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目的:探讨改良早期预警评分系统(MEWS)在急诊留观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我科2009 年1 月~12 月留观患者608 例进行常规救治程序进行治疗;对我科2010 年1 月~12 月留观患者626 例进行常规救治程序进行治疗,并同时进行动态MEWS 评分,患者进入留观室立即进行评分1 次,以后依据不同MEWS 分值采取动态评分:2 分者评估1 次/3h;3 分者评估1 次/2h;4分者评估1 次/1h;大于或等于5 分者评估1 次/30min.对比2 组留观患者的就诊满意率及24 小时之内分流去向.结果:未实施MEWS 及实施MEWS 2 组患者对就诊满意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未实施MEWS 评分的608 例急诊留观患者24 小时之内,有399 例患者治愈或好转回家;有2 例患者死亡;有51 例患者转到专科病房住院治疗;有11 例患者转到抢救室治疗;有145 例患者继续留观治疗.实施MEWS 评分的626 例急诊留观患者24 小时之内,有446 例患者治愈或好转回家;有0 例患者死亡;有64例患者转到专科病房住院治疗;有4 例患者转到抢救室治疗;有112 例患者继续留观治疗.结论:简便的MEWS 具有识别潜在危重病的作用,使危重患者能及时得到优先就诊,为急诊留观患者合理分流提供了理论依据,明显提升了患者就诊满意率,降低急诊留观患者的死亡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利用改良早期预警评分(MEWS)和国家早期预警评分(NEWS)对老年急诊患者进行病情评估,比较其应用价值,探讨更适合老年急诊患者的评分方法。方法 收集2013年10月-2014年3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急诊科抢救室收治的老年患者(≥60岁)361例,根据其实际转归情况,分为普通病房组和监护病房组;并以30d为终点观察患者预后,分为死亡组和存活组。对患者均进行NEWS和MEWS评估,使用ROC曲线比较两种评分方法预测老年急诊患者转归和预后的能力。结果 普通病房组239例,监护病房组122例。监护病房组NEWS、MEWS、呼吸频率、心率均高于普通病房组,血氧饱和度低于普通病房组(P<0.01)。NEWS与MEWS评估老年急诊患者转归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70±0.011)和(0.831±0.025),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6.950,P<0.010)。观察终点30d时,存活组323例,死亡组38例。死亡组NEWS、MEWS、呼吸频率、心率均高于存活组,血氧饱和度低于存活组(P<0.05)。NEWS与MEWS评估老年急诊患者30d预后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61±0.039)和(0.789±0.045),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250,P=0.023)。结论 NEWS可更准确、有效反映老年急诊患者呼吸和心率的实际情况,与MEWS评分比较,更适合评估老年急重症患者的转归和预后。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国家早期预警评分(NEWS)对急诊抢救室患者病情和24 h转归的评估效果.方法 选择2015年5~7月安徽省立医院急诊抢救室收治的患者2207例为研究对象,统计分析不同NEWS患者的去向及24 h转归.结果 2207例患者的NEWS得分为0~17分,其中无风险和低风险的患者1701例,中风险患者231例,高风险患者275例.在3组患者中,病死率分别为0、2.64%和10.91%,ICU入住率分别为0.88%、10.82%和13.4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NEWS能较好地评估急诊抢救室患者的病情和24 h转归.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国家早期预警评分(NEWS)评估急诊抢救室内科患者预后的价值及可行性。方法:对2021年11月1日—11月30日在北京市某三甲医院急诊抢救室收治的407例内科危重症患者采用NEWS评分,并追踪其预后(好转、转入ICU、死亡),分析NEWS分值与患者预后的相关性。结果:死亡组患者的NEWS评分明显高于其他2组,死亡组、ICU组与病情好转组患者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死亡患者NEWS评分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28,95%置信区间为0.748~0.908,最佳截断点为6.5分;以年龄为预测因素,是否死亡为预测目标,ROC曲线下面积为0.675,95%的置信区间为0.596~0.755。结论:NEWS用于抢救室内科患者病情及预后的评估,具有识别死亡和危重症的作用,有临床应用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5.
