦、推动无力,气血精津液运行失常,最后就会形成痰瘀病理产物,即所谓的"寒者凝之"。日久痰瘀阻滞气机,阳气被遏化火,即郁火。而恶性肿瘤病机就是人体阳虚,某些部位阳气不达生寒,气血津液不能正常输布,生痰生瘀,虚弱之阳又被痰瘀阻遏,日久形成郁火。因此,恶性肿瘤的基础病机为阳虚火郁,先因虚致积,后因郁热成癌。秉承《黄帝内经》"阳化气,阴成形""阴静阳躁,阳生阴长"之旨,谨守病机,审因论治,把"益火之源,以消阴翳""火郁发之"作为治疗肿瘤的理论依据,温阳以消积,散火以清热,以期为临床上给恶性肿瘤的治疗提供一种新的思路与方法。  相似文献   

12.
风湿病合并咳嗽时因本身免疫异常加之药物影响,故其证情多较常人复杂。廖世煌认为风湿病患者本有脏腑失调或内有实邪,合并咳嗽时常起病即为里证或为表里合邪,其病邪、外邪则多为风邪兼杂寒热燥湿,里邪则多为痰邪夹杂寒热。其脏腑失调、风湿久病者以脾胃亏虚突出,关节型风湿患者常见肝肾不足,久服激素者常有内热或阴虚之象,表证常见风邪袭表、风热袭肺、燥邪伤肺、表寒里热证,里实证常见表寒里饮、里饮化热、寒痰阻肺、痰热阻肺、痰湿阻胃证,里虚证常见肺脾气虚、肺阴虚内热、肺肾亏虚、肝火犯肺证。  相似文献   

13.
悬饮常见于慢性疾病的终末阶段或急性加重期.李国勤教授认为悬饮的病机本在肺脾肾气虚,水液失于运化,聚而形成痰、饮、水、湿之邪;疾病日久成瘀,而痰、饮、水、湿、瘀之邪相互兼夹,停滞于肺、胸胁,从而形成悬饮之病.悬饮病因以正气亏虚为根本,痰、饮、水、湿、瘀为病理产物,治疗以益气温阳、泻饮逐水、活血化瘀、祛痰利湿为主,同时注意宽胸理气,顾护阴津.  相似文献   

14.
楚海波 《河南中医》1996,16(5):272-274
胸痹之病,乃上焦阳虚,阴邪上乘,胸阳痹阻所致,其治当以逐邪宣痹通阳为要,但主要适用于以痞满疼痛等为主要表现,以邪实标急为主者。此外,还应针对病邪的不同性质,而分别采用祛寒通阳、化痰(饮)通阳、行气通阳、活血通阳等方法。又由于胸痹素本阳虚,阳虚则寒,且致病多为阴邪,治疗不宜过用苦寒,以免重伤已虚之阳,而当以温药和之。  相似文献   

15.
<正> 临床上因阳气未能充分生发、温养导致气化障碍、紊乱而产生“寒”的病理改变,是多种慢性疾病的共有病机。“寒”既是机体功能处于抑制的、迟缓的、退行性的病理变化,又是六淫病邪因素。在辨证上有表寒(外感),里寒(内伤)之分。里寒的病机是阳气不足以温养营血;任里寒的病变过程中,若再招致寒邪(外感)入侵,可使原有病机深化。说明寒邪致病,能使阳气温运不足,进而损及营血,形成气血俱病,以致使体内阴阳气化发生障碍。虽然各脏皆秉阳气以发挥自身功能,亦随其所虚而致病,但是阳气生发之源在于肾。肾为先天之本,内寓真阴、真阳,为五脏六腑之本,十二经脉之  相似文献   

