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社区健康教育干预对大肠癌早发现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 对卢湾区社区健康教育干预对大肠癌早发现的价值进行评估。 [方法 ] 采用多种形式宣传大肠癌高危人群 ,早期症状和三早 (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工作的重要性 ,促使有肛肠症状的病人及时就医。 [结果 ] 建网后组大肠癌病人初发肛肠症状至确诊的持续时间缩短 ,居民大肠癌防治知识知晓率明显提高 (P <0 .0 1)。另外 ,卢湾区早期大肠癌病人中近 1/ 4系受健康教育启示就医而被及时发现。实施大肠癌因症就诊早诊断技术后 ,卢湾区组 (n =2 2 7)大肠癌早期率达 2 6 .9%。而对照组南市区组 (n =136 )仅为 7.3% ,两组的期别构成有显著差别 (P <0 .0 1)。 [结论 ] 社区健康教育干预对大肠癌早发现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双向联动疾病管理模式在社区慢性心力衰竭高危人群中的应用效果。方法从高行健康体检中心筛检出240例心衰高危病例,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干预组由高行社区和上级医院组建的多学科联合管理团队对心衰高危人群按照双向联动疾病管理模式干预,对照组由不参与本研究的全科团队按照社区常规慢性病管理模式进行随访和干预指导,及时做好随访记录,2年后进行效果评价。结果两组干预前后在疾病知识、日常生活管理、依从性和生活质量方面均有很大程度的提高(P0.05),且干预后干预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的心衰新发例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医院-社区双向联动管理模式可以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知率、对家庭医生的依从性和日常自我管理能力,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有效减少心衰B期、C期和D期的新发病例数,为心衰高危人群的早期干预提供新思路,为社区慢性病管理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社区糖尿病高危人群管理的有效模式与方法。方法通过社区健康档案筛选出宝山大场辖区内106名糖尿病高危对象,将他们随机分成两组,即强化管理A组和一般管理B组,每组53例。A组通过发放宣传资料、举行糖尿病专题讲座,同时由社区医生定期随访;B组通过发放宣传资料及现场咨询活动。对两组人群分别进行登记在册管理,管理期1年,评价管理前后两组对象的糖尿病知识、行为的变化及糖尿病转化率。结果糖尿病转化率A组为4.35%,B组为18.60%,差异显著(P0.05)。结论对糖尿病高危人群的早期管理是一项低成本、富有成效的防治措施。通过对糖尿病高危对象进行健康教育、规范化管理,对社区糖尿病的1、2级预防是可行的,并值得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究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模式用于社区慢性病高危人群中的干预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在我院社区健康服务中心确诊患有慢性病的10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将这10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社区卫生健康护理,观察组采用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模式,根据两组患者干预前后影响因素以及干预效果进行统计,加以对比和分析.结果:观察组干预效果(96.67%)明显优于对照组(85.00%),且干预前后影响因素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明显,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针对社区患有慢性病的高危人群,给予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模式,能够有效地控制危险因素,提高社区人群的干预效果,值得社区广泛地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家庭医生对社区2型糖尿病高危人群早期干预的效果,为家庭医生开展慢性病管理工作提供依据。方法选取静安区北站社区2型糖尿病高危人群453例,按是否自愿接受家庭医生签约管理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均按照上海市疾病控制中心糖尿病高危人群管理要求进行干预。观察组由签约的家庭医生对2型糖尿病高危人群进行早期干预,对照组由社区从事公共卫生的医护人员进行管理。干预12个月后,比较两组糖尿病高危人群糖尿病知识知晓率、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值变化情况。结果干预后,观察组和对照组的糖尿病知识知晓率均有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值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家庭医生对社区糖尿病高危人群进行早期干预,可使其糖尿病知识知晓率提高,血糖控制较好,且可降低2型糖尿病发病率。社区家庭医生积极参与糖尿病高危人群早期干预管理,能够有效地延缓和降低2型糖尿病发生,有助于提高社区慢性病管理水平。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个体化临床营养疗法强化干预对新诊断的糖尿病前期人群的转归及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2年7月上海市虹口区社区糖尿病高危人群中,新筛查并诊断为糖尿病前期患者70例,以社区为单位分为临床营养治疗组(干预组)35例和常规随访组(对照组)35例。