张娴 《蚌埠医学院学报》2019,44(8):1074-1076
目的探讨呼吸衰竭病人进入急诊抢救室的时机及其预后相关性,以便为临床急诊抢救提供参考。方法选择2012-2015年接诊的呼吸衰竭病人102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有60例病人于工作日(法定工作时间)进入急诊抢救室,作为观察组,另42例病人于休息日(非法定工作时间)进入急诊抢救室,作为对照组,比较2组病人基本资料、抢救成功率,总结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APACHEⅡ评分)与病人转归情况。结果观察组60例,抢救成功47例,失败13例,成功率78.33%,对照组42例,抢救成功31例,失败11例,成功率73.81%,2组抢救成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8,P>0.05)。102例病人抢救存活78例,死亡24例,存活组病人在血液指标、APACHEⅡ评分等方面明显优于死亡组(P<0.01)。以APACHEⅡ评分=20分为界限,在 < 20分时,观察组与对照组存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 20分时,观察组存活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呼吸衰竭病人进入急诊抢救室的时机与预后有一定相关性,尤其是APACHEⅡ评分≥ 20分病人于工作日进入急诊抢救室的预后要明显优于非工作日进入者,临床需加强重视。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预见性护理安全措施应用于急诊120病房的有效性.方法 将327例急诊120病房患者分为常规护理组(223例)和预见性护理组(104例),观察2组留观时间、治疗效果、不良事件、焦虑评分和护理满意度.结果 预见性护理组患者的留观时间、不良事件发生率和焦虑评分均明显低于常规护理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预见性护理组治疗效果评分和护理满意度均明显高于常规护理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将预见性护理模式应用于急诊120病房,能够明显缩短患者留观时间,减少护理不良事件发生,改善患者焦虑情绪,提高满意度,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急诊抢救室封闭式管理模式的实施效果进行分析和探讨。方法:以急诊抢救室为研究对象,对其实施封闭式管理模式,与实施传统管理模式进行对比,对封闭式管理模式实施前后急诊抢救室的救治死亡例数进行调查,比较实施前后抢救成功率情况,并观察实施前后患者转入普通病房的时间,分析其实施效果。结果:急诊抢救室共抢救了10 437例患者,其中有201例患者抢救无效死亡,抢救成功率为97.98%,实施封闭管理模式后急诊抢救室共抢救了9 439例患者,其中有88例患者抢救无效死亡,抢救成功率为99.08%,实施后抢救成功率与实施前相比有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封闭式管理模式实施前,急诊抢救室患者转入普通病房的时间统计结果平均为(2.8±0.6)h,实施封闭式管理模式后,急诊抢救室患者转入普通病房的时间统计结果平均为(2.0±0.5)h,实施后与实施前相比有明显的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诊抢救室通过封闭式管理模式的实施,救治死亡例数有了显著的下降,抢救成功率得到了显著的提高,并且患者转入普通病房的时间也有了明显的缩短。对急诊抢救室医疗质量和护理质量的提高具有重要的促进意义,因此应继续实施下去。  相似文献   

8.