16.
支气管哮喘中医辨证治疗概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支气管哮喘证候诊断要点及辨证治疗规律。方法:基于近年来有关中医药诊疗支气管哮喘文献,结合长期的临床实践与研究结果,总结支气管哮喘的临床特点。结果:认为急性发作期的基本病机为伏痰遇感引动,痰气搏结,以实证为主;慢性持续期以虚实兼夹为主,表现为阳虚与饮伏、气虚与痰阻、气阴虚与痰热等;临床缓解期以虚为主,表现为肺、脾、肾气虚。拟订有关证候诊断要点,并总结辨证治疗规律。结论:常见证候为三期十证候,即急性发作期的外寒内饮、痰浊阻肺证、痰热壅肺证、阳气暴脱证,慢性持续期的阳虚饮伏证、气虚痰阻证、气阴虚痰热证,临床缓解期的肺脾气虚证、肺肾气虚证、脾肾阳虚证;血瘀为主要兼证,常兼见于上述证候中。为支气管哮喘的中医药辨证治疗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7.
刁雅静 《河南中医》2020,40(6):827-830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简称新冠肺炎)病因为感受寒湿疫毒邪气,病机为阳虚阴盛,肺脾肾三脏气化失调,符合中医痰饮病特点。痰饮病属本虚标实之证,治疗当补虚与泻实兼顾,在温阳以治其本的同时,祛邪外出。饮邪在表者,以辛温药开腠理,发其汗;饮邪在里者,根据邪实盛衰,采用温阳行气或攻逐之法消痰利水。新冠肺炎初期,病机为寒饮袭肺伤脾,此期可参照溢饮、痰饮治法,散寒解表,温肺化饮,健脾利湿,采用小青龙汤、苓桂术甘汤加减;中期病机为水饮停肺,饮郁不解,化热壅肺,此期可参照支饮、悬饮治法,宣肺逐饮,通腑泻热,采用小青龙汤、苓甘五味姜辛汤、大青龙汤、葶苈大枣泻肺汤、厚朴大黄汤加减;危重期病机为饮邪闭肺,邪陷心包,应开窍醒神,益气生津,回阳救逆,采用木防己汤合肾气丸加减;恢复期病机为余饮留于肺脾,宜健脾补肺,行气化饮,采用外台茯苓饮加减。  相似文献   

18.
列缺穴为主治疗寒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寒痰,是痰饮的类型之一,为肺脾胃气虚弱,不能宣行水谷,使痰水结聚于胸膈之间。其原因,一是屡感风寒,失于表散,则寒邪沉入肺俞,内郁而成;二是经常饮食生冷,寒饮内停,损伤脾阳,使上焦津液不布,凝聚而生;三是病后阳虚或素体阴盛,气不化津,痰浊壅聚,致使寒痰...  相似文献   

19.
寒饮伏肺证是慢性咳嗽常见证候之一,该证型咳嗽可命名为寒饮咳嗽。寒饮咳嗽的病因病机主要在于外感或内伤等因素,导致肺脾阳虚,寒饮内伏,而为伏邪,复因形寒饮冷,内外合邪,致肺失宣降,肺气上逆而致咳嗽,且反复发作,迁延不愈。该病机具有内外合邪、兼夹风邪、脏腑相关、虚实夹杂的特点。临床表现主要以咳嗽,咽痒,遇冷易咳,痰涎清稀色白或呈泡沫,形寒背冷,舌淡胖,苔白滑,脉沉紧或弦滑为主症,可兼见胸闷、反酸烧心、胃寒、呕吐或干呕、口淡不渴、便溏等表现。病位主要在肺,兼及脾胃。病性属本虚标实,肺脾阳虚为本,寒饮之邪为标。临床治以疏风宣肺、温阳化饮为法,可取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20.
戴云波,成都中医学院附属医院内科已故名老中医。行医数十年,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治疗痹证尤有独到之处。阳虚为本痹阻为标戴师认为:人身卫气乃拒邪之藩篱,其源于阳气,阳气旺盛,则内能养脏腑,外能拒虚邪贼风入侵肌体,虽感受风寒湿气也不会形成痹症。必因阳气内虚,风、寒、湿气乘虚而入,导致气血阻滞,脉络痹塞,而痹症方可形成。因此,阳气内虚是形成痹症的根本原因。只有阳虚在先才可使风、寒、湿气乘虚而入,阻痹脉络而产生顽麻、不仁、疼痛、肿胀等症;而脉络阻痹,气血瘀滞又可影响阳气的化生及运行,形成恶性循环,使痹症逐渐加重,缠绵难愈。因而治疗痹症的关键在于振奋和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