对照组进行常规健康教育,干预组进行每2个月1次的个体化膳食分析、营养指导以及糖尿病健康教育。随访8个月分析转归及影响因素。结果 8个月后,干预组在体质指数、体脂率、餐后2 h血糖、收缩压、舒张压、总胆固醇的下降程度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各有1例(2.86%)进展为糖尿病,但干预组有31例(88.57%)患者逆转为正常糖耐量(NGT);对照组仅1例(2.86%),两组逆转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发现,体脂率、总胆固醇值的下降与糖尿病前期逆转为NGT呈独立正相关(P〈0.05)。结论临床营养干预可显著增加糖尿病前期人群的NGT逆转率。体脂率、总胆固醇值的下降是糖尿病前期人群逆转为NGT的重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随访干预和对照队列(≥35岁)人群,探讨脑卒中危险因素水平变化及干预措施的延续性效果。方法对10年前两组队列人群进行横断面追踪调查。结果随访干预人群为2244人,占83%;对照人群为2064人,占74%。对照队列易诱发脑卒中相关疾病心脏病、脑缺血发作(TIA)明显高于干预组。危险因素水平血压均值(干预组132/78mmHg,对照组134/84mmHg)、体质指数增加、食盐摄入量增加、纤维素摄入量不足等方面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卫生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的延续性效果明显。干预和对照组死亡人数分别为298人和359人,累积死亡率为11.1%和13.0%,对照组高于干预组。心脑血管病死亡率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结论社区人群脑卒中危险因素干预持续性效果明显,但要降低脑卒中死亡率还需要更长时间的验证。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社区综合干预对代谢综合征高危人群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的影响.方法 选取代谢综合征高危人群10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社区综合干预组(50例)与对照组(50例).社区综合干预组予以健康教育干预、健康生活习性干预、健康行为干预、药物干预等措施;对照组接受社会自然干预.两组均随访1年.评估两组人群干预前后的体质指数、腰围、血压、空腹血糖、血脂、血尿酸的变化.结果 社区综合干预组干预后进行体育锻炼、饮食控制、依从服药人数分别增加12%、16%、18%,吸烟、饮酒人数分别减少8%、6%;对照组进行体育锻炼、饮食控制、依从服药人数分别增加2%、0、4%,吸烟、饮酒人数分别减少4%、2%;社区综合干预组依从性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干预前腰围、体质指数、收缩压、舒张压、空腹血糖、总胆固醇、三酰甘油、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尿酸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除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指标外,其他各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或<0.01).结论 社区综合干预可改善代谢综合征高危人群的肥胖、血脂紊乱,降低血压、血糖、血尿酸水平.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艰难梭菌感染与大肠癌、大肠腺瘤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5年9月-2018年5月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收治的大肠腺瘤患者354例,为大肠腺瘤组;大肠癌患者257例,为大肠癌组;体检人群60例,为对照组。观察和记录三组对象艰难梭菌感染阳性率、毒素基因。建立多因素Logistic模型,分析有意义变量。结果大肠腺瘤组大肠癌家族史构成比3.39%,大肠癌组7.00%,对照组为0,三组构成比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大肠癌组艰难梭菌感染率12.06%高于大肠腺瘤组4.80%,大肠腺瘤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大肠癌组毒素A基因(+)毒素B基因(+)检出率90.32%、二元毒素A基因(+)二元毒素B基因(+)检出率6.45%,均高于大肠腺瘤组(P<0.05)。Logistic分析显示艰难梭菌感染是导致大肠腺瘤发生、进展为大肠癌高危风险因素。结论艰难梭菌感染与大肠腺瘤、大肠癌相关性,可能与毒素A基因、毒素B基因和二元毒素等细胞毒性作用于肠道黏膜上皮细胞而产生损伤、破坏效应机制有关,所以艰难梭菌感染在大肠癌发生、发展中具有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社区健康教育对大肠癌高危人群防治大肠癌知识和生活行为方式的影响。方法 124例大肠癌高危人群随机分为实验组64例与对照组60例。对照组仅在住院时行防治大肠癌知识宣教;实验组增加社区健康教育,定期评价其防治大肠癌知识水平,及时纠正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并予指导。结果实验组防治大肠癌相关知识的知晓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生活行为方式得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1)。结论实行社区健康教育,能有效提高大肠癌高危人群防治大肠癌的知识水平,促进他们建立良好的生活行为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