339例急诊抢救室死亡病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急诊抢救室死亡病例的疾病构成比和这些患者对急诊抢救室资源的利用情况.方法:2007年1月~2008年12月间我院急诊抢救室的死亡病例,共339例,记录患者年龄、性别、诊断、在抢救室治疗时间、呼吸机使用与否及使用时间、是否行胸外按压等情况.结果:构成比由高到低的疾病依次为猝死(18%)、恶性肿瘤(16.2%)、急性脑出血(14.5%)、急性呼吸道感染(13.6%)、急性脑梗死(8.8%)、心血管病(7.7%)、外伤(5.6%)、上消化道出血(4.1%).患者在抢救室时间,急性呼吸道感染、急性脑梗死、急性脑出血明显长于外伤、上消化道出血、心血管病、猝死(P<0.05).恶性肿瘤患者呼吸机使用比例和实施胸外按压比例均明显低于猝死、外伤、上消化道出血、心血管病患者(P<0.01).结论:急诊抢救室死亡病例以猝死、恶性肿瘤、急性脑出血、急性呼吸道感染和急性脑梗死多见.急性呼吸道感染、急性脑血管病和恶性肿瘤患者在急诊抢救室滞留时间长.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临床生物学指标及评分系统对急诊抢救室危重症病人28 d死亡的预测能力,为临床提供可靠的危重症评估方法。方法对2014年1月至2015年5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急诊科抢救室救治的所有内科病人进行前瞻性研究,记录病人28 d预后。入院24 h内监测生命体征、生化全项、凝血功能、动脉血气分析、乳酸、C反应蛋白等化验室指标,行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Ⅱ(acute physiology and chronic health evaluationⅡ,APACHEⅡ评分)、简化急性生理学评分Ⅱ(simplified acute physiology scoreⅡ,SAPSⅡ评分)、序贯器官衰竭评分(sepsis-related organ failure assessment,SOFA评分)及急诊脓毒症死亡风险评分(mortality in emergency department sepsis,MEDS评分)。结果纳入研究的病人2 089例,按28 d预后分为生存组(n=1 617)与死亡组(n=472)。两组病人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及疾病种类等基础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生存组与死亡组APACHEⅡ、SAPSⅡ、SOFA及MEDS评分分别为11.64±4.33 vs 20.87±5.46;25.23±8.67 vs 42.96±12.97;6.28±4.54 vs 10.98±5.89;1.86±1.80 vs 4.90±3.97,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死亡组C反应蛋白及乳酸显著升高,与生存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Logistic回归证实高血乳酸、APACHEⅡ、MEDS及SAPSⅡ评分为危重症病人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曲线)亦证实APACHEⅡ评分判断预后效果最佳,其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8.38%和82.93%。结论 4种评分系统中,APACHEⅡ评分对急诊抢救室危重症病人28 d预后预测价值最高,生物学指标——血乳酸可作为急诊抢救室危重症病人28 d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呼吸衰竭患者进入急诊抢救室的时机与患者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6月至2014年3月收治的97例呼吸衰竭患者,根据入院时间分为观察组(58例)和对照组(39例),观察组患者为法定工作时间进入急诊室抢救的患者,对照组为非法定工作时间进入抢救室的患者,比较两组患者的入院生理指标及抢救成功率差异;并根据入院时的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A-PACHEⅡ)进行分及患者转归进行分层分析。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的年龄、性别、血PH值、动脉血氧分压(PaO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血液中乳酸含量、APACHEⅡ评分、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 Fib)、死亡率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97例患者存活77例,抢救无效死亡20例,存活组和死亡组的血PH值、PaO2、PaCO2、血液中乳酸含量、APACHEⅡ评分、D-二聚体、Fib差异均具有显著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APACHEⅡ评分<20分的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的死亡率差异不显著(P>0.05);APACHEⅡ评分≥20分的对照组患者死亡率46.67%高于对观察组的14.8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APACHEⅡ评分<20分的呼吸衰竭患者入急救室时机对患者的转归无影响,但APACHEⅡ评分≥20分的患者,入院时机会对患者结局产生影响,应该采取相应措施降低因入院时机造成的患者不良结局。  相似文献   

11.
呼吸内科重症患者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叶庆云 《当代医学》2011,17(33):114-115
目的 探讨呼吸内科重症患者的临床护理方法,为呼吸内科重症患者的护理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选取2009年1月~2010年1月期间在呼吸内科重症监护病房诊治的患者62例,同时随机选取同期在普通病房进行诊治的重症患者49例,回顾性分析这些患者的临床诊治与监控护理资料,总结护理经验及应急策略.结果 呼吸内科重症患者痊愈和好转共计...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急救护理流程在严重多发伤患者急救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2012年1月至2013年1月采取常规急救护理方法抢救的严重多发伤患者45例作为对照组,将2013年2月至2014年4月采取急救护理流程进行抢救的患者58例作为观察组,对2组抢救所用的时间、从采血到用血时间及抢救成功率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抢救时间为(56.77±2.33)min,显著短于对照组的(113.89±3.12)min(P<0.01);急诊从采血到用血时间对照组为(85.3±5.5)min,明显长于观察组的(42.2±3.1)min(P<0.01);观察组抢救成功率为96.6%,与对照组的86.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救护理流程能够使患者在最短的时间内得到有效救治,对于成功挽救患者生命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改良新生儿早期预警评分表(MNEWS)和新生儿早期预警评分表(NEWS)对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转入率的预测作用。方法采用MNEWS和NEWS对328例新生儿进行评估,根据评估分数分析两种预警评分量表对新生儿转入NICU的预测作用。根据患儿是否入住NICU分为入住NICU组和普通病房组,比较2组新生儿的MNEWS和NEWS评分所用时间。结果入住NICU组新生儿MNEWS总分≥6分、单项≥3分例数及新生儿总分均明显高于普通病房组(P < 0.01),且单项分指标的预测率(87.50%)明显高于总分预测率(70.24%)(P < 0.01)。入住NICU组新生儿NEWS总分≥2分例数及新生儿总分均明显高于普通病房(P < 0.01)。MNEWS对新生儿转入NICU的预测的ROC曲线下面积(AUC)、95% IC、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0.899、0.889~0.934、89.28%、81.13%,NEWS对新生儿转入NICU的预测的AUC、95%IC、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0.712、0.687~0.765、69.12%、76.65%。MNEWS评估患儿入院时得分所用评估时间为(54.12±3.51) s,明显长于NEWS的(49.15±3.25) s (t=18.81,P < 0.01)。结论MNEWS和NEWS对新生儿转入NICU均有预测作用,MNEWS指标区间更加细致合理,对新生儿转入NICU有更高的预测作用,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医护联合查房对在重症医学科集束化治疗期间的脓毒性休克(S S )患者的预后及影响。方法选择2013年8月至2014年7月大足区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收治的55例SS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常规集束化,27例)和治疗组(医护联合查房集束化,28例)。观察两组患者早期目标导向治疗(EGD T )达标时间、治疗前后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APACHEⅡ)评分和使用血管活性药物的例数、乳酸清除率、复苏液体量的变化及机械通气时间、入住ICU时间、三管感染发生率、住院28 d病死率。结果治疗组达到EGDT达标时间明显早于对照组,且治疗72 h后治疗组APACHEⅡ评分及运用血管活性药物的例数显著低于对照组(均 P<0.05);治疗组6、12 h乳酸清除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均 P<0.05);治疗组6 h内使用复苏液体量明显多于对照组,而72 h复苏液体量较对照组少(均 P<0.05)。治疗组机械通气时间、入住IC U时间也较对照组明显缩短(均 P<0.05),但两组三管感染率及住院28 d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结论医护联合查房能提高护士的依从性及护理质量,从而缩短SS患者在重症医学科治疗期间的EGDT达标时间、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及降低患者平均住院费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快速序贯器官衰竭评分(qSOFA)和英国早期预警评分(NEWS)对ICU脓毒症患者病情及预后评估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18年1月沈阳医学院附属中心医院ICU的成人脓毒症患者101例临床资料,分别进行qSOFA和NEWS评分,比较存活组和死亡组qSOFA和NEWS评分的区别。结果 死亡组与存活组比较,入ICU时休克患者例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血管病后遗症及糖尿病病史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的qSOFA评分和NEWS评分呈正相关(rs=0.680,P?= 0.000);死亡组qSOFA评分和NEWS评分均高于存活组(P?<0.05);60岁以上患者中死亡组qSOFA评分高于存活组(P?<0.05);60~74岁患者中死亡组NEWS评分高于存活组(P?<0.05);qSOFA评分和NEWS评分对死亡预测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29和0.661,qSOFA评分预测死亡的敏感性为45.2%、特异性为95.7%、95% CI:(0.613,0.846),NEWS评分预测死亡的敏感性为58.1%、特异性为74.3%、95% CI:(0.531,0.791)。结论 qSOFA评分对ICU脓毒症患者预后的评估上优于NEWS评分,qSOFA评分分值越高,提示患者病情越危重。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基层医院重症监护室(ICU)和普通病房感染者常见致病微生物的临床特点及感染患者的耐药性分布规律,为制定基层医院的感染控制措施提供参考数据.方法:随机选取ICU和普通病房住院且有感染情况发生的患者各108例,入院后检查患者体内致病微生物的分布,包括血液、尿液、痰液、粪便、腹水以及其他分泌物的细菌培养,对其感染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包括感染部位分布情况、致病微生物种类以及耐药性发生情况.结果:白色念珠菌、阴沟肠杆菌、热带念珠菌、黑曲菌在普通病房的阳性率均低于ICU(P<0.05~P<0.01).其他菌株阳性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ICU患者对氨苄西林、左氧氟沙星的耐药性均高于普通病房患者(P<0.05~P<0.01).结论:基层医院由于其特殊性,ICU重症感染耐药性发生率较高,应当控制环境物品的污染,执行ICU消毒措施,建立基层医院ICU感染的监测和管理制度,加大对于基层医院ICU建设的资金投入.  相似文献   

17.
黄秀兰 《蚌埠医学院学报》2016,41(8):1097-1098,1101
目的:探讨应对效能对急诊护士拖延行为的作用。方法:对80名急诊护士的应对效能进行调查,并按照应对效能得分将其分为高效能组与低效能组,采用拖延量表对2组护士拖延水平进行评价。结果:急诊护士应对效能总分和个人能力评分均明显高于国内常模(P<0.01);按照应对效能评分结果,急诊护士中高效能者45例,低效能者35例,高效能组拖延量表评分及拖延发生率均低于低效能组(P<0.01和P<0.05)。结论:急诊科护士存在拖延行为,其应对效能影响拖延行为,应重视急诊护士的心理状况和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对急性中毒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诊断和治疗的经验体会。方法 选取2014年 2月—2018年8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急诊重症监护病房(ICU)收治的急性中毒患者310例作为研究对象,分为生存组和死亡组。其中,男性164例,女性146例;年龄18~62岁,平均(39.2±4.7)岁。统计其预后结局、中毒严重程度、中毒风险因素、救治手段及器官功能损伤的情况。结果 生存组患者291例,死亡组患者19例; 死亡组患者的中毒严重程度评分高于生存组(P?<0.05);两组患者的染毒时间、中毒途径、中毒种类、致毒原因、现场救治等中毒风险因素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后提示均符合相关因素条件(P?<0.05);救治手段以机械通气(52.58%)、血液灌流(23.55%)和气管插管(12.90%)为主;器官功能损伤以肺(52.58%)、脑(35.48%)、肾(31.29%)为主,多器官功能衰竭综合征(MODS)发生率较高(39.68%)。结论 中毒途径、致毒原因、现场救治染毒时间及中毒种类是影响急性中毒患者严重程度与预后结局的关键风险因素。临床诊治中应通过现场救治、呼吸及循环功能支持、血液净化等多种手段降低器官功能损伤,提升救治效果和救治成功率。  相似文献   

19.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management of severe trauma in intensive care, high dependency and general surgical wards of Victorian hospitals. DESIGN: Retrospective case review by multidisciplinary committees. SUBJECTS: The first 256 people who died from road traffic accidents who were alive on the arrival of emergency services between 1 July 1992 and 30 June 1994. MAIN OUTCOME MEASURES: (1) Severity of injury according to clinical diagnosis, autopsy findings and recognised trauma-scoring methods; (2) errors in management, identified as contributing or not contributing to the cause of death, and categorised as "management", "system", "diagnostic" or "technique" errors. RESULTS: Most patients (61%) were admitted to an intensive care unit (ICU), and 19.5% were admitted to high dependency or general surgical wards. Of 2187 errors of care identified, 11.8% occurred in ICU and 6.7% in wards, with the remainder occurring during the earlier phases of care. Most errors were classified as management errors (82% of ICU errors and 88% of ward errors). Fifty-two per cent of ICU errors and 71% of ward errors were judged to contribute to the patient's death. CONCLUSIONS: A significant number of errors of trauma management occur in the intensive care and general surgical ward. Improvement in late trauma care may reduce the number of preventable trauma deaths.  相似文献   

20.
以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为例,从预检分诊、抢救间、急诊门诊、输液区与留观区、发热门诊、急诊病房与监护室各区域层面详细阐述急诊科信息化建设与应用,分析其中存在的不足,探讨